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
壹.总释名题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现在详述遍行五。
(一)作意。作意取境,为什么要作意呢?作意就是要找境界,本来心王不会作意的,可是,因为历劫的习气和善业恶业的种子,薰进八识里面,好像烟薰一般,因为这种缘故,心被鼓动了,不知不觉间有了作意,这就是心生境的开始。菩萨的境界无所不知,不必作意就知道一切善恶因果;罗汉呢?就要作意,作意就是想一想,他对于什么事情作意观察,就知道因果本末。譬如为什么檐前的三十二只鸽子都跑了呢?原来它们是前生种下的业,做人的时候不修行用功,应出家也不出家,应修行也不修行,应吃斋也不吃斋,应念佛也不念佛,总是不认真去做。不要说鸽子,就拿现在到这里来的人来说,有的来到了佛教讲堂,就不走了;有的一进门就跑了;有的连门口也不能进的。不要以为这是很平常的因缘,这其中就有特殊的因果。凡是到佛教讲堂来的人,要是没有善根,就没有办法入此门来;要是没有善根,也没有办法来这儿听经。凡来听经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不过善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想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多听佛法,明白佛法了,就自然会发菩提心了。
(二)触。作意是周遍的,触也是周遍的。 可是这个触,是受、想、思这三个心所所依。先有触,然后就有了受、有了想、有了思,所以这个触是受、想、思的所依止。有这种触境,触的境界,就有了一种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所以前边那个作意,是由心生境的一个开始;这个触,就是由境生心的开始,就生出这种妄想心来。
(三)受。妄想心一生,就对于所对的境界有一种领受的心,生出受心所法来。
(四)想。想要领受就有想相。你想这个境界的时候,也就跟随着这个境界跑了!
(五)思。由境就生妄想心,由想相就有“思”了。什么叫思呢?思可以支配这个心,令这个心去筹量、盘算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想办法。
前面所说的就是遍行五,遍行就是遍于三性,何谓三性?就是善性、恶性、无记性。这五种遍行是通于善性、恶性和无记性的。善性和恶性的意义很明显,无记性的解释就是没有记取,是善是恶都不知道。大约和I don’t know差不多。无记又通三时,又叫一切时,即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也称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世。例如今天是现在世,昨天就是过去世,明天就是未来世。过去的时刻是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时刻又不能停顿,未来的时刻还没有来。所以是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虽然说是通三世,也了不可得。如果你能随时把这五种遍行停止,那就不会造成恶业,你要是不停止,它们又有了,所以叫遍行五。遍行五还没有做出善恶业来,到了别境五就不能停止造业了。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别境”。别就是特别,也是分别、个别。别境五和遍行五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遍行五的境界中,如果具有任何其中之一,就连带着五种关系。别境五是个别而不遍行,和遍行五正是相反,每一种境界都是个别独立生出来的,和其他四种境界并没有连带关系。别境五的产生是以攀缘心为缘造成每种境界,而遍行五是由善恶念生出来的。当遍行心所法刚要生出来的时候,还可以把它制止,叫它不要生,那就是用功修行,就可以停止这个善恶念的产生。善恶念不生,所造的善恶业行也就没有了。要是“别境”五种心所法生出来的话,善恶念就不能停止了,所以别境五就是为善为恶的一个开始。
