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这个地藏菩萨从十一个大劫以前到现在,他就庄严这个五浊恶世,令这个五浊恶世变成好的了;他令众生都成熟,就好像那个种的田,都得到成熟似的。这个世界就是五浊恶世,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
那么说:“庄严这么久,这个五浊恶世还没有变好?”没有变好,你怎么知道呢?你也没有在十一劫以前;十一劫以前是个什么样子,你知道吗?如果你不知道,那么你怎么能说没有变好?这个人又说了:我现在七十多岁......,或者六十多岁、没有七十多岁,也就是有这么个人;他说:“我在我生的那个时候,觉得那个世界很好的,到现在也就坏了,一天比一天坏!”
我说这个七十多岁的人,这是他有个儿子在这儿代表他说的;不是这个七十多岁的人来的。怎么代表呢?这个人说,我听我爸爸说的。他在家里说,他七十多年以前的那个时候,这个世界平安无事,也没有这么多人杀人,也没有这么多人吃人,也没有这么多人偷东西,也没有这么多做坏事的人。那么七十年以前就好过现在,这岂不是一天比一天坏吗?
这一天比一天坏,因为什么呢?就因为这是末法了。幸亏有地藏王菩萨,在这儿庄严这个五浊恶世;若没有地藏王菩萨在这儿庄严这五浊恶世,这个五浊恶世早就变成什么也没有了,众生都死光了。因为这么庄严,所以还有一点众生。有这众生又有什么用呢?在这众生里面选佛──选拔佛。这一个众生机缘成熟了,地藏王菩萨就度这一个众生;那一个众生机缘成熟了,就度那一个众生。那么没有成熟的,地藏王菩萨就等着。
“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所以他在我们现在这个法会中,他的相貌那么圆满,他的威德也比其他的菩萨是殊胜的。“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唯独除去佛之外,其他的菩萨都不能超过他这种身相端严、威德殊胜的境界。当然他不能和佛比。
“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又在这个娑婆世界,所有他教化众生的这种事业。化业,教化的事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唯独除去菩贤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其余的这些大菩萨,都没有地藏菩萨这样子的殊胜;他悲愿也深,慧辩也殊胜。遍吉,就是普贤菩萨的别名;观世音,也就是那位观自在菩萨;等,就是包括文殊菩萨了。
“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因为这个菩萨他在生生世世都发这个愿力,他说无论哪一个众生向我求什么,我都很快就满足他的希望。他求什么,我就满他什么愿;甚至于有人想要喝我的血,我就给他血喝;想要吃我的肉,我就给他我的肉吃;想要把我杀了,那我就叫他杀了。这地藏王菩萨发这个愿,你对他再不好,他都要度你;但是我们众生,可切记不要:“喔!地藏王菩萨发这个愿,那么我就试一试把他杀了,他好度我!”这个不要试。这一试是很危险的,变成“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了。
地藏菩萨虽然发愿度对他最不好的众生,但是或者要等一等;一等,或者等一个大劫、二个大劫、三个大劫、五个大劫、十个大劫,也都不一定的。总而言之,他等一等叫你受一点苦,然后再来度你。总而言之,他忘不了你,但是要等得很久。因为他的愿力没有边,没有穷尽;不知道尽未来有多少个大劫?那个时候都是他的愿力所到的地方。所以他将来度你,要慢慢等着。
“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他能消灭众生一切的重罪,除去一切的障碍,现在得到安稳、得到平安无事,非常快乐的。
我们道场的法门做好了。这个法门是个大法门,不是个小法门。三个门合到一起,这也就是三位一体。因为以前果地要做灯,做三个,表示三宝;那么现在做门,做三个门,也是三宝,这三门就是一个门,不二法门。那么你们都要学习开这个门,我们这个门在这个地方说,这是右边;在外说,是左边,你在外边可以往里边一推把它开了。那么,从或者明天、或者礼拜六、或者礼拜天,可以用这个门了。用这个门,就把那边那个门锁上;你们各位来的时候,就从这边来,往里一推,就可以推开这个门了。想进我们这个门,要用一点力量;你们不用一点力量,是进不来的。
那么我们这个门做好了,以后就无论男人、女人都是走这个门,进来就先拜拜佛;然后,男界到男界那边去,女界到女界那边去。这是平时,要是外边的人到这儿,拜佛完了,他有什么事再做事。无论谁来,先叫他拜佛,我们这儿以佛为主;他要是到这儿不拜佛,对我们道场是不恭敬。对佛不恭敬,也就是对人不恭敬;对人不恭敬,就是来到这儿想 make trouble(找麻烦)。所以我们无论哪一个来,都要叫他先拜佛;他拜完佛或者签名,或者有什么事再谈事情。这是我们以后的规矩!
