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罗兰文学社诗训课复习1】
——对联创作6要素
【授课教授:尤中波】
(2022年3月19日)
开篇前言:几年来,紫罗兰文学社一直坚持写与学相结合。本着更好地弘扬“大爱至简”的服务宗旨,以共同交流探讨、达成资源共享、共同进一步提高之为目的,紫罗兰文学社兹决定,再次将本社多年积累的各位社长和文学专家授课的文学资料内容,渐次再度呈现给大家重温复习,希望能对您的创作有所助力!
【主持人】紫罗兰文学社诗训总督:范守贵
—————————————
一、什么是对联
关于对联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两行遵循一定“规则”的文字,所谓的“规则比如平仄、对仗等等。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对联”都会闪现在我们眼前,大家见过的指定不会少,但是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符合对联规则的,相信还是有不少朋友“无法辨别”,我想这也是大家为什么愿意系统地来学习对联的原因之一。
随便举个例子:
上联:秋菊绕篱开正盛
我们先来看这一句的平仄:
秋菊绕篱开正盛
平仄仄平平仄仄
(其中“菊”为入声,是个古仄字)
现在我们给它对个下联出来:
上联:秋菊绕篱开正盛
下联:清风排闼袅犹香
其他的我们先不管,就单从平仄而言,我们在下个小节来总结一下其中的规律。
二、对联重点要素
这些要素其实也属于律诗中间两联的特点,学对联就是在学诗词,它可以以最简洁的形式让我们掌握诗词精华。而下面要讲的这几个重点要素,又是对联写作的前提条件,学会运用也等于学会了半个“律诗”写作。
1、字数相等:这个很明了,就是上联的字数必须是一样的。
我们将上面的句子挪下来看,上下皆七字:
上联:秋菊绕篱开正盛
下联:清风排闼袅犹香
2、结构相称:这个涉及到了基础的语法知识,结构相称要求上下联的结构是一致的。
例如:
上联:秋菊/绕篱开正盛
下联:清风/排闼袅犹香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上下联都是主谓结构,上联的主语“菊”,谓语是“开”,下联主语为“风”,谓语是“袅”。
3、节奏相应:节奏相应,也就是上下联句子的停顿节奏要一致。
上联:秋菊/绕篱/开正盛
下联:清风/排闼/袅犹香
我这里将节奏用“/”标了出来,可以看到两联的节奏都是223式。
4、词性相当:对联和律诗中间两联的词性都需要“相当”,总括来讲就是要遵循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的这种规则。
来看此例:
上联:秋菊绕篱开正盛
下联:清风排闼袅犹香
其中“风对菊”,“闼对篱”都是名词对名词;“排对绕”,“袅对开”则是动词对动词。
我们这边再来取杜甫七言律诗《客至》中的一联来看,上下词性也都是相对应的:
上联:盘飧市远无兼味,
下联:樽酒家贫只旧醅。
* 这里顺便将实词与虚词的归类列一下: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量词与数词。
虚词有:副词、连词、介词、叹词、助词和拟声词。
5、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包括两种情况: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反;本句内的平仄要两两交替。
这两种情况在抛开一些前提条件外(以后会讲),遵循一三五位置平仄放宽不论,二四六必须分明原则。
例句:
01、上下联的平仄相反举例:
上联:秋菊绕篱开正盛
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清风排闼袅犹香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上下联的二四六位置的平仄都是相反的,第二字:菊(仄)风(平),第四字:篱(平)闼(仄),第六字:正(仄)犹(平)。那一三五位置的完全可以放宽来,可平可仄,比如上联的秋字就一个放宽平仄的字。
02、本句内的平仄要两两交替
上联:秋菊绕篱开正盛
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清风排闼袅犹香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在偶数位置,它们的平仄是不是都是相反的,这就是所谓的“两两相替”。而这一规律,也完全适用于格律诗,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它们的句子都遵循了这个规律。
6、内容相关:内容相关是对联甚至律诗中间两联的一个比较特殊的要素,往往被好多人所忽略。如果一些特定的对联不考虑这个要素,那么必定会造成“隔”,而沦为“乱凑字”的赝品。
“对联对联”当然不仅要有对,更需要有联。继续举例:
上联:秋菊绕篱开正盛
下联:清风排闼袅犹香
分析:上联写秋景,那么下联就需要在被框定的这个季节中去找内容,也就是说下联的内容不能明显脱离季节性,写春天或夏天都是不对的,这也称为对联的隔景现象。
再例如:
秋菊绕篱开正盛,
春莺啼雨去还来。(隔景对)
总之, 好多人一看到“秋”,二话不说,赶快就用其他季节来对,殊不知已犯了最大错误。此处下联与上联的内容毫无关联性,纵然再美也是错的。这点大家一定要多留意,避免去犯。
对联学扎实的朋友,在诗词创作中就可以显得很“信手”,而今天讲的这些要素,以后会在格律诗和词的写作中用到,也是我们后面课程的奠基石。
(待续)
【紫罗兰文学社诗训课复习2】
——对唱和诗的一点粗浅看法
【授课教授:尤中波】
(2022年3月20日)
一、引言
紫罗兰文学社利用周末的时间,发起了唱和诗活动,要求大家对卓主松老师的《七绝•两朵玉兰花》进行和诗。大家积极响应,出现了很多质量较高的作品。昨天晚上,看到了木兰诗社江宏社长给我的留言,提出了唱和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今天就唱和诗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再次提出来复习,与大家共探讨。也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加上自己心得,与大家分享。
二、正文
(一)如何看待“三应诗”
自古以来诗词界知名人士对“三应诗”(应酬、应景、应时)作品皆不看好,他们的理由是这类诗歌没有真实感情,古今缺乏好作品。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就是流传千古的绝唱吗?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就非常赞同目前一些诗友流行的写作方式。因为我在浏览中发现部分诗友除了唱和外,鲜见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好作品。
诗人避免不了要应酬、出游,避免不了要对时局发表见解,这也是我不完全反对“三应诗”的理由。但不必见到什么就写什么,一定要对事物进行深刻地观察与思考,融入时代脉搏和激情,然后把自己的感悟结果转化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写完后要认真修改,反复推敲,多向他人请教后定稿,千万不要把作品变成口水诗。
(二)为什么会出现唱和中好诗较少的这种现象呢?
