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赤子142
142:乘车到兰州
相迎到报社
次日上午十时许,军军和三位战友一行四人,乘车到达兰州。柳军军这是第一次来到自己的省会城市。
新兵入伍时,路过兰州西站,在那里停了约四五个小时,战友们坐在闷罐子车箱中,因是晚上,只能看到远远近近,灯火辉煌。规模宏大,这就是柳军军概念中模模糊糊的省城……
这次从西安到兰州,一切都很顺利。按排的恰到好处。干净的卧铺车厢,他们一行,乘卧铺,一觉酲来,列车已进入兰州东站。这是柳军军从列车乘务员的广播中听到的。
一
刚一下客车,柳军军就看到有人举着一块小牌牌,“欢迎47军战友”几个字。军军他们轻装,只背着一个挎包。车站人流涌挤,他们四人慢慢向举牌牌的地方靠近。军人出行的人员很少,很快,他们接近了举牌牌的军人跟前。
”47军的学员到了。欢迎,欢迎。我是《人民军队》报社通联科的雷科长,是专程迎接47军战友们来兰州学习的。我们将在兰州,共同度过三个多月的学习生活。同志们一路辛苦了。请上车吧。”
一辆小型面包车停靠在车站的站台上。军军一行四人,在雷科长的陪同下,上了小面包车。军军也说不清方向,只觉得小车在人群和车流中穿行。大城市就是大城市,车水马龙,人群和车流穿流不息,小车时快时慢,约模半小时上下,小车七拐八拐,开进一所大院。雷科长先下车,柳军军,陈康,褚益民,张士侠四人分别下了车。
二
“ 同志们,我介绍一下基本情况。这里是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的印刷厂招待所。这次新闻培训班,所有学员都在这所招待所住宿。宿舍兼办公室。两人一个房间,休息,办公,都在一处。印刷厂有个大会议室,集体活动时,就在大会议室举行。咱们住四楼401,402两个房间。先上房间吧。”
柳军军一行四人,上到了四楼。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来到了四楼卧室。四人都在401坐定。雷科长进来了。
“客房两张床,中间摆放一张桌子,这是临时按排的。每个房间都一样。条件有限,卧室没有卫生间,楼层两头各有一处卫生间和浴室,同志可在两边方便和浇漱,洗澡。一楼有餐厅,在一楼餐厅就餐。这里不用军号,集合,集中,听哨音。同志整理一下个人行装,准备吃午饭……”
饭票分粮票和钱票,在我的办公室办理相关手序。我住202。下楼路过就可办。……
三
餐厅规模不大,也许摆放着十余个餐桌。看来,一两个排,五六十人就餐应该没有问题。印刷厂的职工,按钟点上下班,下班后不在餐厅吃饭,直接回家了……看来,平时也就七八人,或十来八人在䬸厅就餐。
餐厅的工作人员都是军人,有两个窗口可以打饭,凭饭票打主食,凭钱票打菜,每餐都有四个以上的菜品供选择,餐具自备。整个学习班的生活就是这样按排的。
四
午休以后,下午召开了一次预备会议,会议在三搂小会议室举行。雷科长拿着报到册。
“先清点人数。19军四人。47军四人。42军四人。陕甘宁青四个省军区,各两人。大军区三人(不在招待所住宿)。全员定额23人。经核实,参会的23中,21人属军队干部,两人属预提干部,生活标准全部按干部标准安排,出行也一样。”
过了十来分钟,会议室进来了四位首长,两位眼镜子。学员们开始鼓掌欢迎。雷科长开始介绍。
”这是《人民军队》主篇,董玉山同志。”
董老向学员点头,招手后入座主席台。
“这是《人民军队》副主编李万良同志。”
李编辑向学员点头,招手后入座主席台。
”这是军区箸名摄影师黎立同志”
黎师傅向学员点头,招手后入座主席台。
”这是《人民军队》资深记者兼专拦编辑恩庆礼同志。”
恩编辑向学员点头,招手后入座主席台。
“下面请董老讲话”。
雷科长宣布。
“今天和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见面,非常高兴。因为我们平时都是见文不见人,各位新闻干事们辛苦了……
战士办报,群众办报。主要靠基层。你们才是《人民军队》的主力军。只有你们的大力支持,《人民军队》才能越办越好,越办越受基层战土欢迎。
这次新闻培训班,兰州军区是下了本钱和功夫的。好不容易才把这个项目申请下来。军区要花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倾其所有,办好这期培训班,貝我所知,在我任期内,这是唯一的一次……机会难得啊!同志们,好好珍惜吧……
掌声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