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美 很慢
李琦
很慢很慢
李 琦:当代诗人,1956年生,哈尔滨人。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供职于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出版过诗集《天籁》《守在你梦的边缘》《最初的天空》,中英文对照版《李琦短诗选》,散文集《从前的布拉吉》《云想衣裳》等,诗歌作品被选入国内及海外多种版本的选集,多次获得文学奖项。
雪山
李琦
只一眼便想忘掉你
忘掉!
忘不了你终生怎么平静
你雍容于远方
远方明哲而温柔了
那少妇静卧的曲线呵——
美丽的乳胸下
软蠕美丽的腰腹
每个小小的起伏都如此销魂
你辟煌得曲高和寡
你高洁得让我绝望
在我的来路与去路间耸起
你的圣洁其实只是无意
阳光下你一闪一烁
那是永远神秘的文字
那是你对世纪的凝语
男人望你而思圣洁的女人
女人望你而想庄严的男人
你的寓意早已超出了自身
神话与幻想
原来就是这样诞生
我向北你的美丽悲怆向北
我向南你的美丽悲怆向南
有过这样的时刻是否叫作幸福——
望着你我忍不住
泪流满面
你这额如白岩石的
仪表堂堂的哲人啊
千呼万唤我的雪山啊
一言不发我的雪山啊
这首诗是女诗人在甘肃河西走廊沿丝绸之路旅行时所作。雪山,即指祁连山,当然又不仅仅是指祁连山。诗一开头,就赋于雪山以生命和鲜明的性格:“只一眼便想忘掉你/忘掉!/忘不了你终生怎么平静”。雪山的蜿蜒起伏,逶迤千里,犹如“少妇静卧的曲线”,裸陈在碧空旷野之中,是非常美丽的。“你辟煌得曲高和寡/你高洁得让我绝望”,诗人的倾慕赞美之词脱口而出,使人想到雪山之崇高辉煌,洁白无瑕,高耸于蓝天白云之间,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
第三节是诗人与人格化了的雪山的对应,雪山在诗人的“来路与去路”之间耸立,一闪一烁显示出它的圣洁,似乎在昭示着诗人的感悟。因为雪山是不能言语的,但它本身巍峨崇高的形象,就是一个自我说明。由此发展联想到后面一节诗句:“男人望你而思圣洁的女人/女人望你而想庄严的男人/你的寓意早已超出了自身”。寓意是什么,诗人并未说出,每一个人生阅历和人生经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诗人留下创造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补充和诠解。
最后两节是诗人的自我观照和心理剖析。当结尾两句呼喊出:“千呼万唤我的雪山啊/一言不发我的雪山啊”,一种由衷的赞美和渴望之情,跃然纸上。读到这里,令人怦然心跳。挥之再三而又排遣不去的眷恋之情,渴求而又得不到的绝望之感,回荡在字里行间,产生了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雪山》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象征手法。诗人在字面上是歌唱雪山,实际上是赞美人生中的一种真、善、美的境界,这可以从诗人运用的“辟煌”“高洁”“圣洁”“庄严”等词汇看出来。这种境界可能是友谊、爱情,或是事业、理想,等等。由于生活中不可能尽善至美,理想和现实充满了距离和矛盾,诗人方感到一种沉重的失落感。这种心绪贯串在整首诗中,造成了一种明丽而又悱恻的、鲜朗而又缠绵的氛围。
在语言上,诗人汲取了古典诗词中的语汇,与现代口语相结合,准确妥帖,恰到好处。如“辟煌”,《尔雅·释诂》中释为:“辟,君也。”煌,则是明亮貌。用以形容雪山之威武辉煌,可谓确切。其余如“雍容”“明哲”“曲高和寡”“悲怆”等,都是如此。可见诗人在用词遣句、提炼推敲上是下了功夫的。
A
14岁初读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 “感受到诗歌的美好和动人”
李琦的诗歌生涯可以追溯到14岁。因为父母都是热爱文学的人,家里有很多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的书籍。李琦读的第一本诗集,是俄国作家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尤其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那种青春的忧伤和爱情,我被感动的,都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了,就觉得诗歌这么美好这么动人,当诗人真好。我就仿照,写了我这辈子第一首诗,叫做《今天我14岁了》。现在看着非常幼稚,但的确是我最初的起步。”
之后,父亲送给李琦一个本子,并题了三个字“心血集”,让她自由写作,这也是李琦的第一本诗集。“我的两个闺蜜还在本儿上配插图,图文并茂的,想想都是美好的,现在她俩一位是哈师大美术系教授,一位是咱们省专业画家。那以后我就开始写作,十七八岁发表作品。”
