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讳演音,字弘一,号晚晴老人(别署甚多),浙江平湖李氏子。初名广侯,一名息,字叔同。清光绪庚辰(一八八六)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父筱楼公,以进士官吏部,晚耽禅悦,乡党称善人。师幼而颖异,娴大悲、往生陀罗尼。七岁,读文选,琅琅成诵。早失怙,长奉母居海上。痛清政不纲,外侮日亟,主变革,组“强学会”。旋丧母,东渡日本,进上野美术专校。潜心文艺,擅诗词、书画、金石、音乐,旁涉戏剧,悉臻神妙,名震一时。返国后,入“南社”,主太平洋报副刊笔政,执教津、宁、沪、杭间,桃李遍大江南北。丙辰(一九一六)秋诣杭州虎跑,断食习静,有省,自是皈佛。戊午(一九一八)七月十三日,礼了悟和尚,出家虎跑。九月,受具戒于灵隐。时春秋三十有九也。
披剃后,刊落声华,尽屏所习。以戒为道本,发心扶律。遍搜中外律藏,校勘南山三大部,重兴律学,续数百年之坠绪。时有毁寺议,师挺身而起,潜移默化,弭于无形。创“南山律学院”于浙之慈溪,规模已具,事阻未果。识者引憾,而师泰然。行脚海内,随缘而止,五十以后,息影南闽。倡办“养正院”于南普陀,厘订佛学课程,培育学僧,造就甚众。抗战军兴,厦门临海防前线,师誓与寺院共存亡,颜其居曰“殉教堂”,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以互勖。平生私淑灵峰,奉“宗论”为圭臬。当代善知识最服膺者,惟灵岩印光老法师,既负盛望,犹恭燃臂香,三度陈书,愿与弟子之列。其谦恭如此。世称师律绍南山,教宗贤首,行在弥陀。笃论也。暮年色力渐衰,知将迁化,尽力弘法,不辞劳瘁。壬午(一九四二)仲秋,示微疾,九月初四日圆寂于温陵养老院。世寿六十有三,梵行二十四载。荼毗获坚固子甚多,弟子奉灵骨分塔于泉州之小山书院、清源山麓暨杭州虎跑定慧寺,以垂纪念。
师才华盖代,飘然脱白,粗衣淡饭,甘之若素,破衲敝席,用诸数十年。一生不收徒,不主寺刹,而海内缁素咸沾其泽。邃于经论,从不谈玄说妙,惟以念佛,持戒,诵普贤行愿品示人。□然若不足者。接人无多言语,平实明简,而闻者动容,没齿不忘。平生无疾言厉色,慈悲仁蔼,而见者肃然。责己綦严,以躬作则,声教远被,所至易风。
其书胎息周秦汉魏,寝馈六朝,临摹碑帖,几可乱真。剃染以后,于文艺不复措意,尝言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晚作敛神藏锋,恬淡冲逸,风格别具,自成一家。零缣片纸,得者视如环宝。晚勤临池。广结法缘,盖以书法作佛事也。遗墨已印行者,有写经、联语及李息翁临古法书等,无虑数十种。辑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弘一大师律学著述三十三种(以上三书,已收入普慧大藏经),晚晴集、寒笳集、佛学丛刊、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华严集联、清凉歌集、晚晴山房书简、晚晴老人讲演录等行世;其拟编之南山律苑丛书若干种,多未及成书,余著尚多,不备载。 林慈超居士辑录
弘一大师,法名演音,别号晚晴,又称‘二一老人’。俗姓李,名息字叔同,浙江潮人。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对‘大悲咒’、‘往生咒’都背得滚瓜烂熟。凡经文有人指导,一过目就可以背念。
他毕业于南洋公学及日本上野美术学校,潜心文艺,诗词书画无所不能,还精於戏剧与音乐,每一种都熟练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名震一时。
他对加入同盟会,返国后主编太平洋报副刊,宣傅当时的革命思想,又创办了文化社、经学会、海上书画工会等,大显其杰出的文笔,同时也曾在天津、宁波、上海、杭州等地教书。起初他喜欢研究宗庙、元朝的理学及道书。直到民国五年秋天,模仿作禁食五谷的修行。独自进入虎跑‘大慈寺’居住,断食了三个星期,那时他深深感到唯有寺院生活,适足以使人身心清净快乐,从此倾心于佛学。
民国七年,他三十九岁时,七月十二日在‘大慈寺’了悟和尚座下出家,同年九月间前往灵隐寺受具足戒,从此尽量放弃以前所学习的世间学问,把佛门戒律当作修行根本,并发愿护持戒律,搜集中外律藏,校勘南戈等三部经,重与律学,走遍国内,随缘居住。直到五十岁才在闽南住下,倡办‘养正院’于南普陀,培养僧才,得很大的成就。
他尤其对印光大师所修持的净业敬慕,曾三次燃臂香陈书,表示愿意当印光大师的弟子,虽然平时重兴律宗,却修持弥陀净土法门,从来不谈玄说妙,只劝人勤诚念佛和修持戒律。到了晚年身体渐渐衰弱,明白自己不久将归西,更加不辞辛劳的努力弘法。
他平常劝人念佛时要听时钟的滴答声,好像在念阿弥陀佛的微妙声音,这表示念佛的人如果不拿著佛珠,往往容易生出懈怠之心,所以要带著佛珠还有小钟在身边念佛,才不会失去念佛的净念。再说,在家里念佛不允许吵杂之声扰乱专心,若用耳朵专心听钟声念佛,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能专心一致滴答滴答地念著佛号。
弘一大师生平著作很多。六十岁以后在泉州福林寺专心念佛。民国三十一年春天,到灵瑞山讲经,不久居住在温陵养老院。那年中秋为大众讲经,并特地为院中老人讲净土法门的重要。又九月二十三日他患小病,拒绝别人的访问和服药,只专心念佛。二十七日绝食只是饮水而已。二十八日写遗书拜托妙莲法师负责他的后事。
九月一日下午,写一篇‘悲欣交集’,交给妙莲法师,并且说:
‘要是你助念时看到我流泪,不要以为我留恋世间,我只是觉得悲喜交加,感动落泪罢了!’
九月四日戌时,大师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逝世,那年是六十三岁,僧年二十四。火化之后获得一千八百舍利子,大块的舍利六百。
附记:顺著时钟的声音念佛,真是奇妙。修持的人可以效法这种方法念佛。往生之时流泪,因为见到佛、见到光而高兴,实在是‘喜极而泣’了。(弘一大师永思集)为什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净土法门,大纲在信愿行三。必须要真为了生脱死,以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大菩提心。修持之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必须要真为了生脱死,以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大菩提心,以深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故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乃最简便之要诀。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5页 复朱智贞居士书二)
净土法门,大纲在信愿行三。修持之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须多说,依此力行,则自可亲得其益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85页 复汤文煊居士书二)
附录:彻悟禅师开示选录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有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怨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深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