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事大。
☆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龙树于龙宫诵出华严,而愿生极乐。普贤为华严长子,而愿生极乐。文殊与普贤同佐遮那,号华严三圣,而愿生极乐。咸有明据,皎如日星。
☆若夫聪明才辩,妄谈般若,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者,魔也。愚贵安愚,吾诚自揣矣。宁为老斋公老斋婆,勿为老魔民老魔女也。
☆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
☆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
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樵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然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
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
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
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
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
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辩融大师教导莲池大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求利,不要去攀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念佛即是戒定慧,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诸人以净业为急务。
☆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
☆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遍重放生也。
☆戒杀之家。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具陈。若更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入不退地。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
☆施皆有报,事匪无征,载在简编,昭乎耳目。普愿随所见物,发慈悲心,捐不坚财,行方便事,或恩周多命,则大积阴功;若惠及一虫,亦何非善事。
☆诸放生者,或增福禄,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沉珂,或生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征据。然作善致祥,道人之心,岂望报乎!不望报而报自至,因果必然,辞之亦不可得耳,放生者宜知之。
☆心大德深,其事何验,盖利他者菩萨之行也,以此行门助修道业,譬如船得顺风,必得速到涅槃彼岸矣。净业三福,慈心不杀实居其一。今能不杀,又放其生,既能放生,又以法济令生净土,如是用心,报满之时,九品莲台高步无疑,普劝世人,幸勿以我德薄人微,而不信其语也。
☆普劝世人随所见生命发慈悲心,是捐舍世财,作斯方便。
☆梵网以放生为常住法。常住者,金刚身,无量寿也。
☆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之恩,不可不知此。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教人放生,使彼悟生生不息之理,而得金刚无量寿之身也。☆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
☆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记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即究竟觉矣。
☆吾人从无始来,直至尽未来际,决无不起念时,纵心虑灰凝,入无想定,仍堕八万四千枯槁乱想。但念地狱,则地狱界人。念饿鬼则饿鬼界人。乃至念佛则为佛法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镜录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证心大德问心要于予,余曰,心要莫若念佛。
☆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
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被之巧方便也。
☆此持名法门,虽似曲为中下,仍复最顿最圆。所持之名,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
☆名字即法界、中道、实相,举一全收,无一法在名字外。
☆杀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若放自心未来诸佛,即真念佛三昧,修此念佛三昧,是恒转法华经百千万亿部也。
☆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于放生,放生一法,唯扩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唯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今杀运纷纷,并同分恶业招感,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
☆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
☆世人谈及生死,鲜不悚虑。往往不能真为生死者,眼前活计放不下耳。然所以放不下者,只不曾彻见生死之苦。
☆人能痛念生死事大,觑破一切世情,若顺若逆,总虚妄不实,过眼便是空花。独一念持戒礼忏笃信三宝之心,生与同生,死与同死。
☆专求己过,不责人非。
☆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慧。
☆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
☆极聪明人,反被聪明误,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女子,反肯心厌娑婆苦,深求出离。当知彼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好恶易分,莫自昧也。
☆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净,念得亲切,自然蓦地信去。所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
☆学问愈多,我慢愈炽,习气愈长,去道愈远。惟益多闻,增长我见,可惧也。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此事只问心,不必问知识也。
☆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
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法门不衰于无外护,衰于无内守。
☆稍涉世间名利心,佛法止成世法,深可悲也。
☆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
☆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
☆记数之法,普被三根,上根不碍记,下根必须记,故总以数期之,俾利者即此打成一片,而钝者亦不失缘因善根,倘托言事理一如,不须记数,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几希矣。
☆忏悔、回向、再加念佛,无有不成就者。
☆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不劳观想,不必参究。
☆只今持名一法,亦止蓦直持去,不用三心两意,深信净土可生,发愿决定往生,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万修万人去,断断可保任者。
☆佛法盛时,人争务实,逮其衰也,众咸竞名。是故超生死证菩提,名必争人我,长魔业,志士不可不三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