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上人于1971年应弟子之请开讲本经,惜未讲完。现就当时所存之录音带整理成文刊出。
佛教丛林里头,无论有多少人,也听不见有一个人讲话。为什么呢?因为在丛林里头住的人,都是用功修行的人,没有时间讲闲话;就是重要的话也很少讲,讲话就令定力散了。所以真正修道的人,有的时候你问他话、和他谈话,他不讲话的;这你不能怪他,说是他没有礼貌、他对你不客气。不是的!因为他是用功的人,用功的人很少谈话的。因为他一谈话,就会生了妄想;一生妄想,定力就不集中了,就不能有一种定。
这个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不是说我打坐的时候像入定;无论你做什么事情,你都不打妄想,这就是在定中。你能长在定中,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你不在定中,你真正的智慧不会生出来。真正的智慧生出来,你就没有一切的执着,什么执着都没有了!在丛林里头,你谁讲话,这就是打其他人的闲岔,令人不修行不用功;所以很少很少讲话的。除非在客堂里头当知客的,有人客来,他要讲话;没有人客来,他也是不讲话的。
在一早起身的时候,要比人家起得早,不能比人家起得晚。譬如打叫响:在五点半钟打叫响,自己觉得要是时间不够的话──有很多人都用厕所,或者洗脸、洗手啊;那么洗手的地方也不够、厕所也不够,所以洗脸的时间也不够了。那么怎么样子呢?就是在没有打叫响以前就起来;或者五点半钟打叫响,你可以五点钟就起来了,比人起来得早一点,你把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完了。那么起早一点要很静,不要做出很多的动静, too much noise(很多的噪音),令其他人也睡不着。
那么你说:“哦!其他人睡不着,也可以就跟着我一起起身了?”可以是可以,但是有的人他不愿意那么早起身;你令他睡不着了,他就生瞋恨心,就想:“真讨厌!我还没睡醒,你就令我不能睡!”心里生了烦恼,对你也没有益处,对他也没有益处。那么,因为你自己愿意早起来,所以你不能瞋恨其他的人;其他人不愿意早起来,他就会生瞋恨心了、就生烦恼了!
我记得我到庙上出家的时候,住在丛林里头;一般的人都是四点钟起身,我在两点钟就起来了,我做我所应该做的工作。佛前应该点灯、应该把香上好了,在将要上殿的时候,佛前一定要有香。那么要念香赞,檀香炉一定要把它点着了它;若不念香赞,就不必。这个叫香灯,管理佛前的清洁;出家人就叫香灯师,在家人就叫香灯的居士。
佛前总要干净,用完了的火柴盒不能还在那个地方放着;用完了,没有火柴了,一定要把它拿走了它。你总放在那个地方──我没讲吗?那像一个 garbage(垃圾)地方似的。用火柴也不能用用这盒、又用用那盒;尽一盒来用,用完了再拿另外一盒出来,不能在香炉前边摆了四、五个火柴盒。这四、五盒在摆香炉这个地方,已经就占了很多的面积,所以这一点各人应该注意!
我们现在在西方,建立这一个真正用功修行的道场;无论什么事情,都应该做其他人的榜样、做其他人的领袖,不能叫人家跟着我们学邋遢!
在早课,要是没有什么毛病的,大家都应该做早课;要是有毛病的,应该跟一个人打个招呼,叫告诉一声。好像果前前几天,他说和这Toilet(马桶)开了大会,就愿意亲近那个Toilet;他就告诉果先说,今天没有时间做早课,因为要和厕所开会。结果他就开了很多次会,问他开了有什么成就?他说没有什么成就;这个会开得是如是而开、如是而闭。那么都要告假!
因为我们修行的人,对佛没有什么表示,只可以在早、晚课表示自己一点恭敬心,所以一定要把这个早、晚课看得很重要。虽然这是一种仪式,你要是有一种真诚的心,也能得到诵经的三昧、诵咒的三昧、念佛的三昧;都可以得到,只有看你诚心不诚心!当然天天你拖拖拉拉地走在人后面,人家大家都上殿了,念了一半你才来,那你怎么能得到三昧呢?所以这一点,各人都要注意!
那么早些起来、同时起身,或者稍微早一点可以,不可以晚了;晚间可以早一点休息,在 lecture (讲经)完了之后,你早一点休息。早一点休息,你就会早起身了;你因为睡得晚,你一早就起不来了;或者你晚间再打一点妄想,那一早也不能起身了。我们以后的规矩,是晚间九点半钟就可以休息了,最晚到十点钟,大家就应该关上灯。你愿意打坐,在自己的所睡觉地方可以打坐;愿意睡觉,那也是欢迎的。所以各人都要特别注意这点!
在我们这儿住的人,若没有特别的情形、特别的事情,在九点半钟一定要回来,因为十点钟我们这儿就把门关上了;关上门的时候,外面来的人我们也不开,里面出去的人也不能开。就是在这儿住的人,过了十点钟不回来;就可以在门外面这么或者坐一宿、或者睡也可以的。
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你也跑出去很晚回来、他也跑出去很晚回来;人人都要休息、人人都要用功的,没有那么多人给你看门口。或者你有特别情形出去,你和一个最好的朋友说,你告诉他:“我今天要晚一点回来,请你给我开门!”这样子,你晚一点也可以;有特别的情形,你若告诉庙上一声,庙上也可以有人给你等着开门。这是各位应该知道的,庙上和在家里不同的。
那么外面的居士呢?在九点半以前,最晚到九点半,就应该回到自己家里去,不要在这儿;因为在这儿大家都要休息了!这是大家应该知道的。
还有做完了晚课,因为我们这儿太忙了,所以有人还去做工;等到把这工作做完,就是到暑假班的时候,开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谁也不可以做工,都应该认真来研究佛法。在现在要讲这部《占察善恶业报经》,我想或者下个礼拜天开始;今天是礼拜四,礼拜五、礼拜六,礼拜天晚间就讲这部《占察善恶业报经》。在Chinatown(中国城)那个地方讲经的规矩,你们现在到这个地方都忘了,都不知道这个规矩是怎么样的了。我并不是希望你们给我顶礼,我最讨厌人顶礼的;为什么?因为我没有道德。人家给我叩一个头,要是有福报的人,我就受不了;没有福报的人,勉勉强强还可以。好像若有一个皇帝来给我叩一个头,那简直的──或者就受不了了!
