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社日照分社欢迎您!
国风社
日照分社总第56期
2022.06.09
诗经瑰宝,国风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今日作者:
张淑兰(夜色阑珊)
土地庙里的相遇
夜色阑珊
一个把我带到世上给我欢乐的人;一个满头白发满脸邹纹的人;一个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人;一个付出汗水心血不求回报的人;一个伟大无私又平凡的人一一母亲。
母亲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写满昨天的记忆,无论过去多久都那么历久弥新,珍贵无比。
一直以来,总想把这个埋在心里又久远的故事写出来,总是无从着手,恰逢母亲节,一种莫名的冲动,让我提起笔来。
从我记事起,母亲常常给我讲一个那时我听起来有些害怕但也听不懂的一个故事,长大后才明白,那是一段让母亲永远铭记亲身经历的一段往事。
一九四三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了祖国的每个角落,小英子那年八岁了,早己过了裹脚的年龄,这是一个秋天的下午,小英子又偷偷地从家里溜出来,来到村后离土地庙不远的山坡下坐下来,土地庙里时常有百姓人家前来上供,坐下后,就撕下了母亲给缠在脚上的裹脚布,小脚Y也放开了,她高兴地长长舒了一口气,英子不明白,好好的脚为何要裹起来呢?
母亲也是小脚女人,勤劳善良又能干,每当发现英子自己撕下布时,总是严厉地训斥,嘴上虽然训斥,可心里十分地痛怜这个孩子,英子周岁生日,正逢镇上大集,母亲拿来平时舍不得吃的几个鸡蛋,吩咐父亲到集市上去换些米面回来,好给英子过生日。
父亲是本分的庄户人,从不惹事生非,可父亲去了后再也没有回来,母亲焦急万分,几经打听,才从邻居的议论中得知,那天集市上来了一支队伍,在撒传单,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有人看见父亲跟着队伍走了,母亲又气又恨,恨丈夫无情无义,无缘无故弃她母女而去,后来,又听说,日本鬼子在附近村庄任意掠夺百姓,百姓横尸遍野,种种苦难,老百姓根本无法生存,渐渐地对父亲有所理解,佩服自己的丈夫是真男人,为了国家舍弃小家,在邻居面前也覚得很自豪。
从那以后,母女俩相依为命,靠挖野菜度日,母亲一有时间便去富人家干些縫缝补补的活,贴补家用,日子也算勉强维持,母亲又是个要强的人,虽然父亲不在身边,可从没让英子受过半点委屈,所以直到英子都八岁了,小脚始终没有裹下。母亲也时常备些供品,到土地庙里上供,乞求上苍保佑父亲早日平安归来。
孩子的快乐是簡单的,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的,田野里更是孩子放飞自我的乐园,草丛中不时传出蛐蛐儿叫声,偶尔蹦出的蚂蚱也会吸引了她,于是她来到草丛中忙乎起来了,她猫着腰轻轻地捕捉开来,不一会就捉了满满一手心,当她转身想离开时,突然发现前面灌木丛里,有个人头朝下,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她吓得大哭起来,丢下所有的蚂蚱,不顾一切的直往家里奔去,跑到家里,一头扎到母亲怀里,吓得直哆嗦,母亲问明原因后,搂着她半信半疑地安慰道:“也许是哪个伯伯干活累了,躺下休息。”英子睁大眼睛,仰着头辨解道:“不是的,我看的很清楚”,“噢,也许是要饭的吧,一时饿晕了,可怜呢,这兵荒马乱的,到处都有要饭的”,话音刚落,母亲心里咯噔一下,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会不会是丈夫回来了呢?不行,我要去看看,转念又想会不会是坏人?不管怎样,一定要去看看。
母亲快速跑到屋里,找出篮子,收拾上平时用来上供的供品,装做上供之人,一探究竟。这时,天色己近黄昏,母女俩沿着乡间小路,小心翼翼地缓缓前行。空旷的田野里,空无一人。秋天的黄昏,最是萧条的季节,残阳的余辉透出一股哀愁,萧瑟的秋风吹落了那些经历了阳光和风雨的树叶,黄昏下的旷野,显得朦朦胧胧的,光秃秃幽静的山坡下,路边有些枯黄的小草,在微风中无奈地摇动着,只有蛐蛐在不知疲惫地鸣叫着。这岁月,这荒野,到处弥漫着苦难的气息。小英子拽着母亲的衣角紧跟着,害怕极了,胆怯地说:“娘,咱回家吧?”“不怕,有娘呢!”母亲虽嘴上那么说,自己又何尝不怕呢?母亲一边胆战心惊地往前走,一边四下里张望着,当走到灌木丛时,并没有发现有人,她拉着小英子快速跑进庙里,将蓝子里的供品拿出来,正想放供台上时,突然听到佛像后面有声音,像是有人,她下意识地紧张害怕起来,快速地一手拎着蓝子,一手拽着小英子往外快跑,跑着跑着,忽然又停下了。“娘,咋不跑了?”小英子气喘吁吁不解地问,“会不会是要饭的,饿了想找东西吃?”母亲像是自言自语又像对小英子说,说着说着又转过身,慢慢地试探着往回走。