(一)欲。欲就是希望,有希望就想占有,所以就叫希望欲取。欲取什么呢?欲取这种快乐的境界,想得到这种境界。
(二)胜解。什么是胜解呢?胜解就是当境界来了,便去审决。审就是审察,看一看这事情该怎么办,作出决定,这就是审决。当这个心还在审决的时候,任何其他因缘都不能牵动这审决的心,那就是“胜解”。
(三)念。念就是明记,明白的明,不忘记的记。明记什么呢?明记你以前曾经学习的境界。例如你是学生,现在学校里的情形你都记得,这就是念,念就是明记不忘。
(四)定。这个定不是戒定慧那个定,这个定就是专注于彼,心不散乱。“注”是注意,“彼”是另外一个方向。譬如你心里注意某一件事情,不想其他的事,这叫专一,专一就是当一般人希望成功地做成某件事,就集中精神,这就是“定”,有时这种定也会生出智慧、知识来。
(五)慧。这不是出世智慧的慧,这是一般普通人所有的世间智慧,不是修道人修出来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含有一种拣择心的,拣是拣选,择是思量,即是去拣选可以或不可以,这就是譬如你已经做了一件事,然后你又思量这件事情做得好与不好,对或不对,这就是世间的智慧。要是出世法的智慧呢?出世法的定与慧是互相帮助的,定帮助慧,慧也帮助定;世间法的定慧,是单独成立的,不能同时有定就有慧,有慧就有定。世间法的定和慧,是不能同时现前的,有定就没有慧,有慧就没有定,所以定和慧是分开的个别境界,而不是有一种境就具有五种的遍行境界,也不是有一种心就附带着五种心。别境是单独的,每种境界都不同,因为不同,所以就于所乐的境界上生出一种“欲”;在决定的境界上,又生出一种“胜解”来;遇到以前熟习的境界,就生出一种“念”;在一心观想的境界上,就会生出“定”来,生出“慧”来。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五十一种心所分成六位,第三位是“善十一”。善都是好的,所以谓之善。善是帮助我们的,帮助我们修行,帮助我们成功。那么,这十一种善心所,是什么呢?
(一)信。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要有信心。第一要信自己,信自己什么呢?要信自己决定可以成佛,要信自己和佛是没有什么分别的。没有分别是在佛性上说没有分别,但是还要修行,修行就可以成佛,我们一定要信这个道理。不单信自己可以成佛,也要信其他的人都可以成佛;不单信其他的人可以成佛,也要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了这种信心,自己就要守规矩,守规矩就是守戒律,守戒律才能成佛。自己这样,也教其他人这样,也教一切众生这样。这个信心要坚固,像石头那么坚固,那么硬,不要像灰堆那样的信心,用手一碰就没有了。
(二)精进。有了信心,就要去做去,这就是精进。精进什么呢?精进修行,念佛、念法、念僧都要精进。不要往后退,要往前进,精进又精进。
(三)惭。是对自己说的,自己应该生一种惭心:“唉!我自己做的事情很不对,应该改过自新。”
(四)愧。是指对人而说,对人要生一种愧心,觉得自己总不如人,不要总觉自己比人好,心里想:“啊!这个人真比我好,他总是这么和颜悦色,不忧愁烦恼,为什么我会这么多忧愁?”要有这种愧不如人的心。
(五)无贪。不要生出一种贪心,这个贪,没有得到的时候想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这就是贪心。希望人人都不要有贪心,不要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我叫你们不要有贪心,但是我自己要有贪心,我这贪心是替你们生出来的,是为美国一切人生出来的。贪什么呢?贪想要造一个庙,建立一个道场,好给美国地区的人去修行。大家共同有一个道场才可以修行,连道场都没有,修道就难了。要有道也要有场,所以要贪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就要现出来了,为什么要现出来了呢?就因为我生出这个贪心,就把它贪出来。本来我不想生这个贪心,但是,如果我不生这个贪心,你们成佛的机会也就会很慢,所以我生出这个贪心,贪你们大家快点成佛,你们大家都要帮忙我生这个贪心。为什么说不要贪,现在又要贪呢?这是为人贪,为众生贪,不是为自己贪,所以这个贪心不妨大一点。
