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的团队 永远的丰碑
——记湖南城步一中上世纪九十年代管理团队
向本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一民族中学即将迎来八十华诞。这所由1942年建校时的一个班、59名学生、10个教职员工(包括简易师范)的初级中学发展成为今天拥有66个班、3390名学生、247名教职员工的完全中学,其中凝聚了几代一中人的心血和努力。他们为一中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一中的发展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90年代以黎正秋、杨湘蒲为主的管理团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个坚强的团队给一中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记,树起了永远的的丰碑。
这个管理团队从1992年2月杨湘蒲上任校长至1999年8月退休为止,团队的主要成员有:支部书记黎正秋,校长杨湘蒲,副校长王恒康(1996年2月退休),刘诗白,杨炳星,办公室主任兼工会主席刘光全,教导主任袁孟林,政教处主任黄积德(1995年转任总务主任),政教处副主任刘社香(1997年升任副校长)等。这个团队是管理上的行家、业务上的能手、无私奉献的模范、关爱师生的表率和身体力行的先锋。
一、管理方面的行家
一个学校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家庭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可以说,管理水平是办学的关键。
这个管理团队的全体成员从自身做起,一切为了师生和学校的发展,大家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师生,促进了学校良好的师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这个管理团队处事民主,公平,公正,不循私情。在用人机制上让全体教职员工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心。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教职员工,用其所长。比如每年的教职员工的分工,都由团队集体讨论,对工作变动大的,先由相关领导征求本人意见后才落实公布。比如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年度的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都是采用制度评定、群众评定和领导评定相结合的方法。
这个管理团队从学校的实际工作出发,制定了几十项切实可行、操作简易的规章制度,不仅团队成员带头执行,并且狠抓落实,比如《教师听课制度》规定每个新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老教师不少于10节,领导成员不少于30节。有一期期末检查时,刘诗白副校长听了69节,最少的也听了43节。
这个管理团队特别注重与教师的沟通,与教职员工坦诚相见,以诚待人,把教师当成知己和朋友,讨论工作时以平等商量的口气,交流思想时,推心置腹,征求意见时,专心倾听,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从不以势压人,以权整人。由于领导施情于人,感化了教职员工。“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他们从“情”字入手,牢牢抓住了“人心”,让全体教职员工陶醉在“士为知己者死”的忘我境界里,学校迎来了大发展,在县财政保工资都比较困难、拨付资金较少的前提下,全体教职员工勒紧裤腰带,新修了礼堂和食堂,一栋学生宿舍和澡堂,一栋教学楼,一栋实验楼和两栋教工宿舍。教育教学质量也大幅提高,高考上线人数较过去有跨越式增长。1993年姚俊淦同学以湖南邵阳市理科第一名、全省第八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1994年肖爱华同学以邵阳市文科第一名、全省第四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1995年王城峰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获得了市级及以上的荣誉33项。
二、业务上的能手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学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和学校的声誉。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自身必须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和管理好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这个管理团队大部分成员毕业于原湖南师范学院,且有六人毕业于1967年及以前,都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上是县相应学科组的绝对权威或权威之一。王恒康副校长196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物理系,因业绩突出于八十年代初期就被提拔为副校长。杨湘蒲校长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物理系,八十年代担任学校教导处主任,后转任城步二中校长,1992年调任一中校长,是城步县中小学校第一个特级教师。