那么在Chinatown(中国城)那儿讲经,讲了这么久,你们都知道这种规矩。在没有开经以前,就是法师上法座。你们记得这个!不是现在我叫你们给我顶礼,以后有法师讲经的时候,都应该这样子的。譬如外面来了一个法师,你们一点规矩也不懂。在法师没有讲经以前,就应该念一个〈钟声偈〉;我们这儿从来也没有念〈钟声偈〉,因为以前我知道你们各位都不会。那么以后;你们现在都会 铛铛噼,会打啊、唱的,就是念的都可以,现在可以唱这〈钟声偈〉。讲经之前,法师上座,念〈钟声偈〉,说:“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德祈世界和平,﹝我们改它“祈法界和平”;我们都要大的。﹞利益报檀那厚德。”偈子是唱着念的,有的唱得非常之好!
我在天津,倓虚老法师在那儿讲《楞严经》;那个唱〈钟声偈〉的维那,唱的声音特别宏亮,甚至于在一个mile(哩)以外,都可以听见他那个声音,唱得非常好。唱〈钟声偈〉完了之后,就说:“顶礼法师!”这个法师就说:“不为礼!”普通都是这样规矩。那么虽然说不为礼,这个居士还是一样礼拜的;有的就在他那个座位上拜,有的就是走出来到佛前这儿大展具,向这个法师顶礼。就好像请法那个样子,但是他就是叩三个头,不是跪那儿求。那么这是一开始,讲法完了之后,这法师下座向佛三顶礼;完了之后,就说:“礼谢法师!”然后再说:“送法师回寮!”果逸对这个很熟行的,她做过很多次了;不过都还是个美国式的,不是个中国的样子!
那么,我们现在也不要用中国的样子,也不要用日本的样子,也不要用美国的样子;我们是“法界的样子”,将来令每一个国家都跟着你们的方法去做去。因为你们都把它翻译成英文,将来西方人都跟着你们来学了,你们做一个创作者。
早晨早一点起身,晚间早一点休息;这叫“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说“夜眠迟”,我不主张夜眠迟;迟,也就是晚,迟晚一点。我主张晚间早一点休息;你晚间不休息,早上就起不来!并且每个人还要修自己私人的功课。或者修〈四十二手〉、或者诵〈楞严咒〉,或者念《金刚经》、《弥陀经》、〈八十八佛〉之类,各人自己选择。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定要把念佛、念法、念僧、诵经、持咒这些个私人的功课做圆满了它。你修行,差之丝毫,谬之千里;差一点,就离得很远了。
我们共同在一起,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规则;这个规矩不是你的规则,不是我的规则,不是他的规则,是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我本来老实告诉你们:这个做住持的,早晚课愿意去做就去做,不愿去做就不做。那么我看你们都要学住持、都要做这住持了──都愿意去做就去做,不愿意去做就不做;所以我一想,我这个命苦的住持,还是不管他们做不做,我来做!所以现在每一天早晨、晚间做功课的时候,我都来和你们随喜一起做。
可是做,有的时候因为我年纪也老了,和你们这一些青年人比较,是不行了;又兼收了一个打师父的徒弟──我在那儿也做工,果前就把那个凳子推倒,把我脚打得天天都很痛的。不过我也不会生瞋恨心,说:“这个徒弟最坏,不要他!”因为这也是叫我来忍辱呢!而且他又不是故意的,是无心的;无心是没有过错的,就诸佛菩萨也不会责备他的。但是,你们不要学他这个无心的样子;你们若学他这个无心的样子,我就要多痛几次了!
所以我虽然脚痛,还是一样和你们来做早课、晚课,绝对不懒惰的;因为我若懒惰,你们大家都要做这个“住持”了──比丘也要做住持、比丘尼也要做住持、优婆塞也要做住持、优婆夷也要做住持。那么多的住持是不行的,所以我就辛苦一点,要来随着你们大家一样做早、晚功课。我宁可痛得厉害,我坐在那个地方休息休息;你们大家在前面有的人会看见、有的看不见,因为我就在后面,懒惰一点也可以。
你们唱到“利益报檀那厚德”,最后面这“厚”字要很长很长的声音,也很大的声音。
今天我看见这佛前供了有两包 cheese(起士、乳酪),又有大约糖果之类;怕老鼠给吃了,他又把它拿到上面。想不到在这上面,老鼠也找得到。今天也没有了!这个佛堂是要小心一点,有老鼠能吃的东西,不要往那儿摆;往那儿一摆,你就是收得再高的地方,也会没有了。所以我说老鼠会闻味,你们不相信;的确的啊!你吃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有味道它就会找着!