我认为这是作者写作方法和思路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这些模糊认识甚至导致一些朋友误入歧途,依赖唱和成瘾。作品除了人云亦云的唱和之外,很少有自己独树一格的作品。结果使酬唱变成了单纯地为写作而写作,作品成了缺乏思想感情、缺乏内容创新,千篇一律自我陶醉的文章了,使写作失去了唱和的意义。
(三)唱和应酬诗在写作中应该注意和避免那些问题呢?
1、我个人认为首先应坚决反对和摒除意境雷同、言词相近的酬唱。和诗要求应该是“不即不离”,既不能停留在原作意境上,又不能与原作脱题而毫无联系。提倡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等去围绕主题进行发挥,提倡内容创新,别出心裁,另辟蹊径。坚决杜绝与原作意思合掌,以防日久产生依赖情绪,使自己的创作灵感逐渐消失。
2、另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除了韵脚的字之外,应尽量避免和尽可能少的采用原作句中的词汇。过度使用原作词汇会束缚自己的思路,使酬唱变得枯燥无味,读者造访后便鲜于问津了。有的朋友甚至只是把原句的词汇改变了一下语序,或者也只是在原义的基础上换了个别同义字词,这种现象千万要不得。若跳不出他人意境,如何谈得上诗词的创新呢?
3、凡是唱和诗原则上应与原作保持同一韵部。若在唱和诗标题前面标注依韵、用韵、次韵(步韵)的诗词一定要严格遵守韵律规定。特别是标注次韵的作品,不但要求与原作要在同一韵部,而且要求与原作的韵字相同,前后次序也不能发生变化。
4、唱和诗体裁的选择
我认为唱和中应该和原作体裁保持一致,这样似乎好些。原作是绝句,若和以曲词或排律,形式上好像不大工整。
(四)次韵、用韵、依韵
关于这三种唱和的不同用韵方法,早在宋朝,刘攽 《中山诗话》就已经作了总结:唐诗赓和,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用彼韵不必次),吏部和皇甫 《陆浑山火》是也,今人多不晓。"
1、次韵(相同韵字,且顺序也一样)
次韵(也称步韵),就是押韵必须用相同的字作韵脚,而且次序必须相同。
2、用韵(相同韵字,不同次序)
用韵,也是用相同的字作韵脚,但是次序可以打乱,即”不必次“。除了诗的
唱和以外,词的唱和次韵也一样。
3、依韵(同一韵部的韵字)
依韵更简单,使用同一个韵部的字作韵脚就可以了。
其实步韵、依韵或者用韵,对于增进我们与诗友间的情感还是很有帮助的,
一来二去,我们既收获了友情,又提高了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还有叠韵(步韵自己的原诗)、选韵(考虑情感色彩)等术语。不过这
些几乎不怎么用,已被“淘汰”,所以这里我们就不涉及了。
(五)平水韵和新韵之间的唱和
对于平水韵和新韵之间的唱和,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是:新韵原作可以用平水韵唱和;平水韵原作最好不要用新韵唱和,因为牵扯到出韵、出律问题。当然,最好是根据原作来定韵,原作是平水韵,你就应该用平水韵唱和;原作如果是新韵,你就用新韵唱和。
(六)朋友之间的酬唱可以不用同韵吗
当然,朋友之间的互相赠诗酬答也可以不用同韵,但酬答的内容必须与原作要有必然的联系。特别是多人的同题诗会酬唱,在用韵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内容更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七)唱和诗如何定题目?
