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可以说是现在学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弘扬者最爱读的一部经典,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希望改变命运,尤其读书人要知命,知命,才能为君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而“知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夫子到五十岁才能“知天命”。所以我们认识什么是命,什么是命运,应该怎么样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这是大学问。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和学习。
虽然讲的是了凡先生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背后讲的是老百姓都明白的一个理,什么理呢?善因必定会得善报、善果,恶因必定会得恶报,就像自然界,种好因,开好花,必然会结好果。因果是自然发展的一种规律,是一种法则,那我们怎么来认识,怎么来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个就非常重要。
因为我们细心地去观察,学《了凡四训》、读《了凡四训》、做《了凡四训》的人很多,应该都有改变,但是很明显地改变命运的人多不多?你仔细去观察,不多。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呢?这个值得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不然的话,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迷信了,很容易就误以为在改造命运,殊不知,可能命运会每况愈下,为什么?对理论、对方法、对境界认识不清楚。
所以第一篇首先是“立命之学”。所以这个“学”,学习是非常重要。能不能一知半解?(不能)。很多出现的一些偏差都在于一知半解,或者只要结果,他不管过程或者是应该怎么去把它做好。
了凡先生,大概跟大家介绍一下。他的名字叫袁黄,是我们江苏吴县人,距今有五百多年。如果从它的一个体裁来讲,可以说是一封家书,也可以说是一封家训,或者家规、家教都可以。因为讲得很通俗易懂,而且有理论、有方法,有没有效果呀?(有)。所以中国人非常讲科学的精神,拿出实验的效果给大家看。
我们一起来把经文第一段来读诵一下,预备起。【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学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余”是自称;“童年”是指十五岁之前,应该大概是五六、七八岁都有可能;父亲很早地就过世。“命弃学举业学医”,家境不是很好,如果家境好,可以不用弃学,还会继续地支持他读书。
从这一段,大家能感受了凡先生的命运好不好?(不好)。可以说是很坎坷,甚至可能是一般讲的单亲的家庭也是如此。虽然命运很坎坷,但是了凡先生从小就有一个非常好的品德,就是《弟子规》所讲到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同时,应该能感受,对自己的父母有没有怨恨呢?(没有)。如果有的话,会不会有后面改造命运的一个条件呢?不会。
实际上这一段是特别重要,重要在哪?这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最根本的基础!根本的基础就是在“孝亲”了,“孝亲”,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孝亲”,才能有后面的“尊师”啊!
因为遇到孔先生不容易,但是孔先生遇到的年轻人多不多?(多)。但是不是每一个遇到孔先生这样愿意去帮助年轻人的长者,他们都能够得到利益呢?(不是)。孔先生愿不愿意帮助年轻人?愿意。有没有想跟他们收学费?没有。但是为什么只有了凡先生得到利益呢?(孝亲)。
所以这个是大根大本,很多学习都是放到了后面做善事去了。善事固然重要,但是“百善”什么为先啊?(“孝为先”)。很多人就忽略了,你做一百件善事,都未必有对父母的那一种爱心来得实在。所以这是很多人改造命运他不得力,或者不容易改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还没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其实从后面看,了凡先生爱不爱读书?(爱)。虽然母亲,其实父亲也是如此,可能让他不读书,让他去学医,为了养家,可能他虽然很爱读书,但是听不听父母的话?(听)。不但听,而且顺,而且还有敬在其中。从哪里看呢?遇到孔先生,有没有第一时间先跟母亲报告啊?(有)。而不是擅作主张。所以你看那个敬在其中,顺也在其中。
所以我们今天学《了凡四训》,不是只是在后面“改过之法”、“积善之方”下工夫,真的是要在“孝亲”的地方好好下工夫了。有了这个基础,后面的方法才能够相得益彰;没有这个基础,你怎么努力,还都是空中楼阁呀!所以这个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而且从这里也看到,一个人在世间要不要有一份正当的工作?(要)。你是读书,也是为了工作;你学医,也是为了工作,要能够安身立命。所以这个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是要为了工作,为了服务、养家、利益社会大众,最起码先能够养家糊口,这个是我们讲的安身立命之处。
大家来看第二段,请来读一下。“后余”,预备起。【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如果前一段我们可以说是叫“孝亲”,后一段可以说是“尊师”了,所以尊师是建立在孝亲的基础上。哪怕家庭很困苦,哪怕父亲很早就过世,把家庭的重担就丢到了一个孩子的身上,但是他还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身世,这是我们应该要好好学的。多少的孩子不懂事,怨父母,怨自己的出身,怨自己的家庭,怨自己的很多很多好像不如人的地方,这都是太不懂事了。
所以哪怕学了《了凡四训》,命运也改不过来,为什么呢?把福都折得差不多了。所以从爱自己的家庭,家庭再苦、再穷,是不是自己的家啊?(是)。爸爸妈妈再没读多少书,再有很多的毛病习气,再有很多的烦恼,甚至再有很多的罪业,你爱不爱啊?(爱)。应该要爱嘛。所以这是我们讲做人的大根大本。
为什么很多学长学传统文化,就是不得其门而入,就是不爱父母,不敬父母,为什么呢?就是那种觉得家里、父母对不起他,这种都是大不孝,所以命运你说能好到哪里去啊?而了凡先生他虽然没有说他怎么爱自己的家庭和父母,这第一段大家能看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怎么样?“力为具”。“出必告,反必面”,这都在其中表现了出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他十五岁那一年,在一个寺院,其实这里也有一个含义,就是在一个学习的环境。以前的寺院都是课堂,都是学习的环境。像范仲淹先生、欧阳修先生,有没有很多都是在寺院读书读出来的?因为那个环境培养人,不懂的可以去问出家人,他们都学识渊博,在这个环境应该都是很有善根的。
“遇一老者”,应该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没有很多人在学《了凡四训》的时候常常想,“什么时候我也遇到一位修髯伟貌、飘飘若仙的长者啊?”有时候看电影,尤其是武打小说,或者看电视连续剧,一个奇遇,我们人生有没有奇遇啊?真有啊?
为什么他的因缘这么殊胜?原因就在于他后面这两个字,哪两个字呢?“敬礼之”。这个“敬礼之”,是不是看到人家是高人,人家是贵人,马上就笑容可掬啊?马上就彬彬有礼啊?请问那个高人、贵人看得出来吗?(看得出来)。为什么能看得出来?“如见其肺肝然”。因为平常不是这样子,突然一下这样子,有没有感觉有点怪怪的?
