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社日照分社欢迎您!
国风社日照分社总第55期
2022.06.08
诗经瑰宝,国风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今日作者:
马宗忠 宋呈祥 王秀勋 刘玉平 胡宗耀 孙秀斌
引言:
端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关于端午节
马宗忠
又是一年端午节
百合花绽放
面无表情的城市
依旧繁忙
赛龙舟,挂艾草
饮雄黄……
新闻里偶尔听到的消息
家乡的老屋里
依稀闻到粽子的香味
小山村浸润着
千百年亘古不变的精髓
仿佛就是一杯陈酿
甘烈醇香,几天回味……
城市的灯光
闪亮在匆匆的身影上
节奏,为生计奔波
偶尔,或许会停下来想一想
节日里,悠闲的
家乡……
2、五月端午
宋呈祥
五月端午
鲜花怒放
一个中华古老的节日
从不更张
无言的行动一致
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田野里涌起的金黄波浪
飘来了阵阵麦香
处处呈现一派丰收祥和的景象
五月端午
让人们都去一个方向的想
想起那依然流淌的汨罗江
曾经的一位诗人
留下了江边千年徘徊的影像
爱国忧伤和仿徨
凝练成离骚的爱国篇章
千年在传唱
五月端午
千家万户包粽忙
点点粒粒用心包上
层叠包裹
成角成方
炉火的红光啊
让激情燃烧心儿沸腾和滚烫
照亮和黏诉着家国情怀的衷肠
五月端午
年年一样
却又不一样
剥叶粽享
拿起又停放
涌起怀旧的情感激荡着颤动的心房
亲人们哪
如今你们又在何方
过去的往事
一幕幕浮现总是让人难忘
3、端阳情思(绝句小说)
王秀勋
朝霞织锦东方的华贵雍容,鸟儿鸣醒林荫的幽梦。随儿子定居十个春秋,异国天空,云游远衷,如落叶告别枝头朝拜根的情深恩重。
儿孙齐喊″我回来了“,全家人一起动手,一桌美食氤氲绕膝的亲情。
玉兔爬上清幽的树梢,她遥望月轮思念陡升竟然怔忪。端阳节的远信勾起她一腔溺念,她面朝东方虔心拜谒慰藉久违的思情。
大洋彼岸的女儿,将香粽做成动画发到母亲荧屏:“妈,端阳节安康!”香粽打着旋儿转到眼前,她味蕾绽放,故国是否也如这般月明?我那蜗居囤藏的粽叶是否一如既往的翠青?她归心如鸿。
目视女儿家餐桌上的一盆香粽,她饕餮的吃相返老还童。
“妈,多包香粽!” 儿子一家随后也到,“我们决定回国发展,家乡五莲的山水日夜在我们心里环映。”(300字)
4、粽叶飘香
王秀勋
罗宇剥开粽子剥开心茧的抑香。他迫切地闷头品尝,软软糯糯全是娘的味道,罗宇心头酸甜汇荡。
从大学到部队,年年端午节娘都寄一包浓郁的棕香,绵淳的牵挂和问候滋润他久盼的心房,镀亮了哨卡的阳光。
一页页日历折叠成思念的船桨,又该是粽叶飘香,龙舟激荡,却不见娘的香粽,更不闻家乡龙舟上锣鼓铿锵,不安的藤蔓攀满心的篱墙。电话那端,爹声音嘶哑,躲躲闪闪努力圆谎。
一岁时你亲娘去世,她替爹含辛茹苦拉扯你成长。去年你在抗洪前线,一病不起的她说不要打扰儿,儿是为国尽忠,她说那是为娘的荣光。爹涕泪横淌。
病床上的她埋怨儿不安心守岗。一个庄严的军礼,道不尽的衷肠,罗宇颤声戚唤亲娘:“这是儿第一次为娘包粽子,娘尝尝香不香?”(298字)
5、粽子飘香忆母情
刘玉平(真诚相待)
小满过后,端午节将近,不知不觉又到粽叶飘香时。儿时过端午节的情景,又在脑海中浮想联翩,粽子和鸡蛋的香味开始在心中氤氲,化作我对母亲的遥遥思念。
小时候家里穷,我一年到头吃不到几个鸡鸭蛋,盼端午节就像盼过年,因为端午节是“打牙祭”的日子,除了能吃到粽子外,我们哥几个还可以分到一个孰鸡蛋和一个咸鸭蛋,这可是平日享受不到的“待遇”,所以一到阴历四月我就开始掰着手指头算计着离端午节还有多少日子。
每年农历五目初四下午,父母二老就开始忙活,二人分工明确,母亲包粽子,父亲劈柴。晚饭后,母亲把包好的粽子,连同鸡蛋,咸鸭蛋下锅,添水,父亲烧火,煮粽子需要大火,煮透时间长,我们哥几个等不到粽子熟,都是在闻着粽香中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端午节,天刚蒙蒙亮,我们哥几个从炕上早早爬起来,央求着母亲赶紧分蛋。当我们分到鸡蛋和鸭蛋之后,并不急于去享受美味,而是迫不及待地来到大街上,跟村里的玩伴会合,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鸡蛋和鸭蛋,看看谁分得多,比能谁的鸡蛋和鸭蛋大。完之后各自回家,回到家也不舍得马上吃掉,而是细嚼慢用,有时候还在口袋里放上几天再吃。