1、和某某什么什么诗。比如“《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和弟弟苏辙的诗);再如:毛主席和柳亚子的诗,题目就叫《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2、次韵某人某诗(别人的题目)。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一首词);再如:七绝•次韵卓主松老师《两朵玉兰花》。当然,根据自己作品择韵的情况不同,可次韵(步韵),可依韵,可用韵。
3、“答某人某诗”或者“酬某人某诗”。如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等。
诸如此类,很多,可以在古诗词题目中学习。
(八)作品的内容要注意什么问题
1、如果一时难以下笔,宁肯暂时不写,也绝不粗制滥造。对诗词有较深造诣的朋友也一定要“厚积薄发”,不轻易出手,更不必动辄“斗酒诗百篇”。
2、对于前人讲过的话、经常出现的话等最好不要重复,空话、套话、公式化、概念化一类词汇堆积应尽量避免,语言要善于创新。
3、写作要求语言质朴易懂,雅俗共赏。反对追求辞藻华丽,内容天马行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侧重对作品内容不断创新。作品要有与众不同的新味、趣味;要有新的形象、新的语言、新的感悟、新的感情、新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写作水平,起到真正交流和提高的目的。
4、内容上要互相配合,而不能南辕北辙。唱和唱和,必须一唱一和,不能各吹各的调,各走各的路。相对“唱”诗来说,“和”诗更难写好。因为“唱”诗无内容、体裁的限制,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和”诗却没有这个自由,它不仅在体裁上,而且在诗意、题材乃至风格上,均要与“唱”诗保持一致。如不一致,也就无所谓“一唱一和”了。
三、题外话
在这里我本意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应酬诗的写作感悟,文章中虽有说教之词,但本心绝无说教之意,更没有贬低某人作品的意图,请不要对号入座,以免造成误会,影响学习讨论和提高写作水平的效果。欢迎各位诗友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或对应酬诗写作注意事项进行补充完善,共同把“三应诗”的写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完毕)
【紫罗兰文学社诗训课复习3】
——怎么写好一首绝句
【授课教授:尤中波】
(2022年4月3日)
今天,我们就“起承转合”来展开讲解,具体、深入地了解绝句的章法安排,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写作方法。
“章法”相当于一首诗的“骨架”,而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则是从古至今,诗家作诗的一个大体的正统章法。我们写格律诗,必须要有整体性的章法可言,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诗才能够“站稳”。
绝句只有四句,所以根据内容的铺排难度,它被好多人贴上了“最难写”的标签,但是从起承转合的章法来说,它又有易于我们容易掌握(一句一环节,清晰明了地对应,尤其有利于新手学习)。
拿下章法也成了写好绝句的重要前提之一,那么到底每个环节怎么去写作,接下来我们逐一细探。
一、关于绝句之“起”
绝句之“起”要压阵、吸睛。
绝句可谓是最为“精炼”的格律诗,所以我们写绝句更是不可浪费一句,每一句都让它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来。
那么起句对于绝句来说,就如一个人的“颜值”,直接决定了别人对你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故而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理所当然,绝句在“起”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它的“魅力”及时展现出来,让它起到“领起”、“吸睛”的作用。而在写的过程中,我们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尽量不要“太磨叽”,要尽快往主题上靠,同时,语言的洗炼、韵味的耐品度等方面也都是需要考虑到。
首句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后面的几句也就可以很轻松、流畅地去完成各自的任务了;相反,如果首句没有起好,既没有韵味性又没有内容信息,那么后面的句子也就有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它需要去完成首句该完成的任务,这样自己的任务就被拖延了。
大家想想,每句最多只有七个字,你让一句完成两句甚至三句的任务,这样能行得通不?显然不行,而且也不合适。
首句之“起”的特点与写作要领,总结起来就是:压阵、吸睛。以王昌龄的《闺怨》为例:
七绝 闺怨
文/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起句很有画面感,同时也能及时切入主题,在描写人物的同时,把情感色彩体现出来。另外,作者用“不知愁”三个字,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大家带着悬念去探寻下文,这就起到了很好的的“吸睛”效果。
二、关于绝句之“承”
绝句之“承”需要:引脉、补充。
从字面意思我们也可以知道承句的作用,它承担着承接上文、引过脉络的作用。所以承句与起句之间的衔接一般都很明显,二者可以说构成了一首诗的一个小板块;起句后,承句要把脉络引过来,顺着起句去进一步补充内容,让读者对整体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还以王昌龄的《闺怨》为例:
七绝 闺怨
文/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承句:春日凝妆上翠楼。
这句很完整地补充了起句内容;所以从哪里见得少妇不知愁?就从承句中。起承两句一引起,一补充,二者紧密相连,浑然一体。
其实相对于其他三句而言,承句算是任务较轻的一句,因为它一般只需要流畅地把脉络引过来,内容不要跑偏就不会出大错。
需要注意的是:承句的情感色彩也一定要处理好,要与起句统一起来。
强调:如果起句各方面写得都很平淡,那么承句的任务就要重一些,它的表达很关键——要把前一小板块“完整”起来,无论是主题切入、还是情感奠定等,都要有承担。
三、关于绝句之“转”
绝句之“转”需要:高调突兀。
起承完成了一个小板块,接下来就不能依旧停留在起承的内容上去“原地踏步”,一首诗就如一则故事,需要有跌宕起伏之感,需要有巅峰所在,这样才有出彩的可能。 那么转句就是关键点。
怎么理解“转”?简单来说,就是要与前两句保持一定距离,重新燃起新的内容,为主旨的推进做一次强助力。当读者在读到转句的时候,会有一种进入新境界的感觉,这就是转句的特点。
但是,我们这里说的高调突兀、重新燃起,还是要针对由主题而拓展开的内容而言,即:在脉络上,我们永远要记住一点:不可中断,保持紧密流畅。
继续看我们举的诗例:
七绝 闺怨
文/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的转句“忽见陌头杨柳色”特点很明显,这点我们从一个“忽”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作者并没有继续去写少妇的具体形象和动作等,而是把重点落到她所看到的“杨柳”上面来,这就是内容上的重新燃起与拓者开来。从情感来看,这句显然已经做好了情感表达的充分准备,后面内容已是呼之欲出了。
从第一句的“不知愁”,到这里的“忽见”,作者在一步一步地设置悬念、在用有力的笔触推动诗的情感上升、内容完满。前面的“愁”在为后面的心理变化做映衬,而转句转得突然又得当,对升华主旨引出合句起到了鲜明效果。
一首诗的精气神怎么样,从转句就能见五分;转句写好,诗就如看见一双明亮的眼睛,整体都会增添不少光彩。谓之:诗眼。
四、关于绝句之“合”
合句(即结句)的特点要具备:稳收深延。
非常简单易懂,合句为整首诗的收篇,它在收住全篇的同时,最好把韵味延伸到篇外。万事说起来简单、看起来更简单,但是唯独做起来难。
合句有如此重要责任,我们可不能马虎对待,要用心打磨。
我在平日的讲座与作业点评中,常常把“质量”“张力”挂在嘴边。那合句怎么才能有韵味有质量张力,能够稳收全篇呢?
