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属于你的,从不会缺失
文/刘巧玲
五一节当天,凤州民俗博物园开园了,对凤县人来说,那可是一个爆炸新闻,一时众说纷纭。
第一个民俗博物园诞生,前期介绍说,里面有关凤县古城的泥塑,获得非文化遗产证书,还有很多宝贝涉及凤县历史、生活的方方面,再说场面宏大,有省市名人等一千多人参加,非常的热闹。我喜欢热闹场面,更喜欢研究凤县的人文历史,心向往之,准备克服千难万阻,去欣赏一翻。

(寇明虎摄影)
一大早,准备好出行的行李,换好衣服,打算坐六路班车欣然前往。
在班车站,突然接到八旬老母打来电话,家里的小猫咪溜出家门了。让她去追、找,显然不合适,我还担心她的安全,于是我就带着不满情绪,匆匆赶回家。

(寇明虎摄影)
在二楼楼道,恰好遇见了喵咪在楼梯上。于是我快步上前,去抓它,可能是受到惊吓,出溜一下,它就敏捷地跳上了二层楼的窗口,我又去窗口撵它,它和我捉迷藏,一会儿躲这,一会儿躲那,气得我没办法,只好蹲在窗口处等它自己下来。或许是在家圈养惯了,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恐惧,它放声“喵喵”直叫,这次看你哪里逃,我趁机一把揪住它入怀,乐坏了。心想终于可以去博物园了。可是刚走了几步,它突然挣脱我的怀抱,又向三楼的窗口蹿去,我一追,它着急了,一下子没站稳,从三楼窗口直直摔下去了,只听见“喵”的一声惨叫,再就无声了。

(寇明虎摄影)
我害怕极了,心里很懊悔,知道一着急总会把好事办成坏事。颤颤巍巍地下楼,发现它直挺挺地躺在地上,身边有一摊血。走进,抱起它,却发现,伤的比我想象的好得多,就是磕伤了前腿腕和嘴角,估计是速度太快,头先窜下去了。
我抱着它,搭的去几公里外的宠物医院,给它医疗。好在医生见多识广,很快给他做了技术包扎,并开了些疗伤的药,让我观察动态。
回到家,已是中午了,吃过午饭,我就寸步不离地守在它身旁,观察它的动态,去博物园的打算只好搁浅,不了了之。可刻在我的心中的结,却挥之不去,或许我与博物无缘。

一个周末,上宝鸡出差,办完事,我就早早地乘朋友的便车返回,心欠欠的还是凤州那个民俗博物园。在路上,我有意给朋友推介了博物院开馆仪式,及里面珍藏的宝物,希望她能与我一道去参观。
听了我的介绍,她也很感兴趣,我们打算一起游。
可是走到半途修路,一个小时多放行一次,我们只好在半路上着急的干等,好不容易赶到博物园,已经闭关了。真是“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我很扫兴,只好站在院外,隔着木栅栏,看看那建筑,瞅瞅那磨盘、流水,摸摸那卷闸门,赏赏那亭子、过道……并不停安慰自己:“记住了,下次一定要‘只在此山中’啊!”
可能是不甘心,一路上总为没有去成而感到遗憾,要是……要是……N种设想,自我解嘲,心里还是耿耿于怀。
突然,我脑海中闪现出,近期在读者上看到的一则故事。一只狐狸喜欢贪吃,被猎人套住了一只脚,它果断地咬断脚腕逃跑了,放弃一只脚保全了生命,这就是放下的哲学。一个景区,今天去不了,明天也去不了,你就干脆别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日子还得继续。
于是,我决定把去博物园的事放下,不再想它。
无独有偶,6月9号,随市文联一路去苇子坪采风,怎么也没想到下午竟然安排去游博物园,我高兴地手舞足蹈。

到了园里,博物园的主人万长青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宝物的故事。这里的每件宝物都是他亲自收藏的,每件宝贝的故事、年代他如数家珍。他的介绍比金牌导游更为精湛、老道,因为这所有的东西都倾注一个收藏爱好者的心血,哪有比真情更打动人心,听得我如痴如醉。更没想到的是,那天在门口看到的走廊、亭子,其实是还愿了唐代古凤州接见贵宾的门楼,令我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瞬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属于你的从来不会缺失,只是迟早问题,所以要学会放手。毕竟把情绪背在身上很累,放下人就轻松、快乐了,放下人才能更洒脱。
作者简介:

刘巧玲,宝鸡市作协会员,凤县作协理事,作品多见于《首都文学》《中国文化报》《陕西农村报》《文化艺术报》《延河》《秦岭文学》《宝鸡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