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说过孟子母亲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孟母不辞辛苦,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迁到市场附近,再搬迁到学校(私塾学堂)附近,使孟子从小受读书人的影响,热爱学习。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断机杼教子’,把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孟子看了吓一跳。孟母以此告诫儿子,你中断学习,就如我剪断这未织完的布匹一样,是一事无成的。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继承孔子的儒学,而成为亚圣(孔子是至圣)。孟母有志培养儿子成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负母亲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显亲,这是养父母之志。现代的父母,也都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拿出孟子那种发愤精神,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以养父母之志。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记载历史的名著,有《史记》和《汉书》等。《史记》是由司马迁写的,由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写到汉朝。《汉书》记载了自汉高祖开始至王莽篡位的这一段两百二十九年的历史。《汉书》的作者是班固。但实际上《汉书》是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两代三个人完成的。班固的父亲叫班彪,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读了《史记》很赞叹太史公司马迁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使中国的历史得以流传。可惜《史记》只记到汉武帝时期,于是班彪下决心要把历史继续写下去。他开始收集有关资料,经过相当的努力,终于开始写作了。可惜他的寿命不长,只活到五十二岁,还没有写完就去世了。班彪的儿子班固,从小受父亲熏陶,学识也很渊博,父亲去世后,他整理父亲的遗物,发心要继承父亲遗志,把《汉书》写完,完成父亲的事业。班固虽经历种种挫折,仍不放弃这个志愿,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诬陷,而被判坐牢。在监狱里,他还坚持整理写书,以后被皇帝释放回家,继续写作。后来班固去世了,《汉书》还有少部分未写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女子,又继续哥哥的事业,最后完成《汉书》。这不是孔子所说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吗!
实际上,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三者是融合一体的。为印光大师所推荐的书《感应篇汇编》中有一个例子。古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崔沔(音免),他母亲双目失明,他到处为母亲求医治疗,不惜倾家荡产。他事奉母亲三十年,总是那么恭敬真诚。晚上,不脱帽子和外衣,以便听到母亲召唤就马上提供服务。每当过年过节,或遇良辰美景,大家相聚时,崔沔一定扶著母亲赴宴,让母亲开心,和大家有说有笑,让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母亲过世了,崔沔非常伤心,祭祀母亲,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做官,收入很丰厚,慷慨地帮助他的哥哥、姐姐、侄子、外甥。崔沔说:‘母亲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了,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时候,悬挂的就是哥哥、姐姐、侄子、外甥这几个人。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啊!’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成为贤明的宰相。