黎书记原来是保送至湖南师范学院进修体育的,1963年要求到城步任教,1979年因缺政治教师而改教政治,他边教边学,八十年代经常担任高中毕业班的政治教学和班主任,他的主要特色是把书本知识联系实际举例分析,课堂生动,教学很受学生欢迎,高考成绩显著,且1980年、1981年他一边教政治,一边带体育专业考生,所带专业考生只有一人落选。故八十年代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担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刘诗白副校长1963年湖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他的数学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杨炳星副校长1994年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1992年至1999年间有五年担任高中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因教学成绩显著,五次被县人民政府嘉奖或评为县先进工作者。刘光全在任工会主席兼办公室主任超负荷工作前提下,担任高初中历史教学,他采取激发兴趣、紧扣大纲、加強辅导、狠抓后进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毕业会考合格率、优秀率多次创学校同类班级最高纪录。袁孟林主任六十年代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他要求学生严格,长期担任高中毕业班英语教学及兼带英语专业学生,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县里考上高层次学校的英语专业的几乎都是他的学生。黄积德主任六十年代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担任总务主任之前长期担任高三生物教学,学生高考生物成绩特别突出,并且多次代表城步县参与邵阳市高中生物复习资料的编写,供全市九县三区的毕业生和复习班学生使用。刘社香主任(原任政教处副主任,1997年升任副校长兼县政协副主席),七十年代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化学系,她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多数时间教高三化学,其“语言明快,条理清楚,精讲精练,注重基础,着眼中等生兼顾两头”的敎学风格和理念,深受学生欢迎,每次县统考省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
三、无私奉献的模范
无私奉献,长期以来是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最伟大的精神。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初心和使命,眼中只有了金钱和名利。但城步一中的领导团队不受影响,始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整个领导团队不仅不拿一分钱的领导津贴,行政值班、节假日和寒暑假加班也不拿补贴,课时津贴只与教师中等水平的津贴持平,而且很多应得的报酬也主动削减。比如,按政策规定,书记,校长每月可以报销240元的电话费,但是杨校长、黎书记一分钱也没有报销。又比如校领导自己规定出差的差旅费按不超过政策规定的百分之八十报销;评优评先,领导多次放弃。几年一次的全国优秀教师评选,1993年、1998年学校推荐的都是比领导资历浅的青年教师。三年一次的特级教师评选,1993年、1999年推荐的都是普通教师。当年,作为主管招生工作的杨炳星副校长,女儿升初中只差一中分数线一分而不予录取。学校领导没有一个人把自己在学校做临时工(或合同工)的配偶解决工作,也没有安排一个子女进一中工作。作为外地人的黎书记、杨校长、袁主任、黄主任都有机会调回老家所在的城市工作,那里发展空间更大,经济待遇更好,但他们不为所动,为城步苗乡的教育事业硬是奉献了一辈子。
在领导的模范带动下,整个城步一中风清气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中人永远记得那个时代和那些人。
四、关爱师生的表率
苏联教育家贊科夫指出:“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自己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湖南城步一中的领导团队正是这样做的,他们通过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尽最大努力去教好每一个学生,去奉献自己的爱心。为了把上述事情落到实处,他们经常找一些学生谈心,和相关的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交流情况,随同班主任家访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没有扶贫助学机制,湖南城步又是国家级贫困县,领导和老师为学生解决临时困难慷慨解囊是普遍现象。
1993年一个晚上快十点钟了,学生罗显德突发流行性出血热。班主任报告学校,书记、校长、王副校长、刘主席马上赶到医院,联系医生抢救治疗,一直到凌晨三点多钟才回家休息。由于该生家里相当困难,无法支付医药费,第二天,学校发动教职员工捐款,马上解决了医药费,让罗显德脱离危险,很快康复出院。
高三上期,我班学生朱亚然,因自身原因发生车祸,家里无力承担医药费,是领导和我班师生的捐款帮助解决的。该生后来一直读到博士后,在中科院工作。
我班学生伍新民,家住落后农村,哥哥在读大学,姐姐生病需长期药物治疗,家里无力承担其学杂费和生活费,是书记和校长联系了一个老板,帮助其解决了一切问题。该生应届考上了一本。
