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佩君,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和小说均在《文学报》等报刊发表。2003年由北京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行囊》。2008年获上海市“五一文化“散文金奖,2008年获北京文学文学散文三等奖。2017年长篇小说《弄堂深处有人家》由丹飞传媒有限公司签订改编电视剧的合同。2016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集《魔都咖啡》。2018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无法刹车》。2020年获得上海苏州河公共艺术奖,并将获奖的诗镌刻于苏州河公共空间。2021年一首《永不消失电波》的诗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推送。如今仍以创作为业余生活。

祁峰力图突破窘境的实践与受限(之三)
今音(雍赓)评论:
陈佩君长篇小说《人生无预言》从小说的第21章开始是写祁峰高考了。相比前面20章而言,这是人物成长阶段中的一个缩影。也可以称为一个节点,高考的节点。第21章第一自然段包含着许多信息,由读者自己去辨析。这也是评论为读者留有思考空白的地方。
在第21章里,发现一个叫姜红宇的人物走进了小说里。这个人是以爱心企业助力高考学子的身份走进小说里的,他在考场外一直为祁峰服务了三天。然后还用车子把她送到了居住的弄堂口。由此,作为这一个章节的小层次结束,然后再转入第二个小层次,老大祁玮在家里向母亲哭诉其夫的体检的生育能力情况。小说在章节里作层次转换,都是以祁峰的视角来进行转换的,尤其当第一人称的“我”在进行结构时,与读者显得更加亲近和直接,也生动了小说的内容和语言的张力。
这时候,关注章节自然段的衔接和跳跃,能丰富自我赏析的阅读欲望。这个第21章节的主要道具是,祁母要用老介福买来的真丝面料要为祁峰做一条裙子。但祁母真实用意是想让祁峰与高某外甥处对象,来换取老大如果怀孕后的三班倒转常日班。这个章节体现出来的是以婚姻为代价的选择。小说同时也提及了老二祁璐也正在和建筑工常宝庆谈对象。章节的核心还是以三个女儿的婚姻来作为主题在展开细节和场景描绘。最起劲的是祁母,被动的人是祁父。男大当婚和女大当嫁属天经地义,何况年仅20岁的高中毕业的祁峰也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年龄。
但是,不甘心做棋子的祁峰,仅凭着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和理解,开始在为自己的独立人格精神维权。这时候,也需要把小说主线和主要旁线的互相交织的清晰与有为,作一下确认,比如,小说结构是呈中心散发型为多头线索,如在第22章里,老二祁璐的对象常宝庆,相对老大祁玮的男友沈伟而言,又作为一条旁线出现。可以把它作为与沈伟平行的一条结构线来关注。
而与祁父生出的旁线人物老高也算一个。虽然少,但是制约祁父的力度大到能让他委曲求全。其心里已经默认将祁峰许以高某外甥为女友的利益交换。于是,用经济基础来决定一个家庭的命运之说,已经由不得人物自身说了算,而是把一切交给了市场。而面对这样一个市场,祁峰作出了有条件的忍让和反击。这就涉及到了在祁家出现了一个逆生派人物,旗帜鲜明地和老大和老二,在婚姻的审美观上,开始分道扬镳。
当然,以祁峰派生出来的旁线人物有甘草、周逸平、姚妤婷、姜红宇、常宝庆等。这些人来自各个方面,也怀揣各自的目的。比如,榜样力量的甘草已经泥菩萨过江;暗恋祁峰的周逸平一直没有得到她的承认;姜红宇有车有职务,是在祁峰失意的情况下借其肩膀靠一下的男人;而即将成为二姐夫的常宝庆一直想吃祁峰的豆腐又始终不得手。这是一颗雷,不知道哪一天就会爆炸。常宝庆是后楼房东老朱头介绍的,是与祁母在办理对换房子过户手续时,顺便当了一回红娘。
由祁母生出的旁线人物有后楼房东老朱头、同一个厨房间的阿彩、邻居木板、假发阿姨等。作为这样一个生存的群体,它的交际范围和人选,也一直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圈子和成员芸芸众生,成千上万,而能够产生交集的,其范围和人选有限制性。作为社会基础的底层群体的数量庞大,信息相对闭塞,其流动和活动的范围,也受到了经济基础制约。于是,通婚交流的范围和人选,其相互之间的匹配是指同等文化条件下的往来,由此,繁衍后代。
这时候,能够作为祁峰跳龙门的资本就是考上外语学院为首选目标。小说的主线一直是以祁峰这个人物发展的。祁峰终于穿上姆妈做的真丝连衣裙在无交男友的意识下被父亲领去相亲。发现高某的外甥就是姜红宇。这是小说充分利用和发挥了传统章回小说的无巧不成书的写作技法。
祁家老二名祁璐,在一家粮油店当会计,其男友常宝庆在祁峰面前说话的放肆,让祁峰感到无从适合从和心惊肉跳。在有限的祁家空间里要来一个入赘的老二老公。祁家准备前楼做新房,后楼做客厅,老两口睡阁楼,那么祁峰的何去何从就是一个问题。
小说把常宝庆、周逸平、姜红宇三个男人,围绕祁峰一个女人分别展开场景,其实也运用了一个对比手法在结构故事的新颖和人物的别致。这个作为创作思路的一个规定,是以作者自身的经验来定位和判断的。
常宝庆对祁峰的心术不正,祁家父母对此也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这样就把祁峰推向了姜红宇一边。祁峰想在这个问题上寻个依靠。比如,在祁峰高中毕业典礼这个场景中,小说同时安排了姜、周、姚同时入镜,是围绕彼此初恋人选上在结构一次次矛盾纠葛。这也为祁峰面临的爱情设计了多头方向,现在至少有两个方向,一个周逸平,另一个姜红宇。
用细节来推动和完成小说宏观设定的大局的过程,也是一次次展露祁峰这个人物的性格,除了执拗,还有不服输和愿意坚持独立思想和生活的想法,小说采取了写实的手法,用人物行为动作来凸显结构的起伏波澜。比如,祁峰对每一个家庭成员内部的情感波澜,同时也要应付外界异性对其青睐的情感起伏等。在小说具有多头线索时,还是要看出祁峰这条人物的主线及策应旁线的途径。
祁家三姊妹中,祁峰20岁,老二祁璐22岁,都到了婚嫁的年龄。小说以人物命运不可知来表现情节与矛盾突兀的想法,也是要使这部长篇在众多长篇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实力的确认,首先是作者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实力,尤其在退休之后,写作的资历自然要比写作实力来的更加逊色,以及不被很多人看重的观点,也有人持之。否则,好作品出不来,看不到或不会看。甚至会和好作品失之交臂。
小说写上海人住的鸽子笼房子的窘态,表现在老二男朋友一家在祁家狭窄的楼梯上相互擦身而过时,祁峰贴墙不动的尴尬细节令人生动与真实。而祁家的经济基础和条件也只能这样拥挤在囧态下生活的模式,还要繁衍后代。小说富有散射意识的定位来揭示社会平民的共存方式,是以小说的告知性和回顾性来夯实,目的是想引起读者对小说生命层面上的思考。
不同生命体有不同的拥有和取得社会资源渠道的知情权与方式;也有属于自己这个层面的交际圈和人脉关系等的划分和规则;以及对攀高的依附有限和无法融入其它圈子的事实。说明人分等级的实际差别,只有正视以后,心态才会略平。这是为了要活下去,还要活的滋润,难度不小。
作者:陈佩君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 空
萧 潇 秋 秋 胡晶清 施国标
评论:今音(雍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