要做到:脉络保持流畅,内容上有所呼应、张力上有效发挥。
再看例子:
七绝 闺怨
文/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悔教夫婿觅封侯”是此诗的合句,它把转句没有说完的话说完,这是少妇“忽见陌头杨柳色”后的心理反应,是对转句的补充。显而易见,转合在内容与脉络上保持“流畅”,它们相互结合,构成了诗的另一个小板块。而作者又没有详细说明少妇为什么“悔教夫婿觅封侯”,他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去填充,我们仔细品味、剖析才能明白和体会,可谓向篇外延伸了无穷的韵味。
五、小结
现在我们把绝句“起承转合”之特点总结梳理一下。
起:压阵吸睛
承:引脉补充
转:高调突兀
合:稳收深延
强调:无论这几个环节以怎么样的形式去写,都不能脱离主题,不能中断脉络,没有脉络可言也就没有框架可稳,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家切莫忽视哦。
任何事情都需要在基础之上慢慢去磨炼,经过一个不会——会——灵活的过程。所以大家写格律诗也会如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与沉淀后,都能做到够灵活写作。
(本复习3,完毕)
【紫罗兰文学社诗训课复习4】
——景物类格律诗写作技巧
【讲示:尤中波】
(2022年4月16日)
景物(风景)是格律诗中最为常见、典型、常用的一类题材,但能将它写好的人也并不是很多。许多朋友常会问,翻看网上的那么多作品,为什么大多数都没味道,可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其实,这就是因为这类作品没有把握好布局、没有用心去使用“技巧”。
那么,怎么用格律诗去写出景物有耐品的味道、有漂亮的意境呢?我归纳了五个写作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助力。
一、适当缩放空间
空间对于景物描写来说,是必须要涉及入诗的,没有空间,就没有画面。而怎么去拿捏好空间角度,这直接关系到诗中画面的美感程度。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当调整空间,比如缩放就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好办法。
举例杜牧的《山行》:
七绝 山行
文/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这首诗非常有名气,而它之所以被人们喜欢,也是因为写得美,这种美不仅仅来自于色彩,更来自于空间上的缩放效果。
第一二句放大空间,把整个画面范围先框起来,读来就有一种很舒展、空幽的感觉。
后两句中,又将空间缩小,对近处的事物进行勾勒,相当于在大空间中又补充了具体的近处特写。
这样一远一进的伸缩,有对比、有层次,意境与韵味也就出来了。
二、景随步移
我们让“景”随自己移动起来,让它有不同的转换,这样写的效果就会显得很丰富,就如我们在看电视中的旅行切换画面一样。
例如黄岱洲的《过桃源》:桃源盘曲小山河,一洞深深锁薜萝。
行过溪桥云密处,但闻花外有渔歌。
这首诗就采用了景物切换法,随笔者路线的变化而捕捉风景,而且捕捉过来的风景显得很自然,不用刻意去搭配便可以有丰富、立体感。
三、巧妙跨越时间
我们可以由眼前之景去从时间上来作生发,比如把时间拉回到过去,让诗渗透出一种“沧桑、深刻”感。
来看例子: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文/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虽然从诗体上来说,此诗不算是格律诗,但不妨碍我们借鉴它写作的方法。
前两句为眼前景,后两句也是眼前景,但只因为加了“南朝”二字,就让韵味多了几分厚重。作者直接把读者的诗思从眼前景引到过去,借时间的跨度达到了这种生发效果。
四、由景设景
从眼前之景展开联想,再设想其它新的、并非眼前实际之
景出来,与实际景物拼接在一起,这样写也同样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给诗增添精彩。
举例杨巨源的一首诗:
七绝 城东早春
文/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首诗风格很清新、优美,很有生机与活力。
在起句与承句中,是很明显的实景勾勒,把初春的杨柳描写得惟妙惟肖。
在后面两句中,则大胆展开联想,为诗注入更多活力,设了一个“花开”景象,“引爆”春天,全诗顿活,显得更富有春机。
五、巧兼理趣
景物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那么如果能在景物描写中兼备一定的理趣,这首诗则变得有了“高度”与“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巧兼理趣”。这样写可以让读者久久停留在诗中,去仔细揣摩其中的趣味,收到引起共鸣的效果。
例如张旭的《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对于这首七绝,那种空灵、容“我”与自然中的感觉岂止一个
妙字能形容得了?
