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这是讲随喜功德的殊胜。我们见人修善,最低限度要欢喜赞叹,需要帮忙就帮忙;即使他不请我帮忙,我还是主动做不请之友,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助之成就,使好上加好。这就是大乘经上教我们要修随喜功德,以增加福慧。发这个心惠而不费喔!不费一个钱还能得大福德,这就要有智慧啦!如果大家都是善人聚会一处,要做到就不是什么难的,只要做利益人的事情,全体都会来协助的!
记得五十年前大陆灵岩山寺的住众,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外省那个冷,是冷到零下二、三十度!早上上殿,从膝盖到脚底下都冻得完全无知觉!冰天雪地的日子,也没有什么现代的暖气来调节,晚上就要用点热水洗一下脚;如果不洗脚,脚会冻得破裂受不了。
为什么讲这一点小事?希望我们也能学习。他们不论是念佛堂、外寮或其它的人,只要有人到大寮里打一桶热水来,大家就忙着拿盆啦、拿手巾啦、拿板凳啦!这都是抢着做的,没有一个人懒惰!都是顶好的人!
洗好了的脏水,当然是最后一个洗的人倒,但很多人脚洗好后,还等待抢着倒水,不愿意损一点福,“呀!我不要人家做好了,自己来享受。”大家都是精进向上、都是抢着这样做,不会有事无人做!这是我们要学的啊!
要是愚蠢懒惰的人这时是怎样?绝对不会利益他人一点、不会伸一点手来做,好像人家就应该服侍他!这种人不求福只是折福。还有一种人——你做善事,他不暗地捣鬼已是好的了,你还想叫他协助?不可能的!世间就有这些人!愚痴的众生不知修福,只是造恶业障,多么苦啊!
另有一种愚昧思想的人——小心眼、小聪明,错误地想:“我做好事时,若大家都来协助,是否把我面子分去了?”不是这样喔!你一人做事,大家欢喜来协助,你的功德就更大,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嘛!而且大家都来做,你的福德既不会少,还更加多!这就是大量有大福。
就像黑暗中你点燃一盏灯,但这一盏灯不可能全照明黑暗;这时大家的灯,在你这盏灯上点火,这样有了百千盏灯,那光明多么大!一百人、一千人都来你这盏灯点火,你的光有没有少呢?一点都没有少!大家把灯点亮了,还增加你的光明呢!没有百千盏灯,能照破这黑暗世界吗?不行嘛!所以功德大家一起做就更加大。你若说:“我的灯不给人点火!”那黑暗就永黑暗了!道理就是如此。
修行人心量要广大,不要有凡情人那种小聪明、小心眼;那些完全要舍掉!否则你永远培不上大福德,有福也不会安乐。世俗有财富的人是否就安乐?没福的人因财富而受苦。贵的人是否就高高在上?别人不一定看得起他的贵,面上给他一点光彩,那是假的,内心不是真正对他恭敬;做人做得这样,多么可怜!我们要自强啊!