在作品《这就是时光》里,李琦写道:“有三件事情/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对诗歌的热爱,对亲人的牵挂/还有,提起真理两个字/内心深处,那份忍不住的激动。”接受采访时,李琦说,写作是她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从14岁到现在,这个信念都没有变过,“我记得我得鲁迅文学奖时,有个记者问我是咋坚持写作的,我当时问他‘你如果爱一个人,你还用坚持吗?’其实,我根本就不用坚持,因为我就是喜欢。”
B
拒绝追随潮流 “用诗歌写出对生命的困惑”
李琦的写作方式,更像是交谈或是自语。就像此次授奖词写的那样:李琦的诗歌呈现着成熟诗人愈渐至真至纯的诚恳、通透与挚爱。无论是写作的题材还是表达的主旨,她总是能举重若轻地让这一切回归诗学最本真的原点,触及艺术最本质的核心。她对世间万物和人类命运所葆有的一份原初性的敏感,让语言如水和空气般明澈,让情感思想如山川星辰般直扣眺望者的心弦。她随心所欲的手笔下,饱含着对生死或苦难深切的悲忧,倾注着对亲友和往事深情的眷恋……她给我们见惯不惊的平庸日子,赋予了朴素而动人的诗意。
写诗40余年,谈及写作风格,李琦表示年轻的时候,也有过短暂的迷茫,在想是否要用一些华丽的辞藻、追随所谓的潮流,但很快她的心就定下来了,“因为写作不是为了别人,如果我对自己都做不到诚实,我怎么可能对读者诚实,诚意的写作,对写作者来说是最重要的。我还是更喜欢朴素、明澈、平淡、沉静的表达方式,诗由心生、有感而发,跟随自己的心,生活就是这样。”都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听命,但在李琦这儿却不是这样:“应该说从四十岁以后,我对人生,无论是写作还是生命的本质,有了更多的困惑,我甚至觉得生命的本质是不是就是困惑呀。我就把对生命的这种困惑写出来,这也算是一种探寻吧。”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女诗人格丽克,也让大众更多关注女诗人,李琦表示:“有媒体问我,作为女诗人,怎样平衡写作和家庭的关系,我想没有人会问男诗人这个问题吧,其实这本身就说明问题。女诗人承担的生活重量,确实比男诗人多。但也正是因为经历的风雨更多,她的创作才会更细腻、更纯粹。”
C
在家乡“猫冬”时产量最多 “哈尔滨是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地方”
有人说,李琦是“哈尔滨主义者”。李琦说,哈尔滨是这个世界上她最爱的地方。“我生在这儿、长在这儿,亲人、同学、朋友、同事都在这座城市,我的一切都和这里相关,每次从机场或者车站出来,我都会望向天空,我觉得哈尔滨的天空是我最熟悉的,高远、透亮。我的诗歌故乡就是
我的家乡,寒冷、明亮,同时也最能让人感受温暖。”
李琦说,哈尔滨是她的起点也是她的远方:“严酷自然环境里呈现的勇气、粗粝、硬度,包括落在基因年轮上的隐忍、厚道、希望和明亮,慢慢地成为了我写作的精神背景。”就像很多作品的背景都是北方一样,李琦说自己的一切都跟家乡息息相关,“咱们经常说‘猫冬’,我写作产量最大的时候就是冬天,外边大雪一飘,然后我泡上一杯茶在家里写作或者看一本书,就觉得心神安稳,也同时让你想到很远的地方、很远的事情,这种感觉很美好。”
D
自己写诗歌 女儿写小说 “我们是彼此的第一读者”
李琦和丈夫、女儿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抗抗戏称他们家是“中国作家协会家庭分会”。李琦的女儿马小淘也是80后优秀作家,17岁时就已出版随笔集《蓝色发带》,创作了长篇小说《飞走的是树,留下的是鸟》等多部作品,最近她的《骨肉》又获得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提名奖。母女间的互动也很有爱,李琦在朋友圈推荐女儿新作时,会写“我最喜欢的80后作家,对她,我知根知底”“转一下(文章),因为这个人我比较熟,而且还得处下去。”李琦获奖,女儿也第一时间发来信息,问“奖金可否分享”。
接下来,李琦的写作计划中,包括出一本读书随笔,还有两个系列的写作,“岁数越大我越觉得写作成全了我,要不然我这辈子可能活得会更加茫然。”
附 获奖诗歌(选)
《香水的味道》
李琦
母亲年迈
已不再忌讳谈论死亡
她越来越糊涂
却常有奇异之想
比如,她知道
她如果去世,我会在清明节
去墓地看她
哎呀,那一天人会很多
她开始焦虑:我眼神不好
会不会认不出你呢
我逗她,你鼻子好使啊
你可以记住我香水的味道
她恍然大悟,一下子有了把握
而后,她会经常
拿起我的衣服或者围巾
用力地,闻上一阵
在世间,我们都可以找到彼此的替身
李瑾
每瓣落英,都对应着我们的一位亲人
每位亲人,都站在落英面前望梅止渴
时间直此无望,一如
今日,暮色盛大漫长
却容纳不下几片身怀
眷恋的黄叶。在拐角之处,两条花狗
与我们擦肩而过,它们最终将和路人
一样,成为可有可无的景致。多少年
以后,谁也无法逃出
花狗的狂吠声,我们
体内会蓄满秋天,会蓄满无法回头的
万千尘土,如果还有
余地,一定是大雪让出了预留的位置
清明书|长烟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