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艾草 ·妈妈的凉糕文/ 刘志刚
儿时的记忆过完春节后,在这青黄不接的五月,端午节凉糕便是我童年的另一种美味。那时后山人的生活还很清苦,我贪食的凉糕,便是母亲用那个黄米掺一点小米做的,把洗干尽的黄米小米泡了又泡,然后下锅煮熟至粘稠,用铲子摊在菜板上,晾凉,用菜刀划成方正小块,偶尔放几颗红枣,那便是凉榚中的极品。因为那时,白糖以及加工手工凉糕的佐材比较稀缺,全是合作社计划供给。我记的母亲那时总是从凉房的某个隐藏处抱回一小坛糖饧(用胡罗卜或糖菜熬制蒸干水份的糖浆)刷在凉榚的上面,此刻顿觉爽甜无比,真可谓锦上添花,食啖垂涎。这个糖饧是过春节前,加工饺子馅的副产品,母亲悄悄藏下怕我偷吃完的一个“私藏”。此时,才又一次感到母亲的无私,厚积厚爱。
土屋简单的门板贴上那门符,还有妈妈巧手剪成的大公鸡,小孩颈上是睡梦中母亲给系上的五色彩线。全家人早早起来,等待爷爷从野地里拔那艾草回来,用热水浸泡洗脸,防蚊虫叮咬,五彩线避邪防病。我现在想来,古人留下的一些风俗和习惯,确有他一定的科学道理。一种纯自然的讲究和传承,或许,那才是我们最本质的东西。
这几年,每到端午节,我也亲手做点凉榚,材料应有尽有,青红丝,葡萄干……。给小孩吃,自己也猛吃几口,但永远找不到当年那个滋味,索性剩下几块,最终还是放成“干糕”搁置啦!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每逢端午节,总是伤感和回味,举国遥祭爱国楚大夫屈原,后来从书中知道了屈原,读懂了“离骚”。也更懂了这家国的质朴守望情怀。爷爷厚望,父爱如山,母爱似河,姐弟相随……。此时,我要点燃一缕艾草,擎起一片粽叶,捧起粘甜的粽子,敬献远古、当下。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思国忧民,小家大爱,尚怀至淳”。
艾香袅袅,雄黄酒烈,粽叶包丰,家国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