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盼望着过节,节假日对与小孩子们来说是快乐的、幸福的。可以不上学睡懒觉,可以穿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或者跟着大人串门走亲戚,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山珍海味”,解解馋。
记忆最深的是三十多年前的那个中秋,那时候我上小学五年级,在农村,还是拿鸡蛋换盐的年代,家里大多贫困。心中早早念叨还有几天八月十五?十五就能吃到月饼了,放学后曾偷偷跑到“代销点”打探消息,柜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月饼,用草纸抱着,上面压一张红色的方块纸,纸上印着“中秋月饼”四个大字,外面再用草纸做成的细绳打成十字结,就是简单的包装。四个一包,一斤一元。虽看不见月饼长啥样,那一股股诱人的香味却让人望而却步,馋涎欲滴。
回家禀报情况,却迟迟不见母亲动身,直到十五那日吃过早饭,才看见母亲提了两斤月饼回来,喜出望外,急忙跑上去迎接,“这不是给你们吃的!”母亲厉声说到。期盼已久的美梦,瞬间被母亲击得粉碎,是委屈,是无耐,是心有不甘,一股股热泪不由自主地流到地上……母亲可能感觉到话说重了,哄我说:“都十几岁的大学生了光知道掉眼泪?快去洗洗脸,给你姐姐一起去你外婆家吧。”

那天刚好是星期天,也是农村正忙着掰棒子的时候。外婆家住在邻村,有四五里路,姐姐提着小竹篮,我紧跟后边,一路上只看见高高的玉米棵一行行、一块块整齐的排列着,昂首挺胸,像一个个威严的哨兵。地头停放着一辆辆架子车,一头老黄牛或吃着玉米秸秆或悠闲的卧着反刍。
中午,一大碗鸡蛋捞面,撑的肚子圆圆的。外爷笑着说,这碗鸡蛋面可不能白吃啊,后晌待去地给我掰玉米。我满口答应。
到底是年级小,不顶活。没干一会儿便累得满头大汗,胳臂、脸上被玉米叶子拉出一道道红血印,滋啦着疼,便偷懒,一会儿坐在阴凉处逗蛐蛐儿,一会儿又跑到地堰摘小枣。外婆看穿了我的心思,说:“雷娃儿,地头黄布包里有苹果,有开水,还有月饼,想吃啥,自己去拿。”
有月饼?我喜出望外。或许是我们早上拿来的,还没有拆封呢,看着到手的美食,禁不住咽喉响动。顾不得别人,来不及细品,一块月饼已进肚子,接着又拿了一块,啃了一口,这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五仁月饼,里面有花生仁、核桃仁、红绿丝、黑芝麻和冰糖,真是越吃越香,越香越想吃。姐姐一块没吃完,我已两块下肚,喝了两口温水,看看姐姐吃得正香,再看看包里剩下最后一个,舔舔舌头,意犹未尽。又趁趁摸摸拿在手里……
外婆知道我们把月饼吃完了,嗔怪道:“唉呀!这娃子们,要是吃着了可咋办?”外爷说:“太阳快落山了,你们赶快回吧。”又犹豫了一下,问:“能摸着路吗?”我俩异口同声:“能!”
晚上到家,难受的不行,站着不是,坐着不是,躺着更不是,只感觉胃里翻江倒海,“哇”的一声,吐了一地。
想起外婆说的话,真是吃着了,也叫吃饬了。从此以后,每到中秋看见月饼心里总不是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