有人告诉我不是老鼠偷吃去的,是这个“大老鼠”拿去供众了。无论大老鼠、小老鼠,放在这个地方都能找的到;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很难得的一件事。凡是老鼠爱吃的东西,在佛前不要放那么久,就是 cheese 虽然有纸包,它也可以咬坏了来吃;所以对于这种性质的东西,供完随时就拿走。你比如谁拿来供佛,你可以上上香,上完香就叩头,叩完了头,随着就把这个东西拿走;不要摆在那儿时间久了,免得佛堂里引来老鼠。
比如我们这儿念念佛,那个老鼠出来找东西吃;有的人怕老鼠的,就会吓得呱呱叫。所以你们各位对这一点要注意。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因为我听那个Nordeley(译音)说,以前我们佛堂里头人很少的,老鼠就很多;她去拜几次佛,都看见那个老鼠跑到那个 garbage can(垃圾桶)去吃东西。她就说那个老鼠很守规矩的,佛前摆的这个供,无论是吃的东西、点心,它不去吃去,它就到那垃圾箩里头去找东西吃。但是这种守规矩的老鼠是很少的,不守规矩是很多的!不是它守规矩,或者因为供桌高一点,它还没有找到;或者这个老鼠的嗅觉不太聪明,所以找不着!
我们现在新成立这个佛殿,希望没有老鼠进来;所以在佛前供的东西,时时刻刻都要小心一点!说是:“老鼠也是众生,你要度众生、利益众生,它既然想要吃,为什么不给它吃呢?”有一个人这样给老鼠做辩护律师,给老鼠来辩论。这个辩的理由是很充足的、有理由的;可是我们佛堂是供佛的,不是供老鼠的。老鼠想要吃东西,可以到厕所或者是 kitchen(厨房),或者是其他人吃东西,或者放东西的地方;这佛堂是不准老鼠吃东西,所以我们对这一点要知道!这个给老鼠做辩护律师这个人,这个理由也不成立,也是不能胜利的。
那么这个佛堂现在是新开始,佛堂的门也就快做好了。这个门做得是又庄严、又坚固、又伟大,我用手活动活动,没有法子把它活动得了,是很坚固的,做得是不错的!本来今年我们前面这个门,应该选一个好的时候来安门。我昨天对果前讲:一早起一点钟到五点钟,这个时候是很好;可是这个时候太早了!因为这个门是做在外面,不是好像佛龛做在里面,外面看不见;如果一点钟就开始做外面的门,来回走路的人就会说:“你们这干什么呢?”他会以为我们这有什么与人不同的情形,所以在这个时候不适宜做。
那么其余的时候,就是等一等两点到五点的时候,这个期间是安门最好的一个时候。这个门,虽然是三个门,但是我们叫“不二法门”,你看这是很妙的!很不可思议!我们这个门建立好了,我们人来回走,就是从这边这个门了;把那边那个门锁上,把 office(办公室)里面那道墙也打通了,那个 office 地方又多一点。这是现在的工程,就做得差不多了!
这个厨房、厕所一做好,我们就不做了!把那个房很快就做好,到暑假班时候,决定就不做工了;任何工作都停止,做好也要停止,没有完成的,在这个暑假班期间也不做了。或者过了这个暑假班,有什么不圆满的地方,再稍微做一做它。决定不可以做到五年、或者十年、或者二十年!住可以住五年、十年、二十年,在这儿住、修行;那做工就不可以做那么多年。因为我们是修行的,不是做工的;天天都要修行,要用功办道,有很多的人,都等到这儿来开悟,从这儿要成佛呢!所以我们的工作,大概就要这样停止了。今天晚间就开始讲这部《占察善恶业报经》。本来我这几天想看看《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注解,也没有时间看,这几天心情也不太好。我今天对你们讲,不是讲笑话,真的就想找一个人打一打,就好了;但是找来找去,也找不着可打的人。我想要打这个人,骂他几句他也不出声,就算了;想要打那个人,我以为骂他他要驳我嘴,那我就可以打他几巴掌,也没有人出声。大约都知道我要打人,都不讲话。那么今天就碰到果地,我就跟他说:“我要打你!”他是很欢喜要挨打,把帽子摘下就来了;但是我看他一来了,我就跑了!哈!
今天晚间讲这部《善恶业报经》,我本来想作一作恶给你们看一看;虽然这个恶也没有作成功,但是善也是没有的。不过我虽然没有作恶,也没有作善;但是你们听《善恶业报经》的时候,要小心一点,小心不要作恶!小心要作善!