我从小就喜欢吃粽子,家里包的粽子数量不多,端午节第一顿管饱吃够,吃剩的就寥寥无几了。我在家是老幺,在母亲的袒护偏爱下,剩下的粽子大多被我享用了。
我永远记得1974年,我去济南上学,那年的端午节是我第一次没有在家过。七月中旬放暑假后,当我从高密转车到五莲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去我的家乡潮河的班车只有下午一点钟一趟,因为回家见父母的心情十分迫切,我在车站急得团团转,幸亏在老家邻居大哥联系下,我搭乘到了全公社唯一的一辆手扶拖拉机(该拖拉机,是石河大队来县城给供销社拉送货物的),翻山越岭回到家中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月光早已洒满大地。
母亲在门外焦急地等我回来,我终于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母亲,心里一阵激动,兴奋地说:“娘,我回来了!”母亲连连答应:“嗯嗯嗯,回来了就好!”父亲迎出门来,我们一起回到屋里,放下行李,我对娘说:“还有饭吗?饿死我啦!”母亲说:“锅里给你煮了你最爱吃的两捆热粽子呢。"那时家里没有冰箱,端午节已过去二十多天了,怎么能放到现在呢?我诧异地问:“这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有粽子呢?”父亲在一帮解释道:“你娘知道你是愿意吃粽子,所以过端午节之后一直给你留着几捆粽子,今天蒸,明天馏,一直保留了那么多天,其中有几捆前几天破碎了,再不吃就'祸害’了,你娘让我吃了,就剩这两捆好的了。"
我用盘端起热腾腾地两捆粽子,来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含着热泪默默地吃起来,母亲跟到我身边关切地问着儿子:“粽子还好吃吧?”我低着头,作狼吞虎咽状,生怕母亲看见我的眼沮,连连点着头说:"好吃,可好吃啦。”母亲放心地回到屋里。
这两捆粽子啊,尽管是已经缺少了刚煮出时的鲜香,而且还有点变馊了的味道,但是,那可是我一生中吃到的最香的粽子了!
1980年冬天母亲因病驾鹤西去,我悲痛欲绝,母亲操劳一生,没有捞着享清福,就离开了我们,那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娘啊,端午节又来了,您在天国是不也能吃到浓香的粽子啊?
6、粽香总有念
——忆祖父
胡宗耀
又到五月粽叶飘香的时节,缅怀苦吟的屈子,更思念我的爷爷。
三个孙子里面,爷爷最疼爱的当然是我,琐碎的平常记忆也使我终生难忘。
那年我六岁,也是端午节,正值麦收农忙,这样的节日,在这个时节农村里绝大多数人家是顾不得过的,加之我家家境不济,企盼了好久的粽子也就在母亲的一句:今年大家都不过端午节,村里没有人包粽子的话语中没了着落 。
早上饭后,我委屈的跟在母亲的后面出工干活。田野里大人们热火朝天的收割,孩子们自然也有自己的乐趣,夏日的酷热,跟田间的野趣也让我逐渐淡忘了对粽子的渴望。临近中午收工,已慢慢淡忘、尚还委屈的我跟在母亲身后从地里往家走。在路上我偶然瞥到了一片被丢弃在路边、上面还粘着米粒的粽叶,“那不是粽子?!”我兴奋又委屈还兼责备的对母亲哭叫着。“你骗人,不是说没有包粽子的吗?”任凭无奈的母亲怎么解释和哄劝,我只是哭着叫着要吃粽子。
一直哭闹着到家。正好,爷爷从外面回来,问了缘故,便笑着牵住我的手往外走,说带我去吃粽子,爷爷边走还边跟我说话,可我那时根本听不进去说的是什么,一心只是要粽子,脑子里也全是粽子。
爷爷带我去了几个有可能会包粽子的本家,结果却一无所获,都没包,我一路不停的抽泣,一路仍不停的抽泣着。爷爷领着我穿过村里的小河,又走了好远的路,来到了一个本家老爷爷家。刚进门我便发现了放在桌上黑色陶盆里的粽子。挣开爷爷的手,我跑上前抓起一捆,在那一刻我什么都不顾了,迅速用手抠破粽叶啃起来。看着既天真又无赖的我,两位老人都笑了。
真香呀!那粘粘的、香香的粽子,此时是天下最美的食物!那一刻,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风卷残云般过足了瘾,抹抹粘粘的嘴,我又舔了舔手里的粽叶……我下意识的看了看两位老人,他们也在静静的看着我,没有话语。
临走,老爷爷又特意用稻草绳拴了两捆粽子挂在我脖子上,还揣兜里两个鸡蛋。我在爷爷的前面欢蹦着,粽子也在我胸前左右摇摆着,幸福的炫耀着一路回家。从那一刻起,我心中认定了爷爷是天下最亲、最好的人,直到现在,永远……
