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的回忆
曹艳阳
记得小时候(60—80年代),每年中秋节,母亲早早去集市准备好打月饼芝麻、花生、白、红糖等佐料,提前两三天给我们姊妹打月饼,将打好的月饼分成六份,我们姊妹五人和父亲一人一份,唯独没有自己的。到了八月十五的晚上,月亮刚刚爬山天边,初秋的晚上,凉风习习,我家小院的花香四溢,母亲开始忙碌起来,将小院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将院子里的大石桌也打扫干净,上面摆上月饼、红枣、葡萄、苹果、梨、瓜子、花生等各种水果,我们姊妹五人高兴的像个小馋猫似的,站在石桌前迫不及待的拿着吃,母亲说:“谁也不许动,等一会在开始”。大家肃然一惊,谁也不敢再动,母亲对着月亮不知在说什么?小弟问:“妈,你在和谁说话”,她说:“晒晒月饼,让月亮公公也品尝一下她打的月饼,让嫦娥仙闻闻果香”。不一会对着我们姊妹说:“可以吃了”。我们姊妹们有说有笑,吃着月饼,就着水果,狼腾虎咽,不一会,一盘食物一扫而光,高兴的在小院唱歌、捉迷藏,母亲在打扫“战场”,将石桌上剩余的餐迹捡的都吃了。母亲就是这样,自己舍不得吃,让我们姊妹吃,常常说:“你们上学,吃好了有营养,才能读好书,知识是人的精神食粮,读书是你们唯一的出路。”
每年中秋节的晚上,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我们姐妹盘腿坐炕,听母亲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这些关于中秋的故事,虽然年年听,但总是听不腻。母亲那浓浓的乡音,也成了记忆里中秋独特的味道。
儿时的中秋,是那份无以名状的快乐,总是无人时,自己偷偷的尝它的滋味,那时,我心上的月是圆圆的,通透的挂在我童年的天上。
九十年代,自己结婚成家了,过中秋节,自己不会打月饼,没有了过中秋的乐趣,全家人和和美美团聚,吃顿团圆饭,桌子上摆上五颜六色的水果和婆婆打的月饼,也算是过节了。
年轻时的中秋,那是我生命里花也好,月也圆的佳节,那时,挂在天上的明月是飘着八月桂花香的。
再后来,每逢中秋,人们开始策划。周边游或选择自驾游,远一点就乘坐高铁或者飞机。交通的便捷,也让人们的出行半径逐渐变大。假日旅行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也成为过中秋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也不例外,偶尔出去逛逛,看看风景,给自己心灵“放个假”。
中年时的中秋,它竟成了我最不愿触及的那个日子,走了的亲人带着苦和不舍走了,在的人,每到那个秋风渐起的日子,最怕那挂在天上一轮圆圆的明月。
父亲,只是我梦里才能见的人了……是我只能望着那轮明月和他说心里话的人了……是我最想在世事轮回的下一个街角,最想见到的人了……是我最想给他披一件旧日长衫,然后陪他看天上那轮明月的人了……
不论何时,我还是回念小时候的中秋节,回念母亲打的月饼,回念中秋节那独特的味道,回念那份无以名状的快乐......
作者简介:曹艳阳,延川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延安诗词学会会员。诗歌及散文发表于多种刊物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