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国钦 ,笔名好雨,网名溱洧泱泱、好雨当春。曾为中华诗词学会第二、三、四届常务理事,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李杜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科创诗工委”副主任、函授中心高级指导老师,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河南嵩岳诗赋研究院院长,羽帆诗社、嵩岳诗社创始社长。杜甫文化推广大使。
王国钦 浅议“三应诗”的当代文化意义(中)—以毛泽东主席的唱和诗词为例论
“三应诗”之现象及其思考
顾名思义,诗词唱和明显带有某种应酬性质,因而又称“酬”“酬唱”“酬和”或“唱酬”。笔者以为:正像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必然有水平高下、质量优劣之分一样,应时、应制、应酬等“三应”之作,虽有不少确实难以卒读,但也同样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每逢我国传统的节日(或节气)来临,往往能够引发诗人相对集中的应景(时)创作高峰。元日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诗人们咏唱最多的节日之一。如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当时近传统的寒食节,脍炙人口的应景之作便会不由自主地咏出口边。如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再如李白、宋之问、杜牧、崔融、杨万里及其他诗人,都曾有过关于寒食、清明和其他节气的诗词唱和作品,同样也是广受欢迎的优秀之作。苏轼写给其弟弟苏辙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因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著名词句而家喻户晓。笔者曾依韵创作过一首《水调歌头·月盟》,虽然在艺术方面不敢与原唱一比高下,但也寄托了对于当时女友、后来爱人的一腔深情。而有些应制作品,则产生了出人意料的社会效果。如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考场应制。但作者在那个特殊的场合下,不仅充分表现了过人的机敏、智慧和艺术才华,而且因此在魏文帝曹丕面前拯救了自己的性命,可以说是更具特殊意义的政治应制之作。每到一定的特殊历史时期,这首作品便会产生特殊的劝诫作用。又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他身临考场之际的应制之作。其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也为自己赢得了名列“大历十才子”的美名。
著名诗人孟浩然,却因其直接面对皇帝的特殊应制之作《岁暮归南山》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仕途之望:“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尤其是诗中颔联“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即便是雄才大略的唐玄宗,读了之后也不得不感叹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只能将其放还民间。
我们再来看一看应酬之作。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两位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扬州久别重逢。鉴于二人基本的相同命运、相同情感,白居易在筵席上即兴“选动”一首七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作为“诗称国手”的刘禹锡,也在情绪激动之下即兴“规动”创作了一首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这种你“唱”我“和”的过程中,“原唱”与“和唱”之间自然形成一种艺术才华的客观“比拼”。著名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是在这种唱和“比拼”中诞生的。若没有当时这种激情“比拼”,中国文学史上怎能会有至今仍然被津津乐道的唱和佳话?
其实,由于在诗歌观念方面的意气相投,白居易与元稹在十三卷的《元白唱酬集》中,甚至留下了千余首的唱和作品,其数量之多令人瞠目。同时,刘禹锡不仅与白居易有《刘白唱和集》传世,还与令狐楚有《彭阳唱和集》印行。在宋代诗坛上,更因为《西昆酬唱集》而出现了西昆体、西昆诗派。西昆体的创作特点,多以律诗进行酬唱创作,并且刻意模拟李商隐的作品风格。虽然其题材大多以“太平诗”为主,但却因《西昆酬唱集》的刊行而风靡一时。
当然,诗词唱和也不仅限于相识、相熟、相交者之间进行。“和唱者”对于“原唱者”,或许并不认识甚至并不生活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朝代。但只要“原唱”作品能够引起“和唱者”的兴趣或共鸣,便会使“和唱者”进行远距离的异地“唱和”甚至穿越时空的隔代“唱和”。如苏轼,晚年曾在海南儋州为东晋的陶渊明写了一百多首“和唱”诗,其风格与陶渊明作品风格十分近似,曾被人评价为苏诗艺术的高峰。
针对“首唱”的“和唱”作品,除在形式上一致、内容上相关之外,也有情感相近但意义相悖或形式不同的情况。如白居易曾为元稹(字微之)“选动”了一首七律《梦微之》,诗中极写自己对于好友元稹的梦中思念之情。而元稹则“规动”一首七绝相和:“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这两首作品的“唱”“和”形式虽不相同,其艺术手法也各有所异,但却同样都是对于自己朋友的真情与关心。这样的“一唱一和”,非但妙趣天成,而且感人至深!