那我们再思考一下,了凡先生仅仅对飘飘若仙、修髯伟貌的长者这么地礼敬吗?甚至在田间工作的农夫,甚至是推着小车卖东西的商贩,请问他会不会也恭恭敬敬的呀?(是)。这才是一个人的恭敬心啊,不然就变成谄富骄贫了。
所以前面是“入则孝”,后面就是“出则弟”了。因为对爸爸妈妈爱、敬,所以出去对长辈也会恭敬。可能偶尔也会闹点小情绪,偶尔,偶尔也会顶个嘴,但是很少,大多数都是毕恭毕敬的,“长者立,幼勿坐”,“路遇长,疾趋揖”。
有时候我们讲,是不是对长者,一看,因为地位、身份、见识、德行、年长,比我们高,我们才恭敬,这个是应该的;那这个恭敬心对平辈有没有呢?如果对平辈都爱理不理的,对平辈都大呼小叫的,您觉得对长辈的恭敬心真的假的?肯定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傲慢还在,只是在长者面前、领导面前,稍微收一下而已了。
所以平常学长们之间的相处,你就一定要来观察,你不要观察别人,你观察你自己:是不是朋友有信呢,是不是朋友之间互相地敬爱呢,是不是真正地对人礼敬呢?如果是,非常好,保持。相信真正遇到一些好的机缘,你自然而然的那种礼敬的态度就出现。所以这个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地方。
而且你看到孔先生是主动问他,为什么主动问他呢?就是看到“孺子可教也”。所以讲出,你往后应该是做官的,能够在官场上有一些发展的,但看你怎么好像在采药,没有去读书?这个时候,了凡先生还有一个可贵的品德,就是老实。“余告以故”,一五一十地,不会掩饰,也不会修饰,把家庭和个人的真实情况就谈了一下。
而且你会看到后面还有一个字,哪一个字?“并叩”,大家看“叩”这个字,表现出什么?那种恭敬,而且懂得礼节。你光有恭敬,没有礼还不行,那种应对、进退大大方方的,不会那种扭扭捏捏,不会畏畏缩缩的。虽然十五岁没有怎么读书,但是见到长者还是大大方方的,不会唯唯诺诺的,这个也代表一个人内在有正气。
孔先生讲,我是云南人士,“得邵子皇极数正传”,这部书是邵康节先生,宋代的一位大儒,他从《易经》的一些数理推断,来总结天地万物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所以从这里大家知道,事物发展有没有它的规律?(有)。只要你认识和掌握了,对未来发生的事情能不能够了解?(能)。
就比如说天气预报,是不是天气预报的播报员今天心情好,给你播个晴天,心情不好,跟你说明天可能是多云转小雨?(不是)。他是凭什么推断出来的?你怎么知道明天的事情?数字,其实你看是卫星啊,都是通过很多数字总结出明天的可能性。
有没有也有一些错误的呢,就是那个数字有一些不太准确的地方?但是如果完全准确,明天甚至是明年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够了解得很清楚,就像我们的老祖先,惊蛰,是吧,惊蛰是万物复苏的。惊蛰一般会怎样?打雷。那次给我们学长的印象也深刻,就是第九期的时候,惊蛰那天正好是报到那天。
报到那天,到下午,快晚上的时候,大家还记得七点钟到教室集合吗?大概就在那个前后,就听到“duang”一下的雷声。前面没听过,后面再也没听过,就是惊蛰那一天,一声惊雷,还记得吧?印象是非常深刻,再一看,那天惊蛰。
我们的老祖先厉害吧?凭的是什么?就是地球按照它不变的规律一直在旋转,到一定时候,它就必然会有一定的现象出现。所以数学是科学之母啊,诸位学长,我们的孩子要不要学好数学啊?(要)。不是只是会读经啊。
以前我们讲“礼、乐、射”,还有“御、书、数”嘛,但现在只是读书、读经、写字,忽略了数学,这个是很可惜的。因为数学是科学之母,你没有数学的基础、逻辑思维,你的很多的架构,很多的一些逻辑推理,是比较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所以要好好学,是吧。
“数该传汝”,为什么想传给他呢?是不是看了凡先生可怜呢,是不是看他可爱呢?(不是)。那看他什么?可教,可教。还记得柳义泰吧?柳义泰觉得自己有一个错误,就是不该传他儿子,因为他知道他儿子不能传,是吧?所以遇到一个好老师不容易,好老师遇到一个好学生更难。难,难在哪呢?难在孝亲尊师的根。要说有,都有,但是要深,真正的叫“深厚”才好。你要说有,都有,但是要“深厚”才好啊!
“余引之归”,都展现出很懂事的一个孩子。这些都是我们要改造命运很重要的基本功,除了孝亲尊师之外,就是“礼”了,礼节,懂得待人接物的分寸和礼数。现在不懂,所以小过不断,大错也很多。
“告母”,“告”这个字代表一种恭敬,禀告、报告,下对上的那样的一种态度。母亲发话了,是吧,“善待之”。有了母亲的支持,非常的难得。母亲为什么会支持他?知道孩子懂事。大家了解吧?你懂事了,你稳重了,你做什么,父母都放心了。所以很多时候父母不放心,不要怪父母亲,是我们太浮躁,是我们太不稳,做事情做不好。
“试其数,纤悉皆验。”就是都非常的灵验,就是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连很小、很细的事情都一一地得到了验证。我们现在看起来很神奇,但是真正通达数理的话,你会发现,凡经过会不会留下痕迹呢?(会)。那些痕迹就是我们讲数据,这些数据都有它的一些规律,可以往前推,也可以往后推,这样子大家就了解。
这个时候他想读书,正好遇到的一个机缘,所以缘分都很凑巧,都很顺利。虽然很凑巧、很顺利,遇到这个缘不容易,其实更难得的缘还在自己的“尊师”和“好学”了。从哪里看呢?他的功课有没有比别人耽误了多少年了?虽然耽误了,但是有没有学上去呢?(有)。
他为什么能学得上去?“余遂礼”,大家看“礼”这个字,不是说去磕几个头,不是说去送一点“束脩”,而是真正地尊师和重道。懂事,知道自己要读出来,知道自己要承担起供养父母、光大门楣的责任。一个孩子有这样的动力,怎么会学不好呢?还记得《赵志闻声》吧?真的,父母的叮嘱都在耳边。所以这都是一个人他未来有好的命运,非常重要的基础,是我们应该要具备的。
好,我们再来看第三段,预备起。【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过去的事情推断得很准,这个不难,因为发生过了,但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都给你能够推断得出来,这个就不简单了。代表孔先生的德行、学问怎么样?那就是高,那就是深了。
我们再来看第四段,预备起。【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从这一段大家看,了凡先生的这一生的命运理不理想啊?(不理想)。从哪里看不理想呢?一个是寿命不长,是吧?还有一个,就是没有后代。这是一个结果,我们总是要了解它的原因在哪里。
“四川一大尹”是四川的一个县的县令,有大尹、二尹。大家算过命没有?或多或少都算过了。扑克牌嘛,是吧?有时候算这次会不会过,还有什么紫薇斗术,还有血型,还有星座,还有什么?八字,还有面相,还有摸骨,手相……算得准不准啊?所以人对命运很感兴趣,非常想了解这一生,什么时候结婚,有几个孩子,叫生命线、事业线,还有什么?爱情线。这可以说人人都很关心的。
其实从这里也看到,人都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但是发现很多人很想把命运掌握在手上。所有人都知道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上?(自己)。掌握得怎么样?如果掌握得好就不会出现,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可以说是人生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为什么掌握不住呢?这个就是我们要找到它的原因。
了凡先生在那个时候,他也只知道一个结果,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孔先生的境界也只能是推断,只能把一些事物发展的规律说出来。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哪里来,怎么样变化?孔先生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知其然,还不知其所以然。不是说他不想告诉了凡先生,就是他的境界还没有达到。
虽然没有达到,高不高?(高)。我们遇到之后应该也会感觉很想了解,是吧?了解之后呢,人生会不会有一种侥幸啊,什么侥幸呢?如果好,希望更好。你们不希望啊?(希望)。不好呢?希望时来运转。这多少还怀有一点侥幸,“万一算错了呢,说不定我会更好呢?”我想了凡先生这个时候可能也有一点这个心态,但是后面发生了一些事情让他就死了这条心了。
为什么呢?大家把第五段先来读一下,预备起。【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本来应当是他吃国家的俸禄,“廪米”就是学习成绩很好,国家给他发俸禄,支持他来读书,就是他不从事生产。为什么?因为他将来要从事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生产,了解吗?
