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洞口三中上高中时的一些事
谢素俭
1957年下学期,我从县城的(湖南)洞口一中初中毕业,考入远离县城的洞口三中高中部学习。六十多年过去,往事如过眼烟云,似隐若现,多少事早已忘却。但有些事却总记在心头。
1960年高十二分支团员合影
◇名城名校◇
初中三年,我早已熟悉了山水秀丽的县城的温和和宁静,以及初中校园生活的紧张活泼而又充滿乐趣。对于新的环境,我们还得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但不久以后,我们不断有所发现,有新的获得和见地,终于也慢慢熟悉并爱上了这所学校和这座城市。
洞口三中是当时县里唯一的一所高中。学校的前身蓼湄中学始建于1905年,当时曾与省内的周南、雅礼并驾齐驱。早期的著名学子刘百昭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还有解放初期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后在我就读的湖南师范大学担任校长的刘寿祺。还有国guó民mín党的著名将领尹立言等人。
校园宽敞平坦。一排排的是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学生食堂、办公楼,红砖青瓦,排列规范而又错落有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幽雅。邻近的巴水村山泉流水淙淙。这里还真是读书学习的好去处。
学校坐落在素有小南京之称的全国历史文化重点城镇高沙(属湖南洞口)。这里历来为湘西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重地。地域开阔,虽有些波澜起伏,但一望无垠。山环水抱,天际处可见到远山。蓼河水自西向东穿行而过,后流入赧水,注入资江。老街上生意兴隆,商客络绎不绝。新街笔直的街道两边耸立着高楼大厦,充满现代气息。
高沙有许多特色小吃,如高沙米花、高沙豆腐、汤圆、油粑粑、魔芋豆腐、奶糖。我们算不上吃货,手头也并不宽裕,但对于这些价廉物美的小吃,还是能够品尝的。
我们还可以观赏高沙民间的丰富多彩的工艺产品和文艺演出。高沙瓦罐,高沙土布,石刻,木雕,制作巧夺天工。渔鼓,祁剧,木偶戏演出精彩纷呈。
横跨蓼水的祖师桥雕龙画凤,古香古色。上游的太平桥是一座公路长桥,但保留着传统的民族特色。总让人们驻足观看,啧啧称奇。
让我们流连忘返的还有著名的观澜书院,青云书院,云峰塔,樾荫亭等地。特别是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氏宗祠。其中有曾国藩一家三代的手迹,也刻有国民总理遗训。里面的石刻,木雕,彩塑,彩画,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还有离此不远的另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塘杨氏宗祠(也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分部)。我们周末回家往返七十里,此处成为我们中途的打卡地。
云峰塔
就在这里,校园里的课堂给了我们丰富的现代科学和人文学科教育,校外的大课堂也给了我们厚重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
◇名师荟萃◇
我们当时(注意我说当时)初中的任教老师好些是原在小学的优秀教师。他们熟悉学生,很注意教学方法,教课通俗易懂。又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学效果不错,同学们比较习惯。
相对于初中的任课教师,洞口三中的高中老师应当说都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们中好些是本县和邻近县里有些名望的教师,也有新近从省城或广东、北京、上海的大学中分配来校的优秀毕业生。
学校领导干部夏大明、陈贻照、王建勋、夏镇中都是解放初期党组织培养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们认真负责,任劳任怨。邓镇中校长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工作,是县xiàn委委员,1958年从洞口一中调入洞口三中。他以校为家,关爱师生,深入教学第一线,认真做政治思想工作,受到大家的爱戴。但后在文wén革中却几遭活huó埋。文wén革后一直担任洞口县教育局局长。
数学老师赵家善,读过博士。教课思路清晰,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后调入邵阳学院任教。刘襄灼老师曾被错划右派,还有广东籍的湖南师大优秀毕业生陈英栋也挨过批判,后来两人都成为县里著名的高三数学把关教师。
语文老师李月潭功底深厚,娓娓道来,字字珠玑,一气呵成,听来让人如沐春风。黄其佑老师上课亦唱亦吟,遣词造句神速,课堂生动有趣,给人享受,让人受益。
英语老师曾昭省注意听说读写,训练四会能力,学生进步显著,后成为邵阳学院的当家教授。另一个同是国师毕业的优秀英语老师刘述洵为前清两江总督魏光焘孙女婿,后调入湖南省重点中学邵阳市二中。
化学教师杨联珍是湖南邵阳地区德高望重的名师,后上调地区教研室。班主任贺多能也是一个不错的化学老师。上课严谨,板书工整,语言规范,帮助学生归纳记忆化学知识的规律,教学效果良好。
物理老师罗福廷仪表堂堂,西装革履,原中南矿冶学院讲师。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举重若轻,信手拈来,滔滔不绝,准确无误。有时还扩展知识面,让学生耳目一新,如登知识厅堂。外语水平也十分了得。后又回到了大学岗位。
体育老师周志刚,长沙人,体形彪悍,愛生如子。先在长沙,后在本校都曾训练出十分出色的球队。袁素安老师,高沙本地人,一表人才,爱校如家。擅长体操,又是著名作家。
刚从大学分来的地理老师金浩,上海人。说一口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教材内容十分熟悉,倒背如流,如数家珍,抑扬顿挫,非常动听。因为年轻,也喜欢和学生交流,多次主动买点糖果和学生们共享,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还有一个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校的年轻的女生物老师,端庄秀丽,大方得体。讲生理课生动形象,语言幽默而不失含蓄。有些男生虽然低头不语,但还是很喜欢听她的课的,她是有些男生心目中的偶像。
教历史课的教導主任周霁光老师治学严谨,熟识史实,思路清晰,上课驾熟就轻。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反右后周老师却突然去职。让人有点不解。