我班大古(地名)学生刘让汝,家里相当困难,且只以超过录取线几分被录取,家长无力负担而不允许其继续读书,但他本人特别想读,是书记、校长和黄主任与他本人协商后,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不补课的时间给学校搞点劳动,做为学杂费,利用开餐时间给食堂帮忙将劳动所得作为生活费。刘主任每次外出赴宴,都打包给他改善生活,该生后来考上了大学,前年评上了高级工程师。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领导团队关爱教师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平等尊重,与老师心平气和地谈心,拉家常,倾听老师的心声。几个主要领导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人光明磊落,对反对自己的意见也听得进去,从不计较。因而使全体教职员工打心眼里佩服。
除此之外,他们还千方百计地为教职员工排忧解难,使我们真正地体会到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
比如退休Y老师,有一儿子,因从小生病的原因,智力略有缺陷,找不到工作,天天在社会上混,Y老师很着急,但无能为力。是书记和校长多次找教育局和县政府有关领导,最后,把其安排在一中做清洁工。
1996年下半年,X老师的在某公司任管理干部的爱人面临下岗的风险,书记、校长找到教育局书记和局长,协商好,由教师本人写一个报告,以教育局集体的名义,要求县委和政府解决,最后,经过上级组织协调,调入一中工作。
为解决四个骨干教师的配偶的合同工转正的问题,书记、校长找教育局和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协商,终于解决。
Y老师是半边户,全家住在学校,女儿有慢性病,要长期治疗,儿媳妇没有工作,家里经济困难,书记和校长出面,找县政府,和相关单位的领导,帮助其解决了工作问题。
文老师的老父亲大年三十下午不幸病逝,文老师已经通知了领导及学校周围的老师,初一不要去他家串门拜访。但领导们考虑,文老师一个外地人,城步没有亲戚,儿女都在外地且当年没有回来过春节,两人太孤单,初一上午学校团拜后,在县城及周围过春节的领导们集体来到文老师家,祭奠老人,慰问家属,并且组织在县城周边过春节的老师从初一晚上到老人出殡安葬,一直为老人守灵,给了文老师一家极大的安慰。文老师的一位亲戚说:“像你们学校领导这样关心老师的,我还没见过。”
杨老师的母亲辞世,书记、校长、刘主席,黄主任坐着学校的小四轮,带着几个教师代表,上完第三节课后,从学校出发,到县城里为孝家代买了一些祭祀用品和生活物资,每人在面馆吃了一碗面当中餐,就这样驱车前往。驱车一个多小时后,前面修路,中间有五公里不能通车,公路尽头还有十多公里的山路,我们一行下车步行至下午七点才到杨老师家,祭奠了老人,慰问了杨老师家人,稍事休息,吃了晚饭,为了赶第二天上课,我们又步行二十多华里才坐车,到达学校已是凌晨三点多钟了。
有一段时间,Z老师夫妻闹矛盾,闹到要离婚的地步,书记,校长,诗白、社香副校长,刘主席多次找双方做思想工作,矛盾稍有缓和,但双方分歧还是较大,几个领导又分头联系了女方单位的领导及双方的家长,经过多次的思想工作和多方的劝解协调,最终化解了矛盾,和好如初。
正因为领导们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他们的关爱,既温暖了师生,也升华了自己。使他们赢得了师生的拥护和爱戴。
五、身体力行的先锋
孔子曰:“其身正,虽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身教重于言教。我们的领导团队奉行“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示范,以上率下是最有力的引导”的原则,他们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师生做到的,他们自己先做到。他们都按照自己所学专业兼任教学工作,并且有时还多兼课,还承担額外的工作。比如,抓教学的刘诗白副校长有一学期兼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刘光全主席后来还兼任业余党校的管理和上党课。黄积德主任带领生物组的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开发和建设生物园。节假日,小四轮的司机不在时,学校用车的临时驾驶员是杨校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几年学生的早操、晚自习和晚就寝,除了行政值周的领导组织巡视检查之外,政教处主任也基本上每次都到,其他的领导也绝大部分时间到现场巡视检查,还有三年时间,刘诗白副校长基本上每晚都在教学楼办公。由于领导的带头深入,班主任下教室,下寝室,下操场勤了,班级管理工作细了,教师晚辅导实了,学生的晚自习纪律好了,学习效果有了。教学质量高了,学校的声誉有了。
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扉页总是记录着那些无私奉献的灵魂,历史的篇章也会眷顾着那些心念执着的精神,一中人也会永远铭记他们。
未来可期,希来者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把湖南城步一中打造成教者舒心、学者开心、家长放心的全县人民滿意的学校。(2022.7.19)
(提示:作者为湖南城步一中退休教师)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链接-向本清作品
作者简介:向本清老师出生于湖南武冈偏僻农村,在原转龙完小求学至高中而回乡修理地球(务农)快五年,在工厂当合同工两个多月,与方程、函数和微积分为伍四载(湖南师院),在湖南城步苗乡的三尺讲台上一站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