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人工兴修水平梯田)
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水土流失,沟壑遍地。恶劣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几百年来当地人靠天吃饭的局面,治理耕地、多产粮,产好粮已迫在眉睫,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热潮亦如春风般地吹拂着这片草塬。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村名响应党的号召,以大寨人与天斗,与地斗的改天换地精神为榜样,自制独轮车,购置架子车,成立“常年基建队”,在村干部规划的区域开始了兴修水平梯田的热潮。经过近十年的苦干,硬是将大营梁西坡堡子湾坡、寺川东山、中川西山等坡地变成了一层层高质量的梯田地(死土搬家,活土还原)。从此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水土保持初见成效。
1998年-2000年,政府争取到的“水土保持亿元项目”开始在寒水村全面实施,大量的推土机、铲车对全村的坡地开挖整修。数年之间使寒水村60%的陡坡地实现了梯田化,有效的治理了水土流失,为确保粮食高产打下了基础。
2011年政府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将村社道路拓宽成6米,生产路3米,动用机械将部分人工修的小块梯田地合并变大块,坡地全部变成梯田,改善农业上产条件,为村民中小型农机耕种和收获打下基础。人们告别了“二牛抬犁”的原始生产方式,各种型号的农业机械进入农户,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趋势已出具规模。自1981年实施“分产到户,个体承包”以来,村民基本摆脱了贫困,正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奔向“小康”。
(121雨水集流工程)
干旱缺水长期围绕着寒水村民。1996年甘肃省委书记闫海旺针对定西地区人畜饮水困难作出批示: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我村户均建20立方米水窖一口,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题,解决沟里挑水的问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来定西视察时说:“我看到了一路地膜良田,121雨水集流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这说明定西已经在艰苦的环境中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已经做出了成绩,完全有希望在短期内摆脱目前的最低水平”。还高兴地赠给定西人民一句话:“人穷志不短,致富路已通。”
同年八月,中共中央政治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视察定西时对实施121工程也作了重要指示。
121工程解决了寒水村民的日常用水,也为群众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增加经济收入打下了基础,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怀功不可没。
【古今沧桑话】
(陇海铁路及大营梁隧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寒水村虽为僻壤谷地,但祖国铁路大动脉——陇海线穿越腹地长达8公里,全长880米的“大营梁隧道”自1952年建成贯通,铁龙安全穿行五十年之久,给沿途民众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002年铁路撤到中化村复线)。
【时代境迁、】
数百年的贫穷联结了从古到今的几代人,它似乎在向人们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某些东西绝不会长久的存在,个人的努力和拼搏永远是改变命运的主要因素。生存不易,社会比拼的永远是综合实力,而个人的努力将是握在自己手中的动态因素,祖辈们用双手刨开的一块块黄土地浸透着他们的血汗。翻身得解放的人民踏着先人们的足迹,在这片属于自己的田野里勤奋耕耘,为国家交上了第一担爱国粮。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生产力的不断改善,寒水村先后建成了林场、磨坊、商店、卫生院、农具厂、油坊、菌肥厂、牲畜繁殖场、木器厂等为群众谋利的公共设施,陈宪任当时的综合厂厂长。
(古堡的风采)
位于原寒水车站南端的“堡子湾社”至今保留着1927年筑成的舌壁。坐墙高10米,墙厚3米多。古堡四面围筑,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堡墙四周开挖约3米宽2米深堡壕以御敌攀墙。古堡与榆木岔堡(今好地掌村)和高峰堡(今高泉村)及上马河马家堡四堡遥遥相望。虽非关城重镇,固若金汤,然古堡既像顶盔披甲的卫士守护着足下的村庄,又若历史的老人诉说着世代的沧桑。虽然近百年的历史洗礼使它只留下一副风蚀雨浸的残骸,但它并没有失去当年的威严风采而屹立在寒水村的制高点上。堡子湾社既因此而取其名。
(关于“影子沟”的传说)
在大营梁隧道西口往北约三百米处有一“之”字型的河沟叫影子沟,这里没有季节年轮里的记载,只有供铁路使用的排洪渠道和涵洞,至今仍静静地常年躺在那里。丰富的地下水渗出地表形成无数潺潺细流而汇集于排水渠道。传说在大营梁隧道通车的当年,“影子沟”在每晚夜深人静时有人晃动且伴有敲梆子的声响,有时一连串的光圈满沟游荡。这些恍惚迷离的传说在当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在当时修建铁路和开凿大营梁隧道时的部分建设者们将自己的躯体永远的留在了那里,他们为共和国的铁路建设献。自己的生命。现在看着一条条铁龙从他们身边奔驰而过,兴许那些放弃了!!的灵魂也为之振奋和欢庆而擂鼓阵阵,翩翩起舞哩。
(瓦窑坡精神)
在大营梁隧道西口的北面,一块半里长的坡地上 )着三处红土山色,这就是开凿隧道时民工们用背篓和箩筐运出的洞中土堆 的黏土,是制作砖瓦坯的良好原料。因此,当地的村民萌发出了一个勇敢! 何不以这些现成的优质红黏土烧制瓦砖,用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呢?
