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君,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和小说均在《文学报》等报刊发表。2003年由北京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行囊》。2008年获上海市“五一文化“散文金奖,2008年获北京文学文学散文三等奖。2017年长篇小说《弄堂深处有人家》由丹飞传媒有限公司签订改编电视剧的合同。2016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集《魔都咖啡》。2018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无法刹车》。2020年获得上海苏州河公共艺术奖,并将获奖的诗镌刻于苏州河公共空间。2021年一首《永不消失电波》的诗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推送。如今仍以创作为业余生活。
处于世俗氛围中的祁峰心境磨砺(之二)
今音(雍赓)评论:
陈佩君的长篇小说《人生无预言》从第11章至第20章也可以作为人物活动的一个层次来划分,如住在后楼的甘草因个人原因而酗酒倒地到最后搬离后楼,老大祁玮也因老二住院而结识邻床沈母并与其子沈伟恋爱成婚。后楼暂由祁家租下,由祁峰搬入居住,这时候的小说还是写到了祁峰对搬走的甘草留恋。
这份念想继续在祁峰脑海里发酵,直到祁峰在学校上课时遇到了甘草拿着一双芭蕾舞鞋子送与她,此时,小说因物而牵引人物出场的合理性,是曾经想和祁峰一起演《雷雨》的男同学周逸平也出场,从而延续了前十章所涉及到他对祁峰的暗恋程度。这个程度自同学姚妤婷的出现稍微打点折扣,同时也引起了祁峰对周的敏感与注意。这就是两个人的朦胧般的初恋样式。
这一些小说叙述也是第二个大层次的外延线索在进行散发,但它始终受到祁家的一举一动所影响,或制约、或发展和或停摆。故事叙述的内与外两条线,是围绕主人公祁峰的心理行为和波动所结构和展开的。
自从后楼甘草搬走以后,祁家的老大和沈伟结婚了。祁母要想给老二寻个招女婿上门的想法也在心里加剧酝酿着。老祁由单位增配的一个亭子间,由其妻正在和房东老朱协商换房或购置。祁家的这些生变,也每天在影响祁峰的心绪,包括学习和生活。祁峰总想希望拥有自己有一个宁静和正常的平和氛围,由不断希望和不断被打破的过程形式,作为细节描绘出来,能够引起共鸣或反响的是同学姚妤婷对祁峰的不断挑衅,无非就是祁峰会跳芭蕾舞,学习成绩又不次于她而造成了姚的嫉妒。
另一个是大姐夫沈伟为人处事也令祁峰感到有不齿的地方。还有祁家老二自以为是,一幅托大,如在大姐婚宴上,趁祁峰上台跳芭蕾补台时,却私自去翻祁峰的书包,而书包里正藏有一封周逸平写给祁峰的一封情书。并且还有一台祁父用私房钱为她购买的录音机。父亲只允许她在学校听,而不准在家里听。大姐出嫁的陪嫁中有录音机,而祁母得知祁峰也想要一台录音机时,只认为她是在和大姐攀比,而祁峰表示是自己用在学习上,因为祁峰的英语水平要高于一般同学。
小说将祁峰出类拔萃的地方表现出来,这时候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祁峰不是出身于普通民众的祁家,而是出身在权贵,她的命运就不会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关于起跑线只是一条人设,是专家专门给百姓生造出来的一个学说。同时,小说也提及了一个票证年代的痕迹。这个作为小说反映大时代的一个背景素材,当被纳入到人物的行为动作和心理描写之后,它的合成作用自然就把小说的气势提升了一步。这是写作的技巧,也是小说人物在发展故事当中的情节需要。
值得关注的是小说在刻画祁峰这个人物时,非常小心地又提到了祁母让祁峰穿着祁父从广州带回来的旗袍去参加大姐婚礼,这个要求又被祁峰拒绝。这是小说发展到第二十章节当中的第二次拒绝。这个细节是有意识将祁峰的人物性格正在逐步引深,并且有深之骨髓的意识是指祁峰的性格执拗。
也可以看到其姓名学在数理上对人物的引导和作用,是指在自然现象综合熏陶和发酵。由此,命题的深刻本身也已经超越了小说划定的框架,包括它的时代和年代的穿越感。小说人物祁峰性格是在和家庭内部成员性格矛盾冲突的描写中所展示,这也是小说的有意识引导,比如引导对小说众多人物的性格辨析,从而由辨析来逐渐认识人性之说的复杂、混沌、游移、摇摆等。
