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读中国文学社】第四期(共十二期)
2022.7.17
主审:罗阳舒
主编:雅琼
写在诗词讲座之前
作者:罗阳舒
中国是一个古典诗歌教育相对普及较广的国家,现代诗歌文学艺术由外国流入国内的这些年来,一直由抵触到嘲笑,到最后不闻不问的态度。现在即使在大街上,人们谈及诗歌,大致印象都只停留在古典诗词文学,而对现代诗歌依旧充满了陌生和质疑的态度。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中国,人们在习惯了用物质和“手指”来触摸世界,权衡世界,当一切变得越来越丧失“追求”时;自然就联想到灵魂和心灵。诗歌不用要求过多的物、具体的质和材料,不用象小说那样和市场纠缠在一起,更不用束缚于的某种鲜明政治题材的召唤;或,去迎合任何人的口味和意义。它只干干净净、纯粹地活在诗人超现实主义的灵魂深处。
诗歌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的符号和手段,任何强加的观念和误导都是对诗歌的一种诋毁和看低;而真正的诗歌永远都是从语言的内部暴发力量!诗歌的高格调语言和有关思想的虚实存在的关系,一切诗人的极端个性化都能受到尊敬。
一切带有耐人寻味的语言,诗人往往都是先考虑作品完整的连锁反应,再是词组本身,诗性的薄弱等。诗歌其实就是一种最佳的情感传播方式,胜过任何一门艺术,包括语言和肢体的表现形式。
大部分的诗歌都在遁寻着技巧,辞藻的华丽,别出心裁的词组。但也一小部分在朴实的口语中,将意象加以浓缩,旁敲侧击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接近着主题。诗人在阅读者缺席的情境里,用“艺术模仿生活”,并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有人说诗歌是灵魂的翻译,或者,复制了灵魂,这也是诗歌的价值所在。从最早的诗歌派别的猜疑,到互相批评和攻击,究竟在文学艺术圣殿,谁的面目更为可憎呢?
各类派别的人呼吁着诗歌要对自己文字作出更为明确的回应,其实本身就是低级的行为。人们习惯性的将晦涩强加于诗人身上,殊不知,任何精神的源泉一旦具体到真实,用明确的文字来表达出灵魂的层面,这样观念本身就是等同谈论死亡和存活的矛盾关系。
中国的古诗词,是世界文学最为绚丽的瑰宝。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诗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在古诗的韵味里,诗歌因意象而精彩,情感因意象而动人。诗的音韵,意境是古诗赖以飞扬的翅膀;在意象蕴涵最为丰富的传统汉语古诗中,它们深邃的内涵和悠远的意义,是任何一门语言文学都不能比拟的。
在诗传情、传道、传美、言志的语言艺术中,迄今为止,没有人能用精确的话来诠释出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意义。从唐朝以来,古诗蒸蒸日上的艺术生命力影响了世界上千年,这门历史悠久的语言艺术感染从未停止脚步,在艺术界依旧受到推崇和挚爱。
本群开辟的诗词讲座包括以下内容:
1、古体诗〈古风)
2、近体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3、宋词
4、元曲
5、现代诗和长短句(十四行)
其它的散文诗,笔记体,回车键(超过十四行〉不在教学和上传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