从以上这些诗例来看,评判某一首诗或某一首词之质量优劣、水平高下,最主要的标准肯定不是形式而是内容了。
作为诗圣杜甫千余年之后的隔代老乡,笔者特别喜欢他老人家的那首《春夜喜雨》。大学时期,笔者为自己所选的笔名“好雨”二字及后来的斋号“知时斋”,均来自首句“好雨知时节”。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再后来则以“好雨当春”被缩用为自己的网名。笔者曾不揣浅陋地写过一首《恭步杜甫〈春夜喜雨〉元玉》,谨献丑如下:“好风吹好雨,沧海济苍生。飘洒灵犀影,行吟布谷声。稻香澄气爽,芳草赏心明。回首人间世,烟霞绕凤城。”在本人看来,这首拙律好不好倒在其次,而自己对诗圣的真诚崇拜才是最重要的。
(未完待续)
往期精彩
周文彰会长在中华诗词学会现当代诗词研究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上的讲话
鸿雪之今人重走唐诗路|| 李文朝 陆接水迎仙境里 山呼海应画图中
【鸿雪诗论】杨子怡 先生一语便惊世 知否诗魂是国魂 ――谈徐中秋先生《海隅长吟》集中的人文关怀
鸿雪诗人 朱超范 “妈祖文化海峡两岸情”中华诗词名家 湄洲岛采风
鸿雪诗人 刘能英 大都行 (五) 不是阳姑偷借色 哪来月姊一回红
鸿雪唱和-- 满庭芳雅集(七)|旧雨不来今雨来 王翼奇 首唱
鸿雪唱和-- 满庭芳雅集(六)|旧雨不来今雨来 王翼奇 首唱
鸿雪唱和-- 满庭芳雅集(五)|旧雨不来今雨来 王翼奇 首唱
鸿雪唱和-- 满庭芳雅集(四)|旧雨不来今雨来 王翼奇 首唱
鸿雪唱和-- 满庭芳雅集(三)|旧雨不来今雨来 王翼奇 首唱
鸿雪诗人 刘能英 大都行 (一 ) 风行一路到天涯 没个人儿可嫁
鸿雪唱和-- 满庭芳雅集(二)|旧雨不来今雨来 王翼奇 首唱
鸿雪唱和-- 满庭芳雅集(一)|旧雨不来今雨来 王翼奇 首唱
鸿雪诗人 钱培鑫 节气诗十首 余生觅得心安处 老骥奋蹄犹策鞭
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百年党旗红”诗词征集活动
鸿雪诗论 || 沈华维 论 朱超范先生的诗 赤子情怀彰大雅 铿锵韵律发新声
鸿雪诗人 朱汝略 渔浦诗一组 涛吐波吞光潋滟 烟罗倒裹越山青
鸿雪诗论 || 沈华维 论 朱超范先生的诗 赤子情怀彰大雅 铿锵韵律发新声
传承诗路文化 展示当代风采 浙江首届“浙东唐诗之路”全国诗画大赛征稿启事
传承诗路文化 展示当代风采 浙江首届“浙东唐诗之路”全国诗画大赛征稿启事
鸿雪诗人 邓世广 庚子诗词十五首 春风缘是旧相识 约我携诗到海南
林 峰 诗e中国行之江苏吟笺 南来不借生花笔 人在天孙锦上行
本刊特邀顾问: 刘 征 周笃文 (添加中)
总顾问: 蔡世平
总编:徐吉鸿
本期编辑:九 鱼 习 之
鸿雪诗词 拟长期征集优秀作品,逐期在平台刊出(每人限1-2首)诗、词、均可,同时欢迎个人专辑。10-15篇,附简介照片。地域,群专辑(20-30篇)欢迎各地诗友集辑发布。也欢迎各位方家入驻鸿雪,开设个人专栏。微信平台作为源文件,鸿雪诗词主要还是在各大媒体公益推广。
投稿者请按以下格式:
如:
投稿
立春
徐吉鸿(浙江)
春雷昨夜惊龙蛰,柳上新芽带露青。
赤壁今朝无战事,东风已入短长亭。
邮箱:911392163@qq.com
请大家遵照格式,编辑很辛苦,谢谢大家支持!
诗,词,联,赋,曲,诗话,诗论,趣味诗词联,新诗兼收
另:鸿雪诗友作品集为不定期刊,原则上30首优质作品为一期出刊(不定期,偶有限题征稿)。
希望各位务必遵照格式(可附简短自评或他评,不超2行)。不限首发与否,只要精品!感谢广大诗友的支持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