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五盖展转轻微”:五盖,果宁一定也会知道;他已经知道,应该叫他讲。因为在礼拜一或是礼拜二,他替我讲,有很多人都说他讲得很好,说果逸也讲得很好,比师父都讲得好。所以我这一听也很高兴,这师父现在可以退休了。那么这样子,我不需要费这么多神了。所谓这五盖:
第一,就是贪欲盖。盖,就是盖覆;盖覆你的智慧、盖覆你的般若、盖覆你的自己心性,把你的智慧都给掩障住了,把你的光明也给盖住了。光明就是智慧,智慧就是一个觉;你盖住了,所以就不觉了;不觉了怎么样呢?就睡觉了,睡觉就好像盖上似的。这怎么叫睡觉?就是不明白了;什么都不明白了,一切佛法也不明白,一切世间法也贪。
这第一盖就是贪欲:贪财、贪色、贪名、贪吃的、贪睡。啊!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境界他都贪。贪欲,越贪越要贪,本来最初的贪心小一点:我若有十万块钱就够了,我这一生都用不了!不知不觉就有了十万块钱;有十万块钱,自己一想:是不够啊!若有一百万,马马虎虎可以过得去了!那么果然就得到一百万,又想一千万;得到一千万,又想一万万;得到一万万:喔!说把那个金山都给我了,把那个金山都是我的!你看!他又要金山了。这么没有止尽,没有停止的时候,所以这就是贪欲盖住了。
第二,是瞋恚盖。这瞋恚对什么不如意、违心的事情,就发起脾气来了。这一发起脾气,也就把自己真正的智慧就盖住了;啊!不明理了,把自己的心性也就迷住了。
第三个,是睡眠盖。有睡眠盖,这听经就坐不住了。本来坐这个地方为了听经,但是坐坐就睡觉了,没有主宰了,本来想不睡又睡了。你这一睡眠,就不能听法了。等讲完了经,问他法师讲了什么?“我都忘了!”不是忘了,是睡着了;睡着了就不知道了,也不是入定了,这是睡觉。因为你睡眠,也就把你智慧给掩盖住,把你自己心性也都迷了;你本来想要听经,听经听听就睡了,就叫睡眠盖。
第四,掉悔盖。怎么叫掉悔呢?心里总发烦躁,总想要发脾气。前面那个瞋恚盖,那是已经发脾气;这儿没有发出来,但是心里烦躁得不得了,好像用火烧的那个样子,很不舒服。这个烦躁,叫一个“掉”;悔,心里总忧愁、总疑惑,对于什么事情总觉得不如意。
第五,疑法盖。怎么疑法呢?法师所讲出的法,他总不生信心:“我听法师讲经,不过他讲讲而已,不一定是这样子。唉!真的不是这样子!佛法?佛法也就是骗人的吧?”将信将疑,这叫疑法盖。
这五种的盖,能掩盖住你光明智慧的自性,所以叫“五盖”。这五盖把你盖得看不见光明,所以你要是能以得到清净相,鬼神也都不来恼乱你了,九十五种的外道邪师也没有什么办法来扰乱你了。展,好像一块布你把它打开来,这叫展开;转,就是这么转来转去的;轻微,就少了,渐渐没有了。所有五盖展转轻微,这意思就是说,所有这五盖也一天比一天盖得薄了。好像最初这个五盖盖得很厚的,有一尺厚;以后一天就减去一分、一天减去一分,减到一百天,这一尺厚的东西都没有了。
“堪能修习诸禅智慧”:堪能,就是堪可。修,就是修行;习,就是学习。诸禅,就一切的禅;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这都叫诸禅。那么有禅定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明心见性。所以你若先得到这个身、口、意清净的相了,得到地藏菩萨的护念了,那么以后一天比一天就会开大智慧了。
天天讲经,天天说法,就认为听经是很平常的,听过去就把它忘了;那么听过去就应该记得,永远都不忘了。在前几天我说:“谁要出家,要先读会《法华经》!”以前要先读会了〈楞严咒〉,这〈楞严咒〉又叫“愣半年”。发愣,就在那站着不会动了,好像入了定似的;这一发愣,就叫“愣半年”。
我们这儿果逸和果前两个人,都愣了一个月,就可以背得出了;他们就是来了一个月,就可以背〈楞严咒〉,所以他们出家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你们现在想要出家的人,首先要〈楞严咒〉学会背了。我现在一想:《法华经》太长了,如果你读《法华经》,最聪明的恐怕不只半年,要一年多。那么现在还是先读〈楞严咒〉,把〈楞严咒〉读会了,然后再读《法华经》,单读出一品来。读什么品呢?就读〈安乐行品〉,把〈安乐行品〉能背得出,就可以了。
那么有的人认为不认识中国字,我们现在有翻译好英文的,可以读英文,能背得出也可以的,这也合格的。那么《楞严咒》和〈安乐行品〉以后再想要出家,就再加一品;再有出家,就再加一品。加得多多的,到最后一定要能把《法华经》能背得出来,这是这样。
还有,我说我们这儿的规矩是男左女右;当时我没有说明白。这男左女右,在我这儿看是男左女右;在下面的人,从这儿往外看,这边是左,那边是右;从下面往上看,那边是左,这边是右。这两方面看,也没有左,也没有右;所以你们以后站,比如是夫妇,两夫妇可以站在一起,不要分男女。
