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议“关公”与“包公”
文/耿成拴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深受后人景仰的人物,一个是关羽,一个是包拯。但是他们的最终归宿却大相径庭:关羽被奉为关帝圣君,至今香火绵延不绝;而包拯据说是被圈进石棺深深埋入黄土之下,不仅无缘得道成仙,而且连再生为人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这两人能够留名后世以及最后的结局看似顺理成章,但如仔细考究,不难发现有不少微妙的关节令人费解,其中的是非曲直有必要加以辨析澄清。

关云长本是一介武夫,肉骨凡胎,究其前世也似乎与神仙没有任何瓜葛。他武艺高强,一生杀人无数,双手沾满黄巾起义农民和魏吴两国将士的鲜血。但最终成为关圣大帝,据说是因为“大忠大义”。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按理应当对刘备这个君主忠义双全。但他却怀念曹操过去的“厚待”,在华容道上放虎归山,给刘备的统一大业留下无穷后患。为了先前的一点小恩小惠,竟然不顾社稷安危和结拜大义,还有什么“忠义”可言!后来大意失荆州,引发刘备大报仇失利,导致蜀国一蹶不振,由盛而衰。这种行径,不仅辜负了刘备的信任与重托,而且伤害了诸葛亮的用人之明。可以说,关羽才是蜀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始作俑者。
就是这样一个两面三刀、八面玲珑的人物,居然被抬举为关帝圣君。如果仅仅说是因为“大忠大义”就该获此殊荣,未免过分勉强了吧?究其原因,应该是他的所作所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欲望,符合统治者鼓吹的愚忠愚义,而且与神灵统治三界的需求不谋而合吧!后来,大概是担心老百姓不会心悦诚服,关帝庙前香火不旺,又让关公插手行云布雨的相关事宜,把他的香火和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挂起钩来,用心可谓良苦了!
而包拯可就不同了。他本来就是东斗文曲星,与西斗武曲星狄青一起被派往人间,共同辅佐真龙天子宋仁宗稳固江山。但是,东斗文曲是个美男子,如让包拯长上这样一颗脑袋,不足以震慑满朝文武;而西斗武曲是个黑脸大汉,让狄青长上这样一颗脑袋,就招不了丹丹公主,会增加平定西凉国的难度。因此,在他二人托生之前,玉皇大帝命令他们换了头颅。这样一来,包拯降世后,就成了一个黑脸大汉了。他从县令做起,几经周折,先后担任过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尹直至朝廷丞相等官职。而且日断阳、夜断阴,在阴朝地府还兼任着重要职务。在几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始终清正廉洁,不畏权贵,一心为民,被称为“包青天”。侄儿包清犯了罪,包大人不徇私情,同样把他绳之以法。一生中无数次为平民百姓申冤雪耻,保护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当权益。其中令人民大众拍手叫绝的得意之作,是不顾朝廷的巨大压力,斩了贪图荣华富贵、抛妻弃子并企图杀人灭口的当朝驸马陈世美。当皇后和皇姑赶到大堂上为陈世美求情时,包大人仍然不买账,坚持秉公执法。皇后恼羞成怒,把她的手掌伸到龙头铡下护在陈世美身上,并且威胁道:“我舍我的龙凤爪!”企图利用权势阻止行刑。包大人大义凛然,毫不屈服,断声喝道:“你舍你的龙凤爪,我舍我的黑的老(的老是方言,指头颅,不知写得对不对)王朝——马汉——开铡!”结果皇后灰溜溜地缩回了手掌,作恶多端的陈世美最终做了刀下之鬼。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社会里,包大人的所作所为需要多大的胆略和勇气啊!难怪平民百姓至今仍然怀念他的丰功伟绩,而且把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官员称为包青天再世呢!
就是这样一位本来是神仙下界而又深受百姓景仰的优秀人物,去世后居然被排斥在神仙之外。说起原因有点滑稽。据说包公有个儿子,乳名叫做“傲门儿”。这孩子行事武断,我行我素,从来不听父亲的话,让他向东偏要向西。(老辈人有一句歇后语:包文正的儿——傲门儿,用来比喻那些行事离经叛道的人)包公临终时料到,只要把他的尸体按照常规安葬,他马上就能回到天庭述职,并且依据功劳受赏晋级,起码也能立即转世为人。但包公担心儿子不按套路出牌,于是故意正话反说,吩咐道:“我去世后,你做一副石头棺椁安葬我吧。”包公下世后,这傲门儿心想,我大半辈子也没听父亲一句话,现在老人家已经驾鹤归西了,就听他一次吧。于是真个请石工制作了一副严丝合缝的石棺,把包公入殓下葬。就因为这石头棺椁把包公的尸体连同灵魂一起严实地包裹起来,所以包大人不仅没能再回天庭当他的文曲星,而且连进入六道轮回转人转畜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令人费解的是,神仙按理说是无所不能的,难道就连一副人为的石棺也无法开启,任凭东斗文曲星埋没地下吗?这显然不合常理。究其真实原因,恐怕是包公一生无私无畏,不仅得罪了众多封建官僚,而且皇帝也早就对他心怀不满了。神仙们呢,大概也是官官相护,觉得众怒难犯,且担心包公回天庭去秉公执法,侵犯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就听之任之,不加过问了。结果导致包大人在黄泉之下沉睡了将近一千年了,仍然无“神”问津。
在这里,我要为包青天鸣不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包大人这种不畏权贵、坦荡无私、秉公执法的精神。以严明的法治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民主、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而促进文明、富强,共同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宏梦。

耿成拴,四子王旗活福滩乡人。1955年出生,汉语言文学大专学历,退休教师。曾在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三级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论文、新闻报道等诗文二十余篇。近年作品散见于网络文学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