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
壹.总释名题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一九七○年五月十七日至六月七日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全篇分四部份来讲:一、总释名题,二、造论者,三、译者,四、别解文义。
壹、总释名题
百法就是“一而十,十而百”之百,由一到十,十到百这么多法。百法可分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及无为法五种。现在先讲题目,要解释这个论题,就要先解释这个百法。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合起来就是百法。其中的内容,讲论文时会详细解释,现在只听听名词就好了。
“明门”的“明”字就是明白的意思,也就是不糊涂了,不愚痴了,明了。明了什么呢?明了这个百法了。明了百法的门路,就可以修行了!
“论”字就是议论、论说、语论、讨论、辩论的论。论是什么呢?可以说是讨论。讨论就是我们大家来研究,我说了出来,要是你觉得这个法不对,你可以提出你的理由来和我讨论。议论就是你说你的道理,我说我的道理,我们大家把见地拿来分析。论也可以说谈论,我们大家来研究这个法,不是我的法,是佛法。我所讲出来的佛法,你们无论那一个人认为我讲得不对,只管提出理由来发问,来研究,无论从四面八方任何地方来的人,若提出理由来,我都愿意回答。这包括全世界的人,例如美国人,中国人或是日本人,无论那一个国家的人,甚至十方来的人,我都愿意作答。怎么说从十方来呢?因为现在有飞机和直升机,可以从天上降落到地上;又可以坐轮船从海里来,这就等于从地里来,所以我说从十方来的人,我都可以答覆他。只要有问题来问,我们大家就可以开一个高度的辩论会来讨论佛法。无论你是佛教徒,是外教徒或是任何宗教教徒,我都是有问必答。如果有什么难题,我一定用智慧剑一剑把它斩断,再把这个人愚痴的舌头割下来,换上一个智慧的。我会改造人的舌头,也会改造人的脑袋。脑筋糊涂的可以换一个清醒的,谁的脑筋不清醒就得要来,但是我这种手术不是布施的,是要收费的,一万块钱就可以给你改造脑袋。
现在继续讲“论”字,为什么我刚才说这《百法明门论》一定要说呢?没法子不说,因为有个论字,论就是要说,说什么呢?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就是论的第一个意义。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以是为非,也不能以非为是,所以就要论,论清楚它。例如修行就是是,不修行就是非,这是对出家人而言。
论的第二个意义是讨论邪正。邪一定是邪,正一定是正,你不能以邪为正,以正为邪,所以必须要讨论。
第三个意义是讨论善恶。善一定是善,恶一定是恶,你不能以善为恶,也不能以恶为善。
第四个意义讲的是因果。因一定是因,果一定是果,你不能说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果要分明。
第五是论染净。你不能以染为净,以净为染,不能颠倒是非,论就是把一切分别清楚。
论也可以变是为非,变非为是,把非去了就是“是”,把是去了就是“非”。也可以说是不离非,非不离是;即是即非,即非即是;即善即恶,即恶即善;即邪即正,即正即邪;即因即果,即果即因;即染即净,即净即染。你看这个论怎样都可以论,所以最怕你没有论,你若有论就来论一论,你说是是非,非是是,怎么都可以。论就是研究是非的问题。你说:“这是怎么一回事?”你不知道就要学,学了就知道,妙就是在这个地方。
你知道佛法少就不能认为是多,你知道多也不可以说少。以上就是《百法明门论》的题目略释。
贰、造论者
天亲菩萨造
现在讲造论的人,这个造论的人是天亲,又叫世亲。为什么叫天亲呢?因为有的人说他是天主的兄弟,天主是他的哥哥。究竟是不是,这没有多大重要性值得来考证,这只是一般人的说法。那究竟天亲有几位兄弟呢?他们共是兄弟三人,都叫婆薮槃豆,这是通名,也是梵语。那么,别名呢?老大叫无着,老二就是天亲,最小的弟弟叫比邻持跋婆,比邻持是母亲的名字,跋婆翻译华言就是儿子的意思,也就是说比邻持的儿子。他们三兄弟是在佛灭度后九百年出生的。他们生来非常聪明,可是聪明是聪明,但各有各的偏见。不过这是以前的事,后来明白了就没有了。因为老大无着愿意无着─无所执着,偏爱大乘佛法,不喜欢小乘佛法;而天亲菩萨刚巧相反,他是执着小乘法,他认为小乘法是最真的佛法,所以他就学小乘佛教。不但学小乘佛教,而且还帮着小乘骂大乘佛教,专门破坏大乘佛教。