本来说是礼拜天白天讲《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等下个礼拜再讲,这个礼拜天不讲了;本来可以讲的,但是我听念这个钟声偈念得不太好,所以就不讲。以后无论哪时候讲经,我听念这个钟声偈念不好,我就不讲了,我就罢工;这样子,你们就知道为什么法师不讲经,是因为钟声偈子没有唱好。今天的这前三句唱得都过去,就最后一句唱的声音短一点。
为什么讲经要唱这个钟声偈?我今天给你们讲一讲这个钟声偈。钟声偈,果先那天翻译了一个 human beings(众生);这不是 human beings,这是钟声,敲的这个钟。
这个钟声虽然就在我们佛堂里面,但是它可以远远传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内--没有说传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外去;那么释迦牟尼佛的这个佛法,要弘扬到百千万亿那么多的国家里面去,令那么多的国家里面的众生都听闻佛法、明白佛法,依照佛法来修行而成佛道。
这讲经有功德,这功德做什么呢?以这种讲经功德,来祈祷世界和平、祈祷法界和平,求法界平安无事;以这种好处,报答施主的这种很优厚的德行。讲经要有施主、有护法,这护法叫“功德主”,又叫“施主”;施主他布施了,我们讲经的这种功德也回向给这个施主,令这个施主也得到无边的利益。这是这个钟声偈的大概的意思。
所以在每逢讲经的时候,都念这个钟声偈子;念完了钟声偈,维那说:“顶礼法师!”也是唱着说的;若有谁愿意给法师顶礼就顶礼,不愿意顶礼也不要勉强。然后大家坐下,请法的出来请法;没有请法的,法师就开始讲经了。这是没讲经之前的情形;等到讲经完之后,大家都顶礼这法师,说是“礼谢法师”。
再这个钟声偈子,方才我说念得不太好,但是也很好、也过得去。为什么呢?在这儿从来也没有听过唱这个钟声偈子,就能唱得这样这也很不错的,很难得了!我希望在这个“难得、很好”之外,希望更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想要看这一千里远,你再上高一层楼,看得就更远一点;这也就是“百尺竿头重进步”这一个意思。
“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一部经的名字有七个字,前面六个字,是经的别名;后面这个“经”字,是通名。这一部经依照天台教来讲,也分名、体、宗、论、教;依照这五重玄义来讲这一部经。
这五重玄义,第一,释名;讲解这部经的名字。第二,显体;显明出来这经的体。第三,明宗,明白这一经的宗趣。第四,论用;论一论这部经有什么用处。第五,判教相。
“占察”:在这一部经的名字,先讲这个“占”字。占,是占验;就占验作善得到什么果报?作恶得到什么果报?那么一看这个人是作善、是作恶,就知道他将来的业报是怎么回事;也就是预先能知道造什么业,受什么果报。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一般世俗的人去卜卦,好像用〈易经〉来爻一爻卦,这叫“占”。
察,就是考察,这里边就有看一看的意思;看一看你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种善因就得善果、种恶因就得恶的果报,那丝毫都不会错的。占察什么呢?占察这个善业和恶业。
“善恶”:我们人人都知道,善就是好;做好事就是叫作善。恶,就是做坏事。这恶有多少种呢?有十恶;善有多少种呢?也有十善。就是这十恶,你把它翻过来,就是十善。这十恶是什么呢?就是身有三恶:杀、盗、淫;意有三恶:贪、瞋、痴;口有四恶:绮语、妄言、恶口、两舌。
杀生是由你这个身体所造的;偷也是由你这个身体去偷的,造这个偷的业;淫也是由你这个身体去行淫欲。所以杀、盗、淫这三种,是属于身的三恶。
意有三恶:贪、瞋、痴。我们人都有一种贪心,没有得到的就想要得到,已经得到的又怕丢了;这都因为有贪心的关系。所谓“贪而无厌”,贪多少也不餍足、不知足。瞋,是瞋恨,因为贪得不到了,就生出一种瞋恨心,就动了无明;动了无明就变成痴了。这贪、瞋、痴三恶,从意发生出来的。
那么口就有四种恶:绮语,就说话讽刺人、讥刺人,或者说不正当、不正经的话;就是有一种邪知邪见,或者尽讲男男女女这些个问题。妄言,就是说假话。恶口,除非他不说话,一说话就好像毒瓦斯那么毒,令人人都怕。两舌,这两头蛇!两舌的人,就专门挑拨是非,令人不和;人家本来是“是”他说成“非”,人家是“正”他说是“邪”,就来回挑拨离间,令两方面不和。
合起来这是十恶。这十恶,你若不杀生,这就是有放生的善;你若不偷盗,这也是善;不邪淫,这也是善。不贪、不瞋、不痴,这都是善;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十恶就变成十善了。“业报”∶这种善恶的果报,有过去生所造的业,过去生已经受过果报了;有过去生所造的业,过去生没有受这种果报,所以现在生就受报了;有现在生所造的业,现在受这种果报;现在生所造的善恶业,没有受这种果报,等到来生受报;来生所造的善恶业,来生当生受了这种果报也有;或者当生没有受这种果报,就等再来生来受。所以这说是“顺着过去生受、顺着现在生受、顺着未来生受”,受这种果报。
那么还有一个“不定受”。因为你造这个罪业,本来应该受一个重的果报堕地狱;那么你又忏悔了,就得到轻一点的果报,或者不堕地狱了,去变畜生了;或者不堕地狱,去转饿鬼去了;或者你应该堕地狱,你忏悔,把罪业没有了,又生到人间来做人了;或者你造这个罪业,不但没有忏悔,而且你还一天比一天增加这个罪业,帮这个罪业来长,这都叫“不定受”。
好像你杀个人,杀个人本来就有罪了,你还不知道忏悔,还又去偷东西去,又去盗去了;盗,你得到人的珠宝,你就应该知足了,回来,你看到女人生得很美貌,又生这邪淫的心。这就你又帮助杀生、又帮助偷盗、又帮助邪淫,帮助造罪业,不知道停止;所以这也得到不定受--不定受,就不定今生、不定来生,也不定再来生,没有一定了。所以这个造罪业,受报、不受报,这也都是活动的,没有一定的。你要是忏悔了,就轻一点,减一点罪;你若不忏悔,罪业就会增加。
这个善业、恶业,本来也没有一定的。你在地狱里头,认为是善业;在饿鬼、或者在畜生,你那就是恶业。在畜生里头,你做的是善业;但是在饿鬼道里头就变成恶业。你在修罗法界里头所做的,你觉得是善业;若在人道里头来比较,你那所行所做又是恶业。你在人道所做的,认为是善业;若和天道来比较,又变成恶业,因为天人比我们人更清净。天人所做的善业,在阿罗汉的果位上,又变成恶业;在阿罗汉所造的认为是善业,可是在菩萨的地位上来论,又变成恶业;菩萨所做的善业,由佛那儿来论,这又变成恶业。就分从哪一个地方来论!
