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 示第三轮相
H1. 正示轮相 H2. 详示占法 H3. 劝修至心 H1(分二)
I1. 明相 I2. 明义
今I1
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报差别者,当复刻木为六轮。于此六轮,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数,书字记之;一数主一面,各三面,令数次第不错不乱。
这是第三科,指示明白这第三个轮相。这第三个轮相又分出三小科:第一科,是正示轮相;正当指示这个占察的轮相。第二科,详示占法;详细指示怎么样占法?这第二科。第三科,是劝修至心;劝你用至心来占察,你不能马马虎虎来占察。在第一科正示轮相,又分出两小科:第一科,明白这个相。第二,是指示明白这个意思、义理。
“善男子”:地藏菩萨叫了一声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报差别者”:你若想要占察你过去生、现在生和未来生这三世因果报应,这样有什么分别的。
“当复刻木为六轮”:你应该用木头再做六个轮相。也和以前那个轮相是一样的,中间是四方的,两头是尖尖的,又有一点圆形,做六个。“于此六轮”:在这六轮相上,“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数,书字记之”:用这个一的数目、二的数目、三的数目、四的数目、五的数目、六的数目、七的数目、八的数目,乃至于到第十八个的数目这个字,写上它。用这十八个数目写到那个轮相的一面,就是每一个轮相写三面,留着一面没有字的。
“一数主一面,各三面”:每一个数目字写到一面上,每一个轮相写三面,还有一面是空的。“令数次第不错不乱”:令这个数目次第不错不乱。比如:一个上写一、二、三,你不可以写一、二、五,也不可以写一、二、六。你应该在这一个轮相写一、二、三,那个轮相写四、五、六,在那个轮相写七、八、九,在那个轮相就写十、十一、十二;每一个都这么写,不要数目写错了,这就是不错不乱。I2. 明义
当知:如此诸数,皆从一数而起,以一为本。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着,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这是第二科,说明这个意义、这个道理。
“当知”:你应该知道。“如此诸数,皆从一数而起,以一为本”:像前边我所说的十八数,虽然数有十八,但是都从这个“一”数上生出来的,以这个“一”数目做为母体──好像母亲似的,生出来这么些个小孩子。
“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像前面所说十八个数目的相,它就是显示出来所有世界一切众生,都是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出这六根来。
“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这个六根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就从如来藏清净自性里边生出来的。因为一念无明,而生出这么多麻烦的事情;这有一念的无明,造成了这六根。那么无明,也是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的。就因为一念不觉,就生出无明来的;你若觉了,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事生出来了。因为你一念不觉,所以生出来内里边就有眼、耳、鼻、舌、身、意生出来;外边就生出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中间,又生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这合起来三六一十八,叫“十八界”,又叫“十八受”。“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根据着这一实境界,以这个一实境界为本。
“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编按:缺本句之讲解】
“不了一法界”:不明白这个一法界。今天我给你们讲一讲这个“一”。这个“一”是一个数目的开始,谁造出这个“一”呢?本来不要说二,连一个一也没有;这一个“一”,就是那一个圆圈变化出来的。这个“一”字是最妙的,可是虽然妙,就有了数目了;有了数目,就不是真正的妙了。
