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之中藏雅趣
——读《向阳轩诗稿新编》
余少敏
李城外的《向阳轩诗稿新编》一书厚厚的,怕有一两千首吧?集子中有绝句,有律诗,也有少量的词;有写名人的,有写官员的,也有写常人的;有写山水风光的,有写官场生活的,也有悼念文人雅士的……如此种种,恰似一桌“满汉全席”。而食客们的口味不一,或喜“卤全鸭”,或喜“红烧鱼”,而我所喜欢的却是那别有风味的“竹笋炒酸菜”。
一、内容翔实,首句藏趣,吸人眼球。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由于他的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大唐由盛而衰这一转折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社会心理。如今,有的诗友将李城外的诗也称为“诗史”,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他的诗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当年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社会生活与历史人物,而且如实地记载了向阳湖文化研究的历程。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个文化故事,一个名人的传奇。其诗,内容翔实,可考可信。
例1(p104),《冰心》(见《向阳湖文化名人赞》,下同):“谁如纤手力千钧,百岁沧桑缕缕情。八卷诗文播大爱,心牵一处是咸宁。”
冰心(1900~1999),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其题写“向阳湖”牌匾一事,真实可考。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利弊两个方面。为了追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在语言的描述上则难免会出现呆板的现象,从而缺乏形象性。这是诗家的一大难题,城外先生却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该诗的首句“谁如纤手力千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纤手”,此处应读xian手,而不能读qian手,指的是女子柔美的手。如《玉台新韵》:“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又如李白的“白雪乱纤手”、李清照的“起来慵整纤纤手”等。“千钧”,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力量之大或器物之重。这首句,把“纤手”与“千钧”合在一起,描述了一种本不可能发生却真实发生了的事儿。揭示了某种哲理,充满了理趣。
例2(p105),《周巍峙》:“放鸭司令亦从容,人在田间志未穷。梦忆伟人周总理,丹心一片向阳红。”
周巍峙(1916~2014)是著名的音乐家,曾亲笔题词“身在向阳湖,心系周总理。”该诗,内容翔实,语言朴实。周巍峙当年放鸭,鸭子迈着八字脚,鸭群行动缓慢,那么“鸭司令”也只好迈着八字步了。“从容”一词,生动而风趣。与例1相同,这首句是全诗的关键,说句不好听的话,若舍此趣味横生的首句,该诗就应该属于地道的“老干体”了。
例3(p117),《周汝昌》:“一流学者末流农,泽畔躬耕劲未松。且替向阳留墨宝,红楼非梦影无踪。”
周汝昌(1918~2012)是著名的红学家,曾动情地题词:“红楼非梦,向阳无湖。”该诗与上述的例1、例2具有同样的特点,内容翔实可信,首句吸人眼球,风趣耐读。
此外,与以上三例艺术手法相似或相近的还有《唐瑜》《湖北档案开办“图说文化名人”专栏有感》《参加咸安区举办向阳湖文化名人(北京)联谊会》等,也值得一读。
二、语言平实,结句藏趣,点石成金。
所谓语言平实,就是采用常人常语,不刻意地进行雕琢与修饰,保持语句的“原生态”。例如,(宋)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一首典型的语言平实的言志之作。言志之作,看似易写,其实难工,易犯议论入诗的毛病,筋骨外露,血肉似无。该诗,前三句平淡无奇,可到了第四句则柳暗花明。此句说他死了以后还要听胜利的消息,这一下子就把要收复失地之志表达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也从人死后仿佛仍然有知,构成了艺术趣味。城外先生可能是对陆游的这一笔法有所研究吧,不然怎么会出现以下类似之作呢?
