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来力疾注经,或冒酷暑,汗湿稿纸;或感佛慈,泪洗笔痕;或遍体毛竖,词句泉涌;或茅塞顿开,拍案惊呼!本为报恩,愈报恩弥感佛恩之难报;发心注解,因注经方知经义之幽玄。于禅净密之一味融通,持名之究竟方便,大经之事事无碍,愈深究明,愈知佛法大海,圆融绝待,言思路绝,微妙精深不可穷尽。乃知大经如海,现所注明者,实未及毛端之一滴。唯尚堪自信者,此之一滴,确是来自大海。
是法圆融,超情离见。如帝网珠,重重无尽。无边教海、无量陀罗尼、八万四千法门,如是无量无边一切妙法,皆可入一一法中。如千珠光色悉入一一珠中,于一珠中,全摄千珠。故此大经摄无尽藏。六字洪名,摄一切法。净土即禅。经云:‘以众生心,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又‘若人但念阿弥陀,
若据理体,则‘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导归圆顿,门门同是帝珠。故本解中赞净土,亦即赞禅赞密,赞一切法。佛法如截旃檀,片片皆香;如泻水银,粒粒皆圆。若论应机,则千差万别,难易天渊。大平等中,极显差别。于千珠中,唯净法一珠,具缚凡夫,易闻易知,易信易入。于一切法中,最为易行。又复圆摄万法,顿超三乘,心作心是,当下究竟。念佛即是修德有功,佛号即是性德方显。‘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广摄万类,会归一乘。横出三界,圆登四土。故于一切法中,首宏净土也。
如是殊胜妙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念祖下愚,曷敢臆测。敬祈诸方缁素、久修大德,不吝慈悲,垂赐棒正,以匡不逮,不胜企祷之至。
黄念祖恭敬顶礼
甲子初秋 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
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千部。东林寺乃我国净宗第一代祖师远公大师之道场。晋代《观经》及《阿弥陀经》均未译出,远公所禀正是《无量寿经》。今日东林与海内大德倡印此解,正契宿缘。大经放光,今正是时。
忆于注经之初,曾拟广引最新科学成就,以为譬喻,或作佐证。但动笔以来,始知此经广博幽深,浩若烟海。若再傍征科学,势必篇幅过巨。乃变初衷,舍繁就简。兹藉重印之机,乃于末后,稍谈科学,聊补前愿,略显结合科学以阐明佛理之方便。
余乃科技工作者,故常于讨论佛理时联系科学,听者每易领会。例如:人皆有佛性,生佛不二、生佛宛然等难明之旨,若以磁性喻佛性,以磁铁喻佛,以未经磁化之铁喻众生,则闻者易于得解。铁类等磁性物质皆有磁性,可喻众生皆有佛性。磁性之作用极胜,例如发电机与电动机皆赖磁力而显功用。可见磁性不但是有,且作用无穷。但若从磁铁剖折磁性,觅其形体,则了不可得。正如傅大士所颂:‘决定是有,不见其形。’磁铁与普通之铁,其本体并无分别。磁铁中电子运动轨道之方向一致,故有显著之磁作用。未经磁化之铁中,电子运动轨道杂乱,彼此方向不同。故所产生之磁作用,互相抵销,而不显磁性。若将此铁置于磁铁附近,铁中电子受到磁铁磁力之诱导,而排齐运动轨道之方向,于是立即显出磁力。可见磁铁与铁本体无异,故云‘生佛平等’。加之以磁铁与铁所产生者,只是共同一个磁场,故云‘生佛不二’。但铁实因磁铁之磁化作用,而成为磁铁,故云‘生佛宛然’。由上可见,铁之异于磁者,只因其电子运动轨道杂乱。以喻众生所以异于佛者,只因妄念纷飞。从此譬喻,可助学人理解佛法。
上例乃就普通物理学而言。若联系近代物理学,则更令人震惊。上例仍为旧概念,从物质而产生场。但现代物理学则认为物质者,只是人之错觉。