所以从这里大家就了解,不同的劳动,你不能说都去种地,是吧?种地固然重要,但是还有没有精力、时间再去读书呢?就没有。那哪些人适合去读书,是不是要读得优秀的人啊?(是)。这个也是要经过国家的考试,然后优秀的,国家来照顾,国家来培养,让你安心地读书。
本来是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可以出贡,可以提高到更高的一个级别;但在领俸禄“七十余石”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批准他,就是我们讲升级,可以补贡,可以做贡生,就是国家更高的一个级别,我们可以说是,比如说本科、研究生、博士,这样的更高的级别。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是好事,是吧?那了凡先生就起了一个疑心。什么疑心呢?“如果这个算错了,那会不会我活的时间会更长啊?”或者很多,一下子,那个想法就会非常之多。但是,大家把第六段来读一下,预备起。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果然,报上去之后,被更高的主管给驳了回来,就是不批准,代表他还是不能够补贡。到了有一年,另外一位老师看到他之前写的一些文章,看到之后,赞叹、感叹道,这五篇文章可以说跟给皇帝上表的奏折,他的论述、文采,还有甚至包括写的书法,这些应该都是很好的,可以说不亚于大臣给皇上上奏折的这样的一个程度了。“博洽淹贯”这四个字概括起来就是博学多才、见识深远了。
这一段的经历,大家不要只看到“又遇到一个贵人”,是吧?贵人为什么会提拔他?有真才实学。换句话来讲,孔先生虽然把他的命给他算出来,告诉他什么时候你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果,一般人容不容易悠悠度日啊?(容易)。但是了凡先生是不是这样呢?(不是)。他还是依然努力地读书,依然还是努力地上进。
大家要知道,如果他悠悠度日,写不出来这五篇奏议,就算殷秋溟宗师看到了,看到也跟没看到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不值得推荐嘛。就有时候人会把心思放到“什么时候我遇到贵人啊?”大家遇到过没有啊?没有啊?那为什么贵人会相助呢?有值得相助的地方。对啊,这个就是自己有才华、有能力了,相助的背后是能够为国家培养人才,能够利益社会大众。
所以很多人一直纠结在什么时候遇到好的机缘,什么时候有好的表现,什么时候会被提拔,却忽略了自己值不值得被提拔,是吧?自己能不能担当起重任呢?“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就是我们至圣先师在《论语》所讲到的这一句话。而现在恰恰相反,很多人是“患无位”,不患“所以立”,是吧?所以每天患得患失,得失心都很重的。
为什么得失心重啊?怕失去,怕错过,怕得不到。但却很少想一个“他应不应该得到”,是吧?你应该得到,没得到,你这个是有点可惜;但是大多数没得到的背后,是他还没有这样的一个条件和能力。
就像人有时候看到别人好,别人有好的发展和机缘,是不是心里会有一点难过呀?他为什么难过呢?如果今天懂得这些道理的话,就听懂夫子讲的这句话,“不患无位”,“位”呢,我们就讲好的机缘、机会、地位、身份,或者职位、职权,你看大多数人都很想得到,但是光担心“无位”,行不行啊?(不行)。
就算你机遇好,有一天真的让你有这个位子,但是你没有能力,没有实力的时候,累不累?(累)。为什么会累啊?对,就是现代人经常讲的,叫“德不配位”。而真正工夫应该下在哪里呢?“患所以立”啊。
所以不要羡慕了凡先生遇到了好几位贵人,这些贵人他是没有私心的,他是不是今天只帮一个,不想帮第二个人呢?(不是)。如果他有机会遇到十个人呢?(帮十个)。如果这十个人只有一个人值得帮助呢?(帮一个)。如果十个人当中一个都没有呢?(谁都不帮),不是说他不想帮,如果十个人当中,个个都是呢?(都帮)。你看他高兴啊,天下得人,那种喜悦。所以“患所以立”。
所以我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应该放到哪里?你能够自立自强嘛。所以“天助自助者”,自助者天才助。自己都立不起来,光靠别人那么一直扶啊扶啊,而且有没有发现,孔先生也好,殷秋溟宗师也好,就扶了一把,有没有?(是)。往后的路是不是要靠自己走?能不能靠一个人天天扶着你呀?(不能)。扶到最后,自己变成什么了?就得坐轮椅了,因为已经没有办法,已经养成了严重的依赖了,就变成了一种依赖,这个就错了。“患所以立。”
所以了凡先生有很多很可贵的品德,在他开始改造命运之前,他具不具备了?(具备)。那我们要不要具备?(要)。所以不要只看到他后面做了多少件善事,这个善事固然重要,但是在做善事之前,他应该是一个有品德,而且我们讲老实、听话和真干的一个人;不然的话,遇到了谁都不管用。
推荐他,就是“准贡”,这个时候算一算领的俸禄多少石呢?(“九十一石五斗”)。这个时候了凡先生的心踏实了没有?(踏实了)。他为什么踏实了?还是那句老话,“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好事嘛,也是,心也就不七上八下了;坏事呢,可能也就有一点不那么上进了,不能说他不上进,大家要了解,只能说不那么上进了。如果真不上进,早就被人请回去了。该干的事他也干,而且应该是尽心尽力地做,但是可能就没有太多念想和希望,反正按部就班这样子,一生就这么过去。
所以第七段大家来读一下,预备起。【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这个时候的“无求”是不是有点消极呢?带一点消极的味道了。如果这个时候你的心态、你的一些状态不能够调整,很容易就变成现在人所批评的“佛系青年”了。学传统文化也很容易变成这种,他无求,他要求也不高,但是也不上进,这个就大错特错了。这个时候只知道这样一个结果,但为什么会这样,他还不了解。也因为不了解,所以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但是好处呢,他也不会去跟人争什么。
好,我们再看他人生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第八段,预备起。【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就是做贡生之后,入太学去国家培养。当时明朝的太学有两个,一个是在北京,一个是在南京。从北京到南京,“南雍”,就是到南京的这个国子监,就是以前的太学,先去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的法号叫“法会”,所以叫“云谷会禅师”。老人家是一位开悟之人,就是我们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一位法师。
老人家在栖霞山的栖霞寺修行,其实还不在栖霞寺,在栖霞寺后面远一点的山上,有一个小茅屋,在那里修行。有很多的人慕名去拜访,去求教。来了人之后,不跟他多说,先给他一个蒲团,让他静静心,静坐。了凡先生这一坐坐了三天三夜,“不瞑目”就是静静地坐在那里,这是现代人讲也是一个很好的养生,叫禅修、禅坐。为什么呢?因为心能够静一静,心静,身自然也就清静。
重点是“不瞑目”,不是打瞌睡。大家能坐多久?看他能坐到这样子心相对清净,心不清净坐不下来的。所以能够坐在那里学习几个月不容易的,动是容易动得起来,但是让人静下来是不容易的。所以大家也蛮不容易的,四个月。
来,我们再把第九段读一下,预备起。【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好,云谷禅师怎么知道他不起妄念呢?难道看到他不起念头吗?其实是看不见的。那为什么能知道他不起妄念呢?因为起了妄念,他根本坐不住嘛。
其实从这里大家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坐不住了吧,什么原因?“妄念相缠”嘛,要喝口水,是吧?你会发现好多事情让我们的心神定不下来。所以这跟学多久没关系,有时候学越久,心越定不下来,反而他学的时间不长,但是很容易就定下来。为什么呢?心静、心不乱、心不慌、心不攀求。
同时这句话是很有深意的,把凡夫跟圣人的区别,一句话就讲透了。凡夫跟圣人有没有区别啊?有。区别看起来很大,实际上从外表一点区别都没有。如果有区别,就是在“妄念相缠”了,如果讲得更细一点就是妄想、分别和执着了。换句话来讲,凡夫把妄念去掉之后,请问他就是什么?(圣人)。那圣人起了妄念呢?他就是凡夫了。
所以我们该怎么去修行,这个是我们一个总的纲领,就是要减少、去除执着、分别和妄想。正如同世尊觉悟的时候所讲到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如果有人夸奖你,这是不是一种夸奖啊?(是)。这是很大的夸奖了,就有点把他往圣贤人的方向走了,因为不起妄念,不起杂念。诸位学长,如果是你,请问你下一个念头是什么?“过奖,过奖,哪里,哪里”。大家看了凡先生很可爱,可爱在哪呢?老实。
好,我们来读一下,预备起。【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可以说是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到后面,每一步都是他改造命运非常重要的关键,大家不要只看到后面他发愿改过,其实每一段都有他改造命运很重要的一些品德的流露。
第一,掩不掩饰呢?(不掩饰)。大家有没有发现,有的时候学习容易把好的一面表现在外面?(是)。而且人都有一种想好,或者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很不错的一种想法,但是在老师面前,只是把好的展现出来,当然也不是说把坏的就也展示出来,要不要把真实的情况展现出来呢?(要)。
其实这个是非常重要,就跟一个人去看病,我们讲是心上或者是身体,就是我们讲言语行为有错误,有一些心病也好,还是身体上有错误也好,就像你去医院看病,医生说,“看你还蛮健康的。”你会怎么回答?“我本来就健康啊!你看我多健康啊!”请问还有必要治病吗?(没有)。那你在医院干嘛呢?