然而,更多的是从第二个十个章节里面感到的是在祁家内部成员之间的妥协。如果政治的最终目的是妥协的话,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员之间更多的也是妥协。而不是一味依靠斗争来解决问题。因为斗争到最后还是以妥协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关系的平衡和日常持久,比如小说中的祁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当沈伟以大姐夫身份走进祁家时,老二就向其透露祁家的隐私,如外婆不让老大祁伟喊其父为爸,而是直呼其名的伏笔描写。当然,大姐夫沈伟在祁峰心里究竟是不是算搅屎棍这样的角色,还有待于后面章节的故事发展而定。从感觉上看祁峰对这个大姐夫是相当“感冒”的,这其中也有事出有因,但根本上还是从人物的性格上好像天生就是一种排斥态度,这种态度说不上缘由而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正是应合了当下对某些人际关系的判断标准,判断可以双标,甚至还可以三标等,这些在小说当中还是能够体会得到的。
比如祁母对三个女儿就是用三个标准来分别对待的。持多种标准待人的方法,作为祁母来说,可能也有她的难处。判断问题的对错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受多方面因数来决定从而导致所谓的因和果关系的轨迹。每家人家都不一样的轨迹,也客观反映了人类能够延续繁衍和生长的事实及其中的所谓真理。一户人家可以有多种真理存在,同样在祁家也不例外。
当然,祁母的偏袒是明显的,但也会因祁峰的主动拂袖而去的行为会以泪洗面。像小说对这一类女性的描写,只是万千生活形式中的一种,而祁母的这一种性格模式,确实是有她自己所认为的道理。道理就在于老大新,老二旧,老三祁峰就排在最后,始终得不到家母的赏识和重视。这是一种偏见,而祁父为了平衡这种偏见,缓和家庭矛盾,甚至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也没有忘记对老三祁峰的关怀与重视。这是祁峰心中的温暖。
比如偷偷用自己的私房钱为祁峰买录音机就是一个例子。很显然,也就打破了祁家内部的平衡,尤其是老二对祁峰的看法更是稀奇古怪。作为长篇小说,它和故事的区别在于一个刻画人物,另一个是写过程。这时候就要对这部长篇小说进行定位。它不是故事,而是小说,但小说还是要包含故事在内。如果一味给读者造成压抑和悲观的小说,也只能从生命的角度和意义去理解,这时候会超越人性这一档次。如小说直接在写生命,而生命就是包括生与死。如何理解。
这部小说前二十章已经涉及到了这样一个领域。曾经的租客甘草在死亡的边缘走了一圈。而祁家的父母却一直在为生而奋斗和搏斗。具体就是大女儿如何出嫁,二女儿如何引婿入门,对三女儿祁峰的定位,则是年龄还小,还需努力学习。但是这样的理想境界也随着祁父去托人帮忙大女儿从三班倒换成常日班而被打破,这就是与祁父隔壁科室的老高,要把自己的外甥介绍给祁峰为妻来作为交换条件。就这样,又把祁家内部的矛盾再一次呈异军突起。
这时候有两个看点需要界定一下,第一,像甘草这样的优秀人物也照样会面临命运跌宕起伏的认识。这是带有普遍性的说法应该立住脚,比如,不要迷信强者,不要迷恋优秀人物的表面光环,而要学会穿透心灵去看其世界的真实起落。第二,能够带动和影响祁峰成长的人物究竟还有没有。有。针对祁峰,能够影响她健康成长的人物有两个,一个甘草,另一个是祁父。这是人物的信仰支柱。
如果小说把这两个人物采取漠视的话,这部小说也就是很容易变成故事的写法。因为大家的看点都不同,所以有必要提及一下,这两个人物在这二十个章节里对祁峰而言是一个精神上能够依靠的支撑点。也是小说的光环所在,两个人物所发出的光芒各有侧重。一个在理想目标上的长远规划影响;另一个是务实眼下的实际予以和受用。对这些,不妨在阅读方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视角调整一下,就会发现这部小说的可读性还是有的。
作者:陈佩君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 空
萧 潇 秋 秋 胡晶清 施国标
评论:今音(雍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