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大姐
文/王意民
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我的心里都有一种牵挂和一种期盼,姐姐该回来了!
我们一共姐弟五人,姐姐是老大,我是小弟,姐姐比我大了近二十岁。早年姐姐从财会学校毕业后,分到了咸阳银行做了一名储蓄员。结婚后,由于姐夫在西安兰空工作,把她也调到了西安的银行。可是她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回到咸阳看望父母和我们四个弟弟。所以,我一到周末就想着姐姐该回来了。我吃完晚饭,就会跑到老街口,急切切地等待着姐姐的归来。
位于咸阳古城中心的老街,虽然已是黄昏时分,还是显得十分热闹。街上人来人往,过往的车辆熙熙攘攘,还有街旁的小吃摊点上点燃的油灯一闪一闪的,就像许多眨巴眨巴的眼睛,等待着姐姐的到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目不转睛地盯着街口来往的行人。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前方,我急忙跑上前去,大声喊了一声“姐姐!”我一边接过姐姐提的东西,一边拉着姐姐的手,一起高兴地沿着古城的老街走在回家的路上。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已经到了初中毕业。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赴陕南秦巴山区参加了修建湘渝战备铁路的大会战,成了一名“学兵战士”。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过着“半军事化”的极其艰苦生活状态。有的战友为修建铁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经过两年多的奋战胜利完成了任务。记得送我们“三线战士”返回的车队缓缓驶进古城中心广场时,欢迎的人群潮水般的涌向车队。我透过车窗玻璃,在纷杂的人群里一眼就看见了来广场接我的姐姐。只见她的两只大眼睛里含着激动的泪水,急切地在每一辆汽车上寻找着我的身影。我急忙下了车,冲到了姐姐面前。两年没有见面的姐弟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四行热泪夺眶而出。
我的姐姐在工作中一直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十分认真。每年都被评为省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她在银行负责的是信贷业务。许多企业为了争取到贷款就会邀请主管人员去高档酒店和送礼品及现金。然而姐姐一贯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一概拒绝“吃请送礼”。记得有一次,一个企业贷到了款,专门派人到家里给姐姐送来一信封钱,姐姐一再婉言谢绝。那人就只好把信封往桌上一撇,撒腿就跑。姐姐赶紧让姐夫拿上信封包追了出去,那人已经逃之夭夭了。姐姐说这钱一定要马上给企业送回去。让姐夫挡了辆出租车,赶到了企业领导办公室。他们说这钱是经过企业领导会议集体研究决定的。姐夫一看企业领导不肯收回,姐夫也只好采取同样的办法,把钱一下子扔到了文件柜顶上,拔脚就跑出了大门。还有一次,姐姐去一个贷款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到了中午,企业已经准备好了午餐,可姐姐就是不去,硬是坚持回家吃饭。像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已经有很多次了,用姐姐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做到“一次请都不能去,一分钱都不能收!”她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信条”。后来,姐姐被组织提到了银行的领导岗位上,她更加严于律己,并时刻提醒每个工作岗位上的同志,工作要认真,作风要清廉。在她的带领下,全行的工作得到企业、社会和储户的一致好评。
在人生的道路上,她不但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而且还答应组织的要求,继续返聘留在岗位上发挥余热……
然而,不幸的事情却发生了,由于姐姐长期 以来忘我地工作,患上了肝癌。就在病情危重住院的情况下,还支撑着病体,忍受着疼痛,为“银行存款超二百亿”谱写出一首歌曲《爱的凝聚》,并发表在《城市金融》期刊上。这集中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这也是姐姐生前留给她奉献一生事业的最后礼物。
在姐姐的追悼会上,上级领导致悼词时,吊唁大厅里哭声一片,我想,这就是同志们对姐姐一生最好的评价吧!

作者简介王意民,男,中共党员。1969年毕业于咸阳四中;为响应祖国号召投身襄渝铁路建设(即“三线建设”);工程完成后分配到西北国棉七厂工作,从工人到工长,厂调度䓁职;1986年赴伊拉克援外工作两年。本人喜爱书画、写作,作品多次在报刋发表;现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