所以我们修行要闻法,你不闻法怎么知道如何修行?不闻法又怎么知道如何修福、增长智慧?你闻了法不修行,又怎么得到真正的利益?善法好难闻喔!尤其出世的善法更是不容易闻得到。闻到了,就要好好奉行随喜啊! 慈悲喜舍
一个人有多少福报,可以由自己决定。《阿含经》记载,有一位小沙弥,本来应该夭寿的,因为一念慈悲,救了许多受困水塘的蚂蚁而延寿。一念善心,可以消除罪业;一念慈悲,能够增加功德。有人「拾金不昧」而获得福报,有人「不贪不义之财」而得到善缘,有人「救苦救难」而消灾免难,可见能够慈悲喜舍,福报就会到来。
吃亏奉献
许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不愿意吃亏,那是心胸不够宽广。吃亏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真心的付出,是一种欢喜的、不求回报的道德行为。如果我们能学会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处世,可能会达到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常抱持着你是好人,我是坏人;你是对的,我是错的;你很伟大,我很渺小;快乐给你,苦恼给我;富有让你,贫穷我受的态度,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必能获得对方由衷的敬爱。
不必羡慕别人的福报比我大,也不必研究别人的福报从那里来,胡适之先生说:「要怎么收获,先要怎么栽」,已经种下勤俭、结缘、喜舍、奉献的种子,自然能收到福报的果实。
一、微笑
1.微笑使烦恼的人得到解脱;
2.微笑使疲劳的人得到安适;
3.微笑使颓唐的人得到鼓励;
4.微笑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
二、思虑与知过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2.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智者改过,必知迁善;
4.愚者耻过,必知向上。
三、真正的内涵
1.真正的力量是忍耐;
2.真正的智能是宽厚;
3.真正的慈悲是包容;
4.真正的财富是满足。
四、缺陷
1.人无全功;
2.人无全能;
3.物无全用;
4.心无全善。
五、真正的享受
1.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
2.享受财富不如享受书香;
3.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
4.享受求得不如享受施舍。
六、进退有道
1.快速而不马虎;
2.谨慎而不保守;
3.谦虚而不卑贱;
4.礼让而不畏缩。
七、六种助缘
1.微笑能助长我们的活力;
2.宽恕能助长我们的气度;
3.包容能助长我们的和谐;
4.放生能助长我们的寿命;
5.慈悲能助长我们的人缘;
6.读经能助长我们的智能。
一切疾病来自情绪和业障。情绪中最具毒害自身身体的有“怨、恨、恼、怒、烦”。这五种情绪叫五毒。五毒中,怨是危害最大。怨来自对自我的一种执着即“我执”。
我们之所以不满意,之所以怨,它的根是在这里,就在“我”上面,觉得我比别人重要,我比别人大,所以一切如我的愿,一切要以我为怎么怎么样?
很多人差不多事事都在埋怨着。因为与人打交道,很容易,就是,完全满你意的东西的人、事、物都是非常少的。古德言:“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那么也就是说,产生怨的渊源是太多太多。
而由不满意的这样一种埋怨的情绪,实际上你再往周围去延伸。因怨生恨,很多病,也许发生在心脏上,也许发生在肝上,也许发生在肾上,开始的时候,都是因为脾土的问题带来的,而这个脾土是因为怨的原因带来的,怨是一个原始的滋生因素。
如果你能做到“不怨人”,就会受益无穷,整个身心就会获得大的改变。所以,从今以后天天要问自己,你还怨人不怨人?
如果,你身上有任何的疾病,第一个首先问问,在我的禀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我常常犯哪一个?尤其是要看,我是不是常常有埋怨别人?这个埋怨啊,是很具伪装性的,一不小心,因为常常的确是别人做得不对……
比如自己工作没做好,说是老板不赏识,同事不支持;做妻子的,埋怨自己丈夫不够体贴,做丈夫的埋怨自己妻子不够温柔;做老板的埋怨员工不够聪明,工资太高,做员工的埋怨老板,太苛刻,工资太低,做客户的埋怨商品,商家不够诚信。
做企业的埋怨消费者太过刁蛮……这些也许这些事情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因为这些事情而产生的那种怨的情绪,却是你自己的事儿,而且这种怨最大的问题是,会转换成你身体疾病的深层次的原因。
就算别人做得不对,你也不应该有理由怨。怨了不解决问题呀。一方面不解决,而且反助于影响到自己。就是说,实际上是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有的人天天说,胃又胀又痛,长得一表人才,又是胃痛,什么原因?是不是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太过力求完美?老觉得别人做事不靠谱,非得自己做,表面上看呢,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正向人格。
