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
第十章.喜施获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章是说明随喜的功德,自己也有利益,他人也有利益,所以这福也没有穷尽。
佛言,睹人施道:佛说,你看见人家做布施。布施有三种:
(一)财施──又叫资生施,就是资养生活的这种布施,这种布施就要用财施。财,有内财、外财。内财,就是头、目、脑、髓、皮、血、肉、筋、骨,布施这些都是内施,属于身内的。外财,是金银财宝、国城妻子,布施这些就是外施。你有金子,也可以布施给人;有银子,布施给人;有一切的财宝,布施给人;你有国家,也可以让给人;你有城市,可以布施给人;有太太,也可以布施给人;有儿子,也可以布施给人,这是外边的。内里边的,你的头,也可以布施给人;目,眼睛;脑,头里边的脑子,也可以布施给人;髓,骨髓,都可以布施给人;皮、血、肉、筋、骨,都可以布施给人。以上是财施。
(二)法施──就是讲戒、定、慧三学,以这种种的法来布施给人,令人得到种种的利益。
(三)无畏施──就是人有了什么灾难,有什么很恐惧的事情,你能把他恐惧的这种痛苦,给拔除了,这是无畏施。
你看见有人布施,若能随喜和赞叹,助之欢喜,得福甚大:得福报是很大的。这时候有些愚痴的人说:“哦,我做布施,旁人随喜就能得那么大的福报,那我这福报不是没有了吗?”因为恐怕有愚痴的人这样想,所以就设一个问答。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有一个沙门来问,这福会不会没有了呢?就说本来做布施的这个人,他能有福,但旁人随喜也得福很大,那他这福还会不会有呢?是不是会被旁人把这福都给抢去了呢?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佛又说了,好像有一火炬,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这儿只有一个火种,但有百千个人都用这个火种,来点火分取。分取,就是分取了这个火。
熟食除冥:熟食,就是用这火来做饭;除冥,用这火来把黑暗除去了。
此炬如故:可是原来的火炬,还是像原来一样,它不会没有了。福亦如之:这福报也像这样子。这就是说人以布施来修道,修了道,将来会证果。
熟食是譬喻,譬如证果;除冥,就是除去业障、报障、烦恼障这三障的惑,除去三障的这种迷惑,这就是除冥。就是说你有这布施的功德,你会证果,旁人也会证果。你会消除这三障,旁人、其他随喜的人,也会消除这三障,这功德是谁也不会没有的。
第十一章.施饭转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这一段文,是比较一下福田的胜劣,令人知道供养的胜劣。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所以佛说,你想行布施,你也要知道怎么样布施才是重要的;你想种福田,你若不会种,不懂得种福的法,那么你种了,也是没有福的。所以说,你布施饭给一百个恶人,你还不如布施饭给一个善人那个福田多。
为什么?你给一百个恶人饭吃,他们吃饱了饭,也只知道去做恶事──他们所做的恶事,都是你帮助的;你是一个帮凶,你帮助他们做恶,帮助他们做坏事。你若布施给一个善人饭吃,他吃饱了,就去做好事──那么他所做的好事,可以说都是你成就他做的好事。所以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你布施饮食、财宝,这个饭也就包括一切布施的缘在里头了。甚至于你布施头目脑髓,帮助人做善事,你把生命都布施出来了,那么他做的善事都是你成就他的。你若帮助恶人,你布施生命,那反而造罪了。可是你饭一千个善人,这善人就是不做恶事的善人,不如布施给一个持五戒的人这个功德大。
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你布施饭给持五戒的人,持五戒就是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十善的这个人。可是你布施给一万个受五戒的这种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证初果须陀洹的圣人那个功德大。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你供养百万个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二果斯陀含的圣人。因为初果不知道二果的境界,初果是破见惑,二果是破欲界六品的思惑,这前面都已经讲过了。所以你供养饭给二果斯陀含,比供养初果须陀洹的功德更大的。