因为你们美国的夫妇走也在一起,坐也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要在一起的,那么寸步不离。因为这个,所以昨天晚上,我就把 Gary(果佑)拉到果万那边去,把果奎也拉到果宗那边去。以后夫妇可以站在一起,不一定要分;就是男女方面,你看如果女界人太少了,男界也可以站到那边去。总而言之,自己知道是左、是右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站在左、右。这个是妙不可言的一种法。今天我如果不这样发表,有的美国人就说:“这个师父太不懂人情世故,太不近人情了!”所以,我今天要发表这个道理。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有这么个一境界来了,所以对大家讲这么多的话;如果没有这个境界,就没有这么多话讲。所以在今天,果逸告诉我说,她很欢喜听今天的 lecture(讲经),那我也就很欢喜她告诉我。她告诉我这个声音,我知道我讲经还有人欢喜听了;这不是讲得把人讲得都睡着了,没有人欢喜听。
(由此处经文起,至“而不能得善好戒师”浅释,又缺一大部分)K2. 明得离恼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种种众厄,贫穷困苦、忧恼逼迫者,亦应恭敬礼拜供养,悔所作恶,恒常发愿,于一切时、一切处,勤心称诵我之名号,令其至诚;亦当速脱种种衰恼,舍此命已,生于善处。【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K3. 明得净戒(分二)
L1. 明忏重得受 L2. 明无师得受
今L1
复次,未来之时,若在家、若出家诸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当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应可受。 【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L2. 明无师得受(分二)
M1. 明菩萨三聚戒 M2. 明五众木叉戒
今M1
若彼众生,欲习摩诃衍道,求受菩萨根本重戒,及愿总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师,广解菩萨法藏、先修行者;应当至心于道场内恭敬供养,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一心立愿,称辩戒相;先说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三种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编按:从“若彼众生”至“摄化众生戒”,缺经文及讲解】
“而不能得善好戒师”:这是说受这三聚戒--就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摄众生戒,这叫菩萨的三聚戒。那么,如果你不能得好戒师、善戒师。什么叫善好戒师呢?就是持戒精严,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都依照戒律来修行得非常圆满。
比如,拿很简单的来讲:食不语,寝不言;吃饭有不语戒,睡觉的时候有不讲话的戒,这都是很小的地方的戒。再有行、住、坐、卧:行如风,行好像风似的;立如松,好像一棵松树一样;卧如弓,躺着的时候好像一张弓似的;坐如钟,坐着那儿好像一座钟似的。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他都不错乱,并且依照佛所说的戒律去修行的,这叫善好的戒师。
戒德精严,修行持戒这种德性,精益求精。严,就是小小的一点,他也不犯戒。比如修道的人,走路眼睛看脚前边三尺的地方,他就修行这种威仪。上好的戒师,就是持戒精严,丝毫不犯的。
在前几天来这个出家人,他告诉我说:“你们这几个美国人到香港,是威仪最好了!走路都是闭着眼睛走路,没有一个东张西望的。”他那时候在台湾,他就知道这五个出家人都是威仪严整,威仪最好了。来告诉我,但是我告诉他说:“他们在香港偷回来很多珠宝,你都不知道啊?”他说:“不会的!”我说:“不会?等偷到你的时候,你就相信我的话了!”他在台湾也没有看见你们,怎么就知道你们到香港都眼睛不看人,都把眼睛收起来?又和出家人说话,都合起掌来讲话的?你们个个都变成老修行了?但是这个名实不相符。我知道这几个人跑到香港去,就各处去乱讲乱说的;但是这个乱讲乱说,他大约没有听见,所以就不知道了。
“广解菩萨法藏先修行者”:他广大地、多多地解释明白菩萨的法,又是个先你而修行菩萨法藏的人。这菩萨法也有很多的妙法在里边藏着呢!每一个菩萨都有他秘密的行门。好像观音菩萨就慈悲大;慈悲,就是他的秘密的行门、秘密的法藏。地藏菩萨就愿力大;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愿力就是他的秘密法藏。普贤菩萨行门大;修行那种种的行门,以行门大做他秘密的法藏。文殊菩萨就智慧大;以智慧做他秘密的法藏。所以每一位菩萨都有他的所长。
在你没有遇到善好戒师,或能给你解释菩萨法藏的先修行人的时候,你应该先先地自己来修行。怎么样修行呢?“应当至心于道场内恭敬供养”:至心,就是至诚恳切的心,就没有杂乱的心,只有一个心。你应该用至诚恳切的心,在道场的里边,先对十方诸佛也都恭敬供养。“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仰,就是向上对着十方诸佛和菩萨来说,请十方诸佛和十方菩萨来给做证明,证明受戒得戒了。