在明天晚间,果宁还是照以前一样的来讲法。你们大家预备预备,后天礼拜六要开会;或者有外边人来,或者没有,我们都一点钟开会。你们大家想一想,每一个人可以提出来一个建议,有什么事情应该做的?有什么事情不应该做的?我们这一切一切的事情,都应该要研究一下,来讨论,不可以马马虎虎的。那么以后凡是到这儿来的人,大家都要共同一致,要一个心来拥护道场。这是我这会儿给你们说的话。
打那个钟声偈,不是一个字打一下,那和“阿弥陀佛身金色”是一样打法:打二下念一个字、打二下念一个字;最后那七字一句,后面三个字打一下,那么样念得很慢很慢,不是念得那么快的。钟声偈或者能念个五分钟、十分钟。你们现在一开始都是马马虎虎的,慢慢学!不过也可以先说“顶礼法师”,然后念偈;念完了,就打个问讯,这是站着;要是坐着,就可以坐着念那个钟声偈。
这个门,现在我们一开始,晚间用个纸掩着,写上可以开的;不然一个样子,人不知道开,有的人很笨的,无门可入。
H2. 慧辩胜
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所谓巧说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
这是第二科:慧辩胜,他的智慧和辩才是殊胜的。
“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又者这一位菩萨,他有一个另外的名字,叫“善安慰说者”。这个本来是个“说”字,但是在这儿应该读个“说”(音“税”),读入声。说(音“税”),就是说(音“税”)说;就是很会说的,说得你没有办法不相信的。不是像我现在跟你们讲经,讲了这么久,还有人不生信心,因为我不会说说你;要是会说说,像地藏王菩萨那么大的智慧辩才,就可以把你们说说得相信了。安慰,就是你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到那儿给你讲几句好话。好像你心里不高兴了,和你讲一点笑话,令你生一种欢喜心来,这叫善安慰说者。他辩才无碍,无论任何人听了,都听得非常欢喜,都欢喜听。
“所谓巧说深法”:就是人所说的,他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来讲说一切的深法。深法,他是用很浅的道理,把很深的佛法就讲得令你明白了。这叫深入浅出,用很浅显的道理,令你明白这个很深的道理、很深的佛法。
“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他能以循循善诱发心想求菩萨道、行大乘法这种初学佛法的人。循循善诱,就是用种种的方法来令你发菩提心,令你生无上菩提的信心。初学,就是好像你们各位现在学佛法,这都是初学。
“令不怯弱”:令他不怕。不会说:“喔!这菩萨道很难行的,我不能发这个菩提心,我做不到!”或者说是:“舍利弗都不能行菩萨道,何况我呢?我这一个初发心的人,不能行菩萨道的。”这样子就叫怯弱。那么地藏王菩萨对于初发大乘心的,他就帮助他们来发大乘心,鼓励他们,令他们不生恐惧心、不怕菩萨道难行。所以地藏王菩萨对我们众生太慈悲了,帮助我们众生的地方太多了!
F3. 结答
以如是等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说之。
这是三,结答;结束了这个问题,来答复坚净信菩萨的所问。
“以如是等因缘”:因为像这样子这样多的因缘。就是像前边他的慈悲愿也殊胜,他的智慧辩才也是殊胜的,还有其他种种殊胜的善说诸法、权巧方便这种种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化得度”:在这五浊恶世,所有一切众生,都对地藏王菩萨好像渴了要喝水这么样地盼望仰慕,希望得到地藏王菩萨的教化,好离苦得乐。渴,好像渴了要喝水;仰,是盼望,是希望的意思。“是故我今令彼说之”:因为有上边这种种的因缘,所以我现在要地藏菩萨 答复你这个问题。
那么,前边所讲的文是序分;现在讲序分已竟了,向下讲就是正宗分。
A2. 正宗分(分三)
B1. 启请 B2. 演说 B3. 获益
今B1
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已,寻即劝请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开士!如我所问,恶世众生,以何方便而化导之,使离诸障,得坚固信?如来今者,为欲令汝说是方便,宜当知时,哀湣为说!”
