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佩君,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和小说均在《文学报》等报刊发表。2003年由北京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行囊》。2008年获上海市“五一文化“散文金奖,2008年获北京文学文学散文三等奖。2017年长篇小说《弄堂深处有人家》由丹飞传媒有限公司签订改编电视剧的合同。2016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集《魔都咖啡》。2018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无法刹车》。2020年获得上海苏州河公共艺术奖,并将获奖的诗镌刻于苏州河公共空间。2021年一首《永不消失电波》的诗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推送。如今仍以创作为业余生活。
围绕祁峰的众人所为,是以情分为纠葛矛盾的交织(之四)
今音(雍赓)评论:
小说《人生无预言》写到了有点沉稳内敛的沈伟和妻子(祁峰的大姐)从红房子妇科医院出来,被自行车擦了一下,正好路过此地的姜红宇听祁峰说是她大姐,马上下车调停,然后邀其俩上车,沈伟主动请姜到家坐坐,而妻子祁玮问沈伟是否要留他俩吃饭。从这个细节中所感应到的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试判作用。
沈伟当时的心情也是不舒畅的。婚姻要求所感觉到的温暖的人和事物,需要彼此的共同守护,才能维持双方的关系。像这样的时间磨合及过程,在小说里面究竟还有多少。这些都是不可知的。也预言不到。这个细节则透析出祁玮的势利情怀。至少,沈伟和她相比,行事有度,不伪善。细节在第29章的尾。
沈伟的处事方式和姜红宇有相似之处,是在于对祁玮看破而不说破。姜驱车到咖啡馆为祁峰庆生。祁峰对此倒也不是感激零涕,而是心思缜密,一是戒备,二是保护自己,三是为自己的今后出路在谋划,而放在眼前的正有姜的一份翻译差使能够帮她赚到钱。她需要的钱是很多,既能支配她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又要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祁峰知道金钱是灌溉爱情的基础。这是小说在刻画一对一爱情观的对峙和妥协上,从实际出发,亮出和打响了金钱唯一的第一枪。在祁峰的生活历程中,姜红宇也是影响她成长的一个人物。于是小说也帮着祁峰站队,现在看到对祁峰青睐的人有三个,祁父、甘草、姜红宇,而沈伟只能算半个,他另外半个实际上是被祁玮左右和掌控,比如,连请人吃一顿饭的自由都没有。这也是现实中的生活常态。来而不往非礼也。从道理上讲,大姐请三妹吃顿饭无可非议,但是,小说也帮大姐祁玮解围,可能从红房子妇产医院出来被自行车碰了一下心情不好。
但是,在小说叙述中,还没有表现出姜红宇有换位思考的设想。这就是格局。在有限的生活常识被框定的圈子里,其格局的大小,也与所处的环境有关系。但是,姜作为一个经理人,对沈玮的做法没有戾气发出来也是一门功夫。比如,沉得住气。这一点和沈伟相似。和常宝庆有区别。
但祁峰面对这些,却更加坚定了自己一定要飞出去的想法。这个想法,是大姐祁玮的行为一边触怒了她的神经,一边也解决了她的思考瓶颈。这就说明,博弈需要对手,而对手能够帮助自己强大。同样,对手也是贵人的思考被引入小说里面容易遭至争议。
从第30章始,是小说的第四个大层次。祁家三女围绕婚姻观念不同之争,是小说在宏观上设的一个局。而局中局也数得上是常宝庆这个人物的奇葩和诡异。常以结婚办宴为由,从祁璐处得到了姜红宇的联系方式。这是小说的伏笔,也是小说对旁线人物略重处理的一个手法,作为预示,恰恰和小说的题目形成了相悖。由此将小说从生动的层面上又进入了一步。
当然,小说还是以细节说话与显扎实。在第31章,写到了祁峰已经拿到了外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大喜,是好事,也是祁家祖坟冒青烟的结果。
小说为了把线性结构做粗,也采用了结构外翻手法。在第81页写到常找到姜并向姜下跪以示自己已下岗无力赡养其母,并指望姜给他一条出路,姜给常一些钱让他离开。随后,又引出姜的前女友冯吉这场戏,殊不知,让躲在暗处的常宝庆偷窥了然。
小说在第33章,写到了常家兄妹为争房,萌发了速办常宝庆和老二祁璐婚事的想法,因为祁家是找婿,早点进门,也就了却了常家争房的一份担心和风险。有房就是爷。和房结婚的理念也正在到处蔓延。这是现状,也是不得已而为此的事情。人要生存,需要有房,而房价比外国高,何况贷款和新购房的限制更多。对常家来说,能早点把宝庆的麻烦推出去,何乐而不为。祁家也知理亏,因为祁璐失明了一只眼睛,只好将婚姻的条件降低。这也是祁家招婿的软肋,有苦讲不出。由此助长常宝庆得意忘形的人格施虐。
作者:陈佩君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 空
萧 潇 秋 秋 胡晶清 施国标
评论:今音(雍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