你来学习,是不是要学不足的地方啊?(是)。一看都已经学得很不错了,都已经是到这种境界了,您觉得还有必要学吗?(没有)。但是人容不容易掩饰呢?(容易)。可能刚刚开始觉得想表现好一点,但是时间久了会不会变得虚伪了呀?(会)。这一虚伪就麻烦了,如果这个时候了凡先生讲,“还可以吧,最近读了几部经,读得心情愉快……”
一定有他自己修学的一些方法和方式,而且应该也有一定的功夫了,但这个时候他有自知之明,而且听出云谷禅师在问话的背后,可能还有一种想了解一下为什么你没有那么多的杂念。他就讲道,“不是说我没有杂念啊,我的命都给算定了呀,想也白想啊。”
有两种“不想”:一种是想也白想;还有一种是完全通达了,不用想了。他属于哪一种?(想也白想)。换句话来讲,有没有妄想?有,只是觉得没有用了,他不再去想。
其实我们讲要提起正念,那什么是正念?不是说你没有这些杂念,而且你还是要有正念。他只能说是没有一些杂念,但是正念并没有提得起来了。所以这种“清净心”它是一种很狭隘的,而且容易“着空”的清净心。
真正的清净心,他是思维很敏捷的,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非常细心,而且能够很好地去把它做好的。就是清净心起作用它是智慧,但这种它是不是清净心起作用呢?(不是)。很多人追求这样的一种效果,实际上叫作“无明”,就是看起来不起妄念,但是他不像圣人那样了了分明。
了凡先生是不是还糊里糊涂的?(是)。那你说心是不是清净心?(不是)。他只是一种清净心的外表的样子,很多人是在追求这种“清净心”;跟大家讲,您清净心现前是你的智慧开了;你的智慧没开,你那个清净心只能说是一种消极的,就像了凡先生这样什么也不想。就是不该想的不想,该想的要不要想一想啊?(要)。不然的话,变成了该想的也不想,不该想的也不想,这个就着空了。
这个着空还是愚痴的表现了,做事不知道怎么做,待人接物不知道怎么待,读经也读不出味道,讲更讲不出来了。所以我们要不要有真正的清净心呢?(要)。但是了凡先生这个功夫比那个胡思乱想的,有没有已经高了一等了?(是)。这个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但是不要陷入到一种假象,你什么都不想了叫“清净心”了,不是的,那个有的时候叫不负责任了。对的,很多人是不负责任的“清净心”,这种是大错特错了。你还不如那个每天为家庭、为生活、为工作在那担忧的、胡思乱想的人,你连那个人都比不上了。大家了解吗?对的。我们学习千万不要变成了一种无所作为,这样就错了。了凡先生有没有往那个趋势走啊?(有)。实际上是有的。为什么呢?“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这个时候云谷禅师就很开心,是吧?云谷禅师开心不是开心怎么又遇一个凡夫,云谷禅师开心是开心老实,遇到个老实人。这个笑它有不一样的:要我们笑,可能笑“又遇个凡夫”;云谷禅师可能笑,“哎呀,一个老实人”。当时了凡先生三十五岁,还是很好。
大家来把第十一段来读一下,预备起。【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人之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这一段把“命数”的缘由就讲了出来,原因就是人有心,这个心就是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有善的,也有恶的;善恶就有影响,有变化。这个影响变化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和这里讲到的他的一个“数”。那这个“数”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不是)。
“数”是因什么而变呢?如果讲到根本处就是人的起心动念了。你说有言语,有行为,对,言语、行为也是因为人有念头才有这些言语行为。所有的行为概括起来,三个大方面:一个是善;一个是恶;一个是说不上善,说不上恶,叫“无记”。比如说你喝口水,算善算恶啊?谈不上,这个影响不大,忽略不计。所以有比较大影响的一个就是“善”,一个就是“恶”。
这里给大家画一个坐标,大家来体会一下善恶的变化。我们这个可以以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时间,这个作为他一个原点,他的一个善恶发展;向上我们讲是善或者是福,因为善是因,福是一种果;向下是恶。上面讲的是心善、念善、言善、行善。下面讲的就是心恶、念恶、言恶和行恶,就会感召到哪一种呢?灾祸。
我们假设这一个坐标就是一个人的命数,或者他的一个命运,就是固定的一个发展。说是固定也固定,为什么呢?因为以前他所做的善、做的恶,它有没有已经发生的?既然发生的,是不是一个定数呢?是一个定数的话,就代表这一生就按照之前的一些善恶,他有这样的一个结果。
所以有时候讲,人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如果不觉悟的话,真的就是四个字把它就概括尽了,哪四个字呢?“人生酬业”呀。你以前做的善事多,这一生来做什么呢?来享福嘛。如果以前做的恶事多呢?这一生受苦受难来了。这个苦难谁给你的?(自己)。你就了解了,命由我做,福自我求,它是从这个道理而来的。
你会发现有没有百分之百都是善,百分之百都是恶的呢?(没有)。所以大多数人生是顺和逆、喜和忧,还有就是福和祸,都是交杂在一起。如果大的分就是你的祸多,其实再有很多祸患的人,他人生有没有幸运和快乐的时候?(有)。幸运和快乐也是他曾经做过的一些善的善报。
那有些人人生也算福报很大,有没有一些不顺和痛苦的事情呢?(有)。原因在哪里?就是以前有善,善做得很大,有福报,但是也有做错的地方。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它都是有一定的结果,所以人生都是来酬偿业报的。如果不觉悟,只能是我们讲“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但是觉悟了之后就不一样了。
所以云谷禅师他了解命运的这些发展变化:极善之人,数就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也拘他不定。我们打一个比方,我们讲“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如果他按照以前的命运来讲,命运是很坎坷的,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但是他老人家有一个好处,有德行。
这个德行表现在哪呢?(孝)。“亲憎我,孝方贤。”有没有“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有)。所以,“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就是命运发展变化的一个真相。
有没有有的人的命运是很好,但是因为心恶、念恶、言恶、行恶,就直线下降呢?(有)。还是拿秦桧来作比喻吧,因为他大家都很熟悉。从命运来讲,他的命运应该是很尊贵的了吧?能不能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但最后的结果为什么会变得是千古罪人?就是因为极恶之人,数也拘他不定。有没有人生命运到了最低谷了?(是)。
但是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如果有一天秦桧觉悟了呢?是不是他就永远不得翻身啊?也不是嘛。如果有一天他觉悟了之后,他也行善积德,能不能从逆境当中也能够转变人生命运呢?(能)。
大多数人很少有这种“极善”,也很少有这种“极恶”的,所以你会发现大多数人就是普通人、平常人。平常人什么概念呢?做不做点好事啊,做不做点坏事啊?(做)。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他的变化就很明显。而我们大多数也做一些好事,但是小错也不断,所以你做一点好事,有没有一点点增加啊?(有)。做一点坏事,有没有一点减少啊?(有)。所以你会发现命很难说算到就完全的一点都不差,那个是很不容易的。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算命大概在一个区域,早几天、晚几天,或者是多赚点、少赚点,多生一个儿子、少生一个儿子,就是差不是太大,原因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命说是定数,也是定数;说不是定数,也不是定数,它有没有随时在变?(有)。但是这个变化的幅度不太大。
实际上,你要说得完全准确,可以说每一天那个数据,就跟股票一样,它每一天都会更新,每一秒都在变化,但是因为善恶变化不大,所以大多数我们的命运有没有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呢?(有)。所以很多时候如果你用的方法得当,大多数算还是会算得比较准的。了解这个道理,你还算命吗?(不算)。为什么不算命了?不管是好命,还是不好的命,反正就是这个命。
所以人先从“认命”开始,你认不认反正现在目前就是这个情况。但认命不是消极的,我“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传统文化不是学成这个样子;是在你这个命的基础上,我们要怎么样?要改。往哪里改?有没有人改着改着又往下改了?(有)。这原因还是很多。
“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你不是凡夫,谁是凡夫啊?这个看是有点批评,有没有一种教导在其中啊?(有)。真的是让他醒一下了。这一说,了凡先生来劲了,因为在他以前来讲,我的命是怎么样?(定的)。突然听说,命还能改?
然后“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就是我那个不好的命能改吗?以前是想都不敢想,或者是想,想了没用。所以你就知道这个有觉悟的重要吧,不觉悟,真是人忙、盲、茫。不是不想改,谁都想改,不懂得方法,不懂得理论,不懂得境界,你无从改起。
还有很多人不服命运,抗争命运,就是我们讲叫挑战命运,用的方法如理如法还好,有没有很多人是不如理、不如法的方法啊?(是)。结果好不好?很不好。不是说你不服命运,你抗争命运,你跟命运拼搏,你就能够改正,那个是不可能的了。
云谷禅师又进一步地教导,“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话真是应该放在心上啊,太重要了!很多人都把命运交到谁的手上了?(别人)。很多人都把福认为是谁给他的呀?(别人)。所以在那里患得患失,在那里怨,怨自己的命不好,怨自己的福报怎么被人拿走了,该是我的福啊!
诸位学长,该是你的福,天王老子都拿不走;不是你的福,你用什么办法都留不住的。今天不是说谁拿走你的福,谁都可以拿得走,为什么?那个不是你的福。但是人在这个过程中,他迷惑,他会不会觉得是别人害了他?是啊。所以这两句话真的是讲尽了命运的事实真相。
应该要相信,应该要理解,当然理解是随着后面的学习要深入理解,至少我们要端正一个态度,就是我们的命运是我们自己作、自己受的呀!你现在的命运不管是好还是不好,谁造成的?(自己)。你现在的福分不管是多还是少,谁积累的?(自己)。这样子,你的心才能够定下来,才知道该怎么去努力。不然都是别人怎么样,都是我该怎么去求得,这个是越求越苦,越求越迷惑,越求越少。
这两句话不是云谷禅师的发明,而是在《诗经》和《书经》,“四书五经”当中所讲到的,“的为明训”,至理名言。“我教典中说”,佛法的经典也讲道,一个人“求富贵”,这个求是如何求?如理如法地求。必定会得什么?“富贵”。“求男女”必定会“得男女”,“求长寿”必定会“得长寿”。这几句话真是很有深意,“得富贵、得男女、得长寿”是不是每一个人心中的美好的愿望呢?(是)。
这里讲到的“男女”不仅仅是得孝子贤孙,好的对象是不是“男女”啊?(是)。高兴了啊,知道怎么求了吧,怎么求啊?先从“男女有别”开始,你男女这个“别”都没有的话,如何“夫妇有义”啊?夫妇没有义,怎么会“父子有亲”呢?所以先从“男女有别”开始。
所以这个都是我们伦理道德的教育,这是几个大原则,但是具体地去端正心态、去落实,里面还有好多的学问要学。但是总的一点,这不都是我们想得到,也应当得到,也可以得到的吗?重要的是在“求”这个字。如何求?自己求。从哪里求?从自己的内心啊。那自己的内心怎么求?你的“善”啊。不但自己的命好,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民族、国家的命运都是这个道理。
“夫妄语乃释迦大戒”,古圣先贤会不会用假话的方式来骗你行善呢?(不会)。有一句话是骗你的,你可以把他所有的教诲全部推翻,你就知道句句都是真实语。所以在《金刚经》讲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怎么会讲不真实的话呢?