他不相信《法华经》、《楞严经》和《华严经》。你们看,哥哥学大乘法而不毁谤小乘法,二弟呢?他学小乘佛法,却专门批评大乘佛教,甚至想把大乘佛教消灭了。现在先谈两位哥哥斗法,不是互相斗争,是单方面来斗争。学小乘的天亲菩萨就专门说哥哥的大乘佛教不对,而他哥哥始终没有说小乘法是对还是不对。大乘佛法是要把“不对”也包容在内,所以他对弟弟的所作所为,只有怜惜,而没有怨恨。他要想办法来度弟弟,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给弟弟说:“我俩原是亲兄弟,虽然我们各人所学的教义是不同,但是我们是兄弟却是真的,你是我的亲弟弟,我是你的亲哥哥,这绝对不是假的,你也相信是真的,我也相信是真的。现在,我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我想见你一面,并且有一点事情想请你帮忙,我相信你无论如何都会满我的愿,如果你不满我的愿,我就是死了,也不瞑目。”天亲菩萨虽然不喜欢大乘佛法,但是一看哥哥的信,写的那么恳切,哥哥快要死了,要求见弟弟一面,你说弟弟又怎么可以不去见哥哥呢?虽然大家信奉的教理不同,哥哥学大乘,弟弟学小乘,可是看完了这封信后,弟弟非常感动,就决定去见哥哥最后一面。天亲菩萨看见了哥哥,便立即问道:“哥哥,你信上说叫我替你办点事情,如果我不帮你做嘛,你死也不瞑目,究竟你想叫我做什么事情呢?”
“我想请你留在这儿替我念《法华经》、《楞严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每一部念一遍。”
哥哥知道弟弟非常聪明,什么书念一遍都记在脑海,永远不会忘记。
天亲菩萨心里想着:“这次为了满哥哥的愿,不愿意也做一次吧!”于是他就答应了。
他把《法华经》、《楞严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三部大乘经典念过后,豁然明白,知道自己以前多么不对:讪骂大乘佛教,毁谤大乘经典,说大乘经典是假的。这回可知错了,他非常后悔。怎么办呢?心里懊丧地自责:“我以前尽骂大乘佛教,我造了这么多的罪业,一定要下地狱啦!我这舌头真是坏透了。”想着就拿刀要把自己的舌头割下来。
今天中午我为什么说要割人的舌头呢?割人的笨舌头,割人的钝舌头,愚痴的舌头呢?就是因为天亲祖师这位菩萨忏悔要把自己的笨舌头,愚痴的舌头割掉。他说要割舌头,你看多危险啊!你们大家想一想,自己拿着刀要把伸出来的舌头割去,这不是好玩的,这不是开玩笑的,他真要割自己的舌头哟!
无着菩萨在一旁看见这情景就吃惊地说:“二弟,你在做什么呀?快告诉我吧!”
天亲菩萨悲哀地回答:“我真是罪无可赦,以前我尽骂大乘佛教,现在我看过这三部经典,才知道大乘的教理实在是太妙了!过去我尽是毁谤大乘,岂不是一定要堕拔舌地狱吗?我趁现在还活着,就把舌头割下来弥补我的罪过。”
无着菩萨劝道:“二弟,你不要这么笨,这么愚痴,你可以换一个舌头啊!”
“怎么换法?”
“你以前那个舌头是用来毁谤大乘经典,现在你改变你的说法,用你的舌头来赞叹大乘经典,不就可以了吗?你又何必要割了它。”
“对啊!我如果把舌头割去,对大乘经典也没有帮助,要是我不割我的舌头,我便可以用这个以前毁谤大乘经典的舌头来赞叹大乘佛教,不是更好吗?”他才这样想,本然的智慧也就现前了,于是他一气呵成地造了这本《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的勇气很大,他真的完全改变了,所以自此以后他所造的论都是赞叹大乘的。他从前写了很多骂大乘佛教的书,他都通通烧毁了。现在,只遗留下来他赞叹大乘佛教的论文。
以上所讲的是天亲祖师的公案,还有“菩萨”两个字的解释。菩萨,也即是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略,所以就称为菩萨。菩提萨埵是梵语,翻译华言叫“觉有情”,又叫“有情觉”。什么叫“觉有情”呢?这个觉就是觉悟,觉悟谁呢?觉悟一切的有情,这是一个解释。以自己的觉悟,自己开的智慧,来觉悟其他的有情众生。什么是“有情觉”呢?菩萨也是一个有情,也是一个众生,不过他觉悟了,他是众生之中一个觉悟的众生。“觉有情”就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去觉悟其他的众生;“有情觉”就是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也就是菩萨。
菩萨的名称很不错吧!很多人都愿意做菩萨,也愿意给自己挂上一个菩萨的招牌,叫人家称自己做菩萨,所以中国的出家人互相赞叹说:“哦,老菩萨你来了!”
