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社日照分社欢迎您!
国风社
日照分社总第58期
2022.06.17——
诗经瑰宝,国风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今日作者:
陈祥福
居者有其屋
陈祥福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茅屋被秋风所破歌》是历代学子喜爱吟咏的诗歌之一。诗中不光写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悲怆,更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杜甫怀忧天下、渴望百姓“居者有其屋”的赤子丹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谈“居者有其屋”首先要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的原始居民住在洞里或窟里,大概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了。住在洞里,条件自然非常简陋,谈不上有什么建筑技巧,所以,这种居住方式,只能算是人类住房的原始状态了。
随着部落的发展,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进,人类从洞窟中走出来,用泥巴、用茅草和树干建造属于自己的茅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房屋雏形。这种房屋冬暖夏凉,构造简单,具备房屋的基本功能——挡风遮雨,是现代人眼中的那种原生态。直到当今,有些地方的土著居民还保留着这种特色。但是这种茅草屋,防火性能差,建筑构造不耐外部力量的冲击。以后随着木头和石头的广泛使用,以及砖头、陶瓦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茅屋的建筑结构,逐渐分化出石墙小屋或泥墙小屋、青砖瓦房和象征王权地位的宫殿。房屋在工匠的智慧创新中,涌现了许多人类建筑的奇迹,还由此诞生了一门学问——建筑学。现在部分景区和乡村为了打造旅游生态效应,还建了不少石墙茅草房,这当然不是倒退,而是因应了日渐疏远的乡愁,因应了现代人那颗需要回归的心。
建造各级办公衙署应该是历代王朝考虑最多的事了。衙署既是办公场所,也是官员们的家。所以衙署一般都会建得不错,但即使在条件相对优越的衙署里,也常常会被住房问题折腾得够呛。比如,北宋元祐年间,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时,就被住房问题困扰,还给中央上了一道《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因修廨宇书》。苏轼称,杭州的机关用房,多是五代时期留下的建筑,“皆珍材巨木,号称雄丽。自后百余年间,官司既无力修换,又不忍拆为小屋,风雨腐坏,日就颓毁, 但用小木横斜撑住,每过其下,栗然寒心,未尝敢安步徐行。及问得通判职官等,皆云每遇大风雨,不敢安寝正堂之上。”
宋朝的政府机关大院,虽然破旧了点,但比一般的百姓住房还是要好很多。封建王朝关注老百姓决住房问题的,要数明朝了。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农民皇帝,他出身穷苦,深知穷人的窘迫和痛苦。因此他一当上皇帝,就把穷人的住房问题提上了日程,朱元璋强令官员给所有穷人盖房。《明太祖实录》中对此多有记载。朱元璋的想法的确是好的,他是第一个逼着官员在全国范围内给穷人盖房的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个。然而,理想毕竟是理想,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最终还是随着大明王朝的没落而彻底破灭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开创、奠定了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的大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的脱贫攻坚战,“居者有其屋”不光成功地解决了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而且住房形式多元化,引导、帮助老百姓走向了一条生态宜居、益康宜养的小康之路。
就拿我们兄弟4人的房子的产权特点来看,基本上就涵盖了当前房子的几种模式。我大哥居住农村,住的是农村宅基地上的自建大瓦房,宽敞明亮,有产权。我的房子是毗邻城区由村集体规划的小康楼,上下3层,属于典型的小产权房。三弟买的是处于乡镇驻地的二手房,有房产证,但是楼区综合设施落后,基本上没有什么物业管理。四弟买的是开发商开发的楼盘,地处县城繁华地段,属于大产权房,有房产证,且物业管理比较到位,靠近学校,交通便利。当然,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强大和建筑科技的创新,不论何种产权形式的房子,除了遮风挡雨的功能,交通是否便利,是否靠近学校,楼层设置是否安全舒适,物业管理是否到位, 都成了建房和选房的首选。随着这些年政府对住房政策的调整和科技引领 ,生态和环保以及人性化需求又成了新时代房产业主的必然选择。
借着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东风,乡村危房改造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农村人最大的心愿是能够有一幢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这个愿望,在今天,已普遍成为现实。老百姓特别是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居,并且皆有所医,皆有所养;老少边穷地区成功地解决了几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精准扶贫彻底改善了落后地区的住房面貌,开创了人类脱贫历史的新纪元,这是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贡献。如今,你沿着从横交错的乡村公路,在青山绿水的陪伴下,无论走进那个村庄,都会被越来越干净的村容,被映入眼帘的一排排绿树红瓦,被日益浓郁的村风所吸引、所惊叹、所自豪。这是“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交响乐,是乡村振兴的的辉煌华章,是真正“居者有其屋”的内涵所在。
站在风清气爽的青山之上,眺望着城市的风景,更会让你浮思连篇。以前读到“海市蜃楼”, 就知道这个词语代表了纯粹的虚幻和飘渺。如今,当我们的目光扫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掠过一幢接一幢的琼楼玉宇,看过一个又一个崛起的现代化城市,就再也不会认为“海市蜃楼”是虚幻的了,而是真正的童话世界,是浪漫的伊甸乐园,是宜居的生态福地。当你置身其中,你就会被她的日益繁华和多彩所陶醉、所神往。城市不光是更多市民的归宿,绿色理念、生态理念和正待兴起的大数据理念,将中国的“住房问题”诠释得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具有人性风采。
住房问题还要放眼看世界。在古代,人类建筑的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东方为中心的土木建筑。中国人泛指封建王朝不顾百姓死活,往往以“大兴土木”来形容。这种土木结构的建筑给人的基调是暖的。而在西方世界,大理石建筑则是他们明显的风格。至今,欧洲许多建筑遗存还明显地彰显着这种建筑特质。以石头为主体的建筑给人的基调是冷的。冷、暖各异的风格丰富了人类的建筑智慧,影响了东西方两大世界的文明进程。中国在清朝末年,曾经借鉴西方的建筑风格,在圆明园兴建了一些西式建筑。结果没过多少年,又被西方的侵略者给毁掉了,现在还残存着大水法等遗迹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曾经的辉煌和不幸。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悲剧。
近现代以来,随着城市的高度发展,钢筋混凝土改变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住房梦想,确立了以“楼”为主体的建筑风格和规制。这种楼,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楼以及和皇宫园林中的楼,其意义和性质完全不一样了。现代的楼,是群居艺术的典范,它结实坚固,能抗震;它节省空间,对越来越多的人口压力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它讲究楼层布局,讲究坚固抗震,凸显人性化设计。这种混凝土建筑艺术把东西方的“冷暖”基调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则——经济全球化。
由洞变茅棚,由茅棚变房屋,再由房屋变高楼大厦,人类历史经历了几千年,是何等的艰辛和漫长。而中国的脱贫仅以几十年之功力, 让住房问题焕发了勃勃生机。“青山绿水’理念让我们的乡愁有了永远的方向,振兴乡村让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更加扬眉吐气;城镇化格局的发展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居者有其屋” 已然成为社会富强文明的标志之一。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就让“ 居者有其屋“来告慰无数先烈吧。
END
✦✦
编委会
主 编:丁连相
副 主 编:丁启连 田 源 陈德时 丁明辉
编 辑:丁连相 丁启连 丁明辉 张明慷
责任编辑:丁连相
本期制作: 网网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