所以不仅“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孔孟圣贤诳语欺人吗?(不)。所以我们应当要信受奉行。但是很多时候就容易忘记,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到外面去攀求。求得到,沾沾自喜;求不到,又在那里找原因,都找谁的原因?“都是谁害的,都是谁害的”,没人害你啦。后面会跟大家讲到,路就越走越窄了。为什么?一身的习气不改嘛。
这么一讲,了凡先生有没有来劲儿啊?来劲。为什么?看到希望了。大家有没有感觉,这三十多年过得昏昏暗暗的,一点希望都没有的人生,虽然也没犯什么大错,苦不苦?苦啊。所以心中有一盏明灯很重要,所以人要活得有信仰啊,信仰就是那盏明灯,哪怕你说你信改命运也行啊。
“余进曰”,这么讲,读过的“四书”当中就讲道,孟子有说过这样一句话,“求则得之。”就拿前面的来对照,“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当时没有往这方面理解,当时理解是“道德仁义,可以力求”,难道这些“功名富贵”也可以求得吗?
诸位学长,这位了凡先生很可爱,可爱在哪?他想不想求功名富贵?(想)。求功名富贵丢不丢人?不丢人。不是说我们学了传统文化就不食人间烟火了,我觉得都还是很真实的、很实在的一种想法。不是说好像就达到无私无求,诸位学长,不容易啦。但是后面了凡先生有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有。但是从刚刚开始,还是想求什么呢?求富贵,求男女,长寿没有求,但是也得长寿。
“如何求得?”云谷禅师进一步跟他去解答,“孟子讲的是实话,你错解了”。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容易变成错解、误解真实义了,原因还是在我们的内心不清净,在我们的内心还有高下杂染。
“汝不见六祖说”,就是六祖惠能大师,代表儒家也读佛家的经典,像《六祖坛经》、《金刚经》,这都是读的科目。“一切福田”,诸位学长,这四个字包含的范围有多广啊?大家来想一想哪些“福”?讲得具体一点好不好?健康,想起了“五福临门”是吧,富贵才算五福当中的一福,“富贵、康宁、好德、长寿、善终”。
从哪里求?(从心求)。很多人从哪里求?(外求)。当然也不离开“外”,不然你天天在家里想“心啊心啊,给我一点,心啊心啊,给我一点”,给不给?才不给你呢。有善心、善念,他一定要有什么?善言和善行。你没有善言和善行,你光有善念、善心的种子,就好像不施肥、不浇水、不耕耘,光有种子,能不能结果啊?(不能)。所以有种子,还得有什么?你有善心、善念,还要有什么?善言和善行。
很多人在这方面就忽略了,以为我只要心好就好,实际上那个心只是坐那想一想,还不是真正的心好。真正的心好,就像一个人孝顺父母,要不要有孝顺父母的行为?(要)。不然的话,你只是口里说说。口里说说的福跟你讲也有福,什么福?“口里”的福报,了解吧?所以因果都不虚的。
比如说“好”,你只是口里在那修福,那你福报也会现前,就是口里,也就是讲讲你很有钱,然后就很有钱了?你很长寿,就很长寿了?就是你很有钱,你要不要去做你努力工作的这些缘呢?(要)。不然很多人就投机取巧,认为就是在那想一想,我只要心善就好了。如果讲一讲,那只是口头上的善了,口头上的善将来也只能得到口头上的福了,人家祝福你两句就报掉了。
“恭喜发财!”你说,“完了,千万别说,我都报掉了。”“祝你健康长寿”,报掉没有?(报掉了)。为什么报掉了?因为你就是口头的福,你也就是受到口头的。但是你是真正的福,别人口头上,不但是口头上,你真正会不会得到发财呢?会嘛。你会不会得到长寿呢?会嘛。很多人他修福或者修命运,投机取巧,好像我只要从心上修就行了,是啊,你心上修,你得到的也就是那么一点果报了,不是说没有了。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梁武帝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公案。当年,他的出身也是很贫寒,后来因缘聚会,他取得政权,做了皇帝。当年跟他一起的有一个老朋友,就是乡里的一个老朋友知道他做了皇帝,高兴不高兴?(高兴)。为什么高兴?怎么都可以拉个关系,以前一起在一个村,一起生活,老朋友总还是记得。
他就到了南京,到了京城之后,就想了办法见到了梁武帝。还好梁武帝念旧,认出他了,“最近怎么样啊?”讲一讲之后,“想不想做官?”“想想想!”“这样,给你封个县官吧。”因为在皇帝那儿封一个九品官不是难的事,但对他来讲是不是很欢喜的事啊?(是)。而且这件事情有没有把握?(有)。为什么有把握?谁答应你的事?(皇帝)。
但是那时候就匆匆见了一下,没有说给他具体哪一个县,怎么去找,找哪个部门,去落实这个事。但是已经开了金口,皇帝无戏言,答应了,那个高兴啊。下次再见面,再来落实这个事。
下次去找,要么就是见不了,要么就是有事情,要么自己有事情,要么梁武帝有事情。好几个月见个面都见不到,慢慢地从满怀希望到失望,甚至快到绝望了。大家能够想象那个心情吗?就是本来是十拿九稳的,但是见不到面,根本没法落实。别人说,“皇帝讲了,我们没接到公文。”就是得有公文过来,那公文就得再见面,再来落实,怎么就再也见不到面了?