那两年的反右运动和反右倾运动曾使一些老师受过冲击,给他们带来过伤害。(曾有一数学老师运动中投河自尽。)有的被错划为右派,有的受过错误批判。但他们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忍辱负重,仍然小心谨慎却也积极热情地工作,一如既往认真负责地教书育人,默默奉献。当然现在党的各项政策早已得到贯彻落实。但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对学校发展曾经做出的贡献。学校发展历史上有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多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仍然有着关于他们的美好传说。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分部-曾氏宗祠
◇多彩校园 优秀学子◇
进校以后,学校和老师们一直对我们的读书学习抓得很紧。1957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紧缩。这一年,我们这一届高中学生全县就我校两个班,不到100人,是从全县所有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的。无疑,大家也是奔着考大学这一目标而来的。不管家境如何,家长们也都有这样的期待。孩子们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想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所有这些,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谋而合。
但 1958年,因为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强调政治挂帅,并且开始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我们多次参加马鞍大队等地的插秧和“双抢"劳动,去石江挑运煤炭,去茶铺挑运矿砂,通宵达旦在校园建高炉炼钢铁,也去附近山村挑过劈柴供厨房做饭。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分部-杨氏宗祠
当时流行大跃进诗歌,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天上有个帝王,地下有个龙王。呵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我们也豪情满怀,从石江挑煤归来,我们写“肩挑重担快如飞,百里征程一夜回"。通宵送矿砂炼钢铁,我们写"月在天上游,我在地上走。呵声月亮快点跑,月亮躲进云里头,有点羞。"
当然同学们一直没有放松学习。早晨晨读两个钟头,大家聚精会神地朗读语文和英语,一片书声琅琅。有些同学还提早起床,赶到教室或小树林中赶早读书。上课听讲时专心致志,没有所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同学发问,直到透彻理解。决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晚上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在认真阅读,细心解题,一絲不苟地完成作业。
老师们都很优秀,有的算是名师,而且工作热情负责。他们仔细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及时下班辅导答疑,并经常和同学谈心,做思想工作。
同学们团结友爱,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互通有无。同学之间也有竞争,但更多的是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步。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动脑,提高文化素养,增长才干。我们努力劳动,学会动手,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提升办事能力。我们也坚持体育锻炼。我们在校园里跑步、打球、做广播操,在蓼河水中游泳,提高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师生同心,团结向上。
我们注意全面发展。后来这些年各个学校都从高二年级甚至高一年级起,为了应对高考,就按高考科目编班上课。我们那时不同,从不偏科。只是在高考一个月前,才按高考分科复习应考。
曾子书院
我还记得我们班基本上是一个“和尚班“。班里除了两个女生外,全是男孩。两个女生中,一个长相还可以。留个短发,大大咧咧地像个野小子。但在高二暑假时,却突然去世了。还有一个讲北方话的女生,却还看不出像大姑娘那样的体形。我从小营养不良,发育滯后,混沌未开。当然也看不出班里有男情女爱的迹象。以为天下太平无事,风平浪静,自己也乐得图个清静。哪知早已波涛暗湧。那个讲北方话的女孩一天突然宣布爱上了在高三上学期参军的那个老实巴交的男生。并且在高中毕业后,立即成为随军家属。而又在上语文课学习鲁迅《故乡》一文中读到“宏儿不是正想念水生么“一句时,爆料出班里一个叫林道宏的小帅哥早已和邻班的一个叫水仙的女生相恋多年。当然从此我也记住了一向锋芒毕露的我国这位头号大文豪作品中并不多见的有人情味的这句话。
高考中我班成绩表现不俗。不知是由于学生优秀,还是高考扩招,全班学生基本上全都考上了大学。有考上北大、清华、北航的,大量学生录取在湖大、师大、矿治、铁院、财院、邵阳学院等省内高校。也许还是因为阶jiē级路线的影响,并非完全按分数线录取。很多优秀考生留在了湖南省内学校。班里两个成绩不错的学生取在此前并未出名的煤炭学院和长江水利工程学院。班上唯一落榜的竟是班里的一个尖子生。当然作为同学,我过去和后来从未歧视过他们和他们被录取的学校。而且也知道并非一次高考能定终身。天下没有所谓的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据说后来这三个同学的事业和人生都很成功。
高中毕业以后,同学们升学,就业,各自为事业和家庭奔忙。我想也还因为我们大多是农村孩子,不善交际,近年更因年事已高,所以大家联系不多,聚会极少。但我们也得知同学们虽然工作地点不同,职业各异,也都各有成就。同学中有在总参、省委、省工会、市县党政机关的公职人员,有计算机专家兼邵阳市计算机厂厂长的(可惜英年早逝),有邵阳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有化工专家多人,有采矿冶炼专家,有中学校长,有多名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在和我有点交往的学兄学弟中,更有湖南娄底市委副书shū记、邵阳市shì委党dǎng校党dǎng委书shū记、邵阳市政zhèng府秘书长。还有湖南省文联执行主席、著名作家谢璞,有新华社著名记者謝凱南,有西安陸军学院院长黄俊杰少将,还有国务院澳门司司长谢后和。可谓是人才济济。也应该说是师高弟子强吧!(2022.7.11)
作家谢璞
推荐阅读谢素俭作品:
点击文字链接-谢素俭作品
作者简介:谢素俭,湖南省邵阳市二中退休英语高级教师。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