贪嗔痴就是三毒,无贪、无嗔、无痴即是三善根。上星期我说叫人不要贪而我要贪,这个贪不是为“我”就不算贪,要是为自己而贪那就是贪,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他的众生,这不是贪。可是这样就容易出毛病,容易令人认识不清楚,也很容易令人假借这个题目来贪,说不是为自己贪而是为他人贪,但实际上还是为自己。为自己就是贪,要怎样才不是为自己呢?不为自己的名,不为自己的利,那就是不为自己。为什么贪是不好呢?因为它是一种染污法,染着就是不干净,有贪就不干净,有所染污,有所执着。这个贪能招苦果,我们受苦报受苦果,就是因为有贪而造成的。
(六)无嗔。嗔是嗔恚,心里有一种恨。我们也不要有嗔心。
(七)无痴。痴就是昏暗,以暗为相,昏暗便是无明。如果能够无贪、无嗔、无痴,那就是三善根成就了。
(八)轻安。轻安就是禅定的一种前方便。在禅定未得到以前,有一种轻安的境界。这种轻安境界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它是从精进而来的。精进于善法,而止住一切的恶法,再加上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 所得的功德,就会产生一种轻安的感觉─觉得身心舒畅,身自在,心也自在。到了那种境界就会感觉非常快乐,这就是参禅时有的无上快乐境界。
(九)不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规矩,不守规矩就是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规矩,依法修行,时时刻刻都不随随便便。什么叫放逸,好像有人初来在暑期班的时候,有时把腿伸直搁在前面的凳子上,就是放逸的表现;现在呢?他就没有这种情形了,所以就叫不放逸。
(十)行舍。行舍就是将五蕴中行蕴里面所有一切染污法都舍去。舍什么呢?舍去不合乎规矩的恶法。行蕴中的舍和受蕴中的舍是不同的,受蕴的舍是随觉随舍,而行蕴的舍在行蕴内念念迁流,不停薰化不合规则的念,而令它舍掉。舍一点就与道相应一点,所以念念舍就念念入,入就是入道。
(十一)不害。不恼害一切众生。不害和嗔不同。嗔是由于他人不顺着我的心意去做,而生嗔恨;不害是克制自己,不去损害他人。嗔是人违背我的意思时,我就生嗔恨心;不害就是我不去害人。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
“烦恼六者”应加上根本二字。烦恼就是无明,无明也就是痴,应该排在六烦恼中第三,所以用“根本”二字作为分别。根本烦恼就是十使。十使即五钝使和五利使。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就是五种不正见。为什么叫钝呢?因为它于事情上无所明了而不能决定,来得非常缓慢,所以叫钝使。利呢?利是很快的,遇到事情很快就决定了,所以就叫五利使。
(一)贪。贪就是贪而无厌,所以一切的财、色、名、食、睡都贪;色、声、香、味、触也贪。
(二)嗔。因为贪,得不到就生出一种嗔恨心,嗔恨之后就变成无明了。
(三)痴。就是无明,有无明就胡作非为,什么都敢去做。
(四)慢。是骄慢,轻人傲物,对他人看不起,很骄傲的。
(五)疑。疑就是遇到事情不能决定,有所疑惑。
(六)不正见:
1. 身见。执着身是我的,执着我所有是我的,由身见就生出边见来。
2. 边见。偏于一边,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太过就是不及,不合乎中道,与中道不相合。