在佛所做的善业,是不是有恶呢?若在众生来论,佛所做的也算恶业。佛杀无明父、害贪爱母,这也都是恶;所以这个善、恶没有一定的定义。虽然没有定义,但是你可应该作善,不应该作恶。在你的本位上,好像我们人就应该孝顺父母、尊重师长、恭敬三宝、发菩提心,这就是我们的善业;那么在饿鬼道上,他要是不贪吃东西,那就是善业。所以善、恶业没有一定的;虽然没有一定,你可是要往好了做,不可以往不好了做!
因为你若往不好的做,就会受苦报的;你往好的做,就会受善报,就是一生比一生好。你今生穷,你若尽做好事,来生就会变成有钱的;你今生苦,你尽做好事,来生就快乐了。这个都是有漏的善,不是无漏的。这个善恶业,有有漏的、有无漏的。你种人天的果报、种人天的善,这就是有漏的;你若修诸佛菩萨这个行门,这就是无漏的业。
那么,不论你是有漏、或者无漏,或者是个善、或者是个恶,或者非有漏、非无漏这种的情形之下;你在念念之间,计着我人--就算计我怎么样?人怎么样?为什么他比我好?为什么我又不比他好?为什么他这么修行,比我用功?为什么我自己就不用功?就生出一种计着人我这个心来了!
生出这种心,你说怎么样啊?就专门想要得到一个好名,然后再得到利益--就是为名、为利。这种为名、为利的心一生起来,就想损人利己,对人不管他有没有益处,对我自己一定要有好处。也不想一想:对人不好,对自己好又有什么好处呢?这岂不是太自私了吗?他不这么想,就令身业、口业、意业这三业,这么样跟着这种虚妄的习气跑。
比如好面子啰、图一个好名誉啰,这都是虚妄不实的;但是他就跟着这个虚妄的习气来跑,他不信三宝、不信佛。就是或者有机会信佛了、皈依三宝了,过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或者一年、二年、三年,他就又向后转了,又不相信了;也不学佛法了,也不念经了,也不念佛,也不持咒了,什么都不相信了,甚至于要和佛教脱离关系。你看看这个不信三宝!这三宝怎么可以不相信呢?他不但不信三宝了,而且他所受的戒,他每一条都要犯:杀戒他也犯、盗戒他也犯、淫戒也犯、妄语戒也犯、饮酒也犯;这五戒、十戒,受什么戒他要犯什么戒。
他还尽错因果。本来人家做好事,这是好事,他说:“你不要做这个!我以前真吃大亏了,做善事这都是一种骗人的;做善事没有好的结果的,你不要听那个!”专门破坏;他自己不信因果,也叫人不信因果,来破坏人。还最大的恶业,怎么样呢?杀其所尊。他所尊重的,他都要杀了他。所尊重的是谁呢?比如父亲,把父亲杀了;母亲是他所尊重的,把母亲也杀了;师长──师父是他应该尊重的,他把师父也杀了他。你看这个厉不厉害?这种的行为怎么办呢?这就是造地狱的业道,将来一定下地狱的;这个就算上品的十恶,在上品的十恶之内,这堕地狱的。
还有你念念之间,也是执着人、执着我:那是你、这是我,分别得特别清楚。执着人我见、执着人我相--对人见、我见、人相、我相,生出一种执着。他怎么样呢?专恣情欲,专门就是放开他的情感和欲念;就是随便地就行淫欲,行了之后又不知忏愧。为什么他无忏无愧呢?就因为他太愚痴了!好像瞎眼睛的人看不见东西,什么也不知道;也就像愚痴的人,不但没有眼睛,他还又愚痴,所以更什么也不知道了。他也不知道种福,所以把这个罪根积聚得很多很多;这个就是属于畜生业道,这是中品的十恶。
还有你要是念念之间──前念、后念和现在的念,过去的念、未来的念--就生出一种悭贪的心,生出一种妒忌的心。这个悭贪的心,自己不想布施,而且还贪;贪,又生一种妒忌,这种的人就悭贪妒忌。这就是属于饿鬼道,这是下品的十恶;我们生到哪一个道里边去,这都是由我们这个念头造成的。我们生在三善道,也是由我们这一念所成就的;生到恶道里也是由一念成就的。所以修道的人,不能有妒忌心,不能妒忌人;你有妒忌心,将来一定是做饿鬼的。
所以说《占察善恶业报经》,占,就是占算占算;察,就是观察观察;你看一看,预先来占验一下。好像现在他杀他父亲,将来他一定会堕地狱的;果然不久他就堕地狱了。这就叫“占察”。所以讲这个《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一部经好像是一面镜子。讲出来的时候,我们各人都要回光返照,觉照一下;不要就单单听了,好像耳边风似地,听过去就没有事了!《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这个善恶的业报,心生就种种法生,心灭就种种法灭;你若能不生不灭,就证得一切诸法空相。那么我们再讲一讲这个修罗。
修罗,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无端正”,又叫“无酒”。因为他有天福而没有天德──有天人的福报,没有天人的德行;其性好斗。为什么他这样子呢?就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他在念念之间,存着一种谄媚和打妄语的心。怎么叫“谄媚”呢?讲俗话就是“拍马”,见到有钱的人,就把头抬起来向人讲话;见到没钱的人,他就把头低下不看人。又欢喜打妄语,他不是直心,你无论问他什么事情,他总转一个弯弯。你问他张三现在怎么样?他说:“喔!李四今天不在家!”总不照实来 答复,没有这个直心。本来直心是道场,他是弯曲心;心不直,就在外面装模作样,假仁假义做一些个好事。
他可以做好事,做好事是给人家看的,希望人知道;说是:“你看某某人做了多少功德,什么地方的桥是他一个人造的,这个桥对人很有利益的。什么地方的庙也是他造的,这个人是尽做好事!”他就希望人这么样说他,这么样来赞叹他。所以他做好事,在外面挂一个假招牌;在内里面呢?他还是算计。算计这件事情我做了,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我在某一个人身上能得到什么利益呢?总这样想,总要打一个如意的算盘。