作者很简单勾勒了山中之景,描写了天气状况。我们除了看到春色的美好外,更能从诗句中读出几分洒脱、执着与淡泊。
作者旨在劝来登山的客人,不要担心、埋怨天气好与不好,因为在山中,即使不下雨,你走到云深的地方也会被打湿衣襟。意思就是说,想要看好风景,就要勇敢去探寻,不要浅尝辄止。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呀,你想要做一件事,就要勇于尝试、坚持,要有恒心才能取得成功。这这是此诗中的理趣,它蕴藏在景中,细品后方觉美妙与深刻之处。而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笔下的景也与众不同起来。
以上就是今天复习的几个写景、造境的方法内容,大家坚持运用、或者挖掘出其它更多方法来,必熟能生巧,灵活自如。
(本节完毕)
【紫罗兰文学社诗训课复习5】
——如何让七绝奇妙而出新
【编辑推荐:尤中波】
(2022年5月5日)
七绝章法讲究起承转合,第一句起,第二句承,这两句就算写的比较普通,但多半也问题不大。七绝真正吸引眼球的是第三四句转与合,三句要转巧,四句须合妙。
那么三四句该如何做?虽然道理很简单,但实际操作却是一门技术活。下面以6则方法并举例来剖析如何做好三四句的配合、七绝才能出新意而韵味悠长。
【第1则】
此方法的第三句转出明显。直接用“不如”、“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含比较意味的字眼来开头,带领三四句的描写与前两句作对比,以此出诗意。
例如,宋朝陆游的《看梅归,马上戏作》:
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光明。
第三句的“不如”将一二句的月亮清光装进壶中,然后以第四句的“画烛银灯”来对比此种清冷。故此读完,感觉意味很新奇。
再例,金刘昂《吊李仲坦》:
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前两句描写的世情,真不如原上草的顾念旧故情。三四句以萋草的意象来比拟前两句,将概念性不容易形成印象的事情,转化为可以看见触摸到的事物意象并作对比,可谓入骨三分,给读者很强烈的印象感触。
【第2则】
此法的第三句也是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词,但与上第1则方法不同的是,这些字不是用在第三句开头两字,而是用在第三四字的位置上,所以方法与上一则稍有不同。
举例,唐朝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
这首诗的第三句,是句内就直接作比较了,第四句则用“犹带”做进一步意思拓展,更显深度。
再例,宋朝陆游的《杂感》:
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这首第三句的“不及”看似有对比,其实不是真的对比,而是递进,主要是为了引出第四句,加强第四句的语气与意味。这点与上面王维的强调重点略有不同。
【第3则】
此法与上面两则又有不同。主要区别是,直接把第三句与第四句
作比较,故把“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词,都放在第四句的开头。
举例,唐朝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这首诗很出名,其出名的原因也是三四句的浪漫。第三句的潭水来比较第四句的送别之情,再以千尺来夸张形容,给读者很强烈的冲击感,此手法值得借鉴。
再例,明朝解缙的《赴广西别甥彭雪路》
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
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以第三句的六年来对比不如第四句的一夜,更显昨夜的依依不舍情感。
【第4则】
此方法是第四句句内作前后比较,故此“不似”、“不如”等字眼不是
放在第四句的句首,而是放在句中。
举例,如明朝张羽的《题陶处士象》:
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
第三句写风光的景色细节,然后第四句以“不及”来对比说不如义熙前,这种写法是到了第四句、下一个判断语,戛然而止,但又忍不住回味。
再例,明朝龚诩的啊《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
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三句是对第四句开头山色的补充刻画,第四句则以山色比人意,而人意则是先在第二句作了交代。由此互相回环交错比较,诗意味道更为饱满。
【第5则】
这则方法是另外一种了,与上述四则完全不同。第三句的句首用“分
明”两字来直接转折,加强此句要强调的意思,第四句或再以景物回应,或再递进说明。
举例,唐朝张祜的《听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
前二句是描写弹筝的状态,第三句直接用“分明”转折到说曲调情感,而第四句不再递进,而是以客观景物描写来表达第三句强调的长城苦,余味无穷。
再例,宋朝杨万里《龙山送客》:
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此诗第三四句曲折往返,意趣无穷。第三句强调明明认得路的,第四句做反衬,认得路为何还要回车入关?这是什么意思呢?意即,依依不舍:本来要离去了,又回头来不舍。“分明”两字,下的极有分量。
【第6则】
此法与上则不同的是,把“分明”二字放在了第四句的开头,而不是第三句。故此,强调的重心就落在诗的最后。此法前三句可以一直积蓄情感,第四句直接倾斜出来。个人以为此种方法的表意略显直接,不如上则方法在第四句尚可作曲折回味。
举例,唐朝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前三句蓄势,直到第四句的“分明”之后,才点出情绪。这种写法虽然情感强烈,但有时也容易显得过于直露,后面再无腾挪空间,
再例,明朝童承叙的《宫词》:
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第三四句看似纯写景物事情,但第四句“分明”后的“只在”两字是蕴含有很多情感的。其实,第三句的仙乐近与第四句的殿东头,也有作比较的意思。所以这首诗与上首王维的略有不同。个人以为这首更含蓄一些。
(本小节复习完毕)
【紫罗兰文学社诗训课复习6】
——漫谈律诗平仄关
【授课老师:尤德木】
(2022年5月21日复习)
学习近体诗首先要过平仄关,近体律诗平仄古用韵是平水韵,韵部共106,平韵部30,仄韵部76。平韵常用字大约2500字,仄韵常用字大约3700字,平水韵常用字大约共6200字。要想全部记住有点难!