真正的妙就是这个“O”字。这个“O”字,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是无形无相,没有一个数目可以表达出来它。你单单写这么一个“O”字,就是代表什么也没有;没有数目,单单这一个零字。这“O”字旁边你加一个“一”字,喔!那就变成十了。你再加两个“O”字,那就变成百了;加上三个“O”字就变成千了。千千万万,都是从这个“O”字来表达出来;那么这个“O”字的本体,它是没有数目的,不过你若加上一个一,它就有了数目。
我们人的本性就是这个“O”,等到变了“一”了,那就有了执着了,生出一点执着。执着什么呢?执着这是个“一”了,不圆融无碍了。这个“O”字,你找不着头也找不到尾,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终点;所以说“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比这个“O”字再大的,也没有比这个“O”字小的。为什么呢?你再大的数目,都离不开这个零字,所以它大而无外,没有能超过这个零字再大的;小而无内,你就单单一个零字,什么也没有了。那么在这个“O”字摇身这么一变,就变了一个“一”字;变出一个化身来,这化身就变出这个“一”来。
这个“一”,你若再能把它变回去,变成一个“O”字,那在佛教里就是佛;在道教来说就是仙,不过它那个不究竟,还要往前再研究。所以他说:“天得一以清”,天若得到这个“一”了,它就清净。它就到下雨的时候就下雨,到刮风的时候它就刮风;不会刮飓风,也不会下大雨。
它下的雨是“风不鸣条”。怎么叫“风不鸣条”呢?这个风不会把柳树刮得响。这风若大了,会把柳树刮得沙沙响,它不响的;条,就是杨柳枝那个柳条子。下雨呢?“雨不破块”。这雨不会把那个土块下得没有了。土块,就是泥土这么一块一块地在那地方。下雨不能把土块铡碎了,它下完雨,那个土块还是在那里,不会把这个土块给破了。这个雨,就下得“天街小雨润如酥”,天上下那个小雨,就好像是那个油似的,下得一切万物上都很舒服的。
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地要是得到这个“一”,就不会有地震的;地震,就是把这个“一”跑了,没有这个“一”了。这里头很玄妙的,讲了,我知道你们也不懂的;不过,你若懂了,就是圣人。所以说“人得一以圣”,人若得到这个“一”,那就是菩萨、圣贤;为什么呢?他得到这个本体了。我们人为什么就流转生死呢?就因为没有得到这个本体,不知道这个“一”;你若知道这个“一”了,再能返本还原,返到那个“O”上,那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了。讲这个“一”没有法讲完,就是讲几个大劫也讲不完的。因为什么呢?这个“一”道理太多了!
若讲起来,一切经典都是从这个“一”生出来、从这个“O”生出来;一切诸佛都是从这个“O”生出来的,一切的天地也都是从这个“O”生出来的。这个“O”虽然说是没有,但是所有一切都是从这个“O”生出来的。可是在这个“O”的时候是没有的,到了这个“O”的;你把它伸开,就变成一个“一”了。变成这个“一”,就生出很多麻烦:由一就生出二来,由二就生出三来,由三就生出四来,由四就生出五来;乃至于无量无量的数目,都从这个地方跑出来的。若没有这个“一”了,你还把这个“一”能变成一个“O”,那你就返本还原了。
那么我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和这个道理是相同、相近的。什么呢?这个“一”就是不是人的时候。那么说,是个什么呢?什么也不是的时候,还没有人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我、没有众生、没有寿者这时候;等一到这个“一”上了,就有了人了。这个“人”就是个心;这时候,有了人就有了我,有了我就有了众生,有了众生就有了寿者了,这些个麻烦的事情就出来了。你懂没懂呢?说:“我还有点不明白!”你不单有点不明白,根本你就不明白!
“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着,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编按:缺本句之讲解】H2. 详示占法(分二)
I1. 明自占 I2. 明为他 I 1(分二)
J1. 明占 J2. 明察 J1(分二)
K1. 总示占法 K2. 别示果报
今K1
若未来世佛诸弟子,于三世中所受果报,欲决疑意者,应当三掷此第三轮相,占计合数;依数观之,以定善恶。
这一段文是第二科,详示占法。详示占法这一科,又分出两科:第一,说明了自己占的方法。第二科,说明了为他人占,观察这三世的果报。现在这第一科,又分出两小科:第一科,就是说明了这个占。第二科,就是说明了这个察,观察。那么第一科,说明了这个占的方法,又有两小科:第一,是总示占法;总起来指示这个占察善恶的方法。第二科,是别示果报;特别地指示出来这种果报,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报。现在是第一科,这个明这个占的总示占法。
