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呈祥饼味香(西安晚报20220904)
庞进
“饼”,《说文·食部》的解释是:“麪糍也,从食并声。”“麪”,《说文·麦部》的解释是:“麦末也,从麦丏声。”这是说,“麪”是麦的子实经碾磨粉碎后形成的粉末。后来汉字简化、合并,人们多用“面”(用“粮食磨成的粉”义)代替“麪”;“糍”,《说文·食部》的解释是:“稻饼也,从食次声。”《说文》的解释似有以饼释饼之嫌。还是《新华字典》说得简洁明白:“饼:圆形薄片或扁圆形的面制食品,引申指像饼的东西。”
在人类耕种与食用的悠久历史上,稻、粟、麦,是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栽培稻最早的国家。湖南澧县宋家岗遗址,出土了一百多粒属于彭头山文化早期的炭化稻米,断代在公元前7000年前,距今逾九千年。粟,俗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有大量的与粟作文化相关的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工具,以及一出土就灰化了的粟粒。该遗址断代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距今约八千年。麦,即小麦,距今八千年左右被人工驯化,种植于西亚新月地带,距今五千年前后传入我国。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发现有随葬的小麦遗存和大型磨麦器,断代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距今约四千年。另有报道,安徽蚌埠禹墟遗址,发现了五粒炭化小麦颗粒,距今也达四千年。稻、粟、麦都可以磨成面,能磨成面就可以做成饼。依此逻辑,国人食饼的起始时间,就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制饼的方式,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记:“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溲面使合并”,可理解为在面粉中加水,和成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然后以蒸、烤、烙等方式使之熟而可食。《礼记·礼运》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汉代郑玄注:“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捭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这是说,远古先民,在没有釜、甑之前乃至有釜、甑之后,往往把米捣成碎粉,把猪肉分开,放在石上,石下烧火,至熟而食。这可能是中国人做饼以食的最早记录了。陕西关中地区,人们至今还喜欢做、吃的“石子饼”,大概就起源于此。
中国人发明、制作、食用饼的历史可追溯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远古,而龙凤的起源也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远古。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纹”,出土于辽宁阜新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距今约八千年;最早的“凤纹”出土于湖南洪江高庙文化遗址,距今约七千八百年;最早的“龙凤纹”出土于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七千年。之后,历朝历代的龙凤同器、同体的纹饰、造型就更多了。
既然,中华先民能把龙凤的形象纹饰雕塑、刻绘在地面、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物质材料上,也就能把龙凤的形象纹饰做到面饼上。也就是说,如果把有龙凤形象纹饰的饼称作“龙凤饼”的话,这样的“龙凤饼”在中国古代是很有可能出现的。有这样一则民间传说:相传三国时刘备去东吴相亲,需要带礼品。军师诸葛亮想了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便求教于荆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华容县有位做糖食点心的吴姓师傅,做了一个重一斤、圆如月的喜饼送来。其饼用红枣、橘饼、白糖、麻油配成馅心,白面作皮,饼面中嵌一个“喜”字,两旁有一龙一凤在嬉戏,象征龙凤相配,吉祥如意。这饼吃起来既有荆州饼的酥脆风味,又有东吴饼的甘甜特点。诸葛亮一看就十分中意,令作一万个,让刘备带到镇江,每家每户送两个,连乔国老和吴国太都收到了。这样,孙权嫁妹的事便满城皆知,结果弄假成真。刘备带着孙夫人回到荆州后,想到龙凤喜饼的作用,就修了一座店堂赐给吴师傅,诸葛亮还亲自写了一块“龙凤喜饼店”的招牌送去。直到今天,湖南华容县的人娶亲嫁女还用龙凤喜饼作为礼品。
按此传说,三国时就有“龙凤饼”了。不过,民间传说有可能是后人的编造,因除此传说外,再无文献、考古方面提供的证据,故只能说,“三国时可能有龙凤饼”。
在川式糖皮糕点里,有一种“龙凤饼”。该饼又称“喜饼”“寿饼”。其形制在饼中属于大号,以龙凤为主图案,配以喜字或寿字及花草虫鱼。其味酥脆、醇甜、爽口、突出桂花之香。有介绍说,此“龙凤饼”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六百多年前当属元末明初,我查了一下《元史》《明史》等史籍,未见有关“龙凤饼”的记载。甚至查了《清史稿》《清史纪事本末》等史籍,有“龙凤车”“龙凤旗”等,依然没有“龙凤饼”。于是,我理解了一些汉语词典对于“龙凤饼”的解释:“旧时婚姻过礼时,男家赠女家的糕点,上有龙凤花纹。”“旧时”即“过去的时候”,是明朝还是清朝还是民国?模糊而笼统。据此,“龙凤饼”面世的具体时间,依然存疑。
存疑归存疑,“龙凤饼”作为传世名食,流行于官府民间,溢香于百姓齿舌,却是事实。那么,为什么要在饼前冠以“龙凤”呢?
这就要说到龙凤的定义、意蕴了。龙凤是中国人对自然界中的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发明、展现的,具备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和美等精神蕴涵的两种神物。其实质,是中华先民对宇宙自然力的感悟、认知、神化。经过至少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和升华,龙凤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龙凤文化是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繁荣、强健密切相关的文化。它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既是民间文化,也是官方文化;既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龙凤文化对国家的统一,对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有参与、见证、标志、整合、助推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概言之,龙凤文化能为中华儿女标明身份、能为民族团结举起旗帜、能为百姓生活增添福乐、能为社会进步提供助力、能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因此,人们在食用“龙凤饼”的同时,就不仅是在吃一种能填饱肚子的食物,还是在感知、领略龙凤文化的精华。也就是说,龙凤文化的精华,能通过“龙凤饼”的制作、食用,有滋有味地走进人们的心窝里。
龙凤文化还有特别接地气、尤其受年轻人欢迎的内容。这便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进,龙凤分别具备了喻示、指代阳阴、刚柔、男女的功能,成为象征、标志、彰显爱情甜蜜、婚姻美满的文化,所谓“龙凤缘”“龙凤配”“龙凤和美”“龙凤呈祥”等。“龙王布雨,丹凤朝阳。鱼跳龙门,梧栖凤凰。龙跃凤翥,负阴抱阳。龙舞凤歌,激情奔放。龙船凤舟,合力齐桨。龙茶凤酒,美味悠长。肖龙名凤,凤女龙郎。龙装凤冠,双喜洞房。”这是我作的《中华龙凤赋》中的句子,讲的就是龙凤文化这方面的内容。结婚成家是人生中的大事,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作曲的《中华婚礼庆典主题曲》就取名《龙凤呈祥》。其歌词曰:“龙凤呈祥,龙凤呈祥。你是新娘,我是新郎,我们的爱在朝霞中起航。你撑一篙,我划一桨,唱一曲中华龙凤呈祥。龙凤呈祥,龙凤呈祥,和和美美,喜气洋洋。龙凤呈祥,龙凤呈祥,恩恩爱爱,地久天长,地久天长。”其实,名为《龙凤呈祥》的歌曲还有多首。想想看,在热闹喜庆的婚宴上,一对新人、双方的亲朋好友,大家听着龙凤呈祥歌,说着龙凤呈祥话,品尝着形味俱佳的龙凤饼,那该是多么温馨和美的场面!
中秋节来临,大家都要吃月饼。中秋月饼的造型、装饰,也多见龙凤图案,这样的月饼也可称为“龙凤饼”。愿人们多做、多吃“龙凤饼”,让“龙凤饼”所蕴涵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广渗普适、与时俱进的龙凤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载《西安晚报》2022年9月4日第6版)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