其实他是被包装成了埋怨别人的深层的心理素质。因为有了怨,于是我们才出现了恼,怒,烦,恨这一些另外次第的情绪,于是身体的诸多疾病,都因此来了。
情绪病是心的外在表相,业障病是因果示现。
如果要治病要先从诵经持咒、量力放生培养慈悲喜舍心开始。我执少了然后消业障。我们的业障多来自前世因果和今生杀生和贪执所为。
读经消业最快,诵读金刚经,地藏经、心经、普门品、弥陀经等等功德不可思议。地藏经说,有人念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乃至经中一句,地藏菩萨都要救这个人。因为这个人有佛的善根。一佛名都是如此,一整部经,功德无量。
现在杀业很重的人疾病很多。所有的病,都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里面密密麻麻的网。如果你对父母有孝心,你就赶紧多念经持咒、量力放生给父母,给父母做功德消业障。也消自己的业障,胜过买衣服买补品给父母。你要让父母少生病,让父母也能念佛,能对死亡不恐惧,才是大孝。
现代人大鱼大肉实则是在提前透支自己的福报找病受。现代人急功近利经营杀生行业,这个行业赚钱快。但不知道,钱赚到了,业障和疾病也带进来了。
感恩佛佑众生,只要我们也做一朵清净之莲,莲花不必生在净土,心静则佛土净,清净心生智慧,一心念佛,不住一物,日行一善,不用往生也能到达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有些人不相信自己能懂佛经,其实佛经是,佛根据普通众生的接受能力说的法,给末法众生留下的开悟解脱的教程,不是普通人看不懂的东西,就是讲给普通人的,还没有觉悟的众生上的课程,是成佛的道路。
佛经是最好的善知识。佛说的没有其它上师说的好吗?其它人把佛的意思讲的比佛还清楚?找上师也得看佛经,不然你让人卖了都不知道!自己不去研读佛经,你永远都不知道佛到底说了什么。
修法者多,但是证本者少。原因是以生灭心为真实不变的心,所以 因地不正,果遭迂曲。认妄为真,不可能成就菩提真性。所以佛说,一些外道虽然能致高禅定现前,但是不能灭尽烦恼,不能修证佛的正法。
佛法,言语道断,手指即无。但是没有言语的指示,我们更是黑夜里戴墨镜的瞎子一样。永远都不会明路。
自性真常,就在六根作用,别处找不到。那些外道,只是明了一点虚空之理,而不能心头上转识成智,邪见增长,而不能认识自己的摩尼宝珠。
妄心如同乌云,遮住了自性的晴天。常常扫除妄想,勤擦眼目正亮。
断掉念头,一念不生时,此时反观自己的心,只会见、只会闻,那个周围明了、阔然知见的你,什么样的?
心不出去流逸了,自然会回到原地了。此时看看眼光吧
佛性与妄心杂合在我们心里,认清楚哪个是哪个。 你闭上眼睛,不是也看到了黑暗吗?视觉不分明暗,都能察觉到。你看见电脑屏幕 就是视觉啊。念头在念念消流,视觉、听觉却不变常在。
六根里选择圆通根,谁近、谁远、谁深、谁浅。你闭眼一样能看见黑暗,是谁在看?
没有正见,一切修行都是魔业。 如果你能让坏人觉悟,那你采用的拳打脚踢都是慈悲。
法,就是想法,你一动想法,念尘四起,空生四大,生灭起落。你没有想法,哪里还会有世间啊。
你用心看住念头起的地方,不跟着念头跑就是啦。
守住自心,哪也不去,这就是禅定
入流妄所; 入流是“反闻闻自性”,觉察自己的觉性。 比如,察觉自己听觉,而不去追声音。 观察能听的闻性,听觉不取声音了, 自然所听到的声音就会消失了,这就是妄所。 视觉也可以,触觉也可以,在六根任何选一个,觉知逆流而上,追察根源。从而悟解圆通根。
身心内外世界空无,唯一真性独耀,一切善恶是非,因缘作业,皆是徘徊在的佛门之外的虚妄。除了灵觉,我们一无所有。
虽然不能让小学生明白大学的内容,但是告诉它怎么努力,也会有用的。 这就是善巧方便。
没有见性前,一切的修行都是找毛驴,找到毛驴就骑着上路了。
人心就像个桶,啥都往里装就变成垃圾桶了。所以还得常常清空,才能头脑清爽,历历在目。历历在目时就是佛性现前时。
《楞严经》中说圆通: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若人动念即错, 何不寻伺无念之见? 求福求报也是修行的障碍。
请看正规佛经了解佛法,你会正受佛法,才能认识善知识。现在有很多个人乱解的说法,说禅,解释的佛经等书籍或讲座。不要看那些人的作品断送了你的慧根。你若信佛陀,那就亲自去看他自己说的佛法。你才能知道佛说义。
你的视觉从不 因为你的妄想而消失,那是不生不灭的心性。
知性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本家。守着本家不愁做不了主。
有觉处,即有佛性。 念头一跑出去,就去了幻想之地。即无佛处; 念头一回来,回到本来的地方,眼睛亮了,照见外物清明了了,那就回到有佛处了。 所以 无佛处赶紧过;有佛处常来往。
离开一切缘物即是清净,谁能欲离?谁是。
反观自心,觉察心体如何存在。认识自己真实面目。那里是你的三摩地。
反观自己的心,就是观自在。
禅, 不是歇心去妄想,只是无事可思量。
楞严经说:无任何造作的本然心体,是真心;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圆觉经说:若心中不起虚妄,佛说是人现世即菩萨。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心经: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勒菩萨说:依识染,依智净。 你依什么 能涅槃?