“若未来世佛诸弟子”:若,是或者之词、不定之词、假设之词。假设未来世,没有到来的时候。在过去的未来,就是现在;现在也就是过去的未来。为什么说过去的未来是现在?好像释迦牟尼佛那时候说未来,我们现在就是当时的未来。所以释迦牟尼佛知道将来在这个U.S.A.(美国)有这么一个金山寺,这金山寺又有这么多的金山人,金山人就要度这个金山的众生,金山的众生将来同成金山的佛道;释迦牟尼佛当时知道,地藏菩萨也知道。所以地藏菩萨替释迦牟尼佛代表来说法,说是“未来若未来世佛诸弟子”。你看!你们各位都皈依三宝,这都是佛的弟子。
“于三世中所受果报欲决疑意者”: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那么这个三世的因果中所受的果报,自己不知道我前生种的是善因、是恶因?是种的什么因?我现在要占算占算。算一算,这叫欲决疑意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你种的实在的因,就结的实在的果;你种一个谎花,就结一个假果。什么叫假果呢?单单开了一个花,它没有果,这叫假果;本来以为开这个花会有果的,但是没有。
我再给你们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谎花不结果。好像某一个人去竞选总统,竞选已经要选上了,可是他失败了;就差一票没有选上,这就开了一个谎花,结了一个假果。这是你们都懂的,选总统是这样的。好像那个 Robert Kennedy(罗勃.甘迺迪),本来一定可以胜了,又死了,这也叫一个假果;就是将将要成功,而又失败了,这都是假果。在这个国家很少这种的情形,拿中国来讲,给人做第二个太太,这也都叫开谎花、结个假果。
那么或者你想做总统,不做总统做副总统,这也叫开谎花、结个假果。总而言之,这个镜中花是假花,水中月是一个假月;但是假月,这个李太白喝醉了酒,就要去把它拿下。所以世界上多么愚痴的人都有!这就是开假花结一个假果,这是不实在;你本来得到手里了,一转眼的时候又丢了。
那么这个真果、假果从什么地方来的?就因为你种因那儿来的。你种了真因,就结真果,就结实果;你种了假因,就结了假果,就结了一个虚妄的果。好像那个人做梦,梦见他做皇帝了;醒了,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做梦的时候,文武百官、丞相元帅什么都有;醒了,完全都是空的,这就叫假果。
“应当三掷此第三轮相,占计合数”:应该把这六个轮相拿到一起,这么掷三次;看看头一次是多少个数目,第二次又是多少个数目,第三次又是多少个数目,那么这三次的数目集合起来,看看是有多少个数目?“依数观之,以定善恶”:你依照这个多少的数目,观察你这种的三世因果,来定善恶。K2. 别示果报(分三)
L1. 标征 L2. 详列 L3. 结指
今L1
如是所观三世果报善恶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种。何等为一百八十九种?
这是第二科,别示果报;特别指示出来果报的这种名称。这又分出三小科:第一,是标征;就是标出来征问。第二科,是详列。第三科,就是结指。现在是第一科,标征。
“如是所观三世果报善恶之相”:像前边我所说的这么三掷,然后知道它的数目,来观察你的善恶,你就能知道你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种三世果报的轮相。这种轮相有多少呢?“有一百八十九种”。叙述这个叫标征;征,就是征问。“何等为一百八十九种”:什么叫一百八十九种轮相呢?
L2. 详列(分三)
M1. 有百六十数明现世果报 M2. 有十一数明过去果报 M3. 有十八数明未来果报
今M1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现当证。三者,求中乘得不退。四者,求下乘得不退。五者,求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
这就是第二科,详列;详细列明这数目的善恶果报。这详列里面,又分出来三小科:第一,有百六十数目;这是指示明白现世的果报。第二,有十一个数目;是指示明白过去的果报。第三科,有十八个数目;是将来的果报。所以这合起来,就是一百八十九种的果报。现在讲第一科,有一百六十数目。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得第一个数目,这个人想求得修上乘,可不可以?这是问现在世的事情。那么怎么会得第一个数目?因为你掷三次只得到一个数目。那么三次怎么只得一个数目呢?因为这个轮有一面没有数目字。你若前二次都一个字没有,最后那一次得到一这个字,就得到一个字。或者最先那个得到一这个字,以后掷两次也都没有数字;或者是最先没有字,中间只有一个数目字,那么以后也没有,所以这叫第一。