“一心立愿,称辩戒相”:就专一其心来发一个请求受戒的愿,来称扬而说明这戒相。“先说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三种戒聚”:先说《菩萨戒经》上面的十根本重戒。其次,再总起来举说这三种的戒聚。这是三聚净戒:说律仪戒、说善法戒、说众生戒。“自誓而受”:自己发誓愿来受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此亦得戒”:那么能这样,一样可以得戒。M2. 明五众木叉戒(分二)
N1. 明得 N2. 简不得 N1(分二)
O1. 明年满者得二众戒 O2. 明年不满者先得三小众戒
今O1
复次,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学发无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净已。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即应推求声闻律藏,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受持读诵,观察修行。
这是第二科,明五众木叉戒。明五众的木叉戒又分出两小科:第一科,是明白得戒。第二,就是不得戒;简不得戒,就和那个得戒不同了。在第一明得戒又有两小科:第一,是说明了年满的人得二众戒。第二,是说明了这年不满的人先得三小众戒。
年满二十的得二众戒;就是比丘、比丘尼,这叫二众戒。那么年没满,就是没有够十八岁,这叫不满。这不满的,得三小众戒;就是沙弥、沙弥尼,或式叉摩那,这三小众戒。现在这是第一科,说得戒。
“复次”:我再跟你讲一讲。“未来世诸众生等,欲出家及已出家者”:就是将来世所有一切的众生,想要出家的人,和已经出家的人。那么想要出家而没能出家的,也可以这样做;已经出家的,也可以这样的做,这都一样。怎么样呢?“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如果不能得到一个真正修行、有道德的戒师,和修行清净行的僧众。怎么叫清净行?清净的僧人,头一样就不要钱;有钱就是不清净。这个钱就是个不净物,来历也不净。你看人都用手来数它,数钱的时候又用口水来沾它,这很不清净的。因也不净,果也不净;所以真正想要得清净众,就是不要钱。
前几天来这一位出家人,他说看见台湾这一些个大德高僧,每一个人都很会数钱的,都有很多钱。有的法师就当众来宣布,把他所收的果仪撂这么高,撂在人前面--用一个手捉着钱给人看,说他是一个有钱的和尚。
那么要是能不拿钱,这是最好的。现在在你们美国,果宁因为被我骂了几次,骂得他不要钱了。为什么骂他呢?我说他尽贪心很大的,攀缘心很厉害!见了钱就带到荷包里,不交给我。这一骂,骂得他大约发了觉悟心了:“我不拿钱了!”不拿钱,还一样骂的;不是说不拿钱就不骂的,因为你怕骂。若不怕骂,那时候就不骂了;你还有个“怕”在心里头,这一定要骂的。什么时候没有这个“怕”了,那时候就没有骂了!所以你怕骂就会有骂,怕打就会有打。
那说:“那我怕钱,怎么这钱就不来呢?”你没有真怕它;你若真怕,它就来了。我怎么知道呢?我因为有这个经验。我也很怕钱的,但是越怕它越来,越来我越怕。我说:“你不要来了,不要来了!”它就源源而来,好像水似的往这儿流。那么,能以持银钱戒,这就叫清净僧了,清净比丘。
“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在心里头怀疑:我受这个戒,是不是得戒了呢?我大约是受戒不如法、不合法 not legal,大约佛不知道给我证明不证明呢?所以又生出一种法执,就生出一种怀疑了。“但能学发无上道心”:可是你怀疑不要紧,你能以学习发无上道心。“以令身、口、意得清净相已”:占察这个身、口、意,也令身、口、意三轮都得到清净相,得到好相了。“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在想要出家而没有出家这样的人,应该把你的须剃了它,把头发也剃了它,你披上出家人穿的衣服。出家人搭的衣叫法衣。所以你们受戒的人,最好每一逢拜佛时候,都穿上衣袍;不要图省事,或者懒惰,就不穿衣袍。拜佛、念佛、听经,要是受过戒的人,一定要穿上衣袍。你看果理和果珊从 San Diego(圣地牙哥)这么远到这儿来,还是带着衣袍来拜佛,这就见出他平时很重视这个戒衣法服;这么远路,他还带来到这儿,穿袍褡衣来拜佛。所以,你们各位不要马虎,对于这个受戒的衣袍,你穿一次,就要消你一次的罪业。
本来我不想告诉你们的,但是我若不说明白了,你们不知它的好处;但是说明白了,你们这好处又少了一半。我若不告诉你们,你们就自己自动去照着这样去修行、这样去做,那样就圆满的功德,因为是你自己发心。我这一告诉你,变成那一半是我的了;因为什么?因为我叫你这样子的,不是你自己发心的,所以这功德只有一半。说:“那我最欢喜这样子,我的功德给师父一半!”你欢喜,我也欢喜,咱们大家都欢喜,皆大欢喜!