那有人要问,古人怎么记得?其实,古人写诗大多数也是要借助韵书工具的,特别的能人能弃书而作。如白居易(字乐天)参加科举一场写诗考试,据说可以带韵书的,且考的时间长达三天。白乐天一挥而就,潇洒离场,未高中。而有些小才者却精雕细琢、慢工出细活,考中了。朝野不服此次考试,上奏皇上,皇上下旨,重考,不准带韵书,时间限时夺秒。白居易得中!原考中的有十多人落榜!主考官被降职调离处罚,因其延时且准带韵书。
想起我初学平仄,甚是辛苦,用了土办法背且自编一查字表,大量阅读古诗,用笔划来查阅字的平仄和韵部,加强学习和使用的准确度。但至今还不知一二。要写出自己情怀,也必须过平仄关!用新韵也需谙熟平水韵!
再,要过平仄关,句中不可失律?孤平、三平尾、三仄尾、以及下联不可失粘,以及当句拗救和下联拗救。
初学诗者常拿唐诗中失律失粘说事,那是不明智的,也不是自个失律失粘的藉口。唐诗能流传千年成佳诗,是大诗人之作,他们深知诗之真谛,加之历史原因,入声字有时可作平声用,如"十","司"(白居易有的作平),"相"作相离时,用作"仄"等等。当辈不可以以此说不合律等。我以为应深入进去,方可知其乐趣!
我个人陋见:不讲平仄格律,不可说是律绝!若抛去平仄格律,但必用韵,用韵可学古风(古风写作本社高手亦有,如韩继华老师),如上二样皆无,则应该去写新诗,但真正的新诗大部分亦押韵,是四声通押。
再者,诗句平仄句式的正格、可变公式应烂熟于胸,但变格更应灵活掌握,不可全靠网络检索。
下面,就平仄五种公式和大家分享!
绝律平仄句式公式,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
一、五言平仄正格公式五种中的第一句形式如下(余下三句自填)。
1.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仄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5.平平仄平仄(近体诗通用,所以认定成平仄正格公式了)
第5种例句:
五言第5种正格诗谱: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句: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言平仄正格公式五种中的第一句形式如下(余下三句自填)。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5.仄仄平平仄平仄(近体诗通用,所以认定成平仄正格公式了)
第5种例子:
七言第5种正格诗谱: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
侧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中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平平仄仄中平仄,仄仄中中仄仄平。
恰当使用这第5种句式,可以丰富律诗咏读时的节奏, 使得韵律富于变化,读起来有一种特殊的节奏感,给人以特殊的节奏美。有人给这个句式起了一个雅致的名字: 锦鳞翻波。
自悟:律诗要想写得像律诗,最初之关是中二联对仗!中二联对仗是要下大功夫的,否则不成。不是什么人都能写出来的。有意追求写律诗的初学诗友(当然群中高人请您抿嘴别笑噢!),要在联家指导下,反复做对句,批改加以解惑答疑,做到熟中生巧,且要大量研读前人名家律诗,精熟中国楹联协会制定的联律,方可说入门,其中艰辛只有当事人方知。
本群联家诸多,如奚之坤尤中波等!如做到对联纯熟,可向律诗进军!但也不是说会做对仗之人就会作诗的!诗之大道将在起承转合(已讲过),说的不好,请各位诗友见谅!
以上,本群诗友应都掌握,都比我耍得精妙,我在此是鲁班门前弄斧而已,请诸诗海涵!
(本节完毕)
【紫罗兰文学社诗训课复习7】
——“锦鲤翻波体”及“错综对”
【授课老师:尤中波】
(2022年6月9日复习)
⭕️ 一、前言
上一节复习6中,德木校长简单谈到“锦鲤翻波”一词,本节就将前年讲过的这一个律诗变格体——“锦鲤翻波”再进行复习,以飨诗者。
⭕️ 二、复习导入
1、先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七绝“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个正格格式,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还知道,在写律诗的时候,要注意“一联中,出对句 用对,两联中,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用粘”,如果违反这个规则,就是诗病,叫“失对”或者“失粘”。
2、再请诸位看一首这样的作品,顺便请大家利用有关检测工具检测一下韵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提问:你检测的结果怎么样?如何评价这首诗的韵律?
