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修福
一个修行人修福要有忍性。忍一般分为法忍和生忍。生忍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对不起我们、诽谤我们、打骂我们的都能忍。这个忍为什么称为忍辱?因为人最难忍的是侮辱,你连侮辱都能忍,那就好办了。我们很多人读过《金刚经》,《金刚经》里讲一位忍辱仙人。歌利王带着一批宫女出来打猎,遇见一位忍辱仙人。歌利王对忍辱仙人生起瞋恨心,片片割他的肉。在这种情况下,忍辱仙人没有生瞋恨心,反而生起悲悯之心说:“我成道之后,最先度的就是你”。这个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因地。等他成佛之后,那个歌利王已转为憍陈如,就是佛最早在鹿野苑度的第一个弟子。憍陈如是前生的那个国王。所以一个菩萨在遭受这样的侮辱,这样的摧残的时候,他能够如如不动,还能生起悲心,这就是忍辱到达波罗蜜的程度,到家了,到彼岸了。那么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在人际关系当中,在怨憎会当中,会碰到这样那样对我们不如意的人和事,怎么办?要忍。不能怨怨相报,不能意气用事。血气之勇是不足提倡的。能忍辱者就有大的力量,是大丈夫才能做得到的,一般的人都做不到忍的功夫的。这是生忍。
法忍,就是对一切无情的状态,比如天气冷热、饥饿、干渴,这些能够忍。实际上这些感受都是虚幻的。如果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清净,哪怕是趋近清净,就能超越这些所谓饥渴、寒热的状态,包括疾病的疼痛。当你疼痛的时候,你思惟当下有一个不疼痛的东西,即使八苦交煎也无妨,疼痛感就会减轻。这是在修忍辱的功夫。修忍辱者能够得到福报。福报增长了,长相也会庄严。
大安法师:求生净土之利
求生净土之利
在这个时代,要大力倡导求生净土。我们知道人生第一件大事就是生死。我们现在是迷惑颠倒,不知道在无量劫轮转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多么的痛苦,我们在地狱里的时候是多么的痛苦。今生好不容易得到人身,是多么的难。难到什么程度,佛只能用比喻来形容:如盲龟值木;如从须弥山顶上吊一根线下来,穿进山脚下的一根针孔。得人身比这还难得多。所以当我们知道得人身之难,就要好好珍惜这一期的生命。为什么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都是佛教里面提出来的。我们要用这有限的几十年的光景,承办一件无量劫来不能解决的大事。如果我们今生得人身再泛泛悠悠,不信佛不修行,那又要到三恶道里面去了。这一进去又不知道多少劫才能够出来。头出头没。头出,伸出头的时间很短;头没,沉下去的时间很长。所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信啊!
为什么要求生净土?第一,人身难得,要求究竟的解脱。第二,在解脱的方法当中,通途的八万四千法门,要靠自力。靠自力,我们这样的众生很难。面对浩浩的见惑思、惑尘沙、无明惑,我们一筹莫展。所以这个时代唯有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才能从生死苦海当中把我们拯救出来。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是进一退万,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意味着什么?我们带业往生的凡夫,都能跟等觉菩萨在一起。这说明往生凡圣同居土就等于往生到了上三土。能见到声闻,能见到菩萨,能见到佛。也就是说凡圣同居土具足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我们就能够快速的成佛。所以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的菩萨——位不退,进入圣贤位,再不是凡夫位了;行不退,再不会做二乘的自了汉,是大乘的菩萨行了;念不退,念头都跟法性、跟实相相应,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念头都与佛性、与萨婆若海相应,身口七支就不会造恶。能够快速圆满十大愿王,快速成佛。