如意算盘,就是自己怎么样想,就得到怎么样的成就了。如意的算盘,他所行所作一切的种种的事情,怎么样都是愿意和人争胜负--胜负,就是胜败。总逞强论胜:“啊!你看我胜过你了!你看我这回是第一了!你看我啊,比你好得多!”无论做什么,总是有一个胜负心在心里头存着,就争强论胜!这样子,就造成了修罗的业道;修罗业道造成了,就变成了修罗了。这修罗也是三善道里边的,所以就在这十善业里边,它是下品的十善业。
那么人怎么会做人呢?做人也是由这一念心种的因,才能成做人的果。假如你念念之中,你就怕自己将来堕落到苦道里边去,你怕将来堕地狱、做饿鬼、转畜生,就不想做这坏事;不做坏事,就不会堕落了。那么就能自己控制着自己,不随着这五欲来跑;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名、也不贪食、也不贪睡,这五欲他能自己控制住、管住;管住自己不叫着跟着五欲跑,他存心就受三皈五戒。
三皈,你们各位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这种五戒的功德,他就有一种希望;希望什么呢?希望将来还做人,来生不堕落到三恶道里头去。那么这样子,他存这种的念,这就是人趣的一种业报;人趣也就是人道,在这个十善里面,它是中品的十善。
那么你要想升天,也是在你一念之中,造成这个天的果、天的业。怎么样子一念之中可以得到天人的果报呢?在这个时候你就发愿,说是愿意自己在将来常常得到殊胜的这种快乐。你发这种愿,然后就知道要做功德;所以就尽量去多做这种的福德,修福报、布施,把一切的罪恶都制止住,不令这个罪恶生起,也不令自己有散乱的心。常常用这种摄持的方法,摄持这个散乱的心,令它入定,能以自己不随这种色所转,能把这个色也摄入空──即色入空,就摄这种色为空。这就是这个天趣的业果、业道;这是在这个三善道里面,是上品的十善。你修上品的十善,就能生到天上,这是天界。
以上所说的,这是六凡法界;还有四圣法界,也是从现前一念心所成就的。你若能常常念念之间观察三界──你自己这么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这种境界都是苦的、是空的、是无常的,与我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你就依照这四念处来修行。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做这种的观想。
你观身不净,就不会自己自私,为这个身体做牛做马。观受是苦,你接受什么都是苦的,你也就不会那么贪了。观心无常,这个心是念念迁流的,它是不常的。观法无我,这一切五蕴的色法,不是真的我。你能这样观,依四念处而修行,再深信这个因缘果报;要深信这个因缘果报,好像今天来一个 condition(状况),这也就是这个因缘果报。
那么,要深信这个因缘果报,又要生一种永断希求后有的心,永远断绝我来生如何如何。不要有来生,现生我就要证果,不要有来生。不是说我死了就没有了,就因为现生就要得到这个不生不死了,所以就不受后有了,“所做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了,所应该做的已经做完了,这个清净的梵行已经立了,没有来生了。就单单地志在这个寂灭无为的这种快乐、这种境界上,你若能这样的存心、这样的想念,这就是二乘声闻、缘觉的业道。那么菩萨呢?那和二乘的思想又不同了。菩萨常常念念之间就想,他想顺着这个苦、集二谛,就生出一种大悲的心了;他又顺着这个道、灭二谛,就又生了一种大慈的心。修这个苦、集、灭、道四谛,生出大慈大悲来;这时候他又深深地观察,观察我和这个法有什么关系?那么观察来、观察去,观这个我也空了、没有了,法也空了、也没有了。我空、法空,就得到我法二空的这种境界;然后就生出一种怜悯,怜悯一切众生的愚痴颠倒。那么众生既然愚痴颠倒了,他就想办法用种种的方便法门,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觉悟,得到明白了。
在这一种的方便法之中,他就心量周遍十方法界,也没有分别;十方法界也就是一法界,一法界也就十方法界。那么他又发愿尽未来的时候,永远永远度众生;这个不是一个劫、二个劫、三个劫、五个劫。他这个度众生的工作,是永远要做这种工作,尽未来劫、尽未来际、尽未来时,他也不疲倦、不厌烦。不疲厌,就是英文说not tired。就是好像我们做工,一早做到晚间,一般的人所谓 very tired;没有tired,还都很精进,很认真去做去。
在做这种的事情,救度众生的期间,他对众生有好处,也不求众生来报答他;不希望说:我对这个众生那么好,他一定对我也是很好的。不想这个!我只要对人好,我来教化众生,不管众生对我好不好。这个道是找一面的,理才论两方面的;我对你这么好,为什么你对我不好?这就讲到理上了,不是道上了。等到讲到道上,就是我只对你好,我不管你对我好不好。他也不图一个名称,说是这样做,一般人认识我了,我就得到一个好名,他一定能称赞我、赞叹我!他也不希望图这个。
赞叹又怎么样?人人又说:“啊!你是个菩萨!”你是个阿罗汉,那又怎么样呢?你要是真的阿罗汉,何必令人叫呢?人家叫你阿罗汉,你也是阿罗汉;他不叫你是阿罗汉,你还是阿罗汉。你为什么又想要叫人称一声阿罗汉呢?你若有这种思想,那根本就不是阿罗汉了!