3. 见取见。就是执着有所取,就是想占有,亦即十二因缘中的“取”,见取见是非果计果,未能得到的果,却妄认为能得到。
4. 戒禁取见。“戒”就是守戒的戒,“禁取”就是不应该守的戒却去守,就好像印度持牛、狗戒的那一派,非因计因。本来这个因不正当的,他以为正当。
5. 邪见。即邪知邪见。具有邪见的人,你叫他讲正法,他不会讲,只会讲染污法。什么是染污法,讲男女的这一套,讲男的怎样,女的如何,这就是邪见。他会对人说:“不要守戒啊!守戒律是没用的,愚痴人才守戒律,有智慧的人何必守戒律呢!”他就是讲这些染污法扰乱人家的道心,本来这个人心里很清净的,没有欲念,也没有染污心,正修行到快要得到禅定的境界,将把客尘都赶跑,正在这时,听了染污法,又给客尘黏着,生出很多欲念。所以在说法的时候,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男人女人,都不应该讲任何染污法,应该要讲清净法,教人清净六根,不要引诱人生出淫欲心,否则将来一定会受到恶报。以上就是“根本烦恼六”。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以下我们谈的是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就是跟随根本烦恼生出来的,可以分为三类:
一、自类俱起。大随烦恼和大随烦恼是一类,中随烦恼和中随烦恼是一类,小随烦脑也如是。这是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例如学佛法的人只和学佛法的人在一起;学魔法的人也都跑到学魔法的地方去;学世间法的人就跑到世间法的地方去,这就是“人以类聚”。再说到“物以群分”,生物是有说不完的这么多种类,同类的集合在一起。自类俱起就是中烦恼和中烦恼一同生起来,大烦恼和大烦恼一同生起来。
二、遍不善性。遍就是普遍,这种不善性是互通的,譬如你有“惭”,“愧”就生出来;你有“不信”,“懈怠”,“放逸”也都生出来了。
三、遍二染心。怎么叫“二染心”?这“二染心”,一个叫“有覆”、一个就叫“无记”,叫两种染污心。
“有覆”就是有所覆藏,掩饰遮盖,不叫人知道。
“无记”就是也不记善,也不记恶,也不知道是善、是恶。
如果这三类都具足,就列为大随烦恼;只有二类,就列为中随烦恼;单具一类就是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有十:
(一) 忿。忿就是分下面加个心,也即是分心,一种违情的境界,不顺心意,于是嗔心遽发,这种嗔恨心突然而发,就是忿。
(二) 恨。嗔心没有发出来,藏在心里深处,永远都不能遗忘,好像用绳子打成死结缚牢似的。这个埋在心的深处的心,就叫恨。
(三) 恼。烦恼也。恼含有忿和恨,忿恨到极点,忍也忍不住,就生出烦恼来。忿和恨都没有这么厉害,“恼”在忍无可忍而发作的时候,就厉害无比了。
(四) 覆。覆就是覆藏,盖藏着。本来心里有烦恼,忿、恨、恼都具足了,可是一想,还是不发作出来的好,于是把烦恼藏在心里,这就是覆。这种人有的念头是:“我不欢喜你。我不告诉你。我不愿意和你坦白的说。”他不发你的脾气,什么都隐藏起来,藏起来做什么,想叫你不知道的时候,来一个暗箭,偷偷地给你一刀,因为他知道明的打不过你,所以在背后一刀把你暗杀了,你也不知道是谁打死你的。
(五) 诳。就是假仁假义,表面好像对你好,但不是真的。譬如有人对你说:“要不要吃药呀?我这儿有,不要钱的,你拿去吃吧!”等你上了毒瘾后,就非买他的药不可,他就是贩毒的,这叫假仁假义,也就是“诳。”
(六) 谄。就是谄媚,俗语叫“拍马屁”,又叫“溜虚”,又叫“捧”。当这种人见到你时便说:“嗨!你现在想到那里去?我现在正想找你,我有一个朋友,他非常赏识你啊!”大约这人想和对方合股做生意,所以尽给人戴高帽子。谄就是给人戴高帽子,尽向人家说好话。又譬如自己穷,没有钱,所以见到有钱人便称呼对方什么“大爷爷”、“大奶奶”、“老太爷”,把这人捧得高高在上地说:“你是最好的啊!”好像老百姓见到总统,慌慌张张,不知说什么话才好,这样的情形,就是谄媚。
