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平,男,湖北省孝感高新区诸赵学校教师。年轻的时候爱好信息技术,常年从事学校信息技术方面的工作;后来爱好文史,个人作品曾分别获得省级、市级一等奖,也曾在当地报纸孝感日报上刊载。

作品编号:GSLYB-069
忠奸论
作者|丁国平
愚忠近祸,小忠近私,大忠大德。什么叫“愚忠”,不知变通、权宜,言行置于一端就是“愚忠”;什么叫“小忠”,只知道忠于君王,而不知道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就是“小忠”;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先,不拘小节,智勇超群,建功立业才是“大忠”。 管仲明明知道“三宠”不是好人,为什么不早一点除掉这“三宠”呢?是管仲没有能力吗?管仲作为齐相,被称为“仲父”,辅佐齐桓公成就五霸之首的功业,位高权重,智谋超群,去掉区区“三宠”,就和弄死三只蚂蚁一样容易?我认为,正是因为管仲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才没有除掉这三个小人。首先,“三宠”通过小恩小惠,和齐桓公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齐桓公的生活完全离不开这三个小人,这一点从管仲死后,齐桓公曾经驱逐了“三宠”一段时间,最终受不了,还是把“三宠”接回身边,就可以看出来。而管仲本身就是公子纠的幕僚,和齐桓公有一箭之仇,是公子小白不计前嫌,在鲍叔牙的大谏下,才拜管仲为相的。相比“三宠”和齐桓公坚固的私人友谊,以管仲带隙之身去伐“三宠”牢不可破之信,鹿死谁手,实难预料。试想一下,假如管仲真的除掉了“三宠”,一方面一定会受到齐桓公的忌惮,另外一方面,下面的臣子和周边的诸侯一定会心生恐惧,最终的结果恐怕是上下联合一起排挤管仲,不但事业做不成,性命也堪忧。这三个小人,虽然通过各种恶劣手段,博得齐桓公的宠信,但是才智平平,以管仲之才高智远,对付“三宠”绰绰有余。所以,相比直接除掉“三宠”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制约、监督的策略更加务实。管仲的做法看似对君王不忠,但是最终受益是国家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大忠”。 管仲死后,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相国,被管仲制止,原因就是鲍叔牙太过刚直,认为他一定会犯上,生出祸端。后来果然如此,鲍叔牙当上相国后,立即驱离“三宠”,后来齐桓公又召回“三宠”,导致鲍叔牙郁郁而终。从这件事情来看,管仲非常了解鲍叔牙,不让他当相国,其实在保护他。鲍叔牙对形势判断不明,策略适当,致使君臣失亲,最终导致齐桓公被“三宠”饿死在宫内,其实鲍叔牙是有责任的。所以说一味的“愚忠”,而没有策略,是容易引发祸端的,反而导致不忠。从这个方面讲,岳飞也有这个问题,岳飞在宋朝崇文抑武的大政治气候下,自己在前线拥兵自重,自以为精忠报国,问心无愧,殊不知在皇帝眼里岳飞武力越强,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大。最后,给了秦桧等奸臣可乘之机,谗言离间,死于风波亭,让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如果岳飞能审时度势,察人行事,实时蛰伏,少一些刚锐之气,多一些文治韬略,或许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世间万物,阳生阴,阴生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生相克,所以天下没有绝对的忠,也没有绝对的奸。更多的时候是忠中有奸,奸中有忠,是不是大忠,最终还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有益于大多数人。是不是大奸,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只有利于他一人。
运斤成风的故事大家一定听说过,为什么匠石不能砍宋元君鼻子上的灰尘,哪是因为能站在那里给他砍的人——“质”已经死了。也就是说运斤成风的技能必须依赖于“质”的存在,“质”不存在,运斤成风的技能也不存在,技能和“质”是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用来描述忠和奸之间的关系。在特朗普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忠奸对立统一的现象。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特朗普如此愚昧,抗疫不力,致使生灵涂炭,最终却能高票败选。那是因为他的某些行为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体现了忠的价值。
有一个人说得非常好,世界既不是白的,也不是黑的,而是灰色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