什么叫上乘呢?上乘也就是佛乘,佛乘是最上乘。就想求成佛,问一问我现在修行能不能成佛呢?你若得到这一个数目字,你一定会成佛的,一定会得到三不退:住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你这个地位不会退于二乘,你是在大乘上;你这个念,念念是菩提觉法乐,得到这种智慧,念念不退;行不退,行是修行,修行只有精进没有退。那么这第一个数目是最好的。
说是:“我想试试我得到这个第一,我占察一下看看!”这就妄想。你想得第一,那是你想的,不是你占的。你要是得到第一,你占也会得到第一;不占也是得第一,就不必打妄想。人呢,就是在这个地方很不容易明白,被境界转,不能转境界。遇到一个好境界,就生欢喜心;遇到一个坏境界,就生了忧愁。这都是被动的,就好像那个牛似的;那个牛有一个缰绳,被人牵着缰绳走,牵着往东去就跟着往东去,牵着往西去就跟着往西去。你不能转境界的人,也好像有一个绳子,牵着你跑似的;说这个,你打这种妄想;说那个,你打那种妄想。
说:“天上有一条龙!”你就往天上看了。说:“喔!那水里有一只虎!”你又往水里看去。你要是有定力,天上龙它就飞它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很平常的事情。说:“水里有只老虎!”这根本就没有的事情;为什么呢?虎不是在水里,虎都是在山上。说是:“那个老虎热得太厉害了,它跑到水里去冲凉、去洗澡了!”那它也不是在水里,它洗完了还要出去的。所以你若有定力,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就不会被人家牵着鼻子来跑。我们人这个业力,就好像牛的一个缰绳一样,我们被业力牵着那么来各处跑。你若能以有定力了,把这个业力胜了,就可以转变这种境界;若能转变境界,那就是真正自由了。
“二者,所求果现当证”:这第二个数目,你所要求的果位,现在应该证得。“三者,求中乘得不退”:第三个数目,求菩萨道,也得到不退转菩萨行。“四者,求下乘得不退”:下乘,就是小乘;小乘就是声闻、缘觉二乘。那么你若愿意做一个自了汉,说我不能发菩萨心,菩萨要利益他人,不是利益自己;我这个性情,只知道利益自己,不愿意利益他人。那么,得到这第四个数目,要求这声闻、缘觉二乘,就可以得到不退二乘的果位。
“五者,求神通得成就”:第五个数目,是你愿意求种种神通,飞行变化,在空中现十八变:身上出水、身下就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又出火,在空中可以躺着、可以坐着,可以头下脚上,练这个 yoga(瑜伽)。那么练 yoga是在地上,要藉着地的力量,才能头下脚上竖起来;若得到罗汉十八变,就在虚空中也可以头下脚上倒竖起来。在虚空愿意飞就飞,愿意走路也可以走路,这个叫神通。
这神通,就是在什么事情没有来以前他就知道了,所谓“未卜先知”;不用像那个《易经》似的算一算,“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遯,天地否,风地观”,看看是哪一卦?不用的!也不用算这个“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不用算都知道;这叫“未卜先知”,不要卜、不要占察。若等占察再知道,那就是凡夫的境界。
若不占察就知道,怎么样子呢?你在观察;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个万物的道理,静坐这一观察,就都得着了、知道了。为什么木就是直的?为什么荆棘是弯的?为什么这乌鸦就是黑的?为什么这白鹄就是白的?这种种的道理他都知道,这叫“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就春、夏、秋、冬;四时很高兴的,这种快乐和人人都是一样的。六者,修四梵得成就”:四梵,就是四种清净的梵行,也可以说是修大梵天、梵众天、梵福天,这些梵天的行;梵天的行,就是清净行。第六,若修清净行,也会得成就。四梵行也可以说修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也叫四梵行。
七者,修世禅得成就。八者,所欲受得妙戒。九者,所曾受得戒具。十者,求上乘未住信。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十三者,所观人为善友。十四者,随所闻是正法。
“七者,修世禅得成就”:第七,修世间这个禅,也得成就了。世禅,就是根本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禅天,叫世间禅。“八者,所欲受得妙戒”:第八者,想要受戒,就得受圆满的妙戒。“九者,所曾受得戒具”:你要是问一问我受的戒不知得不得戒呢?那么得到第九的数目,所受的戒得具足戒了。