艾德·蔡安继云:‘(一切所有)既归于空,当然亦能从空形成,随时均可成可灭。’又例如日本科学家松下真一所著之《法华经与核子物理学》曰:‘阳电子和电子发生冲突(指碰撞等)时,在一刹那,所有粒子(指上述电子)都会消灭,而变成两个光子,成对的生成或消灭。’又‘元质点的世界,是一个反复“生成”和“消灭”的世界。’又‘这不就是佛教所说的“空即是色”以及“色即是空”之物质上(指物理学)的模样本身吗?’(此书中关于佛学精理之阐述,余虽未尽苟同。但著者曾在德国汉堡国立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统一场论等研究工作十余年。故所介绍之科学内容,均可珍也。)
近代科学界不但从微观世界实验中,证明物质形成于空,变化坏灭,反复不已;并在宏观世界研究中,取得同样结论。天文学家霍金斯云:‘星点旋系从强度高能的虚无之中形成。’科学家已证实大宇宙出生于虚空,各种天体(星云、星球)皆在不断运行,不断生成和消灭。从空而有,因有而住,从住坏灭,复归于空。例如猎人星座距地球十五光年,乃距地球最近之星座。从夏威夷猫娜基山顶,用无线电望远镜摄得猎人座星云爆炸散开(坏灭归空)后之照片,后复用红外线镜头,摄得正在初步又形成新星云(从空复成)之照片,此实为星云宇宙由老到坏、灭又再生之最佳科学证明。猎人星座现正处于形成之初步。如是新生之星体,其数无量。星体经成、住而衰老,乃发射红光,称为红光巨星。太阳系中之太阳再经六十亿年,即将老化为红光巨星。倘更趋衰老而濒临毁灭时,天文学家称之为白光矮星。因即将崩溃,乃竭尽残力,辐射白光。星体缩小,最后突然爆炸而毁灭,复归于空。宏观世界中反复迁变,吻合于佛说之宇宙规律—成、住、坏、空。
再者,天文编号为M87之无线电波星云旋系,从非物质之无线电波区,喷出长达一万光年之光炬,其中为高速高能电子。从非物质之中,亦即从虚空中,而射出物质,实为惊人发现。从‘空’转变为‘有’,故‘有’之本源即是‘空’。上述种种科学实验,若联系佛学,则显现为‘有’即假谛;本体为‘空’即空谛;空有不二即中谛。天台宗基本教义之空假中三谛三观,现正由科学实验而日获证明。
不但独立绝对之物质被科学界否定,时间与空间亦有同样遭遇。爱因斯坦相对论,抛弃牛顿氏绝对时空之概念,指出时间与空间皆是相对的。彼等皆依赖于观察者之状态。若观察者运动速度可与光速相比,当其相对于观察者之速度继续增加时,时间之间隔即将延长(亦即运动者之时钟变慢)。至于空间,(具长,宽,厚三维,兹以长度为例),相对论证明:一个物体之长度,与其相对于观察者之运动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有关,速度续增,则此物体之长度在运动之方向收缩。由上可见:运动者所经历之空间与时间,均依赖其与观察者之相对运动速度。(所有与空间、时间有关之测量亦同样皆是相对的。)于是某一观察者视为同时发生之事,另一观察者则可能视为不同时。(浅例:假设有一列火车正以高速(可与光速相比)离开A处向B处飞驶。恰巧AB两处同时有闪电落地。车内人所见,则为B处之闪电先落。但AB中间C处有一人静坐。此人所见则两闪同时落地。)故知绝对独立之空与时,俱不存在,只是人之错觉。
相对论物理学中,于三维之空间坐标上,加入时间,作为第四维。两者相互联系,而构成四维时空连续区。四维空间之实况,当人之思念,未彻底脱离妄想执著之前,则无法了解。但可从三维与二维空间之对此,而猜测四维与三维空间对比之情况。人为三维空间之生物,本身亦是三维。人可在地面投射一个影子。地面可理想化,为一几何平面,即是二维。假设此二维空间有生物,则此生物所能觉察者,只此影而已。绝不能知此影之源,亦无法估计此影将如何变化。至于弄影之人,则可随意变化影之形相,并予知此影将于某时可达某处。(此即俗称之预知未来。人对地面所有一览无余,即俗称之透视,可使影子忽有忽无,即俗称之搬运。)由于以上之对比,
空间维数愈高,其境界愈不可思议。由此复度多空间之学说,可减少人类对于佛教不可思议、超情离见、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例如:小大相容,延促同时,一多相即,重重无尽。)之疑惑。世人每以世间常识为判定真伪是非之标准。惜未知此所谓为常识者,正是主观错觉之产物耳。
