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苏劳游赠南池 刘三顾上任赋诗
文/刘长明
四
无题
唐梦赉
每过城南给事庄,柳丝摇曳散银塘。
鸣珂巷沸寒蝉树,画戟门开薜荔墙。
落日清秋禾黍翠,微风簾幙藕花香。
不禁向秀山阳意,廿载同游笛韵长。
末二(疑漏“句”字)同怀王少宰也
五
无题
苏毓眉
六十年来敦世好,喜君声气重当时。
烟迷万树纯阳阁,水绕千回习郁池。
小结方壶堪啸傲,独成瀛岛任栖迟。
秋来为写南塘意,蒹葭苍苍寄所思。
尾联,“秋来”,写明时序。“南塘”即指南池。说明画作不是牡丹,而是回忆南池的景色。“蒹葭苍苍”,是《诗经》中著名的篇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所引用词句的节序也为秋季,同时用儒家解经之意,该句为思贤之作,“伊人”用来代指远在鲁北的刘汝鲁。 以上两重秋意,再加上落款中的“九月”,也为秋季。三重秋意,增加了诗歌的苍凉气氛。
六
九月望日赴任同友途中作
刘三顾
也知俗吏驰驱苦,为恋浮名急自催。
回首春深忙里过,怆怀秋老病中来。
楼头皎月怜霜鬓,客邸新诗羡郢裁。
独喜论交联海内,长风千里附驽骀。
作为文人,刘三顾著述颇丰,康熙《海丰县志》、民国《无棣县志》、民国《无棣刘氏族谱》等记载:“移国子监学录,有《落花诗》三十首,为大司成中山蔡公所称”“所著《茹淡斋鲁游草》、《豳亭诗》,又刻《劝戒图》等书行世。”可惜刘三顾所流传下来的诗作极少。去岁,我查阅刘三顾相关资料,在陕西省情网上搜索到该诗及另一首他的朋友兼幕僚写给他的诗,只有题目,就念念不忘得到该两首诗的全文。机缘巧合,微信联系到了陕西洛川县融媒体白利民老师,经白老师帮助,终于完成了我的心愿,这两首诗也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该诗收录于清《洛川县志》。从诗中可窥见其政治抱负及文学才能都非同一般。
刘三顾自明万历己酉年1609年(刘三顾37岁)中举后,宦游二十余载,历官九迁,分别是:滋阳教谕、国子监学录、通州知州、邠州知州、洛川知县、监纪同知、延安知府、潼关兵备道、陕西按察使司(西、延、庆、凤四府)监军道副使。该诗无确切写作年份,但根据诗意推断,当作于刘三顾为官后期,因其中透露出“秋、老、病、霜鬓”等字眼,以及对宦途的感悟,可佐证。该诗具体写作时间为该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九月望日)。《家谱》记载:“公生于万历元年(1573年),卒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享年68岁。”其罢官归里时间为崇祯十年1637年(66岁)。这“九迁官”中,于何处任职的具体年限不清。而刘三顾的后期为官地点,均在陕西,担任地方军事要职。该诗是在赶赴新任的路上,同随行的友人、工作人员写的。
首联,刘三顾自嘲式的称为“俗吏”,也可指他对为官之人普遍化的称呼。“驰驱”,说明刘三顾为官不易,虽为文人,但他主要以武功明世,他的大部分功绩及所任职主要为武官,或从军事上来体现。从驰驱二字看,一说明刘三顾迁官频繁;二说明他担任武官的戎马倥偬、东挡西杀。这在《洛川县志》《无棣县志》等均有记载。既然这样“驰驱”,为官自然也就很辛苦了,一个“苦”字就点明了。为官的辛苦,他早已看透了,“也知”明白如话。他既然看透,为何还要如此?再看下半句,“急自催”是“为恋浮名”。这是刘三顾的真实意图吗?我们往下看。
颔联,我们通俗的解一下诗。想想春末、夏天的时候,太忙了。刘三顾忙什么?不论是无棣的志书、还是陕西的志书,均有明确记载,如《无棣县志》“自为洛川,日事戎行,督兵血战”。一个七品的小县令就这样“忙”,干这样的大事,更不用说升任知府、备兵使及监军道了。因为那个时候太忙了,无暇思考、回顾人生。现在正好在赴新任途中,有了一丝闲暇,回首过去,正值深秋,再看看自己的年岁见长(老)、身体状况也不乐观了(病),此情此景,不觉“怆怀”。
颈联,天色晚了,住驿馆,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映着花白的头发,常年在外为官,宦游四方,每有感慨,付诸笔端,辄成新诗。他还自谦地说:写诗也写不好,想“羡郢裁“。该联中“怜”与“客”字为点睛之笔。
尾联,以上三联均表现出颓废之意,最后一联机锋一转,唯一可以让刘三顾感到高兴的是他对军事形势的判断、论断以及他所结交的有识之士遍布海内,且有相当的影响力、准确率、响应率。也就是有知音,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驽骀”均指劣马。自己像驽骀一样的愚钝之材,也乘着千里长风,大有作为。颇有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势。
再反过来看首联,“俗吏”“为恋浮名”,刘三顾真是这样吗?非也。原来他用的全是反语。这首诗体现了刘三顾怀才不遇,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功业,但远远比他的理想要差得远,原因应该是当时朝廷的腐败、社会的动荡、官场上的恶势力阻挠等因素相关。虽然怀才,但刘三顾表现的较谦虚;虽然形势不好,但他仍然自信、从容,乐观对待。