“十者,求上乘未住信”:第十者,想要求上乘,可以到十信的位子。“第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第十一,想要求中乘,也可以到十信的位子。第十二,想要求小乘,也可以到十信的位子。上乘有十信,中乘也有十信,下乘也有十信;这是修行的果位,你若想详细知道,就看看《楞严经》,或者看看佛学辞典。
“十三者,所观人为善友”:第十三,你所想要知道的这个人,他是你一个最好的善友。“十四者,随所闻是正法”:十四,随所听的,它都是个正法。
十五者,所观人为恶友。十六者,随所闻非正教;十七者,所观人有实德;十八者,所观人无实德;十九,所观义不错谬。二十者,所观义是错谬;二十一者,有所诵不错谬;二十二者,有所诵是错谬。
“十五者,所观人为恶友”:你若得到第十五数目,你所观察的这个人,他是恶友。你若是有这种朋友,应该离他远一点。“十六者,随所闻非正教”:十六者,随所闻的这个法,也不是正教。“十七者,所观人有实德”:第十七者,所观的人,他有真正的德行。“十八者,所观人无实德”:所观察的人,没有实在的德。
“十九者,所观义不错谬”:十九这个数目,所观的这个道理,是不错谬的。“二十者,所观义是错谬”:二十这个数目,所观察这个义理,是不对的、是错的。“二十一者,有所诵不错谬”:若在二十一这数目,你要是念什么经、诵什么咒,这是对的,不是错的。“二十二者,有所诵是错谬”:若在二十二这数目,你所念的经典,都有念错的;所持的咒,这个字都有不清楚的。
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错谬。二十四者,所见闻是善相。二十五者,有所证为真实。二十六者,有所学是错谬。二十七者,所见闻非善相。
“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错谬”:二十三这个数目,你有所修行,是对的,就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二十四者,所见闻是善相”:二十四这个数目,你所见所闻,都是好的现象。“二十五者,有所证为真实”:第二十五的数目,你有所证得,这是真实的一种证得。“二十六者,有所学是错谬”:若得到第二十六的数目,你无论学什么,是错谬的,你就应该再详细学一学你所学习的。“二十七者,所见闻非善相”:二十七这个数目,你所看见、所闻见的,不是一种善相;不是善相,就是恶相。
二十八者,有所证非正法。二十九者,有所获邪神持。三十者,所能说邪智辩。三十一者,所玄知非人力;三十二者,应先习观智道。
“二十八者,有所证非正法”:这二十八个数目,你觉得自己有所证,这不是正法。好像有一些个外道、婆罗门教,他也说他证果了,但是他所证的不是一种正法。在中国有一种混元门教,他讲这八百大典;他那一坐,今天有什么样人来,这个人是在东方来的、是在西方来的、南方来的、北方来的,他都知道;这个人是男的、是个女的、是个老的、是个少的、是个黑的、是个白的,啊!什么他都知道。这种知道不是正知正见、不是正法;但是他认为这是宝贝了,认为这是他知道了。
“二十九者,有所获邪神持”:获,也就是得到;得到什么呢?得到灵感,他以为是神通了。这二十八个数目,若得到灵感了,这是邪神来帮着你做这个事,不是你自己的能力。好像他自己本来不能治病,但是有一个神来帮着他,他就会给人治病了,这就叫有所获邪神持。三十三者,应先习禅定道。三十四者,观所学无障碍。三十五者,观所学是所宜。三十六者,观所学非所宜。三十七者,观所学是宿习。三十八者,观所学非宿习。三十九者,观所学善增长。四十者,观所学方便少。四十一者,观所学无进趣。四十二者,所求果现未得。四十三者,求出家当得去。四十四者,求闻法得教示。
“三十三者,应先习禅定道”:得到这三十三这个数目,你就应该先修习这个禅定道。禅定是修行很要紧的一种行门。禅,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思惟修”;定,是一种定力,梵语叫“三昧”,又叫“三摩地”。那么这个思惟,叫“入定”;入定才能开智慧,开智慧这就得道了,所以这叫禅定道。
“三十四者,观所学无障碍”:得到三十四这个数目字,是观察你自己所学的,不会发生魔障。你人想要学好,这冤孽就来找你;你想要成佛,就先要受一点魔。所以你想学佛法,有的时候就会有障碍;有的生出自心魔来,自己心里头就不愿意学佛法了。有的生烦恼魔烦恼来了:“啊!我学佛法有什么用呢?不学了!”其实你学也是给自己学,不学也是给自己不学,并不是给旁人来学学佛法;你学你就明白,你不学就不明白。没有障碍,就是没有自心魔、也没有烦恼魔、也没有病魔。有的人想要学佛法很诚心的,生出病来了,病得也没有知觉了;所以想学佛法也不行了,这就是病的障碍。或者有事的障碍,有什么特别的事障碍你不能学佛法。所以你这个观得到这三十四的数目了,你就知道你所学没有障碍了,好好去学去了!