我们还要发一念慈悲心,到西方净土华开见佛,悟证无生法忍之后,再回入娑婆世界,去救度苦难的众生。我们千万不要在这里贡高我慢,说我就靠自己的力量,修禅、持戒、修定,开发智慧,自己解决问题。这无边的生死大海,湍急的漩涡,游不过去的。那么现成的有条大愿船在这里,有艘航空母舰在这里,你只要上去就到彼岸了。这个念佛往生一法是成佛的捷径啊!它虽然简单容易,但是至圆至顿的。蕅益大师说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只需要执持名号,不需要参究,不需要去做其他的东西,只要念佛。这样大家就瞧不起了,好像觉得愚夫愚妇也念,我这个水平高的人也念,我不跟他一样了吗?好像要跟其他人不同,才显出自己高明。这就是凡夫的分别心在起作用。佛是平等心的。而大平等心是一视同仁的。不仅是凡夫的所谓学历、官位、财富、贫贱一视同仁,就是蜎飞蠕动之物,也跟人道一视同仁。我们凡夫不仅跟声闻缘觉,跟等觉菩萨都一视同仁。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菩萨是道友的关系,是同学的关系,都是拜阿弥陀佛为老师的。你说这一下子我们的种性跳跃到什么程度?惟有至极圆顿之法才能出现这个境界。
大安法师:净宗修学的基础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净业三福,不仅是求往生者要去修行,这净业三福乃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净业的正因。这句话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和鼓励。净业三福,是十方诸佛构建净土,在因地当中所必须修持的科目。那么,菩萨度众生都要建构净土,怎么建构净土?心净则佛土净。怎么做到心净,你首先要从净业三福开始。连十方三世诸佛都要修净业三福,那我们这些阎浮提的罪恶众生,更要修净业三福。所以我们就把它界定:这是净宗修学的基础。何为基础呢?我们盖一个大楼,一定要打地基。你不能象《百喻经》里说的,有一个富人,他只要第三层楼,不要第一层第二层。但你没有一层二层,怎么可能得第三层呢?你不仅要一层二层三层,还得要打地基。而且地基打得越深,楼才能盖得越高。如果地基浅,而楼盖得高,它会塌陷的。所以我们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修净业三福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注意这个福——福德,如果没有般若的智慧,它只是人天福报。福德要转化为功德,要转化为智慧。
我们说,修行净土法门要具足信愿行。能够对净土产生信心,能够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就象刚才讲到的韦提希夫人生起极大的厌离心,不想呆在阎浮提,阎浮提是众苦充满,惟闻愁叹声,不想在这个地方住,要求生无忧恼处。这就是她的愿。这个愿是由于宫廷政变,由于她儿子的恶逆,在她内心深处真的激发出来了。这时候她说出来的,绝对不是口头上的,是内心真实的表白,是对娑婆世界亲情关系、五欲享乐顿然放下了。这时候,她真的放下了,一点都不会贪爱。是这样的厌离。所以厌离心的产生不是很容易的。
无量劫以来,我们对这种亲情,五欲六尘,是如油入面啊!我们口头上说放下放下,境界来了,还是放不下。你放不下,你就走不了啊!这样的放下,是属于智慧的范围,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是最难获得的。一般人都喜欢从事相上修福德,事相上他很好修,而且认为修福是很高的事情。但实际上,无形无相的信和愿,它超越一切福德的百千万亿倍。大乘经典常常给我们开示,你只要一念相信佛的存在,三宝的存在,佛的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的功德,乃至就相信佛是无量寿,就相信这一点,都会超过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的功德的百千万亿劫所修行的功德的总和,还不及他的百千万亿分之一。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的,但是它是有前提的,你要具足信愿持名,信愿感通,才能万修万人去。如果你不具足信愿,那也确实感通不了,你也就往生不了。信愿既然是智慧的范畴,它跟福德之间就有一个转换的关系,所以佛为什么说净业三福?他观察到世间的众生,你马上让他产生决定的信心,清净的信心,很难。为什么净土法门首先要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宣说?要向文殊师利菩萨宣说?这都是智慧第一者,才能当下听说,没有怀疑,当下担荷。绝大多数人,他都会有怀疑的。这个怀疑就是愚痴,就是缺乏智慧。对这些缺乏智慧的怎么办?也得要给他一个过程,所谓前方便,打基础。打基础最好的方法,就从这刚才讲的净业三福,十一个修行科目先开始。你做这十一条,你就会修到福德;福德修得厚了,它就会转化为智慧。这叫福至心灵、培福载道。所以,净业三福是应我们这个根机散乱的众生而施设的,是为在座的你我他来开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