“是的,老菩萨你也来了。”就这样他们互相打招呼。菩萨的称呼是属于旁人尊称你的,不是要对人说:“你应该叫我做菩萨啊!”
太虚大师曾经说过:“大家应该称我为菩萨,为什么呢?比丘已过佛未成。”就是说我比丘戒已经受过了,又受了菩萨戒,所以你们不应该称我做比丘,应该称我做菩萨,但是不可以称我为佛,因为我还没有成佛。他这样说也不是一定要叫人家称他做菩萨,不过他是这么样和大家开玩笑吧!因为太虚大师是过来人,也真是菩萨,你叫他菩萨,他也是菩萨;你不叫他菩萨,他仍然是菩萨。你叫他,他也没多一点;你不叫他,他也没少一点,他故意和一些愚痴众生开玩笑罢了。金山活佛也是一样的说:“你们应该称我做活佛啊!”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意思。
那么天亲菩萨是不是自己写上“天亲菩萨造”这几个字在论文里呢?不是的。他当时造这篇《百法明门论》,只是写上“天亲造”罢了。后学们愿意尊重他,就给他加上“菩提萨埵”这么一个名衔,我相信天亲祖师绝对不会自己给自己加上菩提萨埵的名义。我们就将这一点来研究,应该知道不要好名。古语说:“上士无名,下士好名。”愿意做上士也可以,下士也可以,全凭你自己。
至于“造”就是造作的意思,也就是著作。天亲菩萨着这部论。《百法明门论》很短,我希望在暑期班还未开课前就能把它讲完。
叁、译者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现在讲翻译的人,这一部论是天亲菩萨所造,但他是以梵文写的,也就是古时候的印度文,必须翻译才能使印度以外国家的人明白,所以又要有人来翻译。今天我们因为这一部论能明白一切佛法,依法修行,这都是翻译人帮助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翻译这部论的人是谁,在佛教里有什么贡献。
“唐”就是唐朝。在唐朝时代,有一位出家人,这个人在佛教里的贡献最伟大,自古至今可以说没有人能比得上这位法师。这位法师俗家姓陈,父亲是做官的,做的是穷官,不是有钱的官。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贪污,不要老百姓的钱,甚至于政府的钱,他都不要。不是像现在做官的,总以为待遇太少,还要多方的左右图谋,从商贾或百姓身上找便宜。这一位清官,因为不贪钱,所以一生就是个穷官,虽然是个穷官,但是就积下福德,因此,生了几个儿子,就有两个出家修道。
玄奘法师的哥哥是个出家人,也是位在当时很有修行的讲经法师,玄奘法师呢?他在十三岁时就出家了。出家之后就学习佛法,除非没有法师讲经,要不然不论那一位法师讲经,也无论多远,他一定要听经去。有讲经的,他就去听经;有讲律的,他就去听律;有讲论的,他就去听论。经、律、论三藏他都去听,风雨不改,甚至为了听经,连肚子饿也忘了。他是常以法为食──以佛法来作饮食。
像这样经过了五年,他也受了具足戒。在这五年期间,他就是到各处听经学佛法,可是学了五年后,总觉得每一位法师所讲的道理都不相同。同样的经典,这位法师就这样讲,那位法师就那样讲,有智慧的法师和没有智慧的法师所讲的义理,就有冲突。可是玄奘法师他自己没有真正开悟,没有择法眼,不知道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也就好像昨天我说:“如果你懂佛法,就知道谁讲得对或不对,如果还没有懂佛法的时候,也就不知道啦!”所以我说唱歌唱得声音大一点,不懂佛法的人就认为这就是佛法,懂佛法的人就说:“啊!原来是在唱歌。”
当时玄奘法师听了这么多经典,发觉道理不相同,他也不知道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怎么办呢?究竟是依照那位法师的讲法才可以呢?于是乎他就发愿,发什么愿呀?他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来,他相信印度必然有真正的佛法存在,于是乎他就写了一道奏章,向唐朝天子申请出国,到印度去求法。但是皇帝不许可,没有批准他。玄奘法师为要了他的志愿,心里想道:“皇帝不许可,我也要去,宁可违背天子的命令,甚至于把我的头割去,我也要去求法。”
于是乎他就在寺里练习爬山路的方法,怎么练习呢?在寺里,他把桌子、凳子摆成像一座山,他从这个凳子往上一跳,跳到桌子上,再由桌子又往高处跳,一天到晚他就跳来跳去,练习爬山。大概是他住的地方附近没有高山,所以在自己庙上来练习。一般小沙弥、大沙弥、老沙弥不明白他在干什么,还以为他在玩游戏。这些人都在骂:“这个人一天到晚也不念经,也不修行,尽跳桌子,不知道他在弄什么玄虚?”玄奘法师也从不告诉别人:“我要练习爬喜马拉雅山啊!”一般人还以为他调皮、淘气。