崔沔,真是孝子啊!他的孝心里已兼有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孝子要圆满地实行孝道,必须自己不断地学习圣贤教诲,不仅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还要帮助父母提高心志和智慧,才能使父母获得圆满的幸福。比如,孔子说老年之人戒之在得(贪),因为年老了,容易对财产家业儿女贪恋执著,而导致内心不能开朗欢喜,这时孝子应该用古圣先贤的教诲开解父母:‘家财万贯,还不是一日三餐;宅舍无数,还不是夜眠六尺,应该把自己的积蓄财物分出来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比如赈灾、济贫、助印善书、捐助医药及道德教育事业等等。’使父母从做慈善事业中滋养乐善好德之心。父母退休以后一般都比较清闲,甚至感到寂寞或空虚,做儿女的应该积极引导父母学习圣贤教诲,或接受仁慈博爱的宗教教育,使精神有所寄托,获得圣贤智慧的法乐。更进一步,让父母明了生死轮回的真相,从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生起对来生归宿的希望憧憬。在佛教里,佛教导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宗教也有对来生归宿的具体说明。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孝子做好临终关怀,守候在父母身边,给父母安慰,用念佛、诵经,帮助他们往生极乐世界,则孝子的行为便圆满了。
杭州东天目山上有一个‘弥陀村’养老院,住著几十个老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欢喜的法乐之中,每天凌晨便起床念佛听经,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心中充满著对未来憧憬的老人,身上便有年轻人的活力。有一次我到东天目山去,山上有一位九十二岁的孟老太太,精神矍铄,头脑灵敏,口齿清晰,我们上山参访和她聊天,她出口成章,吟出‘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她还帮助‘弥陀村’的负责人策划工作,是一个好参谋。她对生死没有恐惧,喜欢做善事,每天欢欢喜喜地生活,是一个很有理想情操的老人。我们孝养父母,除了完成父母的志向以外,更应在提高父母的心志上孝养。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门’,国家的栋梁,来自于孝子。弘扬孝道,是利国利世利民的事。
去年,我有幸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十二月三日)在澳洲阿德莱德大学召开的国际会议。这个会议是研讨汇集多元文化信仰的共同价值观,以教育来化解世界冲突。在这个大会上,佛学院院长教授在大会上做了一个精彩的演讲,讲题是‘如何消弭冲突与落实仁爱和平的教育’。在演讲中,教授介绍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他指出‘中国圣人总结出道德的十二种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伦理道德的教育要以这十二种德目为宗旨,如果人人都认真学习做到,自然是天下和平安定了。’孟子说:(《孟子·离娄章句》)‘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个孝亲,一个守身,这两件是大事。守身当中以戒淫为重要。
(一)人伦道德是幸福的基石
中国人的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根据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悟出人类应该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而生存,于是总结出人伦大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正确处理这五种关系的方法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温顺合作),兄良弟悌,朋友有信。我们静心想一想,一个人的一生,扮演多种角色,如果真能做到当父亲的慈爱,作儿子的孝顺;当领导的仁厚,作部下的忠诚;当丈夫的能做到三义:道义(承担起家庭的主要责任)、情义(对妻子感情始终如一)、恩义(上敬老人、下爱子孙),作太太的温顺合作,做到四德:妇德(始终热爱自己的丈夫、子女)、妇言(言语柔和得体)、妇容(仪态端庄大方)、妇功(善于操持家务及带好孩子);兄弟之间团结友爱;朋友之间有信用,来往合乎礼度。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这将是多么幸福的人生啊!
在这五伦关系之中,是以夫妇关系为中心的。然后才产生了其他四种关系。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儒学的主要经典之一《诗经》,有 300多篇名作,是孔子根据三千多首中国古诗选录的,选取的原则是‘思无邪’,诗经是用活泼的形式来教化民俗礼仪的。其中第一首《周南·关雎》开头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是以物来衬托人。雎鸠是一种鸟,这种鸟从不乱交配,一个雄鸟只跟著一个雌鸟,所以民间称这种鸟是义鸟,知礼仪的鸟。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景色:在河水中的沙洲上,有雎鸠的雄鸟和雌鸟在和谐地歌唱。衬托著君子追求的是淑女。窈窕,表示美好之意,指的是女子的品德美好。这首古诗,用雎鸠这种义鸟来比喻,说明男女之间的婚配是很庄严的事。正如孟子所说的:‘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章句上》)男女结婚,是人类最重要的人伦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明朝时候,又一位学者叫刘理顺。他在未成名之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青年。他曾经受聘在一家富有的人家做家教。