“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好像前边这样的立愿、这么样地说,自己发誓,愿来受这个十重戒,和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这三聚净戒。“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波罗提木叉,翻译过来也就是个戒,就是戒律。这就叫受出家之戒;你若受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
“即应推求声闻律藏”:求声闻的律藏,声闻所修行戒律的这个法,“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摩德勒伽藏,叫“大智母”,大智慧的母;又叫一个“论”,大智慧的论藏。这个大智慧的母,又叫“大庄严法身的母”。所以,那么菩萨所修的这种戒律,你受了之后,“受持读诵”:你能受持读诵这种戒律。“观察修行”:你做这种观想,照着菩萨大智母的这种律藏来修习这行门。
方才我讲说我怕钱。为什么要怕钱呢?因为钱能令你成佛,也可以令你做鬼。你会用它,不错因果,就会成佛道;你不会用它,就会堕地狱、变饿鬼、转畜生。因为这种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把它列到五欲之首;五欲的头一个是财,这一点你们各位应该知道的。我就怕它用得错因果了,不是怕这个钱,是怕错因果;如果你用错了一分钱,你有很多的功德都被它消灭了。所以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注意!不单我要怕,我希望我的这些个皈依弟子,连出家人、在家人都对它怕一点,不要对它很亲近的;你若怕它,它这个钱也就会守规矩的。
O2. 明年不满者 先得三小众戒
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应当先誓愿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既受戒已,亦名沙弥、沙弥尼;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求为依止之师,请问教戒,修行威仪,如沙弥、沙弥尼法。
这是第二科,明年不满者,先得三小重戒。年不满,就是没有满二十岁;这样的人,先应该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这个三小重戒。
“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应当先誓愿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假设虽然出家,他年岁没有到二十岁的,就不能受比丘、比丘尼戒;应该先要发愿,誓愿先受十根本戒,和沙弥十戒、沙弥尼十戒,和式叉摩那六戒,先受这三小重戒。十根本戒,就是菩萨十重戒,你想要详细知道,看看《梵网经》就知道了。别戒,就特别单为沙弥、沙弥尼立的沙弥十戒。
所以我叫你们每一个人都发愿,也就是这样子。在修道一定要有愿,你有愿又一定要信;有信、有愿然后才能修行。你如果没有信,就不会发愿;不发愿,就不会修行。所以,信、愿、行,这是一定要有的。
所以在未满二十想要出家的,不能先受比丘、比丘尼戒。现在这末法时代,也可以说是原子时代,什么都愿意快;我在普陀山受戒的时候,有十三岁的、十四岁的,都在那儿受戒。在台湾,你们受戒的时候,相信也会有些年纪轻的,也好像小孩子,就去受戒的,这是不合法的。不过末法时代,明明知道不合法,也要去那么做去。
“既受戒已,亦名沙弥、沙弥尼”:既然受了十根本戒,又受了四十八轻戒,又受了沙弥、沙弥尼戒;受戒已了,也名字就叫沙弥、沙弥尼。“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就应该亲近供养比你先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所以,沙弥、沙弥尼就应该供养比丘、比丘尼。
先旧出家者,是在你以前、比你先出家的人。学大乘心具受戒者,就是比丘、比丘尼,他所学的是大乘菩萨戒,他行菩萨道,受这个圆满具足戒。先出家的,按照佛的戒律来讲,先出家一个钟头,就比后出家的大,辈份就高一点;所以先出家的就是师兄,后出家的就是师弟。那么在受戒,也是先受戒的就是戒兄,后受戒的就是戒弟;所以,这以先出家为高。比如你们谁愿意出家,先要求要出家的这个人就是做师兄,后要求要出家的人就做师弟;所以在佛教里,必须要恭敬先进者──就是先修行的这个人。
