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娣(勤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格,时代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新生代的言谈举止里有着上一辈人的缩影,也有自己分明的个性。人生如筑高楼,包含勇敢和懦弱,各种酸甜苦辣都是经历。有人幸运,不是因为她没有尝试过,而是她能将一切辛酸与艰难转化为向前走的动力,去写就美好,把所有的不平顺当树木去种植,一路葳蕤,直至生香。
艺术富有创造性,它反映了现实和比现实更具典型性的各种形态,它包括传承和创新,匠人的手作便是艺术的精华。
《心同意合壶》
在往后的日子里,“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是不可避免的。勤奋,让周琴娣在紫砂上有了期待。每个月的考试,是验证学徒们学习成果的时候,就像比赛一样,人人都怕自己落于人后,尤其是周琴娣。所以她努力记住师傅的教诲,自己勤加练习……每一次的不足,师傅都会指出来,她也认真记下,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修正,也让她在一次次的考验中,从紧张害怕到得心应手。她扎实的基本功,都是来自于勤奋和领悟。
学徒的日子,虽然也辗转多个老师,如蒋彦、江健翔等,但是依然没影响周琴娣的学习进度,三年学徒期满,进入了生产车间,开始正式接触厂里生产的阶段。
“学一门技术是自己的,让自己以另外一个角度审视这个世界和生活。”这是父亲的话,一直激励着周琴娣,让她能够经历多少风雨而矢志不移。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质朴的爱护,从父亲到女儿,择一事,忠一事的开端,就是不放弃。
作者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乐人)
02
一步一意成方圆
走进周琴娣的工作室,一排排紫砂的工具整齐的摆放着,似乎都在诉说着主人数十年如一日学艺和做事的周到及规整。当她拿起工具,沉静、熟练、认真而仔细,时光也就此打住。一双巧手加专注的神态,紫砂泥就如同一个听话的孩子一般,在她手中进行着神奇的“进化”,每一个细节都把握的恰到好处,融入感情的艺术创作让人沉浸其中,仿佛时间静静的停留在“方圆”之间。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紫砂这条路,多的是艰辛,但当你走过这一段艰难的路,后面随之来的即是幸福。周琴娣的每一步都是靠着自己的勤奋和不放弃,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1993年8月她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紫砂设计”培训班深造,这也奠定了她日后创作的专业基础。
在北京京西宾馆
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以及紫砂的国大师们
在九十年代初期,紫砂在港台地区兴盛。也是由于这股市场的需求,紫砂厂的这方面的订单增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高了很多。1996年,厂里将技术功底比较好的人调到新的车间,专门制作来自港台的订单。市场的一个风潮,厂里的一个决定,却是周琴娣紫砂生涯的一个台阶。与以前不同的是,她可以接触更多不一样的品种,产品变成了作品,伴随而来的是收入的增加,但制作难度也随着客户的高要求而增加。相比在车间,她现在一个月15把茶壶的制作量是少了,但可以做得更加精细。多出来的时间,并没有被浪费掉,而是更起劲地用在做好作品上。也就是那个时候,为了销售区分,她有了艺名“勤媞”——勤奋又好看的人。
这样的日子,虽只有三年,却给了周琴娣自我提升的意识。她没有再回到车间,而是开始念书,重新考试。她要给自己缺失的理论补充基础。在考本科的时候她一边做壶,一边学习,忙碌中自己又开始紧张,担心考不上。此时此刻她又想起了父亲的话,放下了杂乱的心思,调整好生活,规划好学习内容,最终她如愿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的本科。
周琴娣(勤媞)
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一级/高级技师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68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1983年经考核进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接受成建制和规范化紫砂专业培训,跟随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永成先生名师习陶学艺。
由于超群拔萃的专业技能、创作能力和发展潜质,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先生的肯定和嘉勉,并被收为入室弟子,在其门下孜孜以求、宽学厚积,专业技能日新月异。
作品自2001年至2020年每年参加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屡获金奖。参加韩国陶瓷文化协会和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中国国际茶产业投资展览会、“艺博杯”、迪拜阿布扎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博览会均荣获金奖。
作品被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韩国陶瓷文化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艺术团体和个人永久收藏。其中:《母子情壶》被北京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云龙壶》被首都博物馆永久收藏等。
创作论文被专业刊物收藏发表,曾多次应邀赴韩国、英国、迪拜、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进行陶艺交流,为宜兴紫砂传播和弘扬“提壶相呼迎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