他做家庭教师很认真负责,住在主人家中。主人很器重他,就特别从家中众多的丫环当中,挑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侍候刘理顺。并让这个丫环搬到刘理顺的房间住。主人的意思是把这个侍女送给刘理顺了,让女孩子终身服侍他。经过三年之后,刘理顺准备辞去家教工作,上京赶考。在临行前,他向主人道谢,表示在此住了三年,又感谢主人专门派丫环照顾他。他请那家主人领回这个女孩子,另外替她选择婚配。主人很奇怪,说:‘这个丫环已经服侍您刘先生三年了,感情应该很深厚了,就请你带她回去做为侍妾吧。怎么说还让我另外为她婚配呢?’刘理顺对主人的美意很感谢,但他没有接受。他说:‘难道你真以为我是好色之徒吗?您的这个婢女确实很美丽,而且照顾我的生活三年,和我住在一起,可是我对这个女孩只有感谢的心,却从来没有侵犯侮辱过她。我是读圣贤书的人,怎么可以违背礼教,未娶正室而先有侍妾呢?这事万万不可!’主人听罢,半信半疑,认为哪有美色当前,而能不乱的呢?后来请人单独询问那个女孩并给她验身,证实这女孩确是清白的。主人对刘理顺先生非常敬佩,赞扬他是一个冰清玉洁有操守的人。刘理顺读书明理,有希圣希贤的心志。在生活中,恪守儒家的伦理道德。后来他上京赶考,高中状元,贵显一时,成为当代受人敬重的理学大师。刘理顺的品德学问,堪称君子。他在求学期间,以及事业上还没有成就时,决不轻率地卷入男女之情中,这种严肃的生活态度,不正是今天年青人学习的榜样吗?!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东汉时代,皇室中有一位湖阳公主,她看中了皇帝(光武帝)的一个大臣叫宋宏,这位元公主就让皇帝去给她提亲。然而,宋宏是有妻室的人了。一天,皇帝就试探著问大臣宋巨集,宋巨集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皇帝听了这话以后对湖阳公主说:‘你想嫁给宋宏,是没指望了。’宋宏忠实于自己的家庭,决不喜新厌旧,嫌贫爱富,他对皇帝说出自己的态度:决不会忘记在贫困时交的朋友,决不会遗弃曾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这是多么高尚的人格!如果是唯利是图的人,看到皇帝来做媒提亲,会马上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了。宋宏有做丈夫的道义、恩义和情义。他的人品不仅为当时的人所称赞,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淫欲,它是从心里萌发的念头,要根本上解决,还要在心地上著手,而同时又要在事上禁止。下面我们提供四条谨供参考。
1.学习圣贤、提高志趣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宋朝有一位贤能的宰相,叫司马光,人们尊称司马温公。当时,他没有儿子,他的夫人很著急,觉得自己没有生儿子,就作主替丈夫买了一个女子做妾。而且这个女子长得非常美丽。夫人就把这个女子送到司马光的书房。司马光正在专心看书,他没有注意这件事,也没有抬起眼看这个妾。这个妾为了讨好司马光,就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什么书啊?’司马光很严肃地说‘这是《尚书》’。之后他又去专心读书了。这个美丽的妾,在房间里站了一会,又各处看了一下。司马光没有再和她说话了,她就只好自己退出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的人,对于女色置若罔闻,心中全是伦理道德、圣贤教导,志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是美色当前,心无欲念,岿然不动。
司马光和刘理顺(上面提到的例子)都是以圣贤的教诲作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内涵,居高临下,那么戒淫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礼运篇》教导我们恪守人伦道德,尽人的十种义务:‘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温顺合作)、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又指出我们不能跟著人的情欲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圣人之所以治七情,修十义’。在日常生活,我们遵循圣贤教导,控制自己七种情欲,不让它氾滥,尽自己应尽的十种道义。我们就不会犯错误了。
儒家的经典《四书·大学》篇中教导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何修身?首先,从‘格物致知’开始。格物,有多种解释,取印光大师的解释,格物者,革除物欲,致知者,开启智慧。所以《大学》篇中有著名的教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立志无论大小,或希望自己好、家庭好,或希望国家好、世界好,都要先从格物开始,在革除物欲上下功夫。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告诫我们,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为人欲望不多,即使善良的心性有所丧失,也丧失不多;为人欲望很多,即使善良心性有所保存,也保存极少。要把自己的志趣从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中提升出来。