(七) 憍。自己没智识,但却不佩服人。自己没有读过书,却骄傲地说:“哼!你们读书的懂得什么啊!我不读书也一样活着,有衣有食,也一样有这么多钱。”憍的人很自负,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高贵。
(八) 害。害是损害人,前面善法十一说的是“不害”,现在说的是相反的害人恶法。
(九) 嫉。嫉就是嫉妒,嫉妒他人胜过自己。譬如有一个人记忆力很好,怀着嫉心的人就生了妒忌,自忖地说:“如果他不在,我不就是第一吗?有他在,我就得不到第一!”有的人学问很高深,他也要妒忌,心里想:“要是没有这个人在,我的学问就是最高,我就是第一啦!”总而言之,总是妒忌任何胜过自己的人。
(十) 悭。就是悭吝,不肯舍,不肯布施。虽然他有钱,如果你叫他布施出来,他绝对是不肯的。他要把钱拿稳,就算钱化成水,从手指缝流了出来,全部消失,他仍是懊丧地找:“我的钱那里去了?怎么变成水了?”这类人就是这么悭贪。对于财的方面不能舍便是“悭”。鸽子都是因悭贪才做鸽子,过去生中它们不但不舍,还吃人家的。
以上是十种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有二:
(十一)无惭。不知道惭,也不知道愧,自己觉得自己高于一切,自命不凡,自视太高,以为自己是高尚的人。
(十二)无愧。这种人不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如人,也不怕人讥笑,也不怕人讽刺。
大随烦恼有八:
(十三)不信。前面善法第一谈的是“信”,现在说的是相反的“不信”。什么都不信,师父也不信,徒弟也不信。师父不信徒弟,徒弟也不信师父;父亲不信儿子,儿子也不信父亲;师兄弟之间,更不用提了。这种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相信你,你相信我才对啊!”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对他讲什么都不信。你对他讲法,他却说:“这都是假话。讲法?讲什么法啊?都是骗人的吧!”不错,我所说的法,一句真法也没有,如果你们不要听,那就赶快跑。好像那个在门口的人,他自己已经先说明白:“我愿意在门口外边。”如果你叫他进门来,他就会跑了。
(十四)懈怠。这和精进正好相反。懈怠也就是懒惰的一个别名,就是不精进。
(十五)放逸。上面善心所法第九说的是“不放逸”,这儿说的是相反的“放逸”。放逸就是不守规矩,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和美国提倡的自由是一样。你们误解的自由就是放逸的别名,也就是教人不用守规矩,不要听别人的劝导,自己喜欢怎样就怎样,所以我对于教化美国人真的很头痛。你在笑,这是真的。
(十六)昏沉。就是坐着听听经,就睡着了。无论干什么,都想打瞌睡,看经也想要睡觉,拜佛也想要睡觉,翻译经典也想要睡觉,听经时更想要睡觉。昏沉就是睡觉的别名。昏沉和“痴”是不同,痴是暗昧,无明─无所明了是痴的相;昏沉是懵懂,以懵懂为相。懵懂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坐了一会儿,什么都忘了,听经也忘了,说话也忘了,像做梦又不是做梦。不像是做梦,可是心里却不明白,这就是懵懂,所谓“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十七)掉举。什么叫掉呢?你看见那天来的魔王没有?他的行为就是掉举。他不能静下来,不能安处清净的境界,他的身体不停乱动,刚坐下来又站起来,站起来又要坐下去。他胡乱地跑来跑去,南走走,北走走,东跑跑,西跑跑,身乱行;口乱言,口里胡说八道,乱说一通;心里也胡思乱想,尽是想入非非,一会儿想起这个,一会儿又想起那个,什么都想起来:“我到天上去,那个天人对我说,说我过了三天就可以生天。”也许又想:“我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去打坐,像是坐在虚空里,虚空里什么都没有的,是不是这样子的呀?”他总想个不停,想入非非,这就是掉举,你看可怜不可怜?