大家在用工具检测的时候,工具肯定提示你:“平仄存在问题:向,应平;天,应仄。”为什么?对了,因为它“失粘失对”了。这样的失粘失对,可否?又叫什么体?
4、揭示
这是清朝谭嗣同的《七绝•狱中题壁》。其实,这种律诗的用韵方法,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复习分享的主题: 律诗的变格之——“锦鲤翻波”体。
⭕️ 三、正题
1、什么叫“锦鲤翻波”体
我们大家都知道,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即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去掉前面两个字,就是五言律诗的格式,以下同)。
其中,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还有两种变格:一种叫做三仄尾:仄仄平平仄仄仄;另一种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锦鲤翻波”格(中仄平平仄平仄)。刚才,我们看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所用的格,就是“锦鲤翻波”格。
2、历史渊源
此变格句型,唐代就已出现,宋代已作为正格广泛使用,"使通篇严整而有变化,如锦鲤翻波",由此而得名。
3、这种句式古人的使用
这种情况是就律诗的平仄而言。此为拗救手法,五、七言律句各有一种常用的变格句型。
a、五言律句仄仄脚:
(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平平仄平仄。变格后,仄仄脚变成了平仄脚。如:移舟泊烟渚(孟浩然《宿建德江》)
b、七言律句仄仄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焕《凉州词》)。
4、使用的位置
多用在尾联出句,这是为了尽量避开中间的对句,毕竟对句里出现拗救不是很自然的,所以律句出现在第七句为最多,绝句则用于第三句。王力老先生《汉语诗律学》中说“多用于尾联”,其实就是第七句。
运用此变格时,须注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应用平声,例外情况很少见!
有没有其它特殊位置?有。即第一句。如白居易《夜题玉泉》:
遇客多言爱山水,逢僧尽道厌嚣尘。玉泉潭畔松间宿,要且经年无一人。
其中:首句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我们知道,七言律绝首句不入韵的作品,少之又少,这种变格不是不可用,而是要少用、慎用。
注意:变格“仄仄平平仄平仄”的首字可平可仄,故,正确的格式应该是“中仄平平仄平仄”。“中”,就是可平可仄。
5、“仄仄平平仄平仄”,是变通之法,还是常用律句?
王力老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不是平仄未协,而是另一平仄格式,不是偶用变通之法,而是常用律句。
6、运用此格的优点
此体运用得当可使作品有活泼跳脱之感。本社中,善用此格的大师有很多,像农夫校长舜水村翁顾问等。
例如农夫校长之诗(将锦鲤翻波运用到第五句):
七律 遣怀
文/尤德木
腹里礼存言不傲,贫扬正气有亲邻。
士歌良善胸怀远,笔写春秋史记真。
夜路羞于拜精怪,山堂乐矣见仁人。
平生最是怜穷老,百岁还揪旷野薪。
其中,“夜路羞于拜精怪”句,就是此格的运用。
⭕️ 四、归结
我今天和诸位老师分享的“锦鲤翻波”格,说是一种变格,那是相对于四种正格而言,而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已经把它等同于正格看待了。因为运用它,在符合格律的前提下,句式富于变化,显得更加灵动而富有感染力。
🌹 附加简谈“错综对”知识
错综对又称“交错对”、“交互对”、“交股对”、“磋对”、“犄角对”,属古诗对仗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对仗时,字词位置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首联: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但位置不同,属典型的错综对置。
又如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君”、“我”,“与”、“却”位置不同,属错综对。
注:错综对常见首尾联,但颔联和颈联中也偶能见到。如王维的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出句后三字是“柴门外”,对句后三字是“听暮蝉”,“柴门”和“暮蝉”,都是前一字修饰后一字,可以相对,但从词组位置来看错开的,故属错综对。外与听亦属宽对(外是位置副词,而听:属于短时动词的副词化)。
使用错综对主要是一是为了适应平仄而颠倒词序。二有时是为了文理上的通顺等原因。
谢谢大家!
