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端午节怀念屈原
作者:洪营 朗诵:阿红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又要吃香喷喷的粽子了。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端午节都要吃粽子、包粽子,有的地方还要进行赛龙舟等活动,非常热闹。端午节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很有意义。

今年夏天,似乎来的特别的不容易 ,由于经常遭受新冠性肺炎疫情不间断地反弹。但生活依旧在平静中延伸着的时候,才发现满大街上的小贩兜售粽子飘出的香味和满眼的五彩葫芦时,我恍然:端午节到了,夏天姗姗来了。每一个节日,都要有一个醉人的传说,就如同每一个心灵,都要有个和满的归宿一样。端午节,也有它很多的传说,传说中很多的主人公被后人景仰着,传颂着——。

远在两千三百年前,有一个人,年轻时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华,得到了帝王赏识,官至“左徒”,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致力于自己的人民幸福。可是,他遇到了一个极为厉害的对手,更麻烦的是,他的主人,该诸侯国的大王却不够机敏,在他屡次进谏后,嫌他麻烦,将他流放。两千六百八十八年前,他的祖国灭亡后,悲愤之余,他抱石投江自尽。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世感动于他为民的赤心,在这天来悼念他。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免职,被赶出都城,流放他乡。当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可自己又报国无门,最终在阴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乐章。那个人是屈原,那个诸侯国是楚国,那个大王是楚襄王,那条江是汨罗江,那个对手是纵横家张仪。当然,左右楚怀王的还有王妃郑袖,宠臣上官大夫等人。

屈原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还是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楚辞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李白,就深受他的影响。两千多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短暂,可是尽管大江东去,尽管暮往朝来,屈原依然留在人们心间。他的精神和作品同样永恒。
二是“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乃忠良之臣,建议吴王夫差彻底消灭越国,后受谗被害,其遗体于五月五日被扔进大江。

第三种说法是纪念孝女曹娥。
第四种说法是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其实,端午蕴含和传递的文化取之不尽。小到吃粽子,大到百舸争流龙舟争胜,在传承和积淀中都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体系,值得现在的人们继承和发扬。除了文化意义,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同样值得挖掘。就拿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几个传说来说,忧国忧民之于屈原,精忠报国之于伍子胥,孝顺父母之于曹娥等,正是这些可贵的精神内核,赋予了端午传说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也使得今人对端午节的纪念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现实和教育意义。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符号,在不经意间渐渐被人遗忘了,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却也渐行渐远。

节日应该是一个生活过程,有人文内容与文化价值。在继承传统民俗之时,我们更要温故“创”新,对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包装,让群众能在节日中获得丰富的文化记忆与快乐体验,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卖粽子吃粽子,只有这样,端午文化才能得到真正传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