(十八)失念。把正念失去了,就是邪念。邪念就是尽想入非非,到了“非非想处天”。什么是不好的他就想什么,甚么是不和乎规矩的他就想什么,什么是合乎规矩的他就不想了。
(十九)不正知。这种人知道的都是邪的,正的他不知道。
(二十)散乱。这个散乱的心,纷纷扰扰的乱七八糟,这和掉举不同。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五十一个心所法分为六位,前五位已经讲完,现在只剩下第六位的最后四种心所。为什么叫不定呢?就是没有一定,所以叫不定;若有一定,就叫“定”了。不定是善法,譬如发菩提心;不定也是染法,譬如生爱欲心。有四种不定:
(一)睡眠。睡眠就是一种暗昧。什么是暗昧呢?暗就是黑暗,昧就是不明。总而言之,暗昧就是不明白,不是心里不明白,而是根本所行所作都是黑暗的。这样就把外缘减少,没有人缘。外面没有人缘,内在也没有智慧了,这就叫暗昧,亦即睡眠。
(二)恶作。也就是“悔”,后悔的悔,后悔什么呢?譬如你后悔地想:“以前为什么我对那人不这样做?我要是这样做,不就把他制服了吗?”这是为了没有这样做而后悔。但是如果真做了,这种人也会后悔地想:“唉!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呢?”做也后悔,不做也后悔。譬如心里也许这样想:“为什么我不砍他一刀,要是我一刀砍断他的胳臂,他就不能打我了。为什么我不先砍他的胳臂反而被他打了一拳呢?”事情过去了总是后悔,自己对自己过不去,自己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对,没有如自己的意。
在听法的时候,各位要注意留心听讲,不要像风从耳边刮过去就算了。我给你们讲了这么多法,讲完了你们还不懂,什么事情惹你生气的时候,还一样生气;惹你发脾气的时候,还一样发脾气,这些法对你们一点都没用处,听过了就烟消云散,那就是白费了。纵然听一百个大劫,那么样听经是没用的。你们一定要告诉自己:“哦,这个经典教我不要有烦恼,我一个也不要有,六种根本烦恼,我根本就不要叫它生,这才是发菩提心的人应要学习的。不要因为烦恼的名词你知道多了,你的烦恼就更多,发的脾气就更厉害。有的时候你会说:“我知道现在该是‘忿’了。”或者说:“我今天发脾气是因为‘恨’。”以前你未有明白的,还不知道是那一种境界,现在明白了。你知道你要“恼”了,你或者要用“覆”的方法在背后对付人家,那就错啦!那你就白听经了。
(三)寻。就是寻求,是粗意推度。
(四)伺。就是伺察,是细意推度。
寻伺是一粗一细,在善恶将作的时候,自己就先来算一算,用意识自己和自己开会议:“这件事情你说这样做好不好,是不要这样做吧!”粗的思惟是“寻”,微细的推度是“伺”,这两种不定的心所,都是以思惑为本体。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前面所讲的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一共是五十九种,现在要讲的是第三位色法十一种。什么是色法呢?就是有色质可见,有障碍可寻的。以下是十一种色法:
(一)眼色法。眼能观种种色。眼的本身也是色,它有形质的,有眼睛的形像,你可以看得见。
(二)耳色法。能听种种音声。耳有耳法,当眼睛愿意看某种东西,常看也不厌倦;不愿意看的东西,一看就讨厌了,这都是由色法生出来。耳朵也是这样,愿意听的,天天听也不厌倦;不愿意听的声音,一听就厌了,不愿意听了。
(三)鼻色法。香的就欢喜,一点也不讨厌;臭的一嗅就讨厌了,不愿意嗅了。
(四)舌色法。舌尝味,欢喜尝的总要尝,不欢喜尝的便说:“唉,太苦了!我不要吃。”
(五)身色法。身体也属色法,欢喜接触,就想要接近,不欢喜的就想远离。
这是内五根的色法,为什么不说意根呢?因为意根属于第七识(第七识不属色法)。
(六)色法。就是有形色。
(七)声法。有声音。
(八)香法。有香气。
(九)味法。有味道。
(十一) 触法。有感觉。
(十一)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法尘,法尘就是外五尘─色、声、香、味、触留下来在意识处的影子,所以也属于色法。以上十一种色法,都是有形色可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