这样子经过一个时期,他的腿和身体都锻炼得很健壮,于是乎他就从长安西行,开始他长途的旅程。那时没有飞机、轮船、汽车和火车,有的只是木船。于是他决定走陆路,经过很多国家,从中亚细亚那儿过去,几经艰险才到了印度,一去就去了十多年。在他未去印度之前,唐太宗皇帝曾经问他说:“我不让你去,你也一定要去,那么法师什么时候回来呢?”
玄奘法师就对唐太宗说:“现在你看这棵松树的树枝是向西歪斜的,等到这松枝什么时候向东弯,那就是我回来的时候了”
玄奘法师到了印度,也不懂那里的语言,经过慢慢地学习,会了印度话和梵文,又跟从了很多印度法师学佛法,在那里受了很多困苦艰难,学有所成便回到中国。回到中国的时候,果然那棵松树的枝子、树梢都向东弯。所以唐太宗看到这棵松树向东弯便说:“啊!今天玄奘法师会回来了,我们快迎接去。”于是乎就派一些官员到西门外去迎接,果然把玄奘法师接回来了。
玄奘法师回国后就专门从事翻译经典,他把印度的梵文经典都翻译成中国文字。当他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在那一年中桃开六度,那就是说寺里的桃花花开花落一共六次,这就是《大般若经》的祥瑞,不但人天共庆,连草木都欢喜。由此可见,《大般若经》对我们的重要。
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很多,他在印度时又礼拜佛的舍利,佛的牙齿和佛骨,又看到佛陀过去千生之中舍眼睛的地方,舍头目脑髓的地方,又看见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忍辱行的古迹。他参观过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舍身喂虎的地方,又看到佛坐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菩提场,所有佛教胜迹,他都去参观礼拜,表示他的诚心。他看到印度的出家人,不论是有没有修行,他都不轻慢,恭恭敬敬地礼敬所有的法师,一点也不生骄傲和贡高我慢之心。玄奘法师学成之后,曾经有很多小乘法 师来和他辩论,他们都不能胜过他,都被他给降伏了。很多外道也来和他辩论,也被降伏了。
我们称玄奘法师为唐朝的三藏法师,什么是三藏法师呢?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这位法师能通达三藏,会讲经、讲律、讲论,经律论三藏他都通达无碍,所以就叫三藏法师。“法师”就是以法施人,或者是以法为师。这位三藏法师名玄奘,“玄”就是玄妙,没有人明白;“奘”就是很伟大的,强壮的“壮”加个“大”字。玄奘法师所做的事情是非常壮大的,他的所作所为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可以说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这部《百法明门论》就是这位法师翻译的,他既聪明,又有智慧,通中文又通梵文,所以他翻译的经典是不会错的,他翻译的这部论更是可信的,以上是翻译者的简介。
在当时,玄奘法师和八百多位比丘,共同在一起翻译佛所说的经典,其中人才济济,最有名的就是窥基法师,又叫“三车祖师”。为什么叫三车祖师呢?因为他在未出家以前,曾经要求皇帝给他三辆车跟随在他后面。无论他走到那里,都要有三车跟着他,这是他未出家以前的事。这三车就是一车酒,本来和尚不可以喝酒的,他说他是例外,因为皇帝叫他出家,他便说:“若要我出家,必须有一车酒跟着我,和尚戒酒嘛,我一定要喝酒。”还要有一车肉跟着他,因为他欢喜吃肉;还要有一车美女,所以他的外号就叫三车祖师。三车祖师不是一位平常人,要是平常人,就没有这个胆量来要三车才出家,因为他是特殊的。他的前身就是当玄奘法师去取经时,在半路上遇到的一位老修行,那时这位老修行在一处打坐,衣服上的尘土大约有一、二寸厚,头发上面就有鸟儿在那里筑窝,还生下鸟卵,孵出小鸟。他在那儿入定,不知入了多久?你想想看,他身上的尘土有一、二寸厚,脸上的尘土也不知有多厚,鸟雀也不怕他,在他头发上生蛋孵鸟不知多少次,多少年了。玄奘法师就用引磬给他开静。这位老修行不知入了定多久,出定后不能动弹,像木头似的。他就问:“你干么把我叫醒?”