(本节复习完毕)
【紫罗兰文学社诗训课复习12】
——写好七绝的相关知识点(2)
【授课老师:尤中波】
(2022年7月17日复习)
好的诗词并不是简单的字词罗列,意境是诗词所要表达的终极目的。而意境的构成却又是通过这些千古流传不衰的修辞手法决定的!因此一篇作品成功与否,修辞手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诗词中有几个主要的修辞表现手法:赋、比、兴 。
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出现在《诗经》,可以独用赋、独用比、独用兴,也可以赋比兴综合运用。
南宋朱熹对赋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从这解释可以看出赋的表现特点一是直言,而是铺陈。直言就是把话直接说出来;铺陈就是铺开来从各方面把话说出来。
而对于“比”,朱熹则解释道: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比喻这个词,也就是拿一件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
比喻又分明喻、隐喻、借喻、返喻、曲喻、博喻等不同。设比言志、托物咏怀、以景寓意、借事抒情等,大都属于古人所称的比体。
兴,朱熹对兴的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之后的诗词写作仍以赋比兴为基本表现手法,比和兴是越来越不可分离了,在有些情况下已经合成一法,被称为:比兴、兴寄。运用中,兴中有比、比又兼兴、赋中有比、赋又兼兴、赋兼比兴等错综复杂的表现方式,有待爱好者在学习中慢慢品味体会。
下面,以五首七绝来做一些赋比兴的解说分析,在七绝创作中,注意这几种手法的运用。诗词要写得好,赋比兴的熟悉与掌握是基础。
例一:
七绝 风花结
蝉噪高枝入暑天,北窗凉枕梦为先。
怀中偶有风花结,无那丁香已十年。
解析:
近日岭南天气连续几天超过三十度,已然是一番酷暑天气。窗外的藤萝绿树,瓜棚果架,开始有蝉声隐隐了。此种困人天气,最适合在北窗凉风下抱枕入眠。只近日都是梦太多、觉太浅,或是对人生有所思、有所感罢了。
此首七绝的写法,前两句写法为赋比兴的赋,点明时间地点天气等,平铺直叙的描写。三四句则转为比兴的手法,主要是兴,以丁香风花结来寄兴托情。“无那十年”,是时光,是故事,也是对岁月的惆怅。丁香结,就是丁香的花蕾。用以喻愁绪之郁结难解。
丁香结,引自 唐 尹鹗 《拨棹子》词:“寸心恰似丁香结,看看瘦尽胸前雪。”及宋 王安石 《出定力院作》诗:“殷勤为解丁香结,放出枝间自在春。”
例二:
七绝 映水荼靡
晓阴檐下坐青苔,映水荼靡曾旧栽。
故客交心应零落,深红早向别枝开。
解析:
荼蘼花开,春末入夏,是预示春的落幕。故本首七绝,都是围绕第三句的情感来做文章,这是主旨。
一二句以眼前景物做描写铺垫,“旧栽”对应“故客”。而“零落”则不但是花的零落,还是心的零落,以此引出第四句。
而第四句也是对“故客心(花)零落”的解释与拓展。“深红早向别枝开”,看似是描写荼蘼花,但是何尝不是写人心?以纯景物描写寄托情感,此是标准的“兴”的手法,可以使诗意更显幽深而余味无穷。
例三:
七绝 不动红尘
茶庵困卧宵中月,蝶梦无何世上人。
花落欲翻檐露重,佛幡吹不动红尘。
解析:
因为作者住在白水带山脚的茶庵寺附近,作者的很多诗词文字都与茶庵有关,其实也是作者个人的心境一些写照。人生百载,即将过半,对尘世的很多东西已然看淡,故此诗词文字不时的会带些禅意。
一二句其实就是写中年的人生困境,故用“困卧宵中月”,“无何世上人”来自我感慨,略作自嘲。“蝶梦”“无何”都是用庄子的典故,多用以指空洞而虚幻的境界或梦境。
第三句采用纯的景物描写,以花落与檐露重的意象来寄兴其中情感。这种景物相对表达得纯粹隐晦,如不点明或许读者难以明白个中幽微情绪。故此第四句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例四:
七绝 尘梦勘磨
悭将尘梦细勘磨,四十年间歧路多。
但合蓬山风雨又,落花能奈此生何。
解析:
悭是吝啬或穷困的意思,故第一句的意思就不言而喻。将尘世梦进行回顾勘磨,不堪回首也。
第二句做了解释,“四十年间歧路多”。一二句的写法也是赋,属于直接叙述事情感慨。
第三句用但字来直接转折,“蓬山”本义是指 蓬莱山 ,相传为仙人所居。这里可以看为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也可以视为人生之路。一个“又”为下一句埋下伏笔,使第四句的“能奈此生何”更显得彷徨无助,无奈至极。“落花”意象也有几重意味,既是此时诗人的内心无助的形象,也是岁月青春的表达。更有一种弱水可怜无助的意味,人生命运或不在掌控中。
例五:
七绝 灯花欹枕
魈风魅雨拍窗来,树影幢幢剪不开。
梦醒灯花欹枕上,红尘蚁国百年怀。
解析:
深夜的风雨,如魈魅拍窗,更有树影幢幢。此种氛围描写,对风雨的表达显得诡异而生动,或许也是一种情绪。
一二句看似是平常的风雨描写,但是此种氛围的衬托,是有特定情感指向的。
在前二句对窗外景物描写营造氛围之后,三四句转到室内景物与人物内心刻画上来。梦醒是人物,灯花是黯淡夜晚灯光,欹枕既可是人物在欹枕,也可以是灯光幽忽映在人物与枕上。
第三句的这种描写,也是为第四句做铺垫。经过前三句的氛围刻画,那么第四句的情怀就顺理成章生成。“红尘蚁国百年怀。”是化用“南柯一梦”做结。原来诗人梦醒,欹枕而不眠,或许是南柯梦醒,或许是对自己红尘人生思索回顾,或许还有其他。这种一个描写而产生多种意味的手法,可以令诗句的内涵更丰富,意味更深长,是一种比较好用的结句手法。
“南柯一梦”,唐 李公佐 作《南柯太守传》,叙述淳于棼 梦至 槐安国 ,娶公主,封 南柯 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后率师出征战败,公主亦死,遭国王疑忌,被遣归。醒后,在庭前槐树下掘得蚁穴,即梦中之槐安国 。 南柯郡为槐树南枝下另一蚁穴。后因以指梦境。亦比喻空幻,比喻一场空。
(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小结复习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