或者:“我是一个 Bodhisattva(菩萨)!”你 Bodhisattva就 Bodhisattva,为什么要人家叫你 Bodhisattva?也不是其他人是菩萨,你要是何必又要人叫呢?好像我是个法师,你叫我法师,我也是个法师;你不叫我法师,我还是个法师。那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不是个法师,人家叫我是个法师,那自己就应该生大忏愧了:我也不会讲经,我也不会说法,他怎么叫我法师呢?
讲到这儿,我又想起果宁的爸爸来了。果宁的爸爸来到这儿,见到我,和我握手,他就自我介绍了:“我是恒静法师的爸爸、father!”你看!你的爸爸已经叫你“法师”了!你一定要做到名实相符的法师,不可以有名无实。所以你父亲都承认你是个法师了,现在你可以给他说说法;你这个儿子的法师,来给这个不是法师的爸爸说法,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他就高兴了,来多看你几趟。
菩萨行菩萨道,不是希望叫人认识自己是个菩萨;叫人认识,那根本就不是菩萨。你真要是个菩萨,怎么会叫人认识你是个菩萨呢?若叫人认识了,那还是和认识那个人是差不多的。或者你是个菩萨,那是菩萨才能认识菩萨;叫人认识你,那有什么用呢?若不是菩萨,他说你是个菩萨,这简直的就是给你戴个高帽子!你若欢喜戴这个高帽子,那你就戴着,可是没有什么用的。
那么行菩萨道教化众生的人,他也不希望有人知道他是个菩萨;你若有这么一种思想,那就不是菩萨了,那就和凡夫一样。凡夫做一件事情,就希望人家知道,做一件好事各处去宣传;若做一件坏事呢?他就不宣传了,他就怕人知道。好像某某以前,又卖毒药、又吸毒,什么都干;他不告诉他爸爸说我现在吃毒药、或者贩卖毒药。这绝对不会告诉的!告诉了,他父亲一定不高兴的。那么现在改邪归正了,他就告诉他爸爸,说是他做工赚的钱都供养庙上了;大肆宣传,这就不是菩萨。
菩萨是施恩不求报,予人不追悔--他对众生有好处,他不希望众生来报答他;他布施什么东西,也不会后悔的。不像我们一般的凡夫,布施出去或者是财,或者是其他珍宝,若知道所布施的人用得错了,就会后悔:“我若知道这么样子,我不布施给他了!布施给他,他也不做正经事!”菩萨布施出去就不管了,你做什么随你自己;也不见一个能布施、也不见一个所布施。
我布施给人,我这叫“能布施”;对方接受我这个布施,他这叫“所布施”。在菩萨,他不知道有这个能、所,也不知道我是一个能布施的人、也不知道对方是我所布施的;根本他就不计较有我、有人,他布施给人,也就和给他自己是一样的。因为他无人、无我、无相,所以这是菩萨的境界,这就是菩萨所造的这种业道。那么前面说二乘那个业道是叫“无漏中品十善”;菩萨这种境界,叫“无漏上品十善”。这是菩萨的境界。
你若能常常有这种的思想,将来一定会做菩萨,或者现在就是菩萨。你说这一般的凡夫,就这么样子妙,他不是菩萨,他就想要做个菩萨;自己本来是个魔鬼,他不想做魔鬼,不承认自己是个魔鬼,就想做菩萨。为什么呢?就因为菩萨这个名好听一点,魔鬼这个名字是很坏的。人人都知道这个魔鬼是最坏的,所以不愿意做坏人,连名也不愿意一个坏的名,这就是凡夫的境界。
等到菩萨的境界,根本也没有一个菩萨的思想,也没有一个魔鬼的思想。你若说他是魔鬼,他就是魔鬼;你说他是菩萨,他就是菩萨。菩萨也只是一个名而已,没有什么轻重;魔鬼也就是一个名而已,也无足轻重。没有什么问题!这是菩萨法界的思想。
最后是佛法界,这佛法界更不可思议;他就是念念之间,单独观察诸法实相。本来诸法实相不可以言宣,那么他观察这个诸法实相,他觉悟到这个权实不二的道理,就是在这个权教上也就是实教;理不碍事,事也不碍理,他是圆融无碍的,所以理事也都平等。可是他又知道即实而权,在这个实教,也就是权教;权巧方便,所以这里边有百界千如那么多的差别相。讲《法华经》时,我讲的十如是分成百界,百界又分成千如。这个千如的差别相虽然不同,可是它的用是从寂灭生出来的,所以说“寂”。虽然他清净寂灭、寂灭无为,可是常常有一种的作用。作用,好像所行的六度万行,就像虚空里面的云,行来行去似的,没有了、又生出来,生出、又没有了。
那么他又能用而常寂,就是动而常静、静而常动;在这个动而常静、静而常动的这种境界上,就连一个边际也没有了。没有边际,他也不想这个一,也不想这个一切;可是在佛这种境界上,他可以不想、不分别这个“一”和“一切”,然而他能了知、能明白这个一也就是一切、一切也就是一。
所以,“微尘刹土,不隔毫端”:在微尘这么多的刹土、国土,在佛看来,连一个汗毛这么多、这么远也不相隔离。“十世古今,不离当念”:你往上说十世以前到现在,都不离这现前的一念。你看!