这一段文是正宗分。这正宗分又分出来三大科:第一,就是坚净信菩萨启请;第二,就是地藏菩萨来演说;第三,就是一切听众得到的利益。现在这是第一科,就是坚净信菩萨来请法。
“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已”:当尔之时,坚净信菩萨就明白了为什么佛叫地藏王菩萨 答复他这个问题。以前坚净信菩萨不明白佛为什么不自己说,而叫地藏菩萨说这种方便法门,他生了一种怀疑;所以佛就向他解释,解释地藏菩萨的悲愿是与人不同的,他的智慧辩才也比其他人高。现在他明白了,“寻即劝请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寻,就没有待很久。随即他就劝地藏菩萨,请地藏菩萨这个大菩萨来说法;他就说了:
“善哉,救世真士”:好得很,你这一位大菩萨!你真正是一位救世的大菩萨,不是个假的菩萨。你是个真的,现在我真认识你了!佛这样赞叹你,你这个慈悲的愿力是太大了!“善哉,大智开士”:啊!你真好得很呢!你这位大菩萨!你是有大智慧、有大辩才的一个开明之士,你是个开大智慧的一个人!
“如我所问”:好像我以前请问释迦牟尼佛所问的,“恶世众生,以何方便而化导之,使离诸障,得坚固信”;现在这五浊恶世的众生,应该用什么方便法门来教化他们,使令他们离开他们的业障,得到坚固心呢?
好像我们信佛,有的时候就生出一点信心,有的时候这信心就没有了。这为什么呢?就因为没有坚固信;你若有坚固信了,永远都不会变更的。我信佛,就由生至死,我一定要信佛,我一定要为佛教来服务,我要做佛教的一个真正的护法;不要马马虎虎的,不要那么今天这样子,明天就变了。不可以的,你这一变,就没有坚固信心了。
“如来今者,为欲令汝说是方便”:释迦牟尼佛现在向我说,是应该向你来请法,请你来说这个方便的法门。“宜当知时,哀湣为说”:你现在应该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慈悲哀湣这一切的众生,来为众生说一说这个法!
上个礼拜五,果进发心供养;她就问我,是等到礼拜天供养、还是礼拜五就供养呢?当时我告诉她:“你今天供养和礼拜天供养是一样的,因为礼拜天很忙的;虽然说是佛诞是礼拜天,你有这种供养的心,早一天供养,早一天得到这个功德。”于是乎,她就把她去做工赚的钱拿出来供养;供养了大约是一百四十块钱,我记得不知道是清楚不清楚?
那么发供养心了,把这个手袋就空了;所以礼拜六遇到土匪,把手袋给抢去了,就没什么大的损失。我昨天问她:“如果我叫你等到礼拜天,你这钱大约就会没有了吧?”她说:“是的!要是等到礼拜天,就没有了供养,供养土匪了!”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我早就告诉你们这些 girls(女众),要有一种团结性;回去的时候最好大家一起回去,不要单单一个人走。单单一个人走,他看你单单一个青年 girl,就会欺负你;你若多几个人,他就不敢。我早就告诉你们这个情形,我在想像中,早就知道会发生这种种的问题;因为现在不是说 mission(米慎)区不好,就是任何地方都是这样子的,这三藩市还算好呢!你若到纽约、到其他的地方--罗省(洛杉矶)比这儿乱得更厉害!所以我们以后每一个人听完了经,要小心一点!
那么,我看今天果前做这个房,快点把这个房间做好了;你们哪一个 girl 愿意搬到这地方来住,比较安全一点。但是在没有搬来以前,你们大家应该有一个团结;互相照顾,你照顾她、她照顾你,不要一点团结性都没有!
果进或者在前生--虽然她今生很老实,很认真修道,也发心供养;她所赚的钱完全都供养了三宝,自己也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也舍不得买好东西,这是很诚心的。不过在前生,或者也抢过人东西,所以今生被人抢去了;虽然是这么样讲,但是若小心一点,也就不会有这些个问题发生。这是因为不小心!
有的人就说了:“她不止赚一百四十块钱哪!她赚的比这个多!”我知道比这个多。她每一个月供养两次,并且还另外给租;所以她自己没有什么钱留,都是很认真的,一点都不马虎的。我觉得她很诚心,对于三宝的心,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真;我相信,她求什么愿,一定能遂心满愿的。这三宝一定会知道她这个真心,是一点虚伪都没有的,完全是真心来护持三宝、供养三宝、恭敬三宝。本来我知道她不愿意我对你们大家讲这个;但是因为有这种特别的因缘,所以和你们大家讲一讲!