“三十五者,观所学是所宜”:这个三十五观所学:观所学习的法,是所宜,是你应该所学的,就对你正相当,合你。你应该学这个法。“三十六者,观所学非所宜”:你若得到这三十六个数目,你所学的就应该改了;因为你所学的,与你这种因果三世的业不合。
“三十七者,观所学是宿习”:三十七个数目,你观察你所学的,为什么你学得那么快?为什么学〈楞严咒〉一看就记住了?学《楞严经》一念也就能背出来?这都是在往昔你学习过。就好像走路似的,这条路你走过了,你再从这儿走,就觉得认识了。那么你宿生所读诵过的经典和咒,今生很快就记住了。又者,你往昔因为学过三藏的佛法,所以今生对于一切佛法一闻千悟,你听见一个道理,就一千个道理都明白了;听一点,你就明白很多。这一部经听了明白,那一部经没有听的那个道理你也明白;这都是因为宿世你都学习过,所以才很快都认识了,就会了。
“三十八者,观所学非宿习”:第三十八,你若得到这个数目,你就知道你所学的,不是你前生或是过去所学过的。“三十九者,观所学善增长”:第三十九个数目,你所修行的,善根一天比一天增长。“四十者,观所学方便少”:你若得到四十这个数目,你所学的是真实法,不是方便法;就是有一点方便法,也很少的。
“四十一者,观所学无进趣”:第四十一个数目,你知道你所学习、所修行的不精进;没有进步、没有进取心,尽是在那儿站着,等着这个法来,不是你去找这个法。你想等这个法来找你,所以这是没有进取的心,也就是没有精进的心。“四十二者,所求果现未得”:第四十二个数目,你想要修行,最初发心想要求菩提果,可是现在没有得到。
“四十三者,求出家当得去”:这四十三个数目,你要是想要出家,应该快点出家去,不要拖!不要想:我是出家好呢?还是不出家好呢?不要想了,不要犹豫了!出家,出什么家呢?出家就得到自由了,没有家枷住了,和那个披枷戴锁那个“枷”一样的。所以,不要被这个家枷住了!“四十四者,求闻法得教示”:第四十四个数目,你要是想要闻正法,就得到善知识来教化你、来指示你。
其实这个占察,是给那些个没有道心的人说的;你若有道心,你管它怎么样子,你就修你的嘛!不要问过去、不要问现在、不要问未来,就是去修行。也不要有什么希望,不要说我修行会得到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得到好处呢?你能以把这个贪心停止下来,你占察、不占察都是一样的。
比如占察不好,那么你觉得:唉!我没有善根!就觉得不高兴去修行。你若占察好,你又生了懒惰心;占察不好,也生了懒惰心。怎么呢?说:“我没有什么善根就算了。唉!我都是不要这么辛苦了!”这就懒惰下来了;因为没有善根,所以不精进了。你占察如果善根好,说:“我的善根过去种得很深很深地,这地藏菩萨指示我,我懒惰一点也不要紧的,因为我很多的善根了。”就好像有钱的人似的:“我用一点钱也没关系的,因为我这么多!”用一点钱,也就是懒惰一点,不精进了。
所以,我认为真正修道的,不用占察了,不要问!“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做好事,不管前边那个路是怎么样、好不好?你做你的好事就是!
四十五者,求经卷得读诵。四十六者,观所作是魔事。四十七者,观所作事成就。四十八者,观所作事不成。四十九者,求大富财盈满。五十者,求官位当得获。
“四十五者,求经卷得读诵”:在四十五个数目字,你要是想求一卷好的经卷,你就会得到这个经卷,又会读诵。好像唐玄奘去求法,这都是请求经卷;因为不怕那么样子苦,所以就得到经卷,取回来到中国。“四十六者,观所作是魔事”∶四十六个这个数目,你若想知道你所做的,那它有一些个魔事。怎么叫魔事?这个魔王他也有神通,他能以令你有种种灵感,但是是不正当的。
“四十七者,观所作事成就”∶你若得到这第四十七个数目,你想知道你所做的事,就是做什么事都会成就的。“四十八者,观所作事不成”∶这第四十八个数目,你若想知道你所作的事,就做什么事都不成就。“四十九者,求大富财盈满”∶这是求富的,第五十是求贵的。第四十九个数目,你想要得到大富,这个钱财就会很充足的、很多的。“第五十者,求官位当得获”∶第五十个数目,你若想做一个大官,也可以得到。
五十一者,求寿命得延年。五十二者,求世仙当得获。五十三者,观学问多所达。五十四者,观学问少所达。五十五者,求师友得如意。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五十九者,求妻妾得如意。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六十一者,观所虑得和合。六十二者,所观人心怀恚。六十三者,求无恨得欢喜。六十四者,求合和得如意。六十五者,所观人心欢喜。