“身遍十方,也无合散”:这一个身体就能周遍十方,也没有说身就散开来到十方去,或者合到一起;没有的,就是这个身体都周遍法界。
“智通三世,而无往来”:这个智慧能通达三世,也没有往来的。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不是说过去世,我就跑到过去了;未来,我就到未来那个地方;现在,我又过去,或者我到未来那个的地方,或者我到过去那个时候,没有的!这个就是佛的境界上的业道,佛的果位上一种思想;这个叫“非漏、非无漏”,也叫“真中无漏”,是上上品的十善。这是“十法界,不出现前一念心”这种境界。
我们各位对于这一点要特别研究,研究这个“十法界不离现前一念心”。这一念心,造成了十法界;那么十法界,也没有离开现前的一念心。那么我们这个一念心造成十法界,在我们一念心又造成我们自己的心。所有一切的众生,他自己都觉得他很快乐;有的觉得是苦的,那就是有点觉悟了!没有觉悟的众生,人有人的快乐,鬼有鬼的快乐,畜生有畜生的快乐。
我举出几个很浅显的例子,你们就知道了。在最下的这种众生,它这个快乐就最不好。就举出在粪坑里的虫子,那种虫子在厕所里边--这个讲的不是用水冲的厕所,有粪在那儿存着--生出来,它觉得它这个家庭非常好,又有吃、又有喝、又有地方住,多快乐!所以在里面蹦蹦跳跳的,一天到晚在那个粪坑里边跳舞。真的!为什么它在那儿跳舞?它觉得很快乐。
你看你人在这个人世间,总愿意去跳舞,也就因为觉得这个跳舞是不错的。那么苍蝇呢?什么地方臭,它就往什么地方飞,香的地方它不去;飞到那臭的地方,它就不走了,在那个地方转来转去,也舍不得走,它认为那个味道是一个最好的。
那个扑灯蛾,也是一种飞的虫子。它看见那灯光──现在我们这电灯是烧不死它,要是油灯,它就往那个地方飞;它为什么往那地方飞?它就以为那个地方有它所需要的最好的东西。好像那李太白跑到水里去捞月一样,它就好像到灯那里去捞月一样;大约李太白就是这扑灯蛾的化身,他在前生做扑灯蛾去找灯,现在他到水里去找月亮,这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那么这是小的虫子。
大的动物,那个狗它就欢喜吃人粪和其他的粪,你给它再好的饭啊、菜啊,它不愿意吃的。或者它吃,吃饱了,它又看见粪,还要吃!为什么呢?它认为那是最香甜、最好吃的东西。所以就好像人吃饱了,要吃一点水果一样,帮助一下。这是狗的境界,它就觉得那个是快乐的。在人看来:“唉!这真邋遢!这怎么吃呢?”你没有变狗,你变狗一样去吃去。为什么呢?因为你到那时候就忘了它是不好。你现在在人的境界上,你认为那是最肮脏的;做得再好的菜饭,你放上一点人粪,也没有人吃了!就不要多,甚至于 penny(一分钱)那么多,人也不愿意吃。为什么呢?觉得那是不干净的。
所以人看见这一类的众生,处在这么一个环境里,这最苦了;但是他自己呢?“我在这儿非常快乐啊!非常好!”你看!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着住这种又粗又坏的五尘世界;这色、声、香、味、触五尘的境界,人们就欢喜,醉倒在那个色、声、香、味、触里头,也不知道觉悟。
本来在天人来看,我们吃那个东西,这种色、声、香、味、触太邋遢了,就好像那个粪里的虫子一个样子,也就好像我们人看那狗吃粪一样的。我们现在在天人的眼里,就像在粪坑里这么邋遢;但是我们自己觉得不错,色也很好、香也很好、味也不错啊!这五尘的境界很好的,也在这里边跳舞;也就好像那个粪坑里的虫子,在粪里跳舞一样的。你不相信?不相信你可以试试看!我也不希望你相信,等你到那时候你就知道是这么回事,因为有经验了;现在你没有经验,当然不相信。
天人看见我们人,就好像在粪坑里一样的。你看这个欲界天,他这种的境界也是色、声、香、味、触五尘;但是他比人间就胜妙得多了、好得多了!那根本就不能比了。可是在这个色界天,看见欲界天的天人,就好像喝毒酒似的,毒酒一喝了就死了;但是欲界天的天人,他认为很快乐的,很不错的。啊!我比人间那些个在粪坑里的人好,清净得多了!
那个大梵天天人,身上有光明,以为这是不错了,以为这是很好了,但是在这个四空天,看见他们就好像生恶疮似的,在身上生那个痈肿、疙瘩,流脓淌血那么样地邋遢。
这个四空天他们觉得自己是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最妙了!最好了!在二乘人看见他们,就说他们是愚痴而昏暗,没有眼睛,也看不见光明。这二乘声闻得到三昧了,觉得自己是得到无漏,也无为了,不受生死了,这比诸天都快乐了。在菩萨看他,骂他是败种。败种,就是坏种子,没有用的;你这个种子不会出了,菩萨就骂他。
在菩萨自己有神通变化,来去自在,妙用无穷,认为这是最高的境界,这个最妙;在佛来看,他这种境界好像入童子戏,好像那小孩子玩似的,在那作戏呢!所以你现在觉得你懂得佛法了,不错!你和一般人比,你懂佛法;你若真和懂佛法的人来一比,你又相差得很远了!那么没有学佛法的,他就以为懂佛法,和这已经学佛法的人一比较,根本他就什么也不懂;一个名相他也不知道,叫他讲出这么多道理试一试!
那么所有九界众生都是以苦为乐,唯独佛,他也没有乐,也没有苦;他这苦的情也没有了,乐的情也没有了,苦乐情尽了。他证到这个苦法界和乐法界的唯一实相--就这一个实相,无苦无乐这种的境界;到这种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