“求为依止之师”:你这个沙弥、沙弥尼应该求这个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做依止之师。依止,就是亲近这个师。所以我们出家之后,可以有依止师,就是依止他道德也高,也有学问,又有智慧。他单有学问没有道德,那也没有什么用;他单有道德,没有智慧,那也是个愚痴的师父,也没有什么用;他单有智慧,若没有道德、没有学问,那也没有什么用。必须要又有道德、又有学问、又有智慧,这样,可以做我们的依止师。你不要依止一个愚痴的,比你更愚痴,你跟他学什么呢?你本来想修行、讲道德,他说:“这是骗人的!什么叫道德?道德又多少钱一斤?”所以这也不能依止。依止师一定要有道德,他为佛教来发扬光大,利益众生。
道德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就是从利人那个地方来的。你利益人,道德就充足。所谓万德庄严,佛为什么叫万德庄严?就是因为他利人利得太多了。我们为什么没有万德、没有庄严呢?就是因为利益人的地方太少。所以做沙弥想要找一个好依止师,一定要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请问教戒”:你请问这个依止师──就是这个先出家的,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的这样的上座。要受戒过十年,这叫下座;二十年,叫中座;三十年,叫上座。受戒以后,谨守戒律,过了三十年,这叫上座了。要是他受戒没有过十年,这连下座资格还不够呢!这不可以依止的。必须要老资格了──这叫老戒师;受戒过十年以后,你才可以拜他做依止师。不是你们看见一个人坐单,也不知道他出家多少年,这就以为他是依止师。这是错误的!
好像你们到台湾,那个法师,他坐单,你们就都迷了,就以为他就是师父了。这是错误的。我知道他根本连出家大约五年,或者三年还不够呢!你们就是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就做事情做得不合法。
“修行威仪”:修行怎么样走路、怎么样坐、怎么样卧?这叫请教依止师这种威仪。“如沙弥、沙弥尼法”:要依照沙弥、沙弥尼这种法去请教去。怎么叫沙弥、沙弥尼的法呢?你要请教,一定要穿上袍、褡上衣,拿起来这个具,到那儿大展具,顶礼九叩首。
大展具,拜九拜,然后合起掌来:“请问上座,请问依止师!这个戒律威仪怎么样修行?”要这么样去请教去;不是就这样随随便便的我问你一个 question(问题),你要 答复我这个 question。不是这样的。所以这叫“如沙弥、沙弥尼法”。为什么我要说这个依止师要有道德?道德就是修行。为什么要有学问呢?就是他也听过经,也学过教。这有学问,又要有智慧;智慧,就是开悟的人,开悟了,无论什么道理他都懂了。如果不是这样子,那就没有什么用。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当亲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读诵思惟,观察修行,慇勤供养佛、法、僧宝。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假设遇不着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的大德高僧来做你依止师的时候。不能值,就是不能遇见前边所讲的那种人。“唯当亲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遇不着这种的善知识,你就应该亲近菩萨所修的那个大智谋,你依照这种的论藏来修行。
“读诵思惟,观察修行”:你常常来读诵这个大智谋藏,你思想它这个道理;然后你观察怎么样用功来修行。“慇勤供养佛、法、僧宝”:你应该勤加供养佛、法、僧三宝。勤供养,就是多供养,广修供养佛、广修供养法、广修供养僧。供养的法有十种这么多,以前我对你们讲过。
那么,现在这有居士发心,在礼拜六要供养佛法僧宝,请到他家里去应供;礼拜六有好东西吃,不要忘了!谁供养?果同。结婚之后,先要供养三宝,发菩提心。这果同和果通大约是宿生善根很深厚,所以今生一说要结婚,这果通就做了manager(经理);结婚之后,觉得一切的事情都很顺利,所以要供养三宝。我们到那去应供,要给他回向;回向所求如意、所愿遂心,遂心如意,他想什么就什么都成功了。你们各位不要忘了!不要单吃好东西,忘了给回向。