宝贝,除了你静净的觉醒,认清那个 你心中觉醒者,再没有其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善恶都是一阵风,因此随遇而安,不要执着任何目标和形式。菩提心不容任何其它东西,只有觉醒者。
跟随你的视觉的觉性,放弃心里的所思所想。 认识情感为垢,忆想思念为尘。远离如是二种。 这就是离尘合觉,归反本元。
心外求法是外道。所以有人在心内求法,其实有法可得就是外道。求就是法,不求一法而做回本之心体,无生灭的自然状态,这是我们要找的正道。
觉观在思维之外
持觉 弃念, 断言 开目
言语道断, 闭嘴开眼, 见觉阔然。 做就能见,不做就难说了。 佛法是做的,不是说的。
视觉中不带思路,这就是纯性。 你分清视觉和思绪是不同的两个东西,就能看到心性。
觉悟;每个人都有觉知,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觉悟。不管他是好的还是坏的,笨的还是聪明的,学的还是不学的,统统都一样,觉知心在不停的发现外物,所以发现自己觉知性能也是 随时可以。因此觉悟自己 就这么简单,可惜的是我们的习惯不容易回头。
依识染 、依智净。
认识自性是主要,再保护自性,行住坐卧不离自性。绵密观照。寂照现前....继续精进。
言语道断,手指即无。哪有不歇妄练真道理。
楞严经是修证的,佛之义理,证见法身。 要明白道理,实际中更需要归根到底,能所双亡,寂灭现前。如果只明理,不能证菩提,而增长邪见。修法是踏踏实实修证的,不是解理的层面。不能践行实质,只有有益戏论。
心起初的状态,就是现在的心眼,念头生起前的状态,和念头灭掉后状态,都是了了明知。
放下一切念头,心中不起善恶之心,见闻觉知明明了了现前,真性现前。 不明理,说的再好也不是真修行。再好的念头也是妄心,不知其理,不能见自性。
本觉灵明,妙明本觉。
把心拉回来,这就是禅。拉回来再也没有可退的地方了,那时耳目醒然,你自然就是主人了。
能见能闻,圣谛廓然。
要明白心中的那些是虚妄的意识思念,哪些又是常住觉性。之后依持真常觉性,远离妄想颠倒。以此为修,菩提日日涨。
依波若波罗蜜多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楞严经是引导凡夫开悟的,你若是凡夫 请多多研读,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佛亲自讲的开悟引导。
福报确实非常重要,有福报的人和没福报的人差别非常大,有福报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做许多善事,而没有福报的人费尽力气却连一件善事也无法成办。《因缘品》中对此也有比较:“诸福真奇妙,其果极善妙,无似福解脱,是故当积福……
福德浅薄者,难化堕恶趣,如沙中无油,彼者岂有乐。”讲得非常清楚:福德非常奇妙,它的果报极其善妙,没有像福德那样能令众生获得解脱的,因此希求解脱的人应当积累福德……
而福德浅薄的人很难度化,即使给他们宣说再多的佛法也没用,这些人的前途只有堕入三恶趣,就像沙子里榨不出油一样,福德浅薄者不可能拥有安乐。
此外,《毗奈耶经》中说:“福应常修造,无福遭苦厄,若有修福者,现受当安乐。”也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应当经常造福德,如果没有福德,就会遭受各种苦厄,若能修造福德,今生来世都会获得快乐。
总而言之,道友们要想尽办法来积累福德。在一切积累福德中,最殊胜的方便法就是供养三宝。唐代的法照大师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对他说:“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佛经中说:“一切世间诸安乐,皆由供养三宝生,故当恒勤供三宝。”《地藏十轮经》中也说:“三界中安乐,皆由三宝生,故求安乐人,常供养三宝。”如果能精勤供养三宝,广积福德,不但能获得今生来世的安乐,而且能远离诸魔的境界,很快成就无上菩提,如《华严经》中说:“若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则能超出四魔境,速成无上佛菩提。”所以供养三宝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但关键是要长期去行持,即使供一盏灯、一杯水、一支香,也要在有生之年长期坚持,不能今天高兴了就供养,过两天不高兴了就不供养。