B2. 演说(分三)
C1. 示占察法 C2. 示进趣义 C3. 示善巧说 C1(分二)
D1. 诫许 D2. 正说
今D1
在这个正宗分里边的第二科演说,又分出来三个科:第一,从上卷到上卷的中,这是指示占察的法;第二,从下卷到“摄修禅定之业”,这是指示进趣的义;第三,从“尔时,坚净信菩萨问”,到“当如是知”,是指示善巧说法。现在是演说里边的第一科,指示占察的法。指示占察法又分出二科:第一,是诫许;诫,就是叫他注意的意思;许,是许可了。第二,是正说;正正当当说这一部经了。现在所读这一段文,是诫许。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语坚净信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谛听!当为汝说。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语坚净信菩萨摩诃萨言”:当尔之时,地藏菩萨这一位大菩萨,对坚净信菩萨摩诃萨说了。“善男子,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啊!你要审谛而听,你要注意一点,我当为你说这个道。审谛而听,这已经许可给他说法了;当为汝说,这是正当许可给他说法--正说法。
D2. 正说(分三)
E1. 随机立法 E2. 略示劝诫 E3. 正示轮相 E1(分二)
F1. 随机 F2. 立法 F1(分二)
G1. 明无信力 G2. 明有障缘
今 G1
若佛灭后,恶世之中,诸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未得决定信;不能修学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成就现前;不能勤观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亦不勤观真如实际无生无灭等法。以不勤观如是法故,不能毕竟不作十恶根本过罪;于三宝功德种种境界不能专信,于三乘中皆无定向。
这一段文,就是正为说法。正说法又有三:第一,是随机立法。第二,是略示劝诫。第三,正示轮相;正当指示占察善恶这种轮相。在这第一随机立法,又分出二科:第一,随机,第二,立法。现在就是这个随机,这种机缘怎么样?佛用什么方便法门来度?
这随机又分出二科:第一,叫你明白无信力。第二,叫你明白有障缘。你要是没有障缘,信力虽然是很少的,或者也可以向道;你要是有信力,障缘虽然很深的,你也可以自己修行。现在在这个恶世的里边,既然没有信力,又遇到种种的障缘,所以应该设一种方便的法门;就是指示占察善恶这种轮相,用它来除去众生的疑惑。
“若佛灭后,恶世之中”:假设在佛灭度之后,在罪恶充满的五浊恶世这里面,“诸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比丘,就是出家的男人;比丘尼,是出家的女人;优婆塞,是在家的男人;优婆夷,是在家的女人。“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未得决定信”:于世间的因果法,和这出世间的因果法里边,没有得到有真正的定力、真正的信心。
“不能修学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成就现前”:想,就是观。他不能修行观这一切的无常,不能修行无常观;也不会修苦观,知道一切都是苦;他也不会修无我观;也不会修不净观。这个苦观、无常观、无我观、不净观,不能修成就。
不净观以前讲过,就是多贪众生要修不净观。多贪,就是有贪欲心;有贪欲心的人,应该修这个不净观。什么不净呢?身体不净。修看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眼睛有眼泪、有眼屎,耳朵就有耳屎,鼻子就有鼻涕,口里就有黏痰唾沫等邋遢东西,这是头上这七孔;再加大小便利,这就九孔常流不净,所以要修这个不净观。你若知道它不干净了,你又有什么可贪爱的呢?有什么可着住的呢?你为什么对它生一种贪爱?就因为你不知道它是不净的。这么肮脏、这么邋遢,那有什么好呢?
