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飞天
摄影/王明生

题记
仓巷街位于七朝古都安阳,是明清时期安阳彰德府城保存至今的建筑文化遗产。仓巷街全长528米,宽4.9米,现有57个院落,大部分是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作为安阳古城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仓巷街有着安阳的“南锣鼓巷”之称。
朋友圈里,看到我的战友拍的仓巷街系列图片,童年的记忆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小时候没有学过历史
不知道什么是中华第一古都
不知道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在青铜时代它有过怎样的辉煌
更不知道我们的祖先
怎样建立起盘桓二百七十多年的殷商
只是在上小学的那年来到这座古城
每天都经过这一条街巷
肩挎着妈妈为我做的花布书包
沐着晨光蹦蹦跳跳走在上学的路上


或许这条街巷的原址
曾经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在历史的更迭中七朝古都沧桑巨变
一条洹水仍在城北静静地流淌
走在这商贾民居云集之地
齐耳的短发和胸前的红领巾
在北方四季的风中飞扬
间或有鸽群从头顶掠过
带着清脆的哨音飞向远方
我总是幻想能像自由的白鸽
腾空而起,在蓝天白云间飞翔


古都的老建筑,一样的青砖院墙
一样的三进四合院大门黑漆乌亮
坐北朝南的正房冬暖夏凉
门坎青石铺就两侧有东西厢房
一水儿的硬山坡顶小青瓦
能工巧匠打造出砖雕花式拱劵门窗
许多院落都种着夹竹桃
深红浅粉的花朵养眼花期很长


没有环卫工人专职负责
街面却总是干净清爽
各院落的人按片划分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千年古训在小巷传承弘扬
春天里经过栽有槐树的院落
会闻到槐花微甜的清香
夏天里会看见慈眉善目的老人
摇着蒲扇端坐在门廊
秋天时屋檐下的燕窝空了
外婆说它们都去了南方
一场场冬雪给大地万物披上了银装
把古巷变成肃穆的版画一样


暑天有阿姨挎着木箱叫卖三分五分的冰棍
腊月里有小贩敲锣卖祭灶的芝麻麦芽糖
还有那走街串巷的磨剪子炝菜刀
爆米花的小铁炉片刻传出“砰”地一声爆响
常年有平板车上横卧着硕大的铁桶
拉车人叫卖着“谁要——绿豆粉浆”
大院里的军属们都非土生土长
不知道那闻着酸酸的东西怎样做汤
许多年以后巧手邻居送来半锅粉浆饭
此后再难忘这当地的名吃美食
有着能让人喝上瘾的奇香


这条街曾住着我的一位班主任
还有一个国营粮店供应着米面油和杂粮
我成长的军营与此巷平行
穿过一条窄窄的夹道
几分钟就来到这条街上
粮店隔壁的红军院里
我的闺蜜伙伴,自来卷的发辫乌黑油亮
向东走,另一个闺蜜家是我最爱去的地方
她家有数不清的小人书包罗万象
在每天结伴上学的等待中
大饱眼福的小人书就是我文学启蒙的营养


从前的日子过得很慢
老槐树枝影婆娑摇曳着旭日夕阳
经年的风吹不尽岁月的痕迹
岁月抹不去记忆中的雨雪风霜
那时候鲜有自行车驶过
人们都步行来来往往
放学的少年滚着铁环前行
女孩儿们嘻嘻哈哈扬着亮嗓
台阶上女人怀中的宝宝
闪着好奇的眼睛把世界打量


也常见一个稳稳骑车的英俊青年
后座上总驮着一位双足残疾的姑娘
我惊叹她天仙似的面庞
幸福让那双美目越发的明亮
还有一次我在学校发起高烧
是班主任借了自行车把我送回营房
我的学校,当地教育质量最好的小学
就在古巷东头十字路口的北方
有时住校,有时走读
在那里度过我人生最难忘的时光


长大的我们
有人像我一样从戎报国穿上了军装
也有人背起行囊远走他乡
即便是没有离开故土的人
也都搬离了这条古巷
滚滚红尘,寒来暑往
是否还有人记得它当年的模样


不管我走得有多远
从不曾把它遗忘
当年的脚印,模具般刻在心头
那些让我感动的画面时时在我眼前展开
童年伙伴银铃般的笑声总在我耳边回响
尽管,古巷已是翻新重建的模样
原有的自然古朴不在
夜晚的亮化让它看起来如此富丽堂皇
总有一天我会去追寻旧梦
去重温那曾经的美好时光


互联网时代很多同学伙伴都能联系得上
我们可以在微信群游刃徜徉
可有些人真的不知道身在何方
古巷的风能否吹来他们的消息
青石板寄托了太多的念想
巷后那一汪池水冬天还会结厚厚的冰吗
你踩在冰上亦步亦趋向前挪的样子
和憨憨笨笨的企鹅是那么的像


我的大院已荡然无存
可古都毕竟是我的第二故乡
如果我能重新走进童年的小巷
会和你们不期而遇吗
我要敞开胸襟去拥抱你们
也把当年没吃过的古都美食一一品尝
迎着远古的风踏步欢歌
也把当年所有的纯真故事
撒落得纷纷扬扬




摄影:战友王明生,军队泌尿外科专家,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