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1681一1690)
童年学诗札记(1681)真正意义上的好诗,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是给普通大众看的。但凡普通人都能解读的诗,99%以上都不是诗。作为受众,你连最基础的赋比兴这类通识都犯糊涂,最简单的暗喻也弄不明白,又不知象征为何物,再加之缺少艺术哲学、心理学、现代诗歌美学以及现象学等诸多跨界泛文化底蕴,想解读一首岐义美很强的现代诗,几乎是不太可能。多年以前,国内诗坛曾冒出一个二愣子,讲什么不要过度解析现代诗。这简直就是外行+扯淡。直面如此复杂多变的人性、如此深邃的灵魂幽谷、如此多元立体且灵动的思维方式,你没有相当精深的审美观照,童年劝你最好还是不要轻易谈诗。

童年学诗札记(1682)你要牢记,那些最终刺疼你魂灵的好诗,她可以没有韵脚、可以忽略语法、可以不用意象,但她必须蕴涵宗教、哲思、生命终极诉求以及人性最本真、最原始的情色味道,尤其是必须蕴涵纯个性化诗歌地理空间,并拥有专属于诗的足以观照历史、回归真淳自然的多维镜像。人,正是凭藉着这面诗的魔镜呼吸真理和梦呓的光芒。
童年学诗札记(1683)单凭直觉你就能感悟到常人无法感受到的某些东西。做到了这一点,你充其量也只不过能当个小诗人。大诗人只用灵魂呼吸并和尘世中的一切对话、交媾。大诗人从来不刻意去逮捕什么狗屁诗意,就像神一样,她只是将那些自天而降的诗的雪花,悄无声息地落满人心。
童年学诗札记(1684)好诗命里注定是一种经得起任何人反复误读的元艺术。她是会呼吸的彧,是带血的谶,是灵魂内核剥落的精神母语,是上帝赐给尘世的唯一信物。

童年学诗札记(1685)记得1999年4月"盘峰论剑"之后,就如何才能写好现代汉诗,我应邀在蚌埠医学院文学社做专题诗歌讲座时提出了“内紧外松七原则”,具体内容是,内紧三要素,即:一是气格;诗性元语的表现力和精准度,全仰仗清真雄健超逸优美之气。能否始终托住上下贯通之气,杜绝早泄,还要随性放松。这是考量诗人真伪的一柄万能钥匙。二是章法;雅郑方圆曲直粗细疏密刚柔离合顾盼圆缺参差美丑善恶黑白清浊高矮胖瘦相映成趣。此乃创作诗歌的不二章法。三是中正。诗人郢匠运斤,不逾绳矩,不走极端,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果如是,诗必然呈现中正之美。外松的四原则,即:一是只有熬炼出随方就圆的泉水般澄澈的心境,方能逮获自然放松逍遥之妙悟;二是真性情,去雕饰,语句天然凑泊,不泯灭人性,不悖生理呼吸;三是在放松和情绪波乃至内节奏变化中凸显艺术价值的平衡;四是尽量消除人为的痕迹,让物境情境意境在一尘不染的原始水沼中自然黏合,水乳交融,无远不至,至善至美,一如打太级拳形松而意紧,自带内力。

童年学诗札记(1686)童年的文艺松紧学心精益很简单,就四个字:内紧外松。这一文艺理论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说。内不紧,便没有刺激性快感;外不松,简直就无法持续下去。入乎其内须紧字当头,出乎其外唯"松"是从。
童年学诗札记(1687)多年的文艺创作实践,我由衷地体会到深厚独到的社会生活积累、思想文化积累、情绪情感积累、跨界艺术观照积累,对于一个有野心的艺术家而言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核心要义,叫“公共必修积分课”似乎更妥贴些。然而,放眼光怪陆离的中国当代诗坛,及格率实在是低得可怜。
童年学诗札记(1688)诗是稍纵即逝的记忆与梦想之熹光,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可或缺的唯一呼吸,是从语言延展开来的新视阈,是时代的倩影,是灵魂的乳汁。
童年学诗札记(1689)艺术家全身心地拥抱社会生活固然是对的,然而,整天扛着艺术家头衔的你可千万不能沦为生活中业已发霉了的一壶陈醋。我想说的是,诗人可不是人间的宠儿,真的不是!但凡杰出的诗人其骨血里总是澎湃着一个另类的新时代。

童年学诗札记(1690)倘若真想解剖一位优秀的诗人,你至少要考量四个向度:一是诗人博大且深厚的文化根基;二是复杂多变混沌怪异的灵感波谱图;三是卓尔不凡的性灵与个性张力;四是多维化的艺术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