我听人说在某个地方有个什么规矩呢?供养一定要到佛教会去供养。供养什么呢?他不是供养三宝,他是供养四宝。什么叫供养四宝呢?因为它那出家人就那么一个,在家人是多得很,就供养在家人;在家人去应供,应完了供,还要拿着剩的菜啊、什么好吃的东西,每一居士拿一份。这叫供养四宝。
我们这个是方便法门,谁愿意到佛堂供也可以,愿意请到家里供养也可以,我们这是开佛教的这种风气;我们人人都学着供养三宝,不要学着供养四宝。你们在家居士,也不要尽以为受人供养是好事情。在家的居士如果有人结缘,那么你也应该结结缘;若不结缘,也应该做点功德,这真正的佛法是这样说。并且吃了也不要拿着,吃完了还要拿一份;除非多了,庙上送给你,说是:“我们菜饭太多了,每一个人拿到家里去一点,大家来把它快点吃了,因为天气很热的,不能留得太久!”这可以的,事情有通权达便的。
这广修供养,不是说尽供养在家人,不供养出家人。那么没有人供养,我们还修行,这是真正的修道。今天 Nordeley(译音)打电话来,我问他做什么呢?他说李庆登(音)有一个 tool(工具),比我们现在用的还好得多;他们现在搬到楼上去了,这个不用了。还有一个旧沙发,也要送给我们。他那个 truck(货车)现在在哪里?如果有 truck的话,你们把它拿回来,看看可不可以用?不能用再说。他还要送给我们幢幡,我叫他要弄得清清楚楚的,不要弄得乱七八糟的。那么这是礼拜六。我记忆力不太好,你们每一个人帮我记一记,礼拜六是有人供养的。
我先要说明白了,这一次我又不高兴,不要预备这个 cottage cheese(松软粒状白乳酪)给我。
想起来前几天--不是几天,是礼拜天,果逸说她欢喜听这个 lecture(讲经);完了自己又后悔,说是说错话了,说是不应该告诉我。这是错中错!本来她应该告诉我,那么她就告诉我;她听我一问:“愿意听的是那一个 lecture?”她就思想想错了;想错了,所以就说错了,这叫错中错。
我本来的意思是问她:她不愿意听的,是谁讲的 lecture?那么当时她就想说是不应该告诉我。那么在这个地方,你要是明白,就会开一点小悟:喔!根本这个 lecture,好也是应该欢喜听,不好也是应该欢喜听的;不应该在欢喜听的就打起精神来听,不欢喜听的时候就沉沉欲睡--就想要睡觉的样子。那么我当时问,这就是叫她往这个地方想;啊!她就想到“不应该说”的那个地方去了。她以后又讲,说是不应该对我说。这说是没有关系,不过就落第二义了,不是第一义,是第二义;第二义,就是想错了!
那么还有一件事情,不知道谁有没有时间去做这一件事情?什么呢?我们这个杂志,每一次要有一个出家人、一个在家人的新闻。那么现在这个如修法师他也到三藩市这儿来。那么这出家人是很少的,来一个,我们都应该替他来做一个新闻的报导。那么最好谁有影像机的,到那儿给他影一个相片;回来刊在那一期的杂志上面,发表他一个消息。这件事情,他一来我就想,我以为你们各人都知道这种情形;但是这么多天,也没有人想要做这个事情。今天,跟你们各位讲一讲:以后凡是有居士来,或者出家人来,都应该给他照个相,发表他一个消息,把我们这杂志上的内容也充足了,那么他也很欢喜。不论他对我好不好,我们是往佛教上来看,他就以前骂过我的、毁谤过我的,都没有关系,尽量帮他们做一个宣传。
并且以后再有什么法会,我们应该照相的时候,不要问我:“有谁来应该影像?”我不欢喜和人在一起影像,所以不要勉强我来和其他人影像。你们都应该知道这种情形,不要什么事情尽等着我来,或等着我说,才去做去。你们自己都是些有智慧的人,尤其这是世间法,你们人人都应该懂的。
那么,以后或者很多人来,到这儿想要影像,或想要做什么事,你们都可以陪他影像。好像 某人那天来要和你们影像,不要告诉他说我不影像。你们应该告诉他,不要叫他和我啰哩八嗦的。有人就问了:“为什么你不欢喜照相呢?”我最欢喜照相了,因为照得太多了,好像吃 cottage cheese 一样的,就不愿意再吃了;那么照相照得太多了,也不愿意再照了。因为譬如我若有千百亿化身,比如照相照出千百亿;照完了相,这化身化完了,大约就要跑到土里去了。我现在留一点,不会那么快跑到土里去;所以我虽然愿意照相,但是现在也不照。
那么说:“我也学师父这样!”那不行的,你还不够资格呢!我是在佛教里这么多年,那个相片不知照了多少,可以说差不离整个世界各国都有了,你们现在才初学佛法;好像这果逸似的,她翻译那个偈颂,她说不要登出她的名字。“你的名字一定是很重要,所以才不要名了?”我问她。她说:“不是的!”不是?为什么你这名根本没人知道,就不要名?你名已经有了,不要名可以的;你名还没有,怎么可以说不要?我这个相,因为已经有了,所以不照了;你那还没有化出来呢!为什么你不照呢?所以有的人说:“我学师父!”你那厢还差得太远了!再待二十年以后,你再学师父的那个样子,那或者还可以,或者还不可以。
有一个人说:“我现在觉得我和师父是一样的。”或者是这样的。好像周某各处讲某某人开悟了,他和某某人是一样的。但是不是我!