日松下真一云:‘这实在很奇怪。正是现代物理学(元质点论)的真理,并用实验加以证明。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样,不是令人惊叹吗?’卡普拉在其《物理学之道》,(中译本名《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云:‘古老的宗教典籍《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有著惊人的相似性。’当前大科学家作如是惊叹者,大有人在。上之二氏,仅彼中区区二例而已。
卡氏复于其书之结尾处指出:‘我们(西方)的整个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许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进行这种变革。它最终取决于我们采纳东方神秘主义某些阴(指《易经》坤卦之德)的态度和能力。…’西方文明所急需采纳者,乃东方哲学之精髓。而佛教妙谛正是其中之顶峰。目前西方学术界有识之士,来求起死之药。我辈佛徒若能善巧传播如来真实之义,对于人类未来之文明幸福,定可有空前之贡献。
卡氏指出,《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有惊人之相似性。而《无量寿经》,称为《华严》之中本。《华严》事事无碍法界之十玄门,备具于本经。故于注经之初,曾拟广泛联系科学。但以内容繁重,乃弃初衷。兹于重印之机,补志数则。篇幅所限,未畅欲云。挂一漏万,贻笑方家。唯冀读者了知,本经实为世出世法之要典,慎勿因其未合常情而轻忽之,则幸甚矣。
前岁甲子所印之本,乃未定稿。兹蒙江南缁素大德发心大量印行。乃更加校订,正其谬误,删其未妥,释其晦涩,力求明确易解。但为水平所限,未能尽如所愿。念祖乃愚昧下凡。注解大经,似管窥天。敬祈诸方大德,不弃鄙陋,续赐指正为叩。
黄念祖再记于北京莲舍一九八六年(丙寅)四月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后,仅存五本。此五本中,互有详略,初心学者,遍读为难。王龙舒居士取汉吴魏宋四译,汇为一本,意在便于初学,往往取繁遗要,
小雪候弟子黄超子敬序《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不但统摄事理因果,融会显密性相,而且详陈苦乐,照真达俗,是以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小本始译于姚秦,《观经》初显于刘宋,二经未达乎东土,莲社已建于庐山。唐宋以前,净宗之盛,莫不以此经为宗尚也。宋元而降,古册散佚,十二译中,仅存五本,文词互有详略,义谛不无异同,初心学人,遍读为艰。仅持一译,莫窥奥旨,是以尘封大藏,持诵者稀。虽曹魏康僧铠师所译,号为详赡,而汉吴唐宋四本中义旨亦有康本所无者。如四十八愿中最重要者,厥为莲花化生,与国无妇女两愿,而汉吴本有之,曹魏木所无。彭二林云:此经阐扬者少,实由无完本故。非虚语也。王彭魏三家节会之本,皆未尽美尽善,诚如黄超子居士所云,可见会集此经非易事也。一须教眼圆明,照真达俗。二须淹贯群籍,深于文字。三须于净宗法门,有久修专功。四须于五本原译,了然胸次。五须于王彭魏三家节会之本,洞鉴得失。六须于宋明迄清,南北各藏以及中外刊本,详审校勘,始可著笔。具此六者惟吾学佛老友夏莲居师兄庶可当之无愧,此吾所以对于其会集之本一再赞叹,而惜其未能及早普遍流通也。吾常慨夫今之习净宗者仅持小本,于小本仅持秦译,问以法藏因地不知也;何者无量寿,何者无量光,茫然也;叩以浊世恶苦,往生正因,与夫持名方法,亦多瞠然无以应也;乃至询以依正庄严,修行次第,亦仅能粗举七宝八德、三辈九品、四十八愿之名目,而于其内容仍不知也。噫!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坚,而欲使之一门深入,不惑他岐,难矣;而欲使之不动不摇,一向专念,以期达到一心不乱,得大轻安,获大解脱,抑又难矣。现象如此,而欲使之普遍宏扬,而欲以之折伏魔外,