玄奘法师说:“老修行,你在这儿入定多久了?为什么你总也不出定?”
“我在这儿等释迦牟尼佛出世,好帮他弘扬佛法。”
“喔!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了,你怎么还不知道,在这儿入定?”
“现在是什么年代?”
“我是唐朝人,现在是贞观元年。”
“不要紧,我再在这儿等弥勒佛下生好了。”
于是乎他又想再入定。玄奘法师称呼他说:“老菩萨!(或者老同修,或者叫他老修行,总而言之就是这几句。)你不要入定了,你不如和我一同弘扬佛法吧!虽然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可是佛法还在世间,你可以帮我弘扬佛法呀!”
“那么怎样办呢?”
“你到长安去,看见有一座黄瓦的房子,你就去托生啦!”因为他身体已经不能用,要再换一个,像房子坏了,要换新的。“请你先到那里去,等我回来,帮我弘扬佛法好吗?”
“可以,可以。”这老修行立即答应了,就到长安去托生做人。
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就向唐太宗贺喜:“我走了之后,陛下得了一位新储君,真是一件喜事啊!”
“没有呀!”唐太宗答道。
于是玄奘法师一观想:“哦!原来老修行跑错了路,到尉迟恭的家里去了。”
尉迟恭是国公,是唐太宗的一名大将,他生来黑脸,但不是黑人,因为他脸上黑,身体不黑。他很有本领,帮助唐太宗打天下,立了很多汗马功劳。这个老修行大约做什么事情都是马马虎虎的,本来玄奘法师叫他找黄瓦的房子,可是他找错了,找了绿瓦的。绿瓦的是国公府,黄瓦的才是皇宫,他走错了路,便跑到尉迟恭那儿,托生做他哥哥的儿子。他长大后就欢喜喝酒、吃肉、玩女人。可能因为他不知多少劫在那里打坐没有出定,在打坐时打这些妄想:“这个肉是不错,酒也很好喝,女人也过得去。”所以再托生做人就放不下这三种东西。
玄奘法师找到他后,便对尉迟恭说:“你这个侄儿是我叫来帮我弘扬佛法的。”
尉迟恭说:“你叫他来,你就叫他去嘛!”
但是玄奘法师叫他出家,他不去,还说:“谁要出家?出家有什么好处呀?我才不出家!”
