


主编:蒋瑞华 李晓红 徐庆生
收集:蒋瑞华
制作:武汉军
第四期 柳韵诗社每日古诗诵读并步韵(14)
【导语】
当我们想表达自己心地纯洁、一尘不染时会说我“一片冰心在玉壶”,大家是否记得这句诗出自于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曾任江宁(今南京)县丞。世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七绝诗尤为出色。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新旧《唐书》有传。《全唐诗》存诗四卷。
【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辛渐:王昌龄的朋友。
2.寒雨:带有寒意的秋雨。
3.江,指长江。芙蓉楼在今江苏镇江,春秋时的镇江属吴国。
4.楚:战国时,镇江属于楚国,所以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5.洛阳亲友:指李颀、綦(qí)毋潜、刘晏等。王昌龄在离开长安赴江宁任途中,经由洛阳时,三人曾在白马寺送行。
【译文】
冷雨迷茫连接江面我们连夜来到吴地,
早晨送别我看到了楚山孤独的身影。
洛阳的亲友如果有谁询问我的情况,
你就告诉他我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鉴赏】
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芙蓉楼,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写头一天晚上王昌龄在润州芙蓉楼为辛渐饯别,他陪着辛渐从江宁走到了润州,然后辛渐从润州北上洛阳。
“寒雨连江夜入吴”,诗人要送别朋友,他的心是凉的,所以诗人用“寒雨连江”,既写出了心境,又绘出了一幅无边无际的秋雨连江图。
“平明送客楚山孤”,“楚山”指吴楚一带的山。这里丘陵小山连绵起伏,山并不孤独,孤独的是王昌龄和辛渐。所以,这个“孤”字指的是离别朋友难过的心情。
第三、四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非常清楚,他被贬远离京城在江宁为官,辛渐到了洛阳,朋友们不免问起自己在江宁的近况,所以他就嘱咐辛渐,到了洛阳朋友们如果问起我,你就说我的心像冰一样纯洁,像玉壶一样纯净。
冰心、玉壶是一种意象。许多诗人都用这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诗篇。他们之所以能写出来,关键在于他们拥有冰清玉洁的崇高人格。王昌龄的这一句诗“一片冰心在玉壶”,也长久地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
本期作者:
徐庆生 王书成 李新萍 王铁英 朱云 贾晓春 蒋瑞华 刘建朝 武汉军 王大伯 李晓红 胡光阳
1.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韵
徐庆生
(一)
独上芙蓉楼
江东景色首推吴,浪子飘零身影孤。
楼上芙蓉犹自饮,口吟诗句手提壶。
(二)
周瑜
丈夫立志报东吴,得便东风势未孤。
千古美谈夸赤壁,于今客至手擎壶。
(三)
赤壁感怀
江南直下意吞吴,联蜀抗曹应不孤。
更喜东风凭借力,群英聚会酒千壶。
(四)
题蒋老师讲唐诗
唐诗漫点越吞吴,唤起群贤兴不孤。
佳句频生荣墨苑,吟成恰待酒开壶
(五)
题中医
岐黄妙术技超吴,起死回生善不孤。
抗疫偏方成众益,良医济世在悬壶。
2.步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王书成
(一)
猫冬
柳暗天高雁去吴。枫红落叶菊芳孤。
榆关北望千峰雪。惟有雄心在酒壶。
(二)
叹武侯
汉未三分魏蜀吴。茅庐凤出助英孤。
武侯泪洒中原梦。一片丹心在玉壶。
3.步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吴妈敬酒
李新萍
来人本姓口天吴,朴素纯真身影孤。
面似桃花迷醉客,迎宾敬酒手提壶。
4.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韵
读诗感怀
王铁英
北国风光堪比吴,冰封大地雪山孤。
南方朋友观奇景,店主热情茶满壶。
5.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韵
桃园结义
朱云
演义三国魏蜀吴,皇叔刘备有些孤。
拜交兄弟无疑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韵
贾晓春
(一)
读古籍
称帝孙权国号吴,招兵买马守城孤。
翻开典籍前朝问,水煮三江茶一壶。
(二)
赞新疆中医药界长兄贾晓光
行医之道志齐吴,仁术双馨德不孤。
把脉观颜闻切问,天山载誉借悬壶。
(吴:吴孟超)
8.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韵
忆范蠡
蒋瑞华
三年蓄力越吞吴,身退功成鸿雁孤。
开创陶朱成古业,秦淮河畔饮千壶。
9.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韵
曹操
刘建朝
汉末三雄魏蜀吴,孙刘握手魏公孤。
终因孟德英才略,统领江山共一壶。
10.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韵
武侯
武汉军
武侯舌战戏东吴,众士词穷子布孤。
纬地经天兴汉室,忠心赤胆鉴冰壶。
11.步韵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大博
(一)
怀古
汉末三分魏蜀吴,烟云赤壁景常孤。
天朝晋统归新主,马懿之心在玉壶。
(二)
感叹群英会
群英舌战误东吴,国老偏私子敬孤。
葛亮连环生巧计,忠于汉室化冰壶。
(三)
家乡美
柳岸风光景似吴,桥连两港不清孤。
鱼虾稻果名声美,喜悦安康暖玉壶。
12.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韵
叹画圣吴道子
李晓红
列阵神仙道子吴,白描绝笔世间孤。
(吴:指江南景色)
13.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韵
叹孔明
胡光阳
三分为汉暂联吴,无奈天时诸葛孤。
六出祁山终未竟,莫如济世去悬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