“不能勤观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四圣谛法,就是苦、集、灭、道。这苦、集二谛,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是世间法;道、灭二谛,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是出世法。那么他不能勤精进修这个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亦不勤观真如实际无生无灭等法”:也不勤精进修习真如实际这个真实的境界,无生无灭这种法。不假就是真。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流转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是还灭门。要是详细讲,很费时间的;你们若想详细知道,可以和他们听过经的人研究研究。
“以不勤观如是法故”:因为你不精进修行前边所说这四谛十二因缘,和真如实际等等法的缘故,所以;“不能毕竟不作十恶根本过罪”:常常就会打妄想了,常常打妄想就会造罪业了,所以对于十恶这根本过错的罪业,就不能完全不作。
“于三宝功德种种境界不能专信”;你对三宝佛、法、僧的功德的种种境界,你不生出一种真正的信心。“于三乘中皆无定向”:于声闻乘、菩萨乘、缘觉乘这三乘道理里边,你不知道修哪一个法门好。也不知道修四谛好啊,还是修十二因缘好?也不知道修六度真如实际的理好,还是修什么法门好?就是无所适从。无所适从,就不知道走哪一条路;这叫没有定向,于这个三乘也没有定力,也没有一个方向,不知道怎么样去修行。
明白,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明白。就是这个道理,那还问什么哪?凡夫有凡夫的无明,圣人也有圣人的无明,在等觉菩萨还有一份生相无明没有破;圣人的无明就浅一点,凡夫的无明就深一点。总而言之,你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你做这个事情。
你就拿这个男女相爱来讲,怎么就跑出一个这么样的力量来?从什么地方来的?这就是无明,就是从无明那儿来的。你懂了没有?这根本你当时就该 答复他,还何必问我呢?你所不明白的,就是无明了嘛!明白的是什么?你没明白吗?没明白,这就是无明了,那还要问?没有问题了啊?
这位 Lancaster(蓝卡斯特)对我们这儿讲怎么样?他到这 Buddha Hall(佛殿)怎么样说?说很大?什么很大?是 Buddha Hall大?还是他感觉大?这你也要问他。若说 Buddha Hall大;这 Buddha Hall仅仅就可以装得几百人,不算很大的;若说他感觉大,那是无量无边的。你问问他:他要回来,谁不要回来?他要回来就回来了啰!那天走的时候,他说:“See you soon(很快再见)!”
G2. 明有障缘
如是等人,若有种种诸障碍事,增长忧虑,或疑、或悔,于一切处心不明了,多求多恼,众事牵缠,所作不定,思想绕乱,废修道业。
这是第二科,有障缘;第一科,是没有信力。我们修道最怕就是没有信心;没有信心,要是没有障缘,还可以有机会修道。那么现在信力也没有,又有这个障缘;所以这就是不能修道,发生障碍。这障碍,就对修道上是不方便的。
“如是等人,若有种种诸障碍事”:就像前边所说没有信力的这些人,如果有很多很多对于修道上的障碍。种种,就是包括很多很多的。
好像自己想要修道,有父亲母亲不许可你修道,这也是一种障碍。或者父亲母亲许可你修道,你自己不精进,这是一种懒惰的障碍。或者你想要修道,又想要贪财,这也是一种修道的障碍。或者你想要修道,又贪这个色,这也是修道的障碍。或者你自己想要修道,又贪名;不是真正为着修道,着住到这个名上,这也是一种障碍。或者自己想要修道,放不下好吃的东西,鸡鸭鱼肉放不下,这也是一种修道的障碍。或者你自己想要修道,又总想睡觉:这也是一种修道的障碍。乃至于你贪,这是修道的障碍;瞋,这也是修道的障碍;痴,这也是修道的障碍;慢、疑这都是修道的障碍。
“增长忧虑”:你因为有种种障碍的事情发生,所以你的忧虑就增长了,就忧愁这个、忧愁那个。那我修道,连个庙也没有,怎么样修道呢?这也是忧愁。我想修道,谁给我饭吃呢?会不会有人供养呢?这也是个忧虑。我修道会不会有衣服穿?这是忧虑。衣食住都是忧虑,又忧虑我修行会不会有人知道呢?这种种的忧虑。
“或疑、或悔”:或者对于佛法,就生出怀疑来了,或者就后悔了。“啊!这种事情不知是不是真的呢?我修了这么久了,也没有觉得得到了什么。”好像有的人说到这儿学佛法,学了这么久,也没有得到了什么,就生出这一种怀疑来了。有的就:“这个佛法,修来修去也是这样子,没有什么大意思!我知道这么样,当初我就不修佛法了,我这个时间都空过了!”后悔了。
“于一切处,心不明了,多求多恼”:在这个一切时一切处,随时随地心不明了;心不明了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就又想求这个,又想求那个;可是求的越多,烦恼也越多。你求这一种事情求不来了,就要生烦恼了;这一生烦恼,就变成愚痴。你这愚痴,就是种地狱的因,种饿鬼的因,种畜生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无明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