若沙弥尼年已十八者,亦当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又遍学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满二十时,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然后得名比丘尼。
“若沙弥尼年已十八者”:沙弥尼,这是女人出家的。若是沙弥尼年岁到十八岁了。在佛的戒律上,必须要到二十岁才可以受比丘尼具足戒;十八岁的时候,不能受具足戒,只可以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这三个戒。“亦当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也应该自己发誓愿,来受持戒律里边这个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就是在没受沙弥戒,先受式叉摩那这六戒;那么现在不是受这个戒的时候,不必讲它是什么是法。“及遍学比丘尼一切戒聚”:和学习所有比丘尼的一切戒聚 。
“其年若满二十时”:他的年纪若满了二十岁的时候。“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才可以受像前边所说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也就是菩萨所受的十重四十八轻这个戒。“然后得名比丘、比丘尼”:在这个年满二十岁,受了菩萨三种清净戒,然后才可以称为比丘或者比丘尼。
N2. 简不得
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设作受想,不名得戒。
这是第二科,简别不得戒。怎么样不得戒呢?
“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假使这个众生,虽然他也学习这个忏悔的法门,他不能用至诚恳切的心,他也没有得到身、口、意三业清净相这样的人,“设作受想,不名得戒”:这个时候他也假设他已经受戒了,就不能说他是得戒了。J3. 明至心为因(分二)
K1. 问 K2. 答
今K1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
这是第三科,明至心为因;说明这个至心做为因地的种子。这又分二:第一科,就是问;第二科,就是答。现在是第一科,问。
“尔时,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当时这位坚固而清净有信心的这位菩萨,就又问地藏菩萨这一位大菩萨说,“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仁者!你说的这个至心,有多少种的分别呢?“何等至心能获善相”:要用什么样的至心,才能得到这个善相呢?请仁者给我讲一讲!
K2. 答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是名说占第二轮法。”
这是第二科答,是地藏菩萨答复坚净信菩萨所问。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位大菩萨,最孝顺父母的,专门行孝道,他也教化众生行孝道。这位菩萨就是地藏菩萨,在菩萨之中,他又是个大菩萨,所以就摩诃萨。他就说了。“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我这个至心的说法,这个道理我简略地说一说,只有两种。若往多了说、详细说,就有无量那么多种。“何等为二”:这两种都是什么?
“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第一,我告诉你,就是一开始专心来学习求愿,发要立誓愿的至心。这个立誓愿的至心,自己来发愿。
“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摄意,就摄持意念,不打妄想。专,是专一;精,是精诚;专精,是诚到极点了。第二,就摄持意念,专一精诚,能成就发大勇猛,与法相应、与道也相应的这种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第一求愿,这是你自己发愿的心;第二专精勇猛相应至心。你若能得到这两种的心,就能得到身、口、意这三业清净的善相。
“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这第二至心,就是这两种至心,不是单说第二,第一种不算,这都是说的二种;有第二就有第一了,第一当然是比第二更重要。所以你看这个经文,不要说这第二就是第二;这个第一就在第二里边呢!没有出去这个第二。你若没有第一,怎么会有第二?所以,此第二至心两种里边,又分别出下、中、上三种差别。总而言之,你发心发得真的,就是上;发得半真半假,就是中;你发得完全不真,就是下。“何等为三”:这三种上中下、下中上,又都是哪一种呢?
“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所谓,就所说的。系,好像用绳栓住了,系在这边吊着;把什么吊到这地方呢?把你的这个想,就专心致志这么样系想。你想,就好像把思想栓在一个地方;栓到什么地方呢?就栓到忏悔这个地方。生忏悔心,不要我拜佛或者念经、念佛,我忏悔了,正在忏悔,这心又跑了;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跑到不信那个地方,跑到那个“不信”的家里去了。
这个“不信”就说了:“唉!念经若能忏罪业、消罪业,以前没有经的时候,那个佛又念什么来着?这念经是没有用的。念佛忏罪业,这都是骗人的方法嘛!以前没有佛的时候,又念什么成的佛呢?”啊!这自己讲得很有道理、很正确的,这个道理讲得井井有条,理由非常充足。这是这个“Miss不信”告诉你的;等这个“Miss信”再告诉他什么,他说:“那个不对的!怎么不对呢?他讲得很有道理!”他信那个“Miss不信”,那个“Miss信”他就不相信了。所以,你说这就乱了。系想不乱,就是“miss不信”说什么我都不信,反正是不信你讲的话,你是“Miss不信”;我要信“Miss信”,“Miss信”这讲得对的!