例1(p113),《秦岭云》:“诗画一湖是向阳,五七战士种瓜郎。苦中作乐寻常事,最爱蝴蝶过稻场。”
“诗画一湖”,这句还算有点诗意,二、三两句应都是常人常语吧。不过,第四句却让人眼睛一亮,一群蝴蝶飞过稻场,多么悠闲,多么有情趣。此处,作者采用了“情趣依物法”,即将作者的某种感情依附于客观相应的事物上,从而不仅使感情获得了可感性,而且还加强与深化了感情。例如,秦观《望海潮》:“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将“归心”依附于“流水”后,“归心”似乎可感,而到天涯的流水又深化了归心。话归正题,城外先生将“五七战士”的形象依附于“蝴蝶”,“种瓜郎”就不那么辛苦了,因为苦中有乐,生活中充满了情趣。同时,也照应了首句的“诗画一湖”。不难看出,该诗的结句与《示儿》的结句相类似,真有点点石成金的味道。
例2(p104),《沈从文》:“幻梦人生如大戏,凤凰飞到向阳津。双溪大雪纷纷下,未冷服饰补缀心。”
沈从文(1902~1988)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回忆当年向阳湖五七干校生活时,写有著名诗篇《双溪大雪》。诗中,他曾附带讲述了自己雪夜补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一故事情节。这例2与例1一样,语言质朴而平实。质朴,也有质朴的好处,它能给人以可信感。但是,诗不同于历史论文,除了讲“信”之外,还要讲“雅”、讲“情”、讲“境”等。这结句,“未冷服饰补缀心”中的“冷”字用得妙,既客观地描写了大雪之冷,又反衬了不忘著述的那颗炽热之心。正如古人所说,炼好一个字,能成就一个好句子,一个好句子,或许就能成就一首好诗。
此外,与上述艺术手法相类似的还有《应聘湖北省委党校硕导并授课有感》《参加“向阳情、咸宁缘——文化名人看咸宁”活动》《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成立感赋》《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感赋》《和吴寿松题张慈中先生设计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徽》等。读者若能细嚼慢咽,定会有所收获。
三、情感真实,情趣相融,提高了品位。
凡人皆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若将这类感情直说出来,就成了高兴、痛苦、幸福、辛酸之类的词语,而这类词语往往只是一种概念而已。以概念为诗,有情却无趣。古人云:“无趣不成诗,无趣不算诗。”要想做到情趣相融,古人常采用的是“延喻”之法。例如,李煜《清平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写离恨如春草,走到哪里都见长,比单说离恨之多富于情趣。城外先生有些诗作,也可能是采用了后主李煜的这一笔法吧。
例1(p234),《秋日游空中花园》:“花园方踱步,城外已知秋。细品红黄绿,陶然忘下楼。”
该诗,写于2019年9月,作者已在官场拼搏三十多年了,经历了坎坷曲折,看惯了荣辱沉浮。因此,该诗情感复杂,用词委婉。情感,本是一种不可见、不可触摸之物,作者采用“延喻”之法,借一个“秋”字就把情绪变成了可见、可摸之物了。“红黄绿”,此处原本指花园中的各种植物的颜色,现作为褒贬升迁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情绪的“延喻”之物。“陶然忘下楼”,这结句含蓄至极。作者把退休“下台”,轻松地比作“下楼”,既产生了情趣,又深化了作者的情感,更升华了全诗的情怀。
例2(p165),《过鼓浪屿》:“途经鼓浪且徐行,岛屿一时觉有情。懒看游人趋若骛,眼中风景让舒婷。”
该诗,情、景、趣三者融为一体。作者本是一游人,但一想到女诗人舒婷住在岛上,就对这小岛有了一种别样的感情,此时什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趋之若鹜的人流都懒得看了,只有心中的舒婷才是最美的风景线。真可谓,景中有情,情随景生,情趣相融,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该诗的品位。
采用以上艺术手法的还有《顾学颉》《谒凤凰沈从文墓地》《生日有感》《通山县签售向阳湖文化丛书》《武汉大学聘任兼职教授并讲学有感》《重返市政协工作有感》等,也会令人三读而不厌。
以上所述,并不是对城外先生诗作及诗风的全面总结与评判,而只是对其部分诗作及诗风的探讨与解析,也就是对我个人所喜好的那部分的赏析与推介。最后,有感而发,作七律一首,就教方家:
丹凤六千落向阳,
长湖细浪泛霞光。
春姑有意湖山静,
电母无情风雨狂。
音乐名家鸭司令,
丹青国手种瓜郎。
荒唐岁月荒唐事,
城外行吟惹我殇。
作者简介:
余少敏,1949年生,笔名村夫子,网名如实道来,副研究员(副教授),咸宁贺胜桥人。曾任咸宁市广播电视大学纪委书记。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咸宁市首届“社科成果奖”和首届“香城泉都文艺奖”获得者。已在《中华诗词》等邮发诗刋发表诗词百余首,在《船山学刋》、香港《社科研究》等学术杂志发表诗评十余篇,并有诗论入选《全国第二十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主要著述有:诗词评论集《鄂南当代诗词夜读札记》,诗词作品集《花落春在》《罗湖拾贝》,综合论文集《潜山俚语》,地方史志研究专集《鄂南六县历代进士辑考评》。选注《潜山诗苑十一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