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刘建志
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我,自小就有着当军人的梦想。虽然未能如愿,几十年来,我喜欢军人、走近军人、了解军人的想法一直没有变,尤其在今年八一建军又要到来的日子里,我愈来愈想走近军人、了解军人了。就在今天(7月18日),我心底里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一大早,李生辉老师、李鸿印老师和我受首届中华会军文化艺术节活动组委会的委托,接受了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那就是我们三人一起去采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院、享受国务院津贴、国家文艺名人、著名诗人、画家、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八十七岁老军人张宏志教授。关于张宏志老师,在网络上一搜一大推,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他老人家了。
十点钟,我们三人准时来到了位于含光北路上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内, 负责接待我们三人的是西安宏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郝拴运先生和山青女士。他俩热情地已领着我们走进了他们的工作室,我顿时被这里办公室的布置吸引了。看着不大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各种标志物有条有理,看着都清楚,看着都了然。两间小房子各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少不了应有的办公用品;紧挨墙壁的地方则放着几个专用的书柜,里面几乎都摆满了张宏志老师的作品,有张老师出版的诗歌集、抗日战争研究著作、解放战争研究著作、还有张老师的手稿和参加好多活动的获奖纪念杯等。听着郝老师和山青女士的详细介绍,我才明白了他们公司是专门收集和整理张宏志老师六十年来研究成果和主要著作、作品的,为了推广张宏志老师的研究成果,他们已默默工作两年多了。
张宏志老师和他的爱人
我们采访的对象就是张宏志老师,一切都按事先安排的进行着。张老师的家和郝老师的公司其实就是紧隔壁,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紧隔壁,工作上就更好交流了,省去了不少的麻烦。张老师的房子看起来不过也就是四十多平方的样子,在一楼,房子里几乎堆满了书,好像被整理过似的。一进门就是客厅,七八个平方的样子,墙东边摆着一张单人床,很窄很窄的,对面则摆着一张长条沙发,侧面则放着一台液晶电视,给人的印象就是简单、简陋。
在这个不大的客厅里,我们三人最直观、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张宏志老师了。令我想不到的是,张老师鼻孔里插着氧气管,他显然呼吸是困难的,听说肺部只有10%能工作,老人生活上看起来都很难自理的。那氧气机就在张老师的旁边放着,而且还要随着张老师的走动而被人挪动着。说是张老师走动,其实只是走几步而已,他的疾病已不因许他多走动了。听说张老师插氧气已好些年了,而且是有二个氧气机的,客厅一个,书房一个,其实说是书房,那实质不叫书房,书和书稿等都堆满了,人都没有下脚的地方。你还别说,就是这小小的书房,张老师在那张书桌上日夜操劳着。日夜用他手中的笔、日夜用他手中的模块画着、画着,一部一部的作品在这里诞生了,有学术研究上的,有诗歌创作上的,张老师在这里已经手写了一千多万字的作品。一个快要见马克思的人,一个在去年住了六次医院的八十七岁老人,一个被几次推进抢救室的老人,一个就在昨天才出院的老人,正是有着一颗坚强、不可摧毁的和不被战胜的心、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老人,他不想死,他还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没有完成,这些都是他老人家和我们交谈中,我们所深刻感悟和听到的。
张宏志老师有着辉煌的过去。当兵前当过边区儿童团团长,当兵冲在第一线,经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出生入死,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回国前和回国后脸上的变化就能知道他在朝鲜是何等的苦难和劳累,全身浮肿就是很好地说明。张老师一生教过的学生很多很多,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那30个越南来学习的将领,张老师教那些白眼狼都让人后悔呢。张老师在陕西社会科学研究院一工作就是几十年,他兢兢业业,学术成果那是得到国家所公认的,还有那诗集,张老师的诗早已名扬世界了。
张宏志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让我们信服,他让我们学习,他让我们为共和国能有这样的军人骄傲和自豪。在我看来,张老师那样的身体,呼吸都是困难的,还有我不知道的身体上的伤痛,还有我不知道的医院检查结果,所有这些都是对他极为不利的,说得不好听,张老师已是个有今没明的人了。可我们三人面前的张老师,他言语干脆有力,虽然呼吸上有不小影响,可给人总是以生活的强者出现、说话间总是那么果断,说话间总是那么自信和乐观。近二个小时的谈话,在我看来,张老师显然没有把他看成一位病人,完全已经投入到了工作状态,俨然已经坐在了大学的讲堂上似的。张老师这般年龄,大脑思维还是那么清晰,说话一句一句的,给我们讲抗日战争日本和共产党双方作战分析时,那一组组数据准确而无误,把战争要靠经济来支持的理论讲得很是清楚和透彻。张老师在研究上的不断创新,提出的研究成果让人不得不信服,他要把历史的真相告诉给人民,尊重历史才、不歪曲历史才是对人民的最大负责。电影《血战台儿庄》今后不再上映,电影《铁血昆仑关》的被叫停,都是张老师还原历史真相,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结果。张老师给我们三人补上了一堂生动真实的抗张历史课,还有他那独到的分析和对事物的看法让我们真的受益匪浅,这种收获可是非常宝贵的,不是说啥时想要就能得到的。
从左到有依次是:李鸿印、郝拴运、张宏志、刘建志、李生辉(系刘建志相机所拍)
看着张老师,我们一起来的五个人,都是特别在意张老师的身体的。近两个小时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我们提议让张老师休息,我们还会来看他老人家的时候,张老师还说着不碍事,不碍事。毕竟张老师年龄大了,我们一行是不会再打扰他老人家了。人虽然走了,可心里还在留恋着张老师,回想着张老师讲过的话,讲过的话,那是插着氧气的军魂,那是插着氧气的军魂。
附:张宏志,1929年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中共陕西省委讲师团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荣誉博士,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1946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5年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供职,立三等功四次、被评为兵团级先进工作者一次,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66年随军转为地方大学,继续任教,1982年任现职。出版专著八部,共404万字;1257幅珍贵历史图片;46张作战图。其中有三部巨著:《中日血战三部曲》,106万字;《大军事家、大哲学家、大诗人毛泽东》,120万字;《中国抗日游击战争史》,71.6万字。发表论文30余篇,20余万字,其中17篇社会反响较大。专著和论文获党政机关(省、厅)奖10次;学术界奖30次(国际金奖七次,特等奖15次)。文学作品诗、散文、格言,获奖七次;获“在职干部理论教育做出重要贡献”荣誉证书;获学术界奖104次(项);获世界杰出华人等各种荣誉称号13次。
——写于2016年7月18日晚
【作者简介】: 白鹿放歌,原名刘建志,白鹿原砲里人。西部文学副主编,代表网站多次采访过社会名流、文化界人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