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1661一1670)
童年学诗札记(1661)养成对某些东西保持缄默的好习惯。这是从事文艺创作最坚实的根基之一。你从来就没有死过,遑论生的感受。
童年学诗札记(1662)平庸的诗人只是一厢情愿地臆淫着自己受伤的心灵;杰出的诗人总是能在烟波浩渺的诗海中消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困惑。
童年学诗札记(1663)自以为才气过盛的诗人其实是最可怜的。这些人本性难移,几乎无药可治。
童年学诗札记(1664)童年深知,这一生注定是个思想另类的独行侠。不了解我的人,总以为童年这个不识抬举的家伙特热衷于显摆、特嘚瑟,人要是越多,我好象体内积攒的雄性荷尔蒙总会亢奋不已!这时的我,实际上早已不是原来的我了,用喜欢聊骚逞能似乎更贴合些。然而,极少数自以为很熟悉我德性的亲朋好友,却大都认为我只是更乐于活在自己浇铸的断裂了的雪谷中怡然自得,直到灵魂从肉身出窍羽化升天。或许是看我言行举止太另类了,早年,某些个中学同窗还一度把我当成神经病来肆意嘲讽。如今追忆那些业已碎片化了的往事,童年依然感激那些个老同学,更羡慕童年时期那个孤寂、隐忍,看似缄默无语实则内心深处早已骚动不安的童年!兜了这一大圈子,我最想表达的是,作为一位有点出息的艺术家,你要是能另类就尽量去另类吧!记住,那可是神赐予你的大福呀!
童年学诗札记(1665)从后疫时代中国现代汉诗变异审美范式上剖析,当下的中国现代汉诗比任何时候都强调诗人的灵悟和个性,尤其是人文性艺术眼光瞬间的直觉烛照,注重多元感官深度体验和多维视域高光扫描,妙在“反常合道”,情理互文。倘若真想轻抚跪舔到现代诗诡异神秘的阴蒂,你不妨索性怀揣隐逸之心独自神游五岳之巅,在那儿驻足,像个圣人眺望落日余晖,由清晰到混沌,再由混沌回到清晰,如此循环往复。童年这样说,或许能给你那业已麻木了的神经元细胞些许刺激。哪是某位官办诗刊大主编说的“瞬间发现、诗性表达、哲学思考”三个"关键词"就能草率打发的了呀?!
童年学诗札记(1666)试问一百万个人读毛姆的东西,究竟能有几个人真正读得进去、又能读得出来啊?这位特别滑稽的英国作家,他一方面穷其一生苦苦地追寻人性的终极价值,而另一方面又极力强调“人性是复杂、不可知的”。实际上,这种充满诗素的悖论恰恰正是我最着迷的地方!记住,所有经典的艺术作品命中注定都是小众的,"月亮"注定是要高过"六便士"的。然而,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曾抬头望见过月亮。悲哉!
童年学诗札记(1667)记得我早在1989年海子自杀前就说过诗坛一直都存在一种怪现象:这边写诗的人早就相当于9段位这种艺术水准了,而受众那边呢,绝大多数人还只是滞留在业级3段的低级别!如此看来,诗人不就俨然成了曲高和寡或不识人间烟火的隐形人了?!殊不知,现代诗包括诸多当代创意艺术精品对她的受众是有极其严苛的要求的。举个例子,多年以前,著名作家、诗人,曾荣膺鲁迅文学奖的雷平阳先生写过一首诗,题为《杀狗的过程》。雷平阳采用一种雷氏冷抒情的表述方式(称深呼吸式冷叙事手法似乎更贴切),将整个杀狗的细节和过程向受众呈现出来。老实讲,诗人深谙写诗之法,在语言表达上处理得不枝不蔓,给受众传递一种绵里藏针的感觉,在看似纯客观白描语境下,诗人故意将内心情愫裹得严严实实的,旨在让业已痉挛窒息的变异人性和本真原罪活脱脱地呈现。此刻,呈现本身就足以说明一切了,还用得着诗人耗费笔墨再展开来正面抒情吗?内敛是甄别诗人优劣不可或缺的基本标尺之一。童年借此机会,正告某些冠以文学评论家头衔的外行,汝等撰文抨击诗人"虚伪"、"冷血”、"邪恶"、"变态”,说轻一点,是隔靴搔痒的皮相之言,纯属"假把式";说重一些,那简直就是混帐之举!真要是指望这些"评论家"去指点迷津,别说"够得着历史"了,恐怕就连晾晒在阁楼顶棚的粉色情趣内衣都扯不下来!"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这带着宿命感略嫌怪异的文字,诗人究竟在暗示或影射什么呢?或许这句正是当年引爆争议的焦点。但凡优秀的现代诗往往都拥有暗示的力量或神谕般的人文启示。这句伤怀又阴翳的诗句,令人瞬间生发诸多想象,有积极、阳光且充满正能量的直觉感悟,当然,或许更多的是消极的、反动的念想。这些或明或暗或胖或瘦的"尤物"在脑海中逡巡游弋。单从这一点看,文字真的可以杀人的。这样想下去的时候,童年不禁又下意识地连续打了两个寒颤!