然后在那很失落的时候,正好宝志公禅师正在升堂讲经说法,大家在听,他也就过去闷闷不乐地听,听得满脸的心事。宝志公禅师就像云谷禅师一样,孔先生一样,那都是高人。看到之后就想帮他一下,就说,来来来,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他说是有问题。
这个情况讲了讲之后,宝志公禅师说,这种情况你也不要怪梁武帝,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他说,为什么我自己造成的呢?因为在以前,梁武帝他很爱做好事,行善积德,他也常常会找一些朋友,大家一起来做好事。当时你有能力、有条件做好事,但是你只是碍于面子,口头答应,“好,这件事情我也来做,我是出钱、出力,还是怎样,我也来做。”
但是后面有没有落实呢?没有落实。就是口头上答应,但是没有真正地去做这件事情。所以这一次的果报是什么?(口头上的)。是不是梁武帝故意的呢?(不是)。今天梁武帝也是有能力帮助他,也是真想帮助他,但是却帮不了他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有时候想一想会不会后悔死了?如果那个时候不是虚情假意,不是口头说“好,我也来做好事”;如果当时他是很实在的,哪怕你很实在地随喜做一点的话,有没有这一次的果报也会现前?(会)。但是这一次的果报是空的,原因在哪?(自己)。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大家对这个道理你了解了,你就会知道所有的事情发生都没有偶然的。好,我们休息一下,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前面跟大家报告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经历、经过,大家学习要用心去体会,稍有偏差就容易着空,就像“从心而觅”,这个心最直接,也最根本,很多人就会说“我只要心善就好”,所以他就会努力“我怎样让我们的心更善”。他执着在读经,执着在拜佛,执着在一些修行的形式,觉得自己的心很诚、很善。
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还是自己的烦恼习气在做主,但是又误以为自己在改心,自己从心上改、从根本改,忽略了在事情和言语行为上。所以这样子的一种改还是没有什么效果,甚至还有一种投机取巧,觉得是从根本修,觉得自己是从心而觅,实际上还都是错误的。
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在形式上他做很大的努力,他做很多好事,做很多善事,但是却忽略了自己的心,还有很多的一些烦恼习气,贪心、欲望、嫉妒心,这些不努力去除,光是行为善,这个果报也不殊胜。
所以,“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但是这个心它很抽象,所以它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如果你只是着重在心上,“我改正,我的心要端正”,而在行为上却看不到自己很懒惰,却看不到自己很容易耍小性子,却看不到自己很容易起贪心欲望,却看不到自己很容易跟人产生各种矛盾,这个算不算“从心而觅”呢?也算“从心而觅”,从“妄心”而觅。
那个“心”有真心和妄心,这里讲到的是从真心而觅,从善心而觅。他是从妄心而觅,从习气的心、烦恼的心而觅,那你看,也能感,感的什么?烦恼、痛苦和不顺利。他也很痛苦,“怎么改造命运改造了这么几年,还是这个结果?”人家讲得没有错,但是你理解错误了。自己是不是真正在改,必须要在待人接物、工作中才能看得出来,不然的话,全都是口头禅。
所以那个口头的修学、口头的福报,人家一个祝福就报掉了。你们过年的时候报掉不少福报哎!你说千万别给我发,发了就报,那也没办法。“祝你快乐”,你就快乐了;“祝你长寿”,你就长寿了;“祝你发财”……所以很多人的福报就是,你说他没修?修了,全都报掉了。
咱要不要来点实在的呀?(要)。实在的在哪里啊?待人接物你真为人付出吗?你真的有善心,你真的有恭敬心吗?你真的有诚敬心吗?有,你那个福报就真实;没有,就是那个虚虚的。虚的心,修虚的善,也是虚的福报。所以很多人的福报都是这么报掉的,很可惜!我们再来看后面的教诲,这次跟大家讲到“改造命运”我们特别容易忽略的一些地方。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这里就孟子所讲到的“天爵”和“人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是天爵;“公卿大夫”,这是人爵。“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得到人爵之后又不修天爵,最后连人爵也就都丧失掉,内外双失。这个就是不懂得“本”和“末”的关系。
所以内有“道德仁义”,外就有什么呢?“功名富贵”。你为了得功名富贵而有道德仁义,这个道德仁义有没有还有一点条件啊?会不会得到呢?会得到,但是很少、很有限了。为什么?那个心还不纯正。
当然他为了得功名富贵而求道德仁义好不好?好嘛。他至少还知道要友爱、要诚敬、要恭敬,要为大众付出,这个还都是好事情。怕的是有人说你这个有求而求,有求而求你只要如理如法,都还好了,这个不属于贪心了,但是他的所得有限。
所以“不反躬内省”,不问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善,而“向外驰求”。那向外驰求的就多了,机会、条件、人际关系……好多好多都向外求,求得到吗?你会发现得到的也怕失去。包括修学、求学也是如此,所以经典叫“内典”,叫“内学”。现在都是向外求、向外学,烦恼止不住,也不知道怎么从内心求,后面会跟大家讲到。
“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这里讲到了“从心而觅”,是怎么从心而觅呢?反求诸己啊!这里是真实智慧,不光是儒,佛和道都是如此。
这个时候就问了一个问题,“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你这一生的流年是怎样一个发展。了凡先生还是很老实地回答,“余以实告”。云谷禅师了解他的情况之后,就问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你自己掂量掂量、衡量衡量,想一想你该得到“科第”否?你该“生子”否?这两个是他梦寐以求的福报。
了凡先生不但老实,他还“会听话”。这个会听话,一个是不但听懂问的是“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这句话,他更重要的是听懂了前面所讲的话。以前他向哪求?(外求)。那个求得到吗?求不到。他能够回过头来向内求,他认真地思考了这两个问题。
如果是向外求,很多人会不会说我应该得啊?(是)。如果这个时候了凡先生还向外求,比如说云谷禅师问:“汝自揣应得到科第否?应生子否?”答曰:“应。”大家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发展吗?云谷禅师说,“阿弥陀佛,继续坐吧!”不跟你多说了,你既然觉得你应该得,你就去得吧。为什么不跟你多说了?就没听懂前面讲到的。
以前都是向外求,觉得我应该得;实际上你既然没得到,一定有你没得到的原因。他会不会归到“我考试别人没重视”啊,会不会归到“我没有背景”啊?你不懂得向内求的话,会不会把这些原因都归出去呢?(会)。说“我也够努力,我写的文章不比别人差嘛,殷秋溟宗师还表扬我呢!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我这种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那你就一直活在外面的这样一个世界中。
既然没得到,有外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谁的原因?(自己)。诸位学长,今天传统文化没学好,根本的原因是谁啊?(自己)。很多人都怪谁了?怪老师、怪环境、怪方法,怪父母、怪同学,怪怎么让我这多时间来做事,怪怎么不给我机会锻炼,是吧?太多太多都是向外求,以至于找不到根本的问题。
你说没向内求,偶尔向内求,想一想大多数还都是向外求。所以这个向内求不是说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向内求了。诸位学长,在往后的很多年,我们都在向外求,但是你要知道你在向外求;你不要在向外求,你还误以为你向内求,这个麻烦就更大了!
大多数从现在,哪怕你学了《了凡四训》,知道要“君子求诸己”,在往后的几年,大多数还是向外求。为什么?习惯了。遇到不顺心,遇到不如意,“失诸正鹄”,他不是“反求诸其身”,他都是怪环境、周边的,他到哪都是这种情况。
所以遇到这种经常向外求的,你也别怪他,他不是在这里才向外求,他到哪都向外求。遇到一些容易怨恨的人,你也别怪他,蛮可怜的。他是不是就是怨恨你呢?他谁都怨恨,他到哪都怨恨。所以你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就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
但他知不知道自己有的问题出在哪呢?说实话,不知道。他误以为自己向内求,实际上还是向外求。不然他自己把自己的念头写下来,想一想,他那个怨、他那个不平、他那个不满都从哪来的啊?他不会怨自己的,怨自己他就有希望了,他就像后面的了凡先生就开始真改过了;他都在怨别人。所以怎么努力都改不过来,越学,命运越坎坷。是不是越学,命运越顺利呢?不一定。为什么有些人越学越坎坷,大家知道原因了吧?一直在向外求。
当时,了凡先生非常冷静地、非常深刻地、非常细致地进行了反省,这开始反求了;很多人的反求是在表面,“我错了,我怎样”。那了凡先生有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呢?有。但是他意识到的“自己错”跟我们认识的“自己错”,一不一样呢?(不一样)。他是真意识到了,他不但意识到,他把错在哪都讲了出来!今天是篇幅有限了,如果真让他写的话,应该说可能还有好多他不足的地方。
其实从这里大家能看到,他知道不知道自己有不足呢?(知道)。如果不知道,怎么反省他也不可能一下子这么多内容就出来。其实我们自己都是很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但是不肯认真地面对。但这个时候真的是改造命运的一个根本的契机,不是在于他遇到云谷禅师,而是在于他肯听云谷禅师的教诲;不但肯听,而且肯反省,肯反求,这是他命运改造的重大关键之所在!
当然没遇到,你也没办法,就像云谷禅师是不是仅仅遇到了凡先生这一个年轻人呢?(不是)。虽然去拜见的,有缘分遇到、亲近善知识的人少,但毕竟来讲还是有吧?(是)。但为什么了凡先生得到真实受益了呢?难道是云谷禅师不愿意跟别人讲,只愿意跟了凡先生讲吗?(不是)。原因在哪里啊?
所以诸位学长,这个道理大家结合我们自己,是不是每一位学长学了《了凡四训》,都能够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呢?不是的。那您是不是那个可以改造的呢?这个不容易回答的。如果真像了凡先生“追省良久,曰:‘不应也’”,就像问“你觉得你学习该学得很优秀吗?”很多人觉得“我应该,我努力了,我付出时间了,我付出精力了”,这样去想,后面还好谈吗?已经这么优秀了,还谈什么呢?
实际上今天没有学得很好,有没有原因啊?(有)。习气没改过来,有没有原因啊?(有)。家庭不顺利,有没有原因啊?(有)。孩子没教育好,有没有原因啊?(有)。找不到对象,有没有原因啊,没有啊?有嘛。那原因在哪?(自己)。所以这个是我们应该要认真反省的地方。
所以大家想不想开悟啊?(想)。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开悟了。您最近一次开悟是什么时候?你不要告诉我两年前,或刚接触传统文化的时候,那个时候开悟开得比较明显,再往后呢?越来越不开悟了,越来越迷惑了,越来越不认为自己错了。谁错?旁边人的错啦。所以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不觉悟的地方,都发现别人的错。那个都是“火眼金睛”是吧?管用吗?(不管用)。
真正的觉悟是什么?发现自己的错误了。大家最近一次大的觉悟在什么时候?光发现不管用了,改嘛,修行嘛!把你发现的改过来,那才叫真正的“修行”。所以我们总算是知道这个是改造命运的大关键之所在了。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了凡先生觉得自己的福怎样?薄。很多人有没有觉的自己是善根深厚啊?没有啊?有没有人觉得自己的福报应该很大啊?这个没有福是个很麻烦的事!所以传统文化、圣贤教诲都提倡我们要修福。“慧”固然重要,但是有没有发现“福”放在慧之前啊?