“五十一者,求寿命得延年”∶在五十一这个数目,你愿意长命一点,就会得到延年益寿,你命就长了。这个求寿命得延年,可以说是:现在知道寿命要断了,那么得到这个数目,这寿命就会长了。“五十二者,求世仙当得获”∶第五十二这个数目,这个世界的人想要修行成神仙,那么也就可以做世界上的神仙。
“五十三者,观学问多所达”∶五十三这个数目,你若想观察学问,就大都通达明白。什么叫学问呢?所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下问”,是向你以下那个人来问,就是向比你没有知识的人来问;这叫“敏而好学”,很快地愿意学。不耻下问,不要以为向在你下面的人问,就是一种耻辱了;耻辱,就是很不好意思了。这学问、学问,所谓“练达人情皆学问,洞明世事即经纶。”练达人情,也就是练习而通达这世间的人情;人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感情。皆学问,这都是一种学问。洞明世事,这个世间的事,你都明白了,了然于心;即经纶,这就是经,就是一切的学问。“五十四者,观学问少所达”∶第五十四个这个数目,就是你若想观察你的学问,就很少通达。“五十五者,求师友得如意”:第五十五个数目,你现在要想求一个好的师父、或者一个好的朋友,你一定得到圆满,也能遂心满愿的。说求善知识,善知识他所行所作,你是测量不透的,你是不能知道的;你若能知道这个善知识的一举一动,那你也就是个善知识。善知识他教化人,不一定尽叫你欢喜,也不一定尽叫你不欢喜,他是看因缘的。这个因缘应该用什么法帮助你成就道业,他就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你;所以善知识难遇也就是这样子,真正善于教化众生的善知识,是不容易遇着的。那么,那个不是善知识呢?什么地方都有,很容易就遇着了;所以求一个良师善友,这是不容易。
良师,他是叫你去你的习气毛病,令你性情变得很柔和的,也没有刚强,也没有脾气了,就修六度:布施,布施是给人,不是布施给自己。持戒,是要自己持戒,不是叫人家持戒。忍辱,忍辱也是要自己忍辱。常常给你们讲,说是:有人骂你,你当唱歌;有人打你,你当撞到门框上了、撞到墙上了。若真能这个样子,这就是忍辱,不会发火了。精进,精进是要天天精进的,不是精进一天休息十天,这不是精进。禅定,行、住、坐、卧都是禅,行、住、坐、卧都是定;你若行、住、坐、卧都是在禅定之中,也就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第六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你若有智慧就会明,你若没有智慧就会暗。
“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第五十六个数目,是你要是想要收一个好徒弟,说我这个徒弟又孝顺、又聪明、又修行;我想找个这样的徒弟,那就有这样的徒弟就来了。你骂他,他也不怕;打他,他也不跑。说:“喔!这个要是我,做不到!”所以你就不是好徒弟。那不是个好徒弟,可以变好徒弟;你可以学一学,就变成好的,所以得如意了。
“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第五十七个数目,你以前有这么个心愿,想要生生世世得到一个富贵、有道德、又聪明的父母,那也就遂心满愿,也得如意。“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第五十八个数目,你若想发愿,说我做人的时候,我一定要得到孝顺的儿子、孝顺的女,那么也就遂心满愿了。
“第五十九,求妻妾得如意”∶第五十九个数目,你想得到一个好的太太,也就得如意;那么要是女人想要得一个好丈夫,也是遂心满愿。因为什么你没有得到一个好丈夫?就因为你以前没有发这个愿,所以得不到一个好太太,也得不到一个好丈夫。现在你明白佛法了,就不要发愿求一个好丈夫,也不要发愿求一个好太太;要发愿得到一个好身体,没有什么病,好可以用它来修行。“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这六十的数目,你若想得到一个好伴侣一同修行,也会得到遂心满愿。