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人的规律是:吃饱穿暖、住得安逸。如果没有受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故‘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这段话就是儒家的五伦。孟子还指出:‘仁也者,人也;义也者,宜也;礼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实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章句下》。注:有的版本没有说的那么全,据朱熹《孟子集注》说:‘如此则理极分明’)孟子这段话就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仁,就是讲究爱人;义,就是做事合理;礼,就是履行规定;智,就是具有智慧,知识;信,就是讲究诚实,合起来,便叫做道。
这五伦五常,就是古圣先贤教我们的道德。愿各位朋友,都能记住它,理解它,实践它。
现在全国各地儿童读经活动逐渐开展起来,青年人也要抽空补课。在这里介绍一些众口皆碑和行之有效的圣贤经典,供参考:《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礼记》、《易经》、《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老子·道德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佛说十善业道经》等。
其中《弟子规》是我们做人的基础,应从这里落实。教授在2005年新年献礼致辞中特别指出:‘愿我同伦特重十善业道及弟子规的认知与学习,务必百分之百的圆满落实,此乃化解一切灾难之根本修行大囧琺!’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颜回向老师请教关于克己复礼(抑制自己履行礼规)的实行问题。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回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实行这些话。)《论语·颜渊第十二》
各位朋友,我们应该说,今天虽然诱惑很多,我们更要实行这四句话。《弟子规》教导我们:‘非圣书,摒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现在媒体传送资讯的管道实在是太多了。青少年的犯罪率为什么增加?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的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网路中的有害资讯以及一些电影、电视、书刊的色情描写严重污染青少年的心灵,诱导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数年前,网路刚兴起时,据台湾的一份资料显示,每天点击观看色情网站的人数约80万人。可想而知全世界每天有多少人受到色情的毒害!中国有 3亿多的青少年,每天还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污染。因此今天,回忆先师孔子的教导更有意义了。决定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我们来看一个非礼勿动的例子。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俊美文雅的书生,正在准备功课。要上京城赶考。他的邻居有一个少妇,很美艳,她对这个书生很注意,而且心里很爱慕他。但是,她是有夫之妇,一天她的丈夫出远门,她就隔著墙的空隙招呼那个书生,叫他从墙上越过来。她娇声娇气的样子,使这个书生动了心,他就搬了一个梯子,一步步地登上去,突然,他一转念想,孔老夫子有训导:非礼勿动。我是读书人,怎么可以做这种背礼的事。于是他就从梯子上退下来了。那个少妇,很不甘心,又使温声细语勾引他。于是书生又动摇了,又爬上了梯子,骑在墙上,又想起圣贤的教诲:君子要慎独,而且上天不可瞒。于是急急地下梯,关上门户,闭门不出了。不久上京赶考,考中了,很顺利。主考官在改卷子的时候想,今科的状元不知是何人呢?瞌睡中听到耳边有声音说:‘状元乃骑墙人也。’放榜之后,状元、榜眼、探花(前三名)等都来拜见主考官,主考官就问:怎么有人告诉我说状元乃骑墙人也,这是怎么回事?’那位书生就把自己的一段遭遇如实地告诉了主考官。于是就留下了这段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书生在诱惑面前,是存教礼而灭情欲。经过思想斗争,他是非礼勿动。所以他才能专心准备功课,状元及第。如果不这样的话,他的锦绣前程就毁于一旦了。