公元一九四六年夏历丙戌南昌梅光羲和南序于重庆黄念祖
丙戌之冬,家慈梅太夫人寿辰,念祖敬承慈命,重印吾师莲公夏老居士所会集之无量寿经千部,深愿各地闻风兴起,印者无量,读者无量,发心获益者无量,以广法施而回劫运。乃甫经逾月,而佛学会、儒佛同心学会,以暨崇俭素食会、万国道德会、正谊学会等,诸方善信先后发心,续印此经达三千部,于以见人之好善,谁不如我。法不孤起,仗缘乃生。念祖所印千部,既有家母舅南昌梅公为之序,又有家岳丈三台萧公为之跋,而此次发心续印诸公,咸欲念祖略叙梗概,用志胜缘。虽自维浅陋,然于义不可以辞,谨就见闻感想所及,供养大众,幸垂察焉。
愚闻莲师之集成此经也,首蒙宗教俱彻之大德慧老法师,于佛前持经摄影,以资印证。继有禅宗大德月溪法师力赞速印。
以上所述,均为目前出家大德,与此经有殊胜因缘者。至若唐宋以前,高僧名贤受持赞演,获得灵感者,不可胜数。而现在居士中得益此经者,尤多可纪:有素不信佛,因睹此经善根顿发,遂率眷属同受皈戒,最先课读,最先成诵,最先印行二千部于十五年前者,故丕威将军张公宪臣也。十年课诵此经,从未间断,且在黄阳山闭关手写数本施人,古稀高龄,健逾少壮,李西原老居士也。多年沉痀,百药罔效,因拜诵此经宿疾顿瘳,正信既启,判若两人,发愿尽未来际读此宏此者,黄正明女士;踵而行之者,李明坤、梅葛明、锦明女士等也。乍读此经欢喜赞叹,未几即能背诵如流,从此皈向佛门,志修净业者,张辅卿将军也。发心手写此经,预备将来影印者,则有萧公方骏、郭公则澐、李君广平。因诵持而坚正信,或为日课,或能背诵,
善乎沈善登居士(曾著报恩论,近代佛学界特出人物)之言曰:净宗之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此经备示依正庄严、修持位次而外,实如前跋所谓:苦乐忻厌、生佛感应之理,阐发尽致;显密性相、事理因果之义,赅括无遗,是以志向大乘者在所必读,有心救世者在所必宏也。慨自世风日下,人心陷溺,同业共感,劫运空前,群感切肤,咸思挽救。然而劫由业成,业由心造,欲回劫运,须正人心。
犹忆日寇鸱张,国都播迁,林故主席礼请海内唯一耆德虚云老法师,主持法会。念祖服务后方,幸获皈依。老法师谆谆诰诫吾人,亦以挽劫修道,自他俱利,莫如潜心净业。当代龙象太虚大师,提倡建设人间净土,亦曾详引此经文句。与夫莲师会集此本之深心,示现虽异,而悲愿无殊。由是观之,无论挽劫修道,与建设人间净土,莫不以此为根本阶梯,可断言矣。此经多印一部,持诵多增一人,即减少一分业力,挽回一分世运。所望弘法长德,忧世贤达,合力提倡,
更有进者,如来悬记,此经独留。值斯经者,皆可得度。报恩论云:‘人道一日不坏,则此经一日不坏。’又谓此乃佛说一切经中真实、圆顿、了义,反乎此者即皆魔说。可谓大声疾呼恳切极矣。窃意当来独留者,必为此本无疑,因其备具诸译之长故。又复当知,弥勒菩萨即受此经于佛,且曾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见悲华经)。凡于此经受持宏扬者,即为福德无边弥勒菩萨之所拥护。然必肯读肯弘,方能与菩萨本愿相应。因此菩萨受佛重诲,于此经典作大守护故。至于会集缘起,及其重要意义,具详梅黄两序,暨大经合赞中。威远黄君,为吾师入室弟子,梅公则与吾师同游佛海,几四十年。南梅北夏,有若岱华并峙。相知既深,所言尤确,详阅两序,再读本经,更易了然。固无待念祖复述。仍将大经合赞节印于后,深研熟昧,获益无穷。切望读者加之意焉。
丙戌嘉平佛成道日弟子江陵黄念祖敬跋
弟子众等敬以印经功德,回施法界一切有情,此经所在咸蒙慈光,夙现冤亲,同获解脱,凡有受持读诵印写流通,罪障消除,福慧增长,并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民无怨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