玄奘法师就对唐太宗说了这段因缘,唐太宗说:“那我下圣旨叫他出家。”
“他如果出家,一定会要求条件,无论什么条件,请皇上都答应他,只要他肯出家就可以了。”
唐太宗说:“好,就这么办!”于是乎把尉迟恭的侄儿叫到金銮殿上,叫他出家。中国那时不是讲民主和自由,不是愿意出家就出家,不愿意出家就不出家。皇帝叫你出家,你不出家就要死的,会被杀头的。他也怕杀头,于是乎就要求条件,要一车酒、一车肉、一车女人,唐太宗都答应了 。
这位侄儿没办法,就被安排了到大兴善寺出家去。他一到大兴善寺时,寺里就打鼓撞钟来欢迎他。他一听钟鼓响,就豁然开悟了。明白自己原来是在某某山修道的老修行。于是向后摆手说:“你们都回去吧!”把三车都不要了,虽然他不要三车,但一般人还叫他三车祖师。
肆、别解文义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如”当“正如”讲,就是正如世尊所说的。世尊是佛的十号之一,佛是世出世之尊,所以叫世尊。这是世尊所说的。他所说的什么呢?就是“一切法”,这一切法是要无我,为什么要无我呢?这个“我”是真真实实的在这个地方,怎么又说无我呢?就算你那个“我”在这儿,等你死了,还是你的身体,那么你那个“我”到什么地方去了?你若说有“我”,这个“我”死的时候没有了,那么活的时候怎么会有个“我”呢?这就是疑问。佛就是讲这一切法无我的法。不要像有些不明白的人,自己连法还不懂,但是却说:“这就是我讲的法,这是我讲的经。”总把这个“我”放在前面。一对鸽子为什么做了鸽子(佛教讲堂的屋檐上常有鸽子飞来飞去)? 就因为它们都有“我”,没有行佛所说的法,它们不能够无我。有了“我”就变成飞禽,变成畜生。
这个“我”就是一个我见,是不应该有的。《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无我见。说深一层,不单是“我”不应该有,“法”也不应该有。一切法都没有了,所以“我”更不应该存在了。一般修道人,必须要达到“无我”这两个字,才能法法皆圆。你要是能够无我,一切法都圆融无碍。随拈一法,无非法界,这就是法界性,就是一切法现前。虽然一切法现前,而又要没有一切法,妙就是妙在这个地方,不容易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一切法现前,却不执着一切法,空诸法相,一切法相都没有了,到这个时候,真是圆融无碍,得大自在。你若能没有我,才能得自在;你若不能没有我呢?就不能得到自在。但是,怎么可以没有我呢?不容易。我现在在这儿讲经,你怎么可以说没有我呢?你在这儿听经,你就要不知道你在这儿,把我空了,无人无我,也没有人,也没有我,也没有法,人空法空。
但是你所以不能没有“你”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有执着。执着什么呢?执着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色身的假我,以为是我了。其实我方才没说吗?你死了,还是这个身体,却没有知觉了。这个“我”跑到什么地方去呢?你那个“我”像须弥山那么大,到死的时候,跑到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你说这可怜不可怜?外道呢?他们就执着有一个大我,又有个小我,神我,他们这个“我”就多着啦!他们说:“没有什么比我这个‘大我’大了,没有什么比我这个‘小我’更小了,最有用的还是大小我中间的‘神我’。”这是外道执着的“神我”,亦即是外道的“我”。
还有小乘执着的涅槃偏见,这个偏见他说是“我”。菩萨呢?也有所执着,执着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求,在所证的真如境界上,未能达到无证亦无得。他们还有所证、有所得,也知道证得这个真如,所以没有忘了我,还是有一个“我”。有“我”就是有妄,所以佛所说的法,就是要把一切法,都用无我来修行到大乘境界上。
以下的论文都是天亲菩萨所造。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什么是一切法?怎么是无我呢?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这是说一切法大略有五种,只能大慨讲,不能详细讲,详细讲就太多了。
“一者心法”。第一种是心法,也就是心王,一切法之王,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心法建立起来,若没有心王,就没有一切法,所以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法就是心王之法,共有八种,在下面将会详细解释。
“二者心所有法”。亦即是心所法,又叫心使,使就是一个使唤人,也就是心的工人。心是王,心所就好像是大臣或工人似的,替国王去做事。做事的时候,必须用这个心所。心所又叫“心数”,有五十一个,这些法都是依照心而起的,是心家所有,心家就是心王,所以叫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凡是有形质、有实体的都叫色法,不是单单有颜色才叫色法,有障碍的都是色法,有十一种,后面再讲。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这种法和其余的四法都不合作。相应就是合作,它是不合作者,是自己单独不相应地从心生出来的。这种法是属于一切行,有所表现的。
“五者无为法”。前面四种都是有为法,后面这种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修出世大乘的一种法,所以,要修出世法才能证得这种境界。以上所说五种法,讲到正文时,我们会详细分析。
在这一切法中,前四种是有为法,最后一种是无为法。如果单是认识前面四种,就是凡夫外道,若单认识无为法,就是小乘偏空,没有达到大乘境界。大乘的境界是什么呢?即有为而无为,就是在有为法上,体会到无为法;不是离开有为法,再另外找一个无为法。有为无为只是一念心的转变,在有为法上,你就能了解无为法,即世间而出世间,在世界上你一切一切都明白了。无争、无贪、无挂无碍,自在圆融,这种境界你说多快乐!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大乘菩萨,如果再能在“无我”上用功夫,勇猛精进,就能达到究竟妙觉的果位了。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一切最胜故”说的就是第一种心法。因为在一切法中,它是心王,也是在一切法中最胜的。