抗日队伍在前线连续作战,战斗打的异常惨烈,电台也被打坏了,与上级失去联系,眼看就要弹尽粮绝了,首长派通讯员小战士李子,迅速送出情报,请求上级支援。
小战士接到任务后,知道任务的艰巨,这关系到队伍及全体战友的生死存亡,他很快离开战场,连日来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肚子早己饿的咕咕叫,体力也有些不支,走着走着,发现了个村庄,本想过去找点东西吃,填补一下鸡肠辘辘的肚皮,正走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脚下一滑,跌了下去,掉进灌木丛里摔晕了,等到醒来时,天色已晚,他抬起头,发现附近有一土地庙,可乐坏了,心想这下有救了,有东西吃了,于是顾不上身上跌的痛疼直奔土地庙,可找来找去,什么也没找到,正在这时,听到外面好像有人来,立刻躲到了佛像后面去了,看到进来的是一对母女,也放心了,当看到母亲从篮子里拿岀馍馍时,肚子更是叫得厉害,想出来讨口吃的,可又把母女给吓跑了。母女俩猫着腰,紧张害怕轻轻地又接近庙前。小英子紧贴墙跟站着,母亲悄悄地也贴着墙根向里慢慢地张望。
“老乡,不要怕,我不是坏人”,一个清脆和善的声音。只见一个身材瘦弱农民打扮、脸色蜡黄、看上去十分疲惫不堪的大男孩,大约十八九岁样子,正笑吟吟地站在庙中央,母亲放心地站起身,拉着小英子一起走上前,那男孩说完后,就蹲下了,有气无力蜷曲地瘫坐在地上,母亲也随着蹲下来,问道“你怎么了,饿了吧”?“嗯,嗯”,小战士腼腆地不好意思点点头,母亲马上从篮子里拿出馍馍递给他,“快吃吧,饿坏了吧”?小战士接过馍,顺手掰了一半给英子,“她不饿,你快吃吧”看着小战士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想起了不知何处的丈夫,不觉一阵心酸,差一点掉下泪来,她可怜又难过地抚摸着小战士的头,给他理了理凌乱的头发,又仔细上下重又打量着他,突然看到小战士的腿好像在流血。“腿怎么了?” “ 没事,摔破了点皮”。母亲马上到供台上取来一把香灰给他涂上,鲜血很快就止住了,小战士感动的不知说啥好,从心底涌出一股暖流,几天来的疲惫好像一下子没有了,他利索地站起来,整了整衣服,然后一边流着泪,一边深深地向母亲躹了一躬,“多谢大嫂相助!”“不要哭,不要哭,小兄弟你这是要到哪里去?”母亲满脸的温柔,一边给他擦着泪,一边关切地问。“回我家吧,歇歇脚,喝口水吃了饭然后再走。”“不了,大嫂,我有艰巨的任务,天亮之前必须完成。”说着走出庙门,“我要走了”,然后用坚定的目光望着远方,一脸的凛然。
战争年代,战争是残酷的,为了使命,不管面前有怎样的艰难险阻,我们的战士,没有退缩可言,甚至把生命置之度外。小战士说完,又给母亲躹了一躬,然后转过身,大步流星地走出去,只见他边走边回头,不住地向这对母女招手致意。母亲拉着小英子,一溜烟地紧跟着,她总放心不下这个看上去还有些虚弱的小战士。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断肠人在天涯。
暮色中,空旷的田野,越发显得沉静,远处的群山忽隐忽现。暮色中的小战士,渐渐地走远,渐渐地消失。
“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且等春来归……”
残酷的岁月,残酷的年代,有多少为保家卫国,舍弃家人,不知何时归途,依依不舍的背影,又有多少震撼心灵的故事,永远被传颂。
一只无聊的乌鸦,立在光禿秃的树枝上,单调地叫了几声,也飞走了。天阴沉下来了,起风了,老天要下雨了,“娘,咱回家吧”小英子催着娘说。可是,母亲的腿仿佛灌了铅似的,挪不动,她依旧望着远方,望着已不见身影的小战士李子,眼前浮现岀丈夫在前线英勇杀敌的一幕幕画面……
END
✦✦
编委会
主 编:丁连相
副 主 编:丁启连 田 源 陈德时 丁明辉
编 辑:丁连相 丁启连 丁明辉 张明慷
责任编辑:丁连相
本期制作: 网网 摄影:丁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