其实福跟慧它是一体的,为什么很多人开不了慧?就是我们讲求学嘛,求智慧,是吧?而且有没有发现很多人越学,他脑子越有点僵化也好,还是有点迟钝,或者有点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你们别紧张,不是说你们,但是你们要观察,再过两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要警惕了!
本来刚学,脑子还灵光,还有点条理;越学越不知所云,越学越有点想表达,又不知道怎么表达,好像想讲得深刻,又不知道怎么深刻,想要感动,又不知道怎么感动,想要讲得有层次、有条理,反而是乱七八糟。这是不是没智慧的表现?(是)。这个没智慧的表现,实际上也是福报越来越薄的表现。
那怎么学了两年,学了三年,反而没智慧、没福报呢?福报消得好厉害啊!所以那个智慧也跟着就减少了。不爱关心人,越学越自私,你看福报消得厉害不厉害?越学,基本的、该做的不做,你说消得厉害不厉害?非常之厉害!还以为自己在勤学,还以为自己在积功累德,实际上都在那儿消福报呢。福报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脑子是不灵光的。
但是一个人他真的是有仁爱心,有担当,愿意去付出,肯吃苦,肯为他人着想,哪怕开始钝一点,开始差一点,但是会不会越来越灵光啊?(会)。为什么呢?古人有句话叫“福至心灵”啊!
诸位学长,大家的福怎么样啊?不是吃得胖就是有福报。什么是福报现前最重要的表现?肯为大家去付出,这种人是有福报之人。停留在口头上,那个没有用的。肯吃苦耐劳之人,肯不计较、不怨,就是那种任劳任怨的人,这是有福报的人。
而那些游手好闲的、偷奸耍滑的、投机取巧的,看似好像清闲,那个福报消得快着呢!古人看起来那是“薄福之人”,不然再过两年你看看,肯定越学越退步。这都是我们要检验我们自己是不是有福之人。
那了凡先生知道自己的福不够,他有没有努力去修啊?(有)。你看后面那个修善行善,达到一种没好事做他都愁。咱们是有事做就愁,人家是没事做就愁,你知道这个差别就在这些地方了。哪怕你的根性钝,你的障碍重,都不怕,福真的是帮我们的一种护佑,所以福慧要双修。
光修慧,不修福,很多人着重在那儿修慧,读啊、听啊、写啊、说啊,这个是在修慧,但是你的福报够不够啊?(不够)。不够怎么办啊?(修)。修慧是同时要不要修福呢?(要)。甚至在前面阶段要先以哪个为主啊?先以“修福”为主。
所以,古时候读书的或者是在寺院去修行的,前五年不是让你在那里读书,前五年做什么?都是要修福报的,才让你后面能够安心地读书。你供养别人,你将来接受别人的供养。
现在我们的福报都很大,不是啊?我觉得蛮大的了。在这个福报当中,有条件为大众服务,要不要尽心啊?(要)。不是说我们今天好像也去做几年,现在社会形态不一样了,但我们一定要了解,现在在修慧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你应该怎么样好好地来修福。
其实会修福的人修福的机会有很多,但这个时候也别又心思全都放到修福上了。有时候讲课不好讲,古人打了个比喻,就扶那个醉汉,醉汉是什么状态?这边倒了之后怎么样?扶他。然后又往那边倒……说修慧重要,开始读书;说修福重要,然后又开始打水、扫地,就开始修福。
其实在学习的背后,也是一个很好的修福的机会。你所学的,你在你生活中来运用的时候,那个就叫福慧双修了。不会修的,你光是在那修慧,你所学、所听、所讲是这个样子,你做又是另外一个,跟你讲你福报消得快着呢。所以会修的,他是要福慧双修;不会修的,这个福慧都在减。
打一个比方,今天我们讲《弟子规》,《弟子规》你所讲的,跟你自己有没有很紧密的联系呢?有时候想一想,就像有时候讲到“出则弟”,你光是讲张士选《士选让产》,讲《庾衮侍疫》,光是讲的故事很感动,那你跟你宿舍的学长,你有没有那个友爱啊,学长之间有没有友爱啊?没有的话,就开始脱节了。
脱节就很麻烦了,那个就不是福慧双修了,你想想你在修什么呢?很严重的!有时候不跟大家讲这个因果,你们还以为自己在修学圣贤教诲,天知道那是什么“圣贤教诲”。讲的是兄友弟恭,下面是明争暗斗;讲的是要包容,下面是看都不愿意看人家一眼;讲的是要互相地忍让,到最后是看谁斗气。你觉得这样学习传统文化,你是在积福,你还是在消福啊?(消福)。消得厉害不厉害?(厉害)。你学得越像,讲得越感动,讲得越像,你越麻烦。
为什么很多人学,他学不进去,学到后来反而是这个也不顺、家庭也不顺,将来很多很多方面不顺,问题就出在哪儿?他用虚伪的心在修。“诚者物之终始”,他从开始就不诚,他学的过程中就不诚,错误就错在这个地方,不是说学传统文化不好。
从这里大家也就知道古人讲的忠信的重要了吧?“君子有大道”,必什么才得之啊?“必忠信以得之”。而内心不端正,也没有这样的一种“信”,所以学习不受益。这是学习的大关键之所在了!
我们也只能课堂上讲一讲,下面怎么做,那都是你们自己的事了。你做得好,你自己得到;你做不好,你也知道你败在哪里,好不好?不要说没有跟你讲,现在人都不一定愿意听得进去,觉得自己还很会学,觉得自己还很忠、很信,实际上差得还很远。
所以会学的他是福慧双修,不会学的他是福慧双失。福到了一定程度,会不会福至心灵?(会)。对,所以修福很重要。记得有一段话讲到为什么很多人修行一直障碍特别多,家里、身体,各个方面障碍非常之大,这都是通常会见到,但是有没有人还是能够很好地面对和把它度过去?(是)。那有没有很多人跨不了这一关?原因是什么?没有福报。
所以,古人有这样一段话,“有终身不悟”,听不懂,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人真听不懂,你将来发现真是这样。很明显的就是,他讲的应该也是还很简单、很清楚,他就是听不懂,他不是故意地听不懂,他不是跟你在那儿作对。你们是不是这种情况?有时候你冷静下来,你会发现很多话真没听懂。
所以,“终身不悟”,就连这些都还不是说很玄妙的、很微细的你不懂,连很简单、很清楚的都不懂。有时候看到真是急啊,但是他不是故意的,就是“终身不悟”啊,他那个悟门堵得死死的。被什么堵住了?严重的烦恼,严重的我见、我执,给堵住了。
“有终身不悟、半途而废者,因根器既劣,又无功德及人耳。”这是一个结果,它总是有原因的,原因是因他的根性、他的气量、气度本来就比较的差,比如说业障重、烦恼重、根器钝。根器钝是不是指那个不聪明的人?不是,有时候反而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个我执、我见特别重的都是属于“钝根”之人。
“因根器皆钝”,钝也不怕,“又无功德及人耳”,换句话来讲,又不修什么呢?又不修福。光想修什么呢?(慧)。你看你怎么修啊?如果是光修慧就行,那圣贤人就讲你好好修慧就行了嘛,为什么要福慧双修?而且福有没有摆在慧之前呢?(有)。“又无功德及人耳”,为他人去着想,为他人去付出。
而这里,功德有没有小功德和大功德?我们如果说有的话,有没有这样的区分啊?(有)。你为他人想,表面的就是很少的,深刻的就是很多的。因为少数人会为大家、为团体,甚至为整个文化去着想,那个功德大小它是不一样的。这里讲的“功德”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去服务、去付出。所以很想让自己的这些障碍能减少,但是又不去服务和付出,那你这个就不行了。
所以,“若非积行修阴德”,不管在哪个环境,哪怕你是在家,你要不要为这家多做点什么啊?(要)。是不是回到家,爸爸妈妈供养你,你就天天在那里听经看书啊?(不是)。就算爸爸妈妈有那个条件,你家里房子也很大,你也不缺钱,你看你在那儿能待几天?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实际上具备了在家能够很安心修学的条件,但是他在家就待不住。为什么?没福嘛,那个待不住的。就算你哪怕在家修学,你要不要为这个家做一点什么啊?(要)。为这个家多付出、多积累福报之余,你有条件再来好好地学习,你看你安心不安心,是吧?