“与此相应故”就是指第二种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与心王是相应的,它是听心王的指挥。
“二所现影故”说的是第三种色法。色法是心法和心所有法显现出来的一种影子,是八识中的一个相分。本来是没有自体,因为我们看见的一切形相,根本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八识中的“见分”生起妄执分别,认取由八识中的“相分”变现出来的影像以为实境。
“三位差别故”说的是第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也是由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所分别出来的。
“四所显示故”指的是特别深奥的第五种无为法。是很难明白的,因为没法子明白,所以要藉“有为法”来显示“无为法”。
“如是次第”,这就是法的次序;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现在讲的是第一心法。心法略有八种:
(一)眼识。眼能见,不是眼能见,而是识能见。
你说眼睛能看,把眼睛割出来放在一边,你看它能看不能看?你说我不去看电影,我把我的眼睛挖出来,你带它去看电影吧!你说它会不会看?当然不会看,所以眼睛是不能看,是什么能看呢?是那个识。这个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心识那里来的。
(二)耳识。耳能听,不是耳能听,因为如果你把耳朵割下来放在一边,它就不能听。
(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都是和上述同一道理。
刚才所讲的六识,是由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这十八界在《心经》上说过,要详细研究,可以参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第六识意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七)末那识。心法的第七种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是梵文,翻译华言为“染污”,所以又称为“染污识”。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所以也叫“传送识”。
第六识是依第七识而有的。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也叫“染净依”─染就是第六意识的染依;第八识是净,也是依第七识,所以第七识叫染净依。
(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转变过来,就是如来藏性,所谓转八识(八种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阿赖耶是梵语,翻译华言为“含藏”。含藏就好像埋在地下的种子,还没有长出来的时候,就藏在泥土里。我们常说心田,也就是将心譬喻做田地,所以说:“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善是恶,是染是净,都放在第八识里,所以叫含藏识。含藏识通过修行,就变为如来藏性,只要会用它,就是大圆镜智现前了。如果不会用它,尽打妄想,每一个妄想,都是由第八识生出来的,这种微细的念,你觉察不到,所以说:“一念不觉生三细。”这时就把如来藏性变成第八识了。从第八识变回如来藏性,就是返本还原。
含藏有三个意思:一、能藏。能藏什么呢?能藏善恶的种子。二、所藏。所藏的种子都在八识里面,一切善恶业都含藏在内。三、执藏。有所执着,都执藏在这第八识里面。我们一切所行所作,一念善或是一念恶,都藏在第八识内。所有一切法都是由八识变现出来的,我们所见的是八识的相。看见的东西是八识的相分,我们能见就是识的见分,所以说万法唯识,一切都是由识生出来的。净的时候是真如,染的时候叫识,这个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也就是善恶的本源,也就是一切凡夫和圣人都有的一座房子,也就是本有的家乡。
阿赖耶又翻译为“无没”,什么是无没呢?就是真如随着生死而不会没失,不会脱掉,不会没落。以上是第八识大慨的意思。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是属于心法,不过这是心所,不是心法。心王就是第八识,如果心法在现量时(现量就是真性现前,周遍法界的体量) ,就没有尘劳,那便可以停止一切的业报。可是因为有心所,心所就帮着心王做出很多善事、恶事,以致造成善业、恶业。好像皇帝没做什么事,做事的只是文武百官,全都是大臣们来帮他办事。心王好比皇帝,心所好比宰官大臣,一共有五十一个大臣,这就好比五十一种“心使”,心使的意思就是供人使唤的。又叫“心数”,因为心里头的思想不知多少,没有数量那么多。重要的心数大略可分为五十一种,也就是论文说的“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
又说“分为六位”,这是说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可划分为六个单位,如下:
“一遍行有五”:它是遍一切处,无不周遍的,遍行心所有法是五种。
“二别境有五”:别境是不周遍的、个别的、单独的和特别的境界,共有五种。
“三善有十一”:属于善法的有十一种。
“四根本烦恼有六”:我们人没有一时一刻无烦恼啊!你现在有的是那一种烦恼呢?这烦恼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六种烦恼就可以给你一个答案。六种烦恼就是六种毒药。
“五随烦恼有二十”:除了六种根本烦恼外,又有随烦恼。随烦恼是枝末,末梢的二十种烦恼,分列为小烦恼、中烦恼、大烦恼。
“六不定有四”:第六单位是不定的心所有法,共有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