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生
文/老虫
今年初春,朋友给我说起他的小学同学况力彬,说况老师可是个名人哦!早些年做法律工作者帮好多农民工和困难群众打官司都不要钱,中央电视台都报道过的。还说况力彬的名字都收入了《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不简单哦!
于是在朋友引荐下,我和况力彬互加了微信好友,并约定改天在南坪天龙广场重百商场的门口见面。因为相互都不认识,况力彬在微信里发给我一张他的照片,并告诉我,到时候他会系一条红色的领带。
见面那天是一个阴天。到天龙广场的时候开始飘起了小雨 。我寻得一处躲雨的地方,也把目光扫向躲雨的人群,却没有看见红领带。回头发现广场中央一个花甲老人,系着鲜红的领带端立在那里!
那就是况力彬!
他站在雨中的样子令我肃然起敬。他笑着说他就是为了我方便看见他。看他1.7米的个子,短短的银发,虽说已过花甲,却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爽朗的笑声俨然就像一个天真的大儿童。
我们就近找了家茶楼坐下,几句寒暄后,我就直奔主题:“况老师你可是名人哟!真想听听你的故事。”
“我算什么呀?!"况力彬忠厚地一笑,说:“我就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做的那些事儿,都是一个老党员应该做的。”
这个自认为平凡普通的人,却是从青年时代就表现出不寻常!
况力彬今年65岁,是土生土长的南岸区南坪乡九龙村的人。高中毕业后回乡当农民。读书时就喜欢写作的他被社员们不怕苦,不怕累地劳动干劲所感染,一种强烈的冲动在他心里升起,他决心要把身边的这些事情写出来!
他白天和大家一起下地劳动,晚上挑灯学习写作。他写一些小故事和新闻稿,写好后就寄给南岸区广播站。不久,区广播站的同志到生产队找到他,对他积极投稿给与了鼓励。乡政府也积极支持他写作,还送他去参加区委宣传部的写作培训班,使他的写作水平很快提高。有一次,况力彬采写的通讯《养猪模范钟成芳》在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南岸区广播站播出了。为这,况力彬高兴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之后他采写的稿子除了在区、乡广播站频频播出外,也开始在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重庆日报、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等登载广播。
有人夸他聪明,况力彬却说他的成长进步,都是组织对他的悉心培养。
1984年,乡里又推荐他报考大学。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况力彬走进了重庆科技进修大学(现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会计统计专业学习。
去学校报到的那天,乡领导为他送行。分手时,乡领导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好生把本事学到手,将来好好报答社会!”况力彬记住了乡领导的话,他没有辜负组织的嘱托,努力读书。1986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乡政府工作。在党组织的培养下,1987年况力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又被组织安排到一家1000多人的乡镇企业任财务科长。1988年获取了会计师职称。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况力彬就是个不自满的人。
平凡的人,不愿意混过平庸的生活。1992 年,他又报名参加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科自学考试。每个星期天他都得往返30多公里去学校听课,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2001年,况力彬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科毕业证书,2002年又取得国家司法部、人事部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书,成为了一名法律工作者。到2009年12月9日,已经53岁的况力彬靠自学终于通过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律本科论文毕业答辩,拿到了法律本科毕业证书。
捧着那沉甸甸的毕业证书,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的脑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况力彬所在的企业宣告破产。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人到中年的他也成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离开了企业,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况力彬陷入了迷茫。
新世纪初的一天,他在南坪街上看见一位八旬老人举着广告牌向市民宣传精神文明。老人的行为打动了他,联想到这些年自己走过的路,是党组织的培养才有自己一点点的进步。如果当初不是组织上支持、关心他,让他参加写作培训,他也写不出有质量的新闻稿件;没有组织上对自己的培养,他也没有机会到大学去深造。他想起当年去大学报到乡领导给他说的那句话:把本事学到手,将来好好回报社会。他决定向老人学习,到大街上去为市民普及法律知识。
平凡的人总有一颗不平凡的心。从此,他拿起法律的武器,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走上了一条为普通百姓维权和义务普法的公益道路。
风雨中奔跑,心有所向,平凡的日子也会泛着光。
老婆听说他要去站马路搞宣传,气不打一处来,骂他是宝器,神戳戳。自己的稀饭都没有着落,还要去搞义务宣传!他却笑着说:我去站马路的时候,你在家不出门嘛,就不脏你的“班子”了噻。老婆拗不过他,最后掏出30元人民币递过去:“广告牌牌就算我赞助的嘛!”
