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对叶福备居士说:你父亲既然已经同意你出家,你就应当至诚恳切,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常常想阿弥陀佛就在自己面前,心中不敢有一丝杂念妄想,只有至诚恳切地念佛圣号。
无论小声念、或默念,都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能经常这样念,一切杂念自然消灭。
妄念起来时,格外要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能这样念,意根自然清净。
杂念初起时,要像一人应对万人作战,不能有丝毫放松;否则妄念作主,我必受害。倘若拼命抵抗,他就随着我转,即所谓转烦恼成菩提。
能常常用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抵抗杂念,久而久之,心自然清净。心清净了,仍旧念念不放松,则业障消、智慧开,切不可生急躁心。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尊敬师长,对人和气,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独处时多多反省自己,闲谈也不说别人的是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早到晚,从夜里到天亮,一句佛号始终不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再不起别的念头。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常生惭愧心、忏悔心,纵然很有修持,仍然觉得自己工夫不够,绝不夸耀。管好自己,不计较别人的是非长短。只看别人的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只有我一人是凡夫。真能这样做,决定可生西方极乐。
极乐世界没有女人,都是童男子相,莲花化生。一旦从莲花中出生,立刻就是大丈夫相,而不是从小孩慢慢长大。
极乐世界的人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造业。因为仰仗佛的慈力,以念佛为因,一旦生到西方,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
十方世界,只有这个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只有这最容易修持,而且功德最大。你不要东看西问,只管一心念去,自然利益无穷。
《印光大师永怀录》
普贤现身加持,指点念佛往生
唐代的大行法师,齐州人,后入泰山,结草为衣,采果为食。精行法华三昧,感得普贤菩萨现身加持,当即面对普贤圣像深自感叹道:“人命无常终归坏灭,不知死后到何处受生,还请菩萨慈悲指点,我当如何修持,往生何处”。说毕,就从藏经中信手抽得一本赞叹阿弥陀佛净土的经典,专志一心地依经中教诲,全心观想阿弥陀佛像和称念名号。在第二十一天的半夜,忽睹西方净土并见十方佛等圣境,并坚信,因普贤菩萨指点念佛求生净土是无上的微妙之法,更加虔诚精进,无有一念懈怠。
因为大行法师的操行精严,名震宫庭,被帝君诏入内宫供养于御殿,并敕赐号“常精进菩萨”,受“开国公”。后示微疾右胁卧而终,数日后仪貌如生,异香芬郁,令不信佛者而信,已信者更增精进。
普贤教念阿弥陀佛,与佛同迎愿者往生
大行禅师,齐州人。入太山居茅棚,草衣果食,苦行办道,专精修证法华三昧,感得普贤菩萨现身,教禅师称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净土。禅师遵菩萨之教,专精称念阿弥陀佛至三七日的午夜,忽见莲花遍地,心眼顿开,见十方佛。了知自己将往生净土,更是加倍念佛。后感微疾右胁而卧示寂,几天后颜貌如生,葬后数日异香不散。
宋代的范严长者,仁和人,家财万贯,名重一方,毅然抛却一切家产世务,虔心修学解脱道,就是其子治家无方,每至资产日渐衰落。众亲友再三礼请长者主持家业经营资产,仍然弃之不顾,并说:“我仅仅是世间暂时的寄客”。依然精诚致志地诵《法华经》,念阿弥陀佛,无有懈怠。一日,忽见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放金色祥光,对范严长者说:“明日午时当往生西方”。长者在无限的法喜中更加精诚地诵经念佛。第二天,见西方三圣和普贤菩萨及诸菩萨来迎,长者端座合掌念佛而逝。
梦参老和尚:生意财源不顺是何因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不与取。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无有热恼。亦无扰动。于自所得如法财利喜足而住。终不希求非法财利。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不与取。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财宝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不与取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财宝具足。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
这是十善业道的第二个,不偷盗。不与取就是没有给你你却拿了,这就是盗。你要是能够从闻法了之后尽形寿不偷盗形就是你这个身体,寿命是无形的,形体是有形的,就是到了你命尽的时候、一直到死亡,从不犯这个不与取戒,也就是不犯偷盗。我们受五戒的时候,只要不偷盗就是了,不犯这个戒,就是清净的。所得的功德,就是不被人家偷盗,乃至于在这个戒上,你不犯错误。