也是从那天起,母亲便在心里许下了诺言:日子再苦,生活再难,无论怎样也要包粽子。直到后来生活好了,我们都觉的粽子没那么亲、那么香了,母亲还一如既往的每年都早早的包许多。
就在昨天母亲还边包粽子边把我的这段糗事说给了儿子听,儿子却笑着说:爸爸小时候太馋了。是呀……怎么能要求生活在蜜罐的这一代‘福娃’理解当时的处境。他们又怎么能理解那个时代父母面对自己孩子的那种窘迫呢?当然也更不会理解当时爷爷对我的那种疼爱。
光阴匆匆。转眼,爷爷离开我们已十年了,虽是琐碎的小事,却是真情的记忆,愿爷爷在天国安祥、幸福。
(爷爷生性秉正,开明。于二千年十月一日去世,享年九十七岁。)
7、粽是你的好
孙秀斌
日子过得真快,过了五一还没几天,端午节又快到了。之所以对端午节特别敏感,是因为端午不仅要放假三天,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要吃粽子。因为吃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情感,纪念一位历史上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可是粽子从哪里来呢?是去超市买,还是自己包?自己包吧,我和老伴都缺乏经验;去超市买吧,感觉缺少温馨。其实说白了,我在期盼一个人,张姐她每年都会给我们送粽子,连续五六年了,今年她还会送吗?
我的担心有些多余,这不心里刚冒出念头,晚上老伴锻炼健身操回来,就把粽子拿回来了,好几包,一问果然是张姐送的。张姐包的粽子有三种,豆沙馅的,我老伴爱吃,香甜软糯;肉馅的,我的小外孙爱吃,清香爽口;蜜枣馅的,我爱吃,甜而不腻。张姐想的真是周到,一家人的口味,她都想到了,真让人感动不已。
我们和张姐都是这座城市的移民,并无渊源,同属于“看孙族”,以前住在一个学校的教工宿舍里。老伴每天晚上都会和她一起遛弯,做健身操,一来二去的就熟悉了,后来小外孙大了上学了,我们就搬了出去,离得较远了。距离远了,但感情却没有中断,张姐始终没忘了我们,总爱送些她亲手制作的美食给我们品尝,譬如烤花生,烤肉饼,粽子等等,其中粽子是她最拿手的。她为人豪爽,特别大方,又喜爱擅长烹饪,在我们看来挺难做的美食,她却轻车熟路,易如反掌,真让人佩服。
出于“礼尚往来”的缘故,有时候我们也会把亲友送的吃不了的东西给张姐一些,并美其名曰让她给“帮忙”,张姐这个人也不客气,痛快地地说这个忙我很愿意帮,有了“困难”你们尽管说,如此的调侃,让我们相处的十分的融洽。
尽管这样,我总是感到还亏欠张姐一些什么,有啥行程好的旅游总喊着她,并根据她豪爽仗义,乐于助人,敢为人先,并有些“二”的性格,写了一篇文章投给杂志,未曾想还真被发表了,并被配了插图。我发了朋友圈让张姐看,她高兴的不得了,到处炫耀,并说自己一介平民百姓,还有人为她写文章,太荣幸了。当然,作为回报,张姐送粽子的数量又增加了,推都推不掉,没办法只好冷冻起来慢慢吃,长久地品尝她的一片诚心“粽”义。
张姐包的粽子个头大,分量足,足以见她为人的洒脱大方。拆掉那一道道缠绕的线绳,打开那一层层紧紧包裹的粽叶,诱人的味道扑鼻而来,嚼一口,清香弥漫,甘甜可口。老伴说,你光知吃了,也不说声谢谢。我说肯定要谢,正在心里打腹稿呢。
微信里张姐用语音告诉我,半个月之前她就把食材买好了,今天清晨五点就起床把糯米和粽叶泡上了,因为泡得时间长和短了都不行,要恰到好处,才能好吃。她说今天蒸了两大锅,明后天还要蒸,好朋友都要送一些。端午节,人人都要吃粽子,不然对不起祖先啊。真是快人快语,性情豪爽。少倾,我也给她回了一条微信,前天去超市,琳琅满目的粽子已摆满了冰柜,可是我不想买,就知你会送,你的粽子有温度,有情感,粽是你的好呵。
“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诗会
“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诗会是日照诗词学会举办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之一,
每年端午节时间都会举行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
END
✦✦
编委会
主 编:丁连相
副 主 编:丁启连 田 源 陈德时 丁明辉
编 辑:丁连相 丁启连 丁明辉 张明慷
责任编辑:丁连相
本期制作: 网网 摄影: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