我拜佛,我不管消不消罪业,我也拜佛;念经,我也不管消不消罪业,我也是念;念佛,我也不管它有没有什么好处,我也就念。为什么呢?你若贪有个好处,那就是一种贪心了嘛!你还想要有好处呢!你也想有好处、他也想要有好处,那不好处是谁的呢?所以你这么样一想:Miss信是应该信的好。啊!你这个 Miss不信是个坏东西,你再来讲什么东西,我都不相信了!这就系想不乱了。
“心住了了”:本来《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现在又叫“住”了呢?这是住,住到了了(音“了了”)那个地方。什么叫“了了”呢?就是明明了了地明白。住到那个明白的地方,你就信了;你住到那个不明白的地方,你就不信了。你们美国有一句话说,那就是不明了(音“了”)了,就是迷了。了就不迷,迷就不了;这“了”就是明白,明白就是觉悟,觉悟就是般若智慧,所以看你怎么用。“啊!我做什么事我也不知道啊!”你不知道,那就是不明了。那么为什么我不吃饭呢?那就是不明了,I don't know就是不明了,就没能心住了了(音“了了”)。“二者,勇猛心”:第二,就要有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所谓勇猛心,就是不懒惰。我今天拜了一百拜佛,明天我也不可以懒惰,只拜了九十九拜;也是一百拜,那后天还是一百拜。不能说我今天拜了一百拜,明天连一拜也不拜了;这就是所谓“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一天你在那地方用太阳晒它,然后你把它十天放在柜里冻起来它。什么呢?把你那个心,一天把太阳晒一晒,十天就放在雪柜里冻起来它。你拜佛,就好像用太阳来晒你的心一样;你懒惰了,就好像放到雪柜里把它冻起来了。你看!所以你冻的时候,就比那个热的时候多,所以始终也不会得到善相。
专求不懈也就是:有没有什么好处、有没有什么成就,我也照常做功课。好像我们天天念〈大悲咒〉,跪那儿念〈大悲咒〉;谁得到什么好处了?有没有人得到甘露灌顶?有没有人见光、见花?有没有人闻到异香扑鼻这种种的好处啊?说:“没有!”没有,也还是照常这么修行用功;有,更应该照常用功修行,不可以间断。不可以晒了一天太阳,跑到雪柜里去冻藏十天、去睡觉十天。你醒了,一天去晒太阳;睡了,十天放到雪柜里,这一定不会有什么好处!
“不顾身命”:不但不懒惰,就是身疲倦也不管它,甚至于生命没有了也不管它。好像我们这儿,今天来这一位翟居士,他说他是个做生意的,就先要打算打算:这用多少本钱,才能赚多少利钱?哎!怎么样想办法能赚钱?这是他的生意经。那么我说:那不管的!今天有饭就今天吃饭,今天没有饭就喝水,连水都没有了就打饿七。我们这儿不管!不顾身命嘛;你若管,那就是顾身命。
“三者,深心”:深心有多深呢?好像那个大海似的,不知道有多深;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你看!怎么叫深心呢?不退就是深心,发不退心。我今天拜佛,明天也是拜佛,后天还是拜佛;今天念佛,明天也念佛,后天还是念佛。不是就像头先讲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那不行的!
“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假设这个人修习这个忏悔法,连下品的至心都没有;你都不发这个下品的至心。“终不能获清净善相”:你始终不会得到身、口、意三业都没有恶相,是善相了。“是名说占第二轮法”:以上所讲的,这就是说明了占察第二种轮相的方法。
要去台湾受戒的,就早一点报名,这个八月间就停止报名了。去受戒的人,要预备来回的飞机票,他那儿不供飞机票;飞机票连自己用,大约要一千块钱的样子。如果没有一千块钱,就是没有法子去了,没有咒可以念,好叫你自己飞去。那么怎么办呢?可以等多一年、或者等多两年,在金山寺或者也会传戒;到那时候,可以减价一半的一半,二百五十块钱够了,那么这是很便宜的。
各位想一想,愿意早出家、早受戒、早做比丘,就到台湾去;若愿意晚一点出家、晚一点做比丘,就等着在金山寺美国第一次传戒的时候,你再来受戒。这是第一批,第一次是很好的。所以,你要是没有钱,最好的机会就是等着金山寺传戒。每一个愿意出家的人,应该先写一篇文章或写一封信给我,说说你出家的理由:为什么你要出家?你看不破什么你要出家?你放不下什么你要出家?说明白了这个理由,然后我看了可以,这才可以;许可你或者到台湾出家,或者到台湾去受戒,或者到金山寺来受戒。一定要先写一个申请书,说明了你出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