偷盗,是不偷一切人的物质,不偷有主物。这个物品,有主的,就犯盗戒。无主的物,很难说。要是山林,我们认为是无主的,其实那是有主的,那是国家的。这个国界里头的,就是这个国家的,都算有主之物。
在马路上走,人家掉的东西我不是偷的,是他掉的,我是看见东西,或者钱、或者什么,你捡起来了,这个在我们受戒时,五戒,或者别的都不算犯盗戒,但是在比丘、比丘尼戒,不行,因为不持金银财宝、不持钱,拿了也是犯戒的。菩萨就不行这个世界没有无主的,说那个众生掉的,我捡到的,菩萨也犯不与取戒。
同时菩萨必须得观想,自己不偷盗,也愿意一切众生不偷盗;我不杀生,就把这个不杀的禁戒持到了,我把他作布施了,布施给众生。这个我们绝对想不到。不偷盗,我不但不偷,还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什么呢?布施使他不要害怕,不要恐怖,不要热恼。我们要是偷了他的东西,或者拿了,他丢失了,他一定会热恼;或者这个东西跟他生命有关系的,他就生起恐怖感。
好比说,偷别人的公文,或者偷人家的地契,偷人家的报账单,在你是无所谓,在他可就损失大了,不但心不安,身也不安他丢了之后,就到处找。偷有几种,打劫别人的东西,这叫抢;也包括盗,偷盗,这叫盗,强盗;或者巧设种种的方法去骗,诈骗也属于盗戒。
如果讲盗,那就很多,或者用语言,很巧妙的方式不是我偷你的,是你给我的,但是你这算盗,因为那是欺骗、诈骗;或者借了不还,也算盗,那个盗更重。讲盗戒的时候,戒相非常地详细,微细得多,但是在这个经义上没有讲。
佛讲的是菩萨摩诃萨尽形寿不能去偷盗,人家没有给的,不能拿。反过来,我不偷盗的,还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什么?使他没有惊恐、没有热恼,也不受扰动。于你自己所得的如法财利,合法的像我们打工赚的,或者不管怎样的,我们应得的得到了,应当欢喜满足而住,不要贪求而住。不住的意思就是还去追求。
另外,凡是非法的财利,不该我得的,不去谋求它,也不去希求它。不但身不去做,心也不去想,口里更不要说了。有些财物是从口里骗来的,这个情况是有的。因为这样子不偷盗,善根很快就成熟了因为不偷盗的缘故,无有偷心。
那么过去所造的业,前际后际,中际就是现在的,过去的、前际的你偷盗的罪恶,应该到五趣五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因为偷盗的关系在这生死轮转,生死就像长河似的,永远沉没在这个里头,出不去没生死河,淹没在生死河里头。
因为不与取,造的身业、语业、意业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财宝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这些是你过去所造的业,这个业就是因为偷盗而造的身、语、意诸恶业障,就是我抢的,用身体去抢劫;或者用口去骗取;或用意念去打主意。身、语、意所造的恶业,都属于偷盗的。凡是属于这个条文都是偷盗的,因为这样子,你自己的烦恼,惹起别人的烦恼,就障住你修道的道业。
如果我们做生意不顺利,或者财源不顺利,资生的工具不充足,你不怨天、不尤人,就怨你自己过去造了这些业,所以你有些障碍,对一切法你都不能入,障住了。财宝,你也没有具足。因此就产生了这种障碍,不但自己偷,或者教人家偷,自作就自己去做,教他就是教他去偷,教他去做;乃至于看别人偷盗了,你高兴欢喜、见闻随喜这个随喜不是善业,而是随喜恶业。
如果你现在远离这些罪障了,远离不与取了,不偷盗了,距离他很远了,远离就是不再造作的意思。皆悉辗坏,由现在这个轮,现在什么轮呢?就是远离不与取这个轮。过去在迷糊当中、在业障之下所做的事情,现在要从此发愿,不偷盗,也确实不偷了,就是我们现在不造,就把过去的业也都消失了摧灭无余,不受果报。这就是要忏悔,忏悔完了,以后不再做了。
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别人对你不顾虑,丢了东西也不会想到是你拿的,就是这样的意思。不猜虑,他掉东西绝对怀疑不到你的身上,不会怀疑是你偷了。不然,我们这屋里有几个人,某某人东西丢了,这个怀疑了这个屋就这几个人,不是张三就是李四,但是由于你没有这个业,他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就是这样。
还有盗鬼神物。鬼,我们还能偷得了他的东西?神,我们也偷不了。不是的,凡是那个庙,土地庙任何东西、钱财,你不要拿,那是犯鬼神的。凡是庙上的东西,师父给你,你可以拿,那是他的私人物。但是他要拿三宝物送礼,拿十方常住物送礼,他犯,你不犯。
你上佛堂,师父给你的,你不犯,他也不犯的。他说都是他的。他不是十方常住为什么他要住精舍,不住大庙?这是有原因的,他就怕犯罪。到了庙里头,你随便一举一动,都得照顾,这是三宝的,错吃一口都不可以。
因为这样子,人家不猜虑你,身心安乐。你不偷盗,不会受穷的,你感这个果,财宝具足。到了你临命终的时候,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感觉很轻松、很自在。这十轮随在哪一轮得到成就了,其它的就是次要的,强者把弱者都压下去了。十轮成就一轮都可以,临命终的时候,你也看不见剡魔王使。
上面有一句所爱妻、子、眷属围绕,这就是寿终正寝。什么叫正寝?死在自己的家里头,死在正堂上,你的尸体就停到堂屋,这叫寿终正寝。死到外头,尸首运回来,那不算是寿终正寝。过去的古人说,你造很多业、造很多坏事,你死到外边,就不算寿终正寝。死到家里都很不容易,这在过去很多,现在寿终正寝的很少,因为在医院里寿终占大多数。
临命终的时候,阎罗王你看不见,他也不会派人来勾你魂,不会的。只会看见你所满意的,或者见光、闻香;或者你是信佛的,见圣像;你不信佛的、不偷盗的人,他得善神的护法,他见着善神。凡是合意的,那么成调你的善法就是善法具足,具戒富德。善法成调都是随顺善法;具戒富德,持清净戒,具有威德的。
还是有真实的福田福田僧,或者是福田的居士,或者福田的优婆塞、优婆夷,给你作善知识,临终的时候能见到他;你见着身心欢悦,深生敬信,因为这种心情而死的,那么还生人中,或生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