现在有些人行持善法只是图新鲜,等新鲜感一过去,就舍弃原来的行为,另换一种新的行为,这种人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捡起新的丢了旧的。这种习惯非常不好,大家应该持之以恒地行持善法。
本来,没有一个众生不希求今生来世的幸福安乐、受用圆满,而幸福安乐、受用圆满必须通过上供下施才能获得。
如《入中论》中云:“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意为:世间众生都在寻求安乐,如果没有资具,则安乐也不可能有,当知一切资具都是从布施的福德出生的,因此佛陀首先为众生宣说了布施的法语。]”可是有的人甚至连一把青稞也不供施,却奢望获得一切所想的东西,这种贪心将毁灭一切希求,结果一无所得。
《六祖坛经·行由品》中,讲述了六祖大师得法的过程,靠打柴为生的卢行者,初次和五祖弘忍大师相见,五祖问:“你是哪里人?来这里求什么?”
六祖回答:“弟子来自岭南,来这里只求作佛,不求其他的事。”五祖又问:“你这样的野蛮人,怎么能作佛呢?”六祖回答说:“野蛮人和师父您虽然身有不同,可是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这则公案就表现出了六祖的自信,这也是建立信仰必备的品质。
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具备自信,但不应该自傲与自卑,自傲就背离了佛陀的教诲,而自卑则不免辜负了本具的佛性。
《六祖坛经》机缘品中,有一位叫做法达的禅师,他七岁出家,常常念诵法华经。当他来礼拜六祖的时候,虽然拜下去了,但头没有落在地上,六祖知道他心中有挂碍,就问他,你平常修什么法?
法达说:我已经诵了三千部法华经了。六祖就开示道:如果你念了一万部,并且理解了他的经义,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厉害,就才算是在修道了。
由此可以看出,修行佛道的人,不执著所修的善法,就不会产生傲慢,自然就与智慧心相应了。
想要具备自信的品质,就需要像那些有自信的人一样,将自己的自信付诸于行动,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了。当我们面对境界的时候,告诉自己,我是佛弟子,我应该践行佛法,每一次面对生活的的考验,从心里大声的告诉自己:yes I do。
唐代的灵训禅师去参访归宗禅师,他就问归宗禅师说:“禅师!什么是佛呢?”归宗禅师为难地望着灵训禅师说:“这!不可以告诉你,告诉你,你也是不会相信的。”灵训禅师听后马上说:“我是诚恳地来向您问道,怎么会不相呢?”归宗禅师点点头说:“好!你既然肯相信,我告诉你!”
然后归宗禅师把嘴巴贴在灵训禅师的耳朵上,细声地告诉他说:“你就是佛啊!”灵训禅师听后,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放声大笑说:“我就是佛!”
各位,我们也常常听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是否在坚定不移的付出实践和精力,去认识它使用它?所以修行在什么时候发生呢?就在我们面对境界时的时候。
其实“信仰”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需心外去寻觅,因为真理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我们本来具备。
通过信仰自性三宝,以清净心看待一切,不再将人生的价值,寄托在外在的事物上,而是明白,我们本身具足无价珍宝,这也是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我们也不再执着外在世界的实有,妄生贪嗔之心,因为我们明白,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我们再也不会对因果感到迷茫,因为了知善业感召善果,恶业感召恶果,努力的断恶修善,这正是六祖所说的,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说,众生皆有佛性,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心而生,不从外入,我们不要舍弃自心的灵山,要向内心去提炼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