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宇,作家,上海出生,现定居日本。
出版个人诗集《世界之外的雪》(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刻在墙上的春天》(上海文艺出版社)
背剑东瀛
诗/ 戴宇
函谷关的雨
淋湿了鬼谷子的竹简
屋檐下的
雨滴
弹着剑身
是那铿锵的寒光
帝国的风
叱咤过
江吴的城
帝国的月
孕育过青龙的剑光
横扫塞北
万马齐啸
再抚一曲
岐山的高山流水
曾经的烽火台
直逼咸阳
或者聆听
茶马古道的寂寞
还有寺庙经筒的
祈祷
太湖边的舞榭歌台
依然
浓淡相间
是谁
轻挽着西施起舞
不顾
涤尘洗心
不想
再回望
故土的沧桑
还是
放浪东瀛
只要我的剑
还在
我的肩上
背着
2018.01.31改
浓淡相间的剑影
今音(雍赓)评论:
这首诗的主题是反映一个意志倾向。先从段落上关注其所富有的旋律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个性上的阳刚。值得在现实中得以揣摩和借鉴,主要是指心灵上和心理上的把握住未来。这是诗歌所透露出的对人生存在的指导意义。站在这么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谈这个问题,是在于这首诗的“核”,于最后一段的第六行“只要我的剑”。这个“剑”就是作者的思想特征。并由敏锐和睿智相结合着。
这时候,还可以对诗歌所产生的背景和地域进行思考,然而,像这样的思考所产生的力量,在于不同凡响的“肩上”。又于是,诗歌的线索也表现得清晰起来,就是因为抓住了诗“核”,也有人把它叫作诗眼。叫法不同,表示方法不同,而方法又因人而异,所以,欣赏一首诗歌,允许有多种的方法去予以认同它。
这时候,还可以从细节与质感方面继续思考,假如从欣赏角度出发,从头到尾会发现它有许多亮点,比如,以柔性的“聆听”(详见于第四段第一行)来进行反衬前三段的“刚”;如第一段第六行的“铿锵”和第二段第二行的“叱咤”等,属于是从诗歌的“小”处着眼所进行的赏析。
又如第三段的第一行,就已经明显表现出了诗歌将在这个地方,进行由强硬过渡到柔和这样一种心境上,其理由就是凸显出主人公的修养层次和内涵特征,那就是一个字,在于“空”。这时候的“帝国”“江吴”都变成了一瞬而逝的过眼云烟。
要看到这时候的诗歌底气,还处在局限的环境当中,但尚存小小的起伏,起伏在“抚”完之后,还要“直逼咸阳”,在聆听以后,还要继续“祈祷”。像这样的表现形式,假如概括的话,那就是把第五段的“浓淡相间”来作为思考,就其过程而言,是要引申出最后一段的剑。当然,诗歌里面关于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作者:戴宇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 空
萧 潇 秋 秋 胡晶清 施国标
评论:今音(雍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