七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康熙□年中秋偶过海邑晤凫石刘老亲台命余录此遂勉强从命聊博一粲云耳古博昌弟劳可式
该诗为唐代诗圣杜甫的名篇。收录于民国《无棣刘氏族谱》。从诗后小注来看,是劳可式中秋时节(具体年份不详)来海丰(今无棣县),与刘汝鲁见面。刘汝鲁(凫石为刘汝鲁之号)嘱劳可式手录这首诗。刘汝鲁为什么嘱劳可式录这首诗?家谱上无具体记载,我们可试做一解析及推测。
这首诗是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的时候写成的。杜甫半生不得志,又赶上安史之乱,可谓是书剑飘零。只有晚年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之下,当上了剑南节度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有了俸禄,又筑起了草堂,才算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
首联明媚如画。草堂靠近江边,春潮涌起,绿水绕宅,鸥鸟亲人盘旋而下。绿水白鸥、和风艳阳,漂亮极了。尤其是春江水暖的时候,人更容易觉得亲切而喜悦。鸥,在中国古代是淡泊寡欲、与世无争的象征。这是《列子》里面的一篇故事,演化成一个成语,叫“鸥鹭忘机”,表示只有一个人没有机诈之心,才连异类都会亲近他。再引申一下,就是指一个人淡泊寡欲、与世无争。杜甫所表达的意思:1、该处环境优美;2、避世隐居,与世无争;3、“但”是“只有”的意思,就是每天只有群鸥来拜访,没有人,略显寂寞。
那首联这一点寂寞写出来之后,颔联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此句互文。这首诗的题目就是客至,到这是点题了。客人来了,诗人高兴极了。忙着打扫落花,忙着开门迎客,那是真欢喜。可是问题也来了,那这个客人来了,杜甫如此欢喜,杜甫平时为什么没有客人呢?难道是杜甫不好客吗?不是,杜甫分明是一个热心人。那是杜甫居住的地方,特别偏僻吗?也不是,浣花溪,虽然幽静,但是绝不偏僻,还属于陶渊明所说的那种结庐在人境,那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其实是因为杜甫是挑朋友的。杜甫是诗圣,对苍生都有情。但是杜甫也是一个真正的儒者,他的内心是非常方正的,绝对不会随随便便的呼朋唤友。所以他的门庭并不喧闹,甚至是冷冷清清。可是就算冷静,就算孤独,还是不乱交朋友,这就是君子人格。可是也正因为杜甫挑朋友,才越发显示出这位朋友的不同寻常。他可是杜甫青眼相看的人,他一定不是一个俗人,那不是俗人,他是谁呢?其实杜甫在题目的后头已经加了一个注,叫“喜崔明府相过”。这个人姓崔,是个县令,因为唐朝人习惯管县令叫名府,虽然我们再也不知道别的信息,但根据杜甫看得上他来判断,他一定不是一个势利小人,一定是一个值得结交的朋友。
那这样的好朋友来了,杜甫该怎么招待?看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好朋友到了,当然要拿出好酒好菜来招待他。可是杜甫说的全是抱歉的话。他说因为离市场远,临时也没法出去买菜,所以盘子里只有一个菜,无兼味么。没有两种味道,你就凑合着吃。家里又穷也没有准备的新酒,你就凑合着喝点隔年陈酿。唐朝和现在不一样。咱们现在要喝陈酒,但是在唐朝,新酿才是好酒。白居易“绿蚁新醅酒”,就是证明。但是杜甫不一样,杜甫的官没有白居易作的大,生活境况也差很多,所以只能用旧醅招待朋友。不过也正是这无兼味的菜和隔年的酒,才越发显示出两个人关系的亲密和不拘小节。
两个好朋友越喝越高兴,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气氛已经达到高潮了。孟子说“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人在欢乐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跟人分享。所以杜甫在这时候就跟崔明府提议,“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你要是不嫌弃,我就把隔壁的老头叫过来,让他跟咱们一块儿一醉方休可好?
从以往南池有关连载来看,刘汝鲁所居之南池,环境与杜甫草堂相似;刘氏家族没落、生活困顿的现有情境,与杜甫相仿;刘汝鲁所经历之明末社会大动荡、刘氏家庭的大变故,与杜甫所经安史之乱相似;劳可式来访,知音难得,与“崔明府相过”相似;再就是写诗的时间,杜甫当时50岁左右,该诗称刘汝鲁为“老亲台”,说明刘汝鲁当时年岁偏大了。追慕先贤,感时伤世,从以上几点,刘汝鲁与古人发生了强烈共鸣。不作新诗,用这首传唱千古的名作表达当时的心境,实在是再恰当、再巧妙、再高明不过了。
作者劳可式,阳信劳氏家族知名人物。劳氏家族合计进士2人,举人7人,贡生、庠生众多。家族以劳乃宣为代表。劳可式,字敬仪,清康熙己酉年(1669年)举人,历任香山县知县、户部湖广司主事、刑部郎中、浙江绍兴府知府。阳信劳氏家族与无棣刘氏家族交往史料,有待进一步发掘。(《客至》解析参考古诗词文赏析公众号)。
作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