况力彬拿老婆给的钱,做了四个简易的宣传标语牌,到了周末就去南坪、解放碑等地方和那位八旬老人“打联” ,老人细说五讲四美,他就宣讲和老百姓有关的法律法规。他的普法宣传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被多家企业聘请为了法律顾问,也引来了中央电视台和重庆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2005年春节前夕,况力彬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给他打电话的人是重庆市綦江区三角镇大湾村的刘书记。刘书记在电话里说是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知道他的,并忐忑地表露出想请他去给当地村民宣讲法律知识,给予适当的报酬。况力彬欣然应允,还联络了西南政法大学三位研究生一同前往。初一到初三,正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人们都在欢欢喜喜过节,况力彬和他的伙伴们却在离家百里之外的山乡里为村民们义务宣讲《劳动法》《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知识,接待村民的法律咨询,增强村民的维权意识。
一位姓信的村民此前在某工厂打工,右手食指被机器碾断, 被鉴定为10级伤残。工厂给付了2000元医药费以后就不管了。信某和家人多次找工厂负责人要求经济补偿,但厂方都推诿不理 ,还说是信某自己不小心,违反操作规程,厂里赔了医药费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因为不懂法,几次三番后,信某还真以为他受伤是自己的责任。在听了法律宣讲后信某找到了况力彬请求法律援助。
况力彬认真听了信某的陈述 ,又查看了信某有关伤情鉴定结果,主动承诺给信某当法律顾问。况力彬找到厂方,动之以情、晓之以法,最后依靠法律的力量促使厂方和信某达成了和解,由厂方一次性赔付给信某人民币20000多元。信某拿着这笔天上掉下来的“巨款”,抱着况力彬哭了,不停地说感谢大恩人啊……,末了,拿出500元钱要感谢恩人,况力彬坚决不收,他拍着信某的肩,嘱咐他要学会用法律这个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离开綦江区三角镇大湾村那天,三角镇镇政府要感谢况力彬等人不辞辛劳下乡普法,特别设宴为他们送行 ,并要给他们“表示”一下。况力彬婉拒了镇里的好意。临别时,三角镇大湾村刘书记、王村长拉住况力彬的手久久舍不得放开,言语不多的刘书记只说了一句话:“以后你还要来哟!”
一句朴实的表达,包含了全村人深深的敬意 ;一句朴实的表达,湿润了况力彬的双眸。被需要、受信任;被“利用”,有价值,一切辛勤付出都值得!
况力彬自掏腰包为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坚持免费为弱势群体打官司,特别是因为和国内某著名学者的一场官司让他声名鹊起,姓名载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这惹来不少人的讥讽,说他是想出名,更多的人却认为他是哈板儿(傻子),不晓得利用“名气”找米米(意为找钱)。况力彬对此有自己的坚守,他就是一个凡人,他就是一个入党多年的老党员!帮助群众,为群众干实事是一个党员的基本觉悟。钱能够买回物质享受,却买不到做人的品格和信念。
不管别人怎么说,他认定的路还是执着地走。
在人们的嘲笑声中,况力彬又踏上了去浙江省温州市为农民工维权的征途。这一回,妻子主动提出陪伴他同往。况力彬对妻子说,你守护好家,这事我去就行了。我有法律在手,有众多的媒体支持,你就放心吧!
在温州市,况力彬免费为农民工张仁合、李军华、李忠义当法律顾问,为他们追回因病补偿金数万元。而他自己却没有向农民工收一分钱的代理费,连差旅费都是自己掏腰包。有好多媒体要采访他,他却谦逊地说 ,自己做的这些事都是一个老党员应该做的。他对自己的行为无怨无悔 。“自己做的事只要对社会有益,个人得失不算什么!”况力彬说。
从当年举牌上街义务为市民普法到如今霜染鬓发,几十年中,况力彬助人行善的事不胜枚举。如今已过花甲的况力彬痴心不改,在助人扶困、服务社会的路上不停脚步。他多次为社区居民义务讲解法律知识,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多次被评为社区优秀党员。几年前,况力彬还通过重庆媒体向一个自考取得大学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证的重庆“棒棒”送去1000元“迟到的奖学金”和300多元法律书籍,并介绍这个“棒棒”大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实习。
2020年,新冠病毒突如其来。疫情之下,况力彬自费买来口罩和消毒液,走上街头、车站宣传防疫抗疫,免费送口罩和消毒液给需要的市民。2021年11月,况力彬在中学同学、共产党员李景华的协助下,又自掏腰包3300多元,为南坪5个居民委员会的困难群众送去了1000斤大米,以表示新年的祝福。重庆市南岸区南坪镇人民政府为况力彬送上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况力彬说自己就是一个最平凡的人,老了都没有干成大事业。其实人生不是每个人都活得轰轰烈烈,不是要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才为社会所尊崇。当你躬身拾起路边的垃圾,当你伸手搀扶老人走过斑马线,你展现出的就是人性的大美。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
一路向前,心中有爱。社会多一些像况力彬这样的平凡人,明天就一定会更加阳光灿烂。
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