六七十年代的当地人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都居住在土坯房和窖洞里,潮湿阴冷加之雨季漏水,村民尝够了环境恶劣的滋味。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寒水大队组织人力筹集燃料,村民手工制作砖瓦土坯,筑建砖瓦窖4个,终于烧制出了第一窖砖瓦。村民的勤奋和智慧充分体现了毛主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寒水学校历任教师(以历任年份排列)】
马振西(创办人)、裴老师(名不详)、田发荣、马辅邦、王化文、马俊民、郑真、刘金寿、成雄、马谦、梁玉珍、田胜川、杨文学、刘金芳、张继祖、王俊海、李淑珍、马越程、马玉珍、马鸿天等。
【团结卫生院的诞生地】
寒水村也曾是团结卫生院的诞生地。
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一个不寻常的年代,“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春风吹拂着共和国的大江南北。也就在这一年,在寒水车站旁建立了“团结人民公社卫生院”,虽然起初规模不大,医药、医疗设备简陋,但为当地群众就医提供了很多方便。
【团结卫生院历任医生(以年份排列)】
苏玉、赵文、田朴川、杨德春、马谦、孙敬仁、田吉仓、杨继春
【寒水村历任村干部(以任职年份为序)】
马林👈陈耀文👆马金钟👉
生产大队以前:安福海(当时称乡老、乡长、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
成立生产大队后:张治源、刘继云、陈吉昌、马占全、马明贵、马富仓、陈宪、姚志英、陈耀文、张富华、姚汉儒、马林、马玉山、马敬福、杨军。 村主任:陈耀文、马玉山、马金钟
文 书:马 林、马敬福、马金钟、许祯、王满军。

新上任村文书:梁建英👈书记巩维源👆主任王满军👆副书记👉两位包村女干部。
【热爱新时、干群奔小康】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为十四亿国人点亮了强我中华、现中国梦的灯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形势动荡、西方国家冲突频发的形式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忌想、新战略,果断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寒水村在支部和村委一班人的领导下,顺应形势,坚持以群众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朝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稳步前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康在向寒水人招手,相信寒水村的干部群众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更加和谐美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新能源整村推进项目)
2006年,新能源整村推进项目在寒水村全面实施,国家投资农户建圈舍、养牛羊,配套建沼气池及沼气使用灶具。政府派技术人员统一施工,各级领导现场指挥,当年建圈舍和配套沼气池125个,马铃薯贮藏窖152口,群众用上了新能源,废弃了烟熏火燎的柴火灶,养殖业也随之迈上了新台阶,经济收入可观。
【穷山僻壤出英才】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寒水岔这块渗透前辈们汗水的土地上,后继而来的子孙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贫穷不是祖辈们自身的过错,文化落后是时代留给后人的疤痕。只有助学苦读成才,方能改变家乡的面貌。他们像春蚕一样编织着自己洁白而憧憬的梦。
(工农兵大学生的佼佼者张世杰)
七十年代的第七个春天,高考终于恢复了,阳光给十载寒窗的学子带来了久违的温暖。
张世杰,男,回族,1954年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寒水村寒水社,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学成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兰大教授,现已退休在家。
(医学博士秦永红)
在善良质朴的寒水人视线之外,医疗水平落后、缺医少药是一个掩盖不住的伤口。人们渴望着走出病魔肆虐的积潭。
秦永红,男,汉族,医学博士,1974年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寒水村史家曲社。1992年毕业于寒水学校初中。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整形美容专业委员、甘肃省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理事、ASJ中文版青年编委。先后在美国圣玛丽医院、查理十字医院及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进修学习,在SCI收录期刊国内专业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2004年—2007年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2013年—2015年兰州大学第二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2019年1月—4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附属圣玛丽和查理十字医院学习。
2019年—至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整形外科工作。
(工学博士女精英 刘峰博)
刘峰博,女,汉族,工学博士,工程师。
1990年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寒水村岔口下社。
现在在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轨道交通信号公司从事运输指挥系统研发工作。
本科到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期间获得同济大学年度“慈善个人”、优秀毕业生、优秀博士奖学金、中国轨道交通创新创业大赛华东赛区二等奖等荣誉。获得innotrans国际青年发展奖励基金,受邀参加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展览会。在美国、德国的多个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学交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及全国多家地铁公司运营管理产品研发项目。发表多篇SCIEI检索学术论文,申请多项发明专利。
1997年9月—2003年6月就读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寒水小学。
2003年9月—2006年6月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中学初中。
2006年9月—被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中宏志班破格录取,于2009年毕业。
2009年9月—2013年6月考入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18年3月—5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土木与地球学学院,运输与规划系访问学者。
2019年4月—至今,任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城轨运输指挥系统研发工程师。
【话说寒水学校】
寒水学校由马振西(回族)于1946年创办。校园紧靠清真寺南墙,一校一寺相拥相依。寒水河的清溪从学校和寺殿脚下淌过,校寺深锁于排排绿杨之中,校园里师生们栽种的杏树、梨树点缀着这片被绿色环抱的林荫之地。这里曾是博士、教授的母校,也是培养出几代英才学子的沃土。童音朗朗的读书声,朗出熟悉的天籁音符。

寒水村,是寒水车站旧址。
就是现在的村部,工作人员来自各省,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好多都记不得了。
历任站长:王金良,岳,刘曰武,张增胜,杜顺平。
老工人,马占魁,李振峰,吴庆震,张相国,沈烈铭,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