同样的在工作中,将来大家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先别急着说我要花多少时间来学习。花时间学习,好学固然重要,但是你要不要为自己积一点福报啊?(要)。在哪里积啊?你工作要不要好好给人做啊?(要)。不只是那八个小时,工作的能力、工作的效率,工作的很多方面都要往上提。
你心思不放在那儿,你不吃苦,你光在那儿享受,吹着空调,在那儿打打电脑,喝个咖啡,然后弄点事,那个只能做社会一般普通的那种工作人员,那你也只能是那点福报,那点福报要来修传统文化这样子的一个程度,你是承担不起来的。
要不要比一般的社会大众更加的勤奋工作?(要)。你就知道为什么现在人学传统文化之后,别人对他很反感,反感在哪里?不干活。还有没有?偷懒。还有什么?看这个不惯,看那个不惯,然后还爱给人讲大道理。
“若非积行修阴德”,改造命运修行不容易的。这“阴德”在后面讲到,“人知”是阳德,“人不知”是阴德。要努力做哪些呢?别人看不见的,而且是别人不愿意做的,吃苦受累的,你就好好去做吧。肯不肯啊?(肯)。别到时候在那哭的时候怪我。你好好去做,就在这些地方,不需要谁知道,你觉的是该做的,你正好遇到了,有条件,你好好去做。
“动有群魔作障缘”,为什么障碍那么大?没福报。这个“魔”,在以前没有这个字,那是梁武帝造出来的。这个“魔”以前是这个“磨”,前面还有一个字,叫“折磨”。您觉得被折磨的人舒服吗?(不舒服)。有多不舒服?他想了想,这个石头的“石”不行,改成了一个“鬼”,了解了吧?这个字是这么出来的。大家不要想着有什么妖魔鬼怪,不然你就变成神叨叨、疑神疑鬼的。
有没有在很多学习或者在修学方面,有很多的磨难和折磨?(有)。原因在哪里,你也不要怪别人,原因在哪?没阴德,没福报。“动有群魔作障缘”,所以这个是我们了解。
知道自己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很多人你说他知不知道自己福薄呢?实际上是不知道的。为什么呢?他不去积功,他不去累行,都还觉得自己福报很大,所以这个福一方面在消减,一方面又没有积累,就越来越薄。有时候不怕消福报,福报本来就是你有、你积累,在消嘛,重要的是什么?你要积累。
而且性情也浮躁、烦躁,“不耐烦剧”。一些累的、苦的、脏的不想做,烦人、烦事,不耐烦,这都是福薄的表现。将来大家自己做事,你就知道你是有福之人,还是无福之人。做一点事,没耐心,不高兴;别人啰嗦一点、麻烦一点,在那里就耍情绪;这个都是薄福的表现。有时候看看别人,想想自己,将来遇到这些情况要不要“耐烦”啊?(要)。不要怕麻烦。
“时或以才智盖人”,就是有高下心,有傲慢心。“直心直行”,就是有点口无遮拦,说话太伤人、太冲。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别人说得冲一点,您是不是“玻璃心”啊?(不是)。不是就行了嘛,别人冲一点,你不用老说“你看他怎样”。如果这样的想法来修学,你是不用想再修了,你修不了的,都是在拿这些来对照别人了,这个是没有办法的。
我们不要说话太冲;但是任何人跟我说话很冲,我都能接受。“你尽量冲,你看看我能不能接受”,这就是你的本事,这就是你的修养,这就是你在积功累德啊。不是说你跟人说话很委婉,别人说话很冲,你就不高兴了。这不是拿条件来交换的,不是说我跟你说话很温柔,你对我说话要很温柔,是吧?他不温柔,你不是来气了吗?
怎么办?我们要培养我们跟人说话尽量柔和,别人跟我们说话很冲,你不要眼睛给人瞪回去。怎么办?接受。这就是你的积功累德。他消福报,他把福报送给你。他冒着他自己在消福报,把福报送给你,你还不得感恩他?是这样子嘛,要不然的话就变成了“他怎么这么说话”,有时候这样子学习就不用学了,根本学不出去的。
所以,很多时候讲这个道理,不往自己内心求,没讲这些道理,还觉得也看不出他哪里有不好的地方,结果一讲,就一大堆这个不好,那个是不耐烦的人,那个是说话太冲的人。不能这样子学。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了凡先生讲到自己的薄福之相,有时候想想以前我们有没有?(有)。现在有没有?(有)。要好好改,是吧?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就知道自己是一个薄福的人。又不好好干活、又不耐烦、又说话很冲、又在那儿大话连篇,不好。就是空讲一些道理,人听了,人都不愿意理你,你在人心里真的是都没什么威信的。
这是讲到“科第”,反省了六个;后面“孩子”,也是反省了六个。其实每一段大家真的要当作看到自己身上的毛病习气,真的像一面镜子。了凡先生那已经是很有修养、很有德行,都还这多的习气,何况我们呢?
真的像“改过之法”讲到叫“过恶猬集”。诸位学长见过刺猬没有?没见过的最好看一下,你看那个刺猬身上多少刺啊!就是形容一个人的过失,你跟人相处就像刺猬一样到处扎人,刺头,是吧?
“过恶猬集”,但是有时候看不见,为什么呢?因为在过错、过失中,就像那个水,鱼看得到水吗?鱼看不到水。鱼是看不到水的,它在水中没有障碍,它到空气中它就不行了。我们在空气中没有问题,你看得到空气这些吗?你也看不到。但是我们到水里了,你会发现你就不行了。为什么呢?形容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久了,他不容易觉察自己的问题了,大多数都在“过恶”之中。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这就是不中庸了,“贤者过之”。本来爱干净整齐好事、坏事?(好事)。那他这怎么成了过失了?洁癖。这个就不好,这个洁癖的背后就是有没有嫌人家脏,嫌人家乱啊?(有)。这个就不好。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怒就怒了,还来个“善”,就是形容很容易,而且很容易把自己的怒给掩饰住,这个都是我们要认识和改正的。不是说你好像没有生气的样子,你就不生气,了解吗?
其实爱的反面不是恨啦,大家知道那个“水结晶”,最丑的那碗米饭,不是骂它,不是恨它,而是什么?不理它。很多人“修忍辱”修到什么程度?我不理你,我懒得理你,我在修忍辱,你在帮我消业障。其实那个是极其严重的恨了,极其严重的怒了,他不知道,他还觉得自己修养很好。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这个“忍”是残忍,“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帮助人会被人说“你什么目的,你想得到什么好处,你有什么想往上攀还是怎样?”不想被人说闲话,好事也不做了,不做就不做了,不做了自己的福报也没有,德行也在受损;除非他没看到别人需要帮助。他为什么不帮助了呢?顾及自己嘛。很多人也是这种情况,应该帮,算了算了,应该说,算了算了,“矜惜名节”,你怕什么吗?
“多言耗气”,这个“多言”是讲废话、闲话、杂话、是非之言。“喜饮铄精”,就是喝酒。“好彻夜常长坐”,就是熬夜。这有六个方面,“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他不反省则已,一反省有没有反省得很深刻啊,很细致啊?(有)。对比我们的反省,都太潦潦草草的了。
你反省得浅,改也改得浅,但是不是反省得深刻,就代表改得深刻呢?不然就变成了只是在那里为了反省而反省。今天了凡先生可以写六条,甚至你来劲了,写六十条都有可能,是不是写得比他多,代表你就是“反求诸己”了呢?(不是)。而是这每一条你真的认识到自己是错的,而且真的在改,这才行。不然就是为了反省而反省,这个没有意义的。
后面讲到的都是一种更深入的教诲。“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有没有偏心呢?(没有)。但天就忍心看着有人饿死吗?不忍心。但是帮得上吗?(帮不上)。为什么帮不上?他不修善,他不积德,他不去改过失,天也帮不上忙了。
那圣贤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吗?大家要知道,圣贤跟众生的力量是平等的,你的这种障碍,自己障碍都很大的。所以了解这一点,知道就像《中庸》上所讲到的,“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所以,“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换句话来讲,今天我们的命运不管是什么样子,从你个人、身体、家庭、工作、婚姻方方面面,甚至包括修学,你的德行都是谁造成的?(自己)。你就知道,找到原因,然后回过头来,自己看看该怎么去努力吧!
包括后代子孙,“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自己的德行还不够深厚,有没有贤孝子孙呢?就不容易。“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所以了解了,自己就要发奋,自己就要上进。今天就先和大家报告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