童年学诗札记(1668)在中国女诗人第一方阵中,赵丽华的这首题为《一个人来到田纳西》的袖珍型纯口语小诗,给我的感觉很爽。该诗看似随性荒诞、咄咄逼人,静心咂吮却突然发觉个中回甘如泉。诗人好象就是很任性地故意要把自已逼进一条常人打死都不敢涉足的死胡同里,让人不得不重新反刍生命、文化、价值、历史乃至多维人性等。在她干净、洗炼、俏皮又略赚笨拙直率的口语元叙述中,受众很容易呼吸到另一种久违了的审美取向,比如前卫且叛逆情绪,舍我其谁"向内求真"的霸气等诸多干货。说赵丽华写诗擅长寄至味于粗鄙,至少在童年这个外行眼里,那是对诗的轻渎。听说赵丽华这几年专事绘画,很少提笔写诗了。说实话,童年还是希望她能一如继往,优雅地走在诗书画艺术道路上,"像夜色一样”,给受众带来更多诗歌审美的真灵慧。附诗如下: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赵丽华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童年学诗札记(1669)假如用一个凡人的眼光去审视评判垃圾派创始人皮旦的诗,恐怕十个人看完第一遍至少有九个半都会耻笑进而愤怒,都会感觉这简直太不可思义了,现代诗,怎么可以这样被肆无忌惮地糟蹋呀?!事实上,这种"假如"本就不该存在的。试问,活在这个危如累卵的地球村的人们,谁人可以轻松揣摩判断神的心思?当然,诗人皮旦肯定不是神,他最多也就是个"封神"!实在是对不住呀,童年笔误了,错把"疯神"的"疯",写成了"封"。既然一不小心已经提及了疯,那为啥不疯一遭呢?
最起码童年坚信,世上肯定存在某种东西,她恰好伫立在疯与不疯的平衡柱支点上。更何况人生苦短,作为肉身的人,你我这等货色再怎么疯又能疯到哪里去呀?!枕边正好有一首皮旦写的仅有五行的短诗《百年孤独》。让你在一百年时间里/挑选一百个顶尖的人/很快你挑选了一个/你只挑选了这一个/这一个是你自己。文坛泰斗、尊敬的巴金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皮旦诗兄的这首小诗比赵丽华的那首《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只多了一行汉字,然而同样让我这个诗的门外汉如获至宝。这首小诗从头至尾全是老百姓都能听清的"普通话",至于有几个真正听懂并悟出个中的"道",那就看每个"受众"的造化了!
皮旦的这首小诗和他其他垃圾诗一样特"垃圾"。他的诗至少令1%的受众从其诸多诗中感悟到一种源自骨髓里的文化自信,更有一种开悟之后的"得大自在"!语言可谓刺激、泼辣、放松,毫不演饰却又极具性灵,孤绝臻妙,洗尽工气。说实话,现代诗这种"舶来品",传至中国后已足足有百年的发展史了,按理,当某种崭新且小众的文艺语言符码诞生后,许多人读不懂个中三昧实属正常。诸君想想看,倘若每人瞅一眼都能明白了,那不又掉进了重复雷同抄袭泥古的"黑洞"!
童年学诗札记(1670)真诗人必须要特立独行,必须要骨子里就"反动",必须要给这个早就千疮百孔的尘世以诗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