“六十一者,观所虑得和合”∶六十一这个数目,你想要知道你所忧虑的事情,就得到和合,没有问题了。“六十二者,所观人心怀恚”:六十二这个数目,你所观察这个人,他心里怀着一种瞋恚。瞋恚,就是一种嫉妒、恚恨的心。“六十三者,求无恨得欢喜”∶六十三这个数目,你要是发愿不恨人,你就常常得到欢喜。“六十四者,求和合得如意”∶六十四,你要求一切都是和合的、很快乐的,这也得到如意。“六十五者,所观人心欢喜”∶六十五这个数目,你所想观察的人,看他对你好不好?他心里对你很欢喜的。【编按:老和尚讲解至此为止,以下只补足经文及科判以供参考】
六十六者,所思人会得见。六十七者,所思人不复会。六十八者,所请唤得来集。六十九者,所憎恶得离之。七十者,所爱敬得近之。七十一者,观欲聚得合集。七十二者,观欲聚不合集。七十三者,所请唤不得来。七十四者,所期人必当至。七十五者,所期人住不来。七十六者,所观人得安吉。七十七者,所观人不安吉。七十八者,所观人已无身。七十九者,所望见得?之。八十者,所求见得见之。八十一者,求所闻得吉语。八十二者,所求见不如意。八十三者,观所疑即为实。八十四者,观所疑为不实。八十五者,所观人不和合。八十六者,求佛事当得获。八十七者,求供具当得获。八十八者,求资生当如意。八十九者,求资生少得获。九十者,有所求皆当得。九十一者,有所求皆不得。九十二者,有所求少得获。九十三者,有所求得如意。九十四者,有所求速当得。九十五者,有所求久当得。九十六者,有所求而损失。九十七者,有所求得吉利。九十八者,有所求而受苦。九十九者,观所失求当得。一百者,观所失求不得。一百一者,观所失自还得。一百二者,求离厄得脱离。一百三者,求离病得除愈。一百四者,观所去无障难。一百五者,观所去有障难。一百六者,观所住得安止。一百七者,观所住不得安。一百八者,所向处得安快。一百九者,所向处有厄难。一百一十者,所向处为魔网。一百一十一者,所向处难开化。一百一十二者,所向处可开化。一百一十三者,所向处自获利。一百一十四者,所游路无恼害。一百一十五者,所游路有恼害。一百一十六者,君民恶饥馑起。一百一十七者,君民恶多疾疫。一百一十八者,君民好国丰乐。一百一十九者,君无道国灾乱。一百二十者,君修德灾乱灭。一百二十一者,君行恶国将灭。一百二十二者,君修善国还立。一百二十三者,观所避得度难。一百二十四者,观所避不脱难。一百二十五者,所住处众安隐。一百二十六者,所住处有障难。一百二十七者,所依聚众不安。一百二十八者,闲静处无诸难。一百二十九者,观怪异无损害。一百三十者,观怪异有损害。一百三十一者,观怪异精进安。一百三十二者,观所梦无损害。一百三十三者,观所梦有损害。一百三十四者,观所梦精进安。一百三十五者,观所梦为吉利。一百三十六者,观障乱速得离。一百三十七者,观障乱渐得离。一百三十八者,观障乱不得离。一百三十九者,观障乱一心除。一百四十者,观所难速得脱。一百四十一者,观所难久得脱。一百四十二者,观所难受衰恼。一百四十三者,观所难精进脱。一百四十四者,观所难命当尽。一百四十五者,观所患大不调。一百四十六者,观所患非人恼。一百四十七者,观所患合非人。一百四十八者,观所患可疗治。一百四十九者,观所患难疗治。一百五十者,观所患精进差。一百五十一者,观所患久长苦。一百五十二者,观所患自当差。一百五十三者,观所患向医堪能治。一百五十四者,观所疗是对治。一百五十五者,所服药当得力。一百五十六者,观所患得除愈。一百五十七者,所向医不能治。一百五十八者,观所疗非对治。一百五十九者,所服药不得力。一百六十者,观所患命当尽。
M2. 有十一数明过去果报
一百六十一者,从地狱道中来。一百六十二者,从畜生道中来。一百六十三者,从饿鬼道中来。一百六十四者,从阿修罗道中来。一百六十五者,从人道中而来。一百六十六者,从天道中而来。一百六十七者,从在家中而来。一百六十八者,从出家中而来。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养来。一百七十者,曾亲供养贤圣来。一百七十一者,曾得闻深法来。
M3. 有十八数明未来果报
一百七十二者,舍身己入地狱。一百七十三者,舍身己作畜生。一百七十四者,舍身己作饿鬼。一百七十五者,舍身己作阿修罗。一百七十六者,舍身己生人道。一百七十七者,舍身己为人王。一百七十八者,舍身己生天道。一百七十九者,舍身己为天王。一百八十者,舍身己闻深法。一百八十一者,舍身己得出家。一百八十二者,舍身己值圣僧。一百八十三者,舍身己生兜率天。一百八十四者,舍身己生净佛国。一百八十五者,舍身己寻见佛。一百八十六者,舍身己住下乘。一百八十七者,舍身己住中乘。一百八十八者,舍身己获果证。一百八十九者,舍身己入上乘。
L3. 结指
善男子!是名一百八十九种善恶果报差别之相。 (所补经文至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