在男女之间的交往中,要注意保持礼貌的距离。这个‘礼’是非常重要的。佛家讲戒律,儒家讲礼规,超过了礼规,就会铸成错误。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唐朝,山西太原有位书生叫狄仁杰,他生得风度翩翩,丰神俊朗,是一个文雅清秀的读书人。他上京参加考试,途中寄宿在一家旅舍。晚上,夜深了,他还在读书,突然有一个美丽的少妇,悄悄进来会见他。一问之下,才知道她是这间客栈主人的媳妇,因丈夫刚死不久,是一个新寡。她白天见到狄仁杰年轻英俊就动了心,晚上来找狄仁杰相会。狄仁杰看到这个少妇确实是年轻貌美,而且千娇百媚地挑逗自己。可是他突然想起了一位老和尚的话,就严肃而和蔼地对这个少妇说:‘我以前曾借住在一间寺院中读书,曾经有一位老和尚为我看相,说我的相主贵,将来必能荣显。但是一生要特别谨慎,不要因贪爱美色而犯淫戒。我请教老和尚,美色当前,是极难控制的。不知用什么方法能熄灭淫念呢?老和尚慈悲地对我说:我教你一个好方法。男女之间因贪爱美色而起欲念,这时你就观想对方忽然生了一场大病,骨瘦如材,头发蓬散,眼睛深陷,像鬼一般可怕,再观想她死的时候那种抽搐难看的样子,以及死后身体发臭,那么你炽热的欲火就一下子冷却了。’狄仁杰说:‘我非常敬佩和感谢这位老和尚的教导,不敢遗忘。所以我也把你当病重、病死想。你也可以用老和尚的方法观想我,那么我也是一堆白骨,一堆臭肉,没有什么可爱的。这样你也就可以为你的丈夫守节了。’那少妇听完狄仁杰这一席话觉得十分惭愧和感动,她流泪跪下,拜谢说:‘感谢您的大恩大德,不但保全了我的名节,还指示我熄灭淫欲的方法,我今后一定会洁身自守。’后来这位少妇果然坚守妇节,受到朝廷的表彰。而狄仁杰上京赶考及第,成为唐朝安邦定国的重臣,官做到宰相。后来又被追封为梁国公,极为显贵。狄仁杰为政期间,焚烧淫书,奖励百姓崇尚道德礼规,是一代名臣。
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狄仁杰没有犯错误是得力于一位元老和尚教他白骨观、不净观。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达摩大师曾做一首皮囊歌:‘尿屎渠,脓血聚,算来有甚风流趣。’唐朝道家大德吕洞宾说‘休夸少年趁风流,强走轮回贩骨头。不信试看明镜里,面皮底下是骷髅。’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好色青年,很想改掉自己的恶习,常常为此很烦恼。就去请教一位大德王龙溪先生。王先生说:‘假如有人告诉你,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名妓在房间里等著你,你一定会兴冲冲地去,可是打开房门一看,原来是你的姐姐,或者原来是你的女儿,你此时的淫念是否会立刻熄灭呢?’这位青年回答:‘当然是没有了。’王先生说:‘所以淫念本来就是空的,只是你误把它认作是真的了。’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生就是一场梦,过去的风流,而今安在?刚刚的念头,现在也没有了。所以古人说:‘静心一返观,男女真儿戏。’如果一个人常常能提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事如幻,那么他对美色就不会贪著了。
总之白骨观也好,不净观也好,观空也好,都是用智慧来化解,让我们把情欲放下,不要让它作祟,不要让它牵著鼻子走。如果一个人他对于以上所说的道理方法都不懂,但是他能深信因果,不做违礼违法的事,他就得福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得善果。以戒淫为因,果报是什么呢?果报首先是得功名如意,眷属如意,能得贵子(好后代)。能健康长寿(夫妻之间能节欲,均得健康长寿)。戒淫能令人身心安乐,最后得善终。中国人所推崇的五福:富贵、康宁、好德、长寿、善终,都可以得到。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人叫何澄,他是一个有名的中医。有一天,有一个姓孙的病人请何医生到家中看病。这个病人已经生病卧床很久了,他家中的财钱都用尽,能典卖的东西都卖了治病。可是病还是不好。所以请何医生来诊治。病人的妻子小声对医生说:‘家中没有酬金给您,我只有陪您睡觉来报答您。’何医生听了之后,很严肃地拒绝她说:‘你怎么说出这种话?我不收钱,也一定会为你丈夫认真看病治疗。你不要说这种话来侮辱我的人格,况且你也是自己侮辱自己啊!’病人的妻子听了,很惭愧地退了出去。晚上,这个何医生作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天神告诉他说‘你行医有功,而且不会乘人之危急乱人妇女,坏人伦常。所以天赐你伍万钱。’这个医生梦醒后,也没有在意此事。可是过了不久,皇宫太子生病,有人推荐何医生去看,服药一剂就痊愈了,即赏钱伍万。与何澄梦里天神说的一样。
戒淫得福,邪淫致祸。凡是不为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伦理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属邪淫范畴。邪淫致祸。我们不要忘记上海复旦大学陆德明和民国诗人徐志摩给我们的教训。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没有不弃邪归正的。倘若以前做过错事,现在明白了,改过自新,天不惩忏悔改过之人。古德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做过错事的人,更要谨慎自己,学习圣道,恪守礼规,以防失足。《弟子规》明确教导我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结束语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相聚,也就是研讨了这两个问题:孝与戒淫。孝是立身之本,戒淫是守身之要。人在天地之间,是需要有这样的德行才能站得住,一生才能吉祥如意。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最后,让我们用《弟子规》──这被称为做人子女和学生的第一规范的嘉句来结束今天的讨论,那就是‘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