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你供养饭给千万个断了欲界六品思惑的二果斯陀含,不如供养饭给一个三果阿那含的圣人。三果阿那含,也就是把欲界九品的思惑全都断了,才证三果。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你供养饭给一亿个证三果阿那含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阿罗汉的功德大。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你供养饭给十亿这么多的阿罗汉,又不如供养饭给一位辟支佛。辟支佛叫缘觉,阿罗汉叫声闻。声闻是闻佛的声音而悟道;缘觉是在有佛出世时,修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的。若在无佛出世时,观一切万物幻化无常的这种境界而悟道的,这叫独觉。所以你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位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供养百亿那么多的辟支佛,不如供养一位佛。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诸佛,无论哪一尊佛,你都供养他。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供养饭给千亿三世诸佛,也不如你供养饭给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圣者。无念,念而无念;无住,住而无住;无修,修而无修;无证,证而无证,这个就都到圆教初地的果位上了。这些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圣者,也就是法身大士,他们都能“八相成道,百界作佛”,都能有这种能力了。
所以我们供养,应该要知道供养的理,知道供养哪一类人有什么好处,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你若亲近恶知识,就学得邪知邪见;你若亲近善知识,就会学得正知正见。你若供养恶人,就造罪了;你供养善人,就有功德了,所以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第十二章.举难劝修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言,人有二十难:佛又说了,所有的人都有二十种难。难,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容易的事情就不难了;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难。这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逆,所谓逆境,是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认识的;这个容易就是顺,顺就是人觉得好受一点。
那么这二十种难,就是人不容易做的──
第一就是 贫穷布施难:你若有钱,想做布施,那是很容易来做布施的,因为你有。有,用一点也不算个什么;你若没有,而能布施,那才是真正的布施。因为你能做到所谓做不到的事情,这事才是真;你做得到的事情才去做,那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你去做,那没有什么出奇;人人做不到,你能做得到,这就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和一般人不同了。
讲到贫穷布施难,我们可以说一个公案。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最贫穷的人,他虽然贫穷,但是还有个太太,就夫妇俩。可是夫妇俩的生活非常困难,只有那么一间小破房子住,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穷得这样子,只好天天去乞讨,到街上去和人要饭吃。要饭吃,这不是很难的一件事,难的是夫妇俩没有衣服穿,只有一条裤子。两个人穿一条裤子,你说这一条裤子怎么穿呢?就只能轮流着穿。譬如今天丈夫出去讨饭吃,就穿这条裤子出去讨饭,讨回来的饭,夫妇分着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讨饭,也穿上这条裤子。在家里的这个人就没有裤子穿,出去讨饭的这个人就有裤子穿,要回来的饭,还是两个人分着吃。这样马马虎虎的,也就天天这么维持生活,你看!穷得这样子,可以说是最穷的人了。
在这时候,有一位辟支佛──辟支佛有宿命通的──他一观察:这两个人在宿世之中不肯做布施,所以今生就这么穷,穷得要两个人穿一条裤子。“啊,这回我要度他们去!”这辟支佛就发愿要度这两个人,让他们有机会种福,于是到这夫妇的门前来化缘。
这辟支佛是一个比丘的样子,站在这夫妇的门前那个地方,托着钵要化缘。这对夫妇一看,有个和尚来化缘,自己家里什么也没有,饮食也没有,衣服也没有,只有一条裤子。这丈夫就对太太说:
“唉,我们都要发一点布施心来求求福。为什么我们这么穷呢?就是以前我们不肯布施,所以现在穷得这个样子,我们应该做个布施。”
“做布施?我们有什么可以布施?”
“我们还有一条裤子!可以把它布施给这出家人。”太太就发了脾气:“你真是混帐!你真是糊涂!我们就这么一条裤子,如果把它布施出去,我们连这出去要饭的本钱都没有了,我们用什么可以再向人乞食呢?──只有这一条裤子轮流着穿,还可以出去讨饭;要是把裤子也布施了,我们怎么出去呢?”
丈夫就劝他太太:“不错,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不管自己的生活,布施裤子给这比丘,我们两个不出去,就在这儿饿死算了,还管那么多干什么?你看,那比丘在这儿也不走。”
太太一听,叹了一口气说:“唉,好吧!你欢喜布施,就布施好了!”这夫妇俩就把这一条裤子,从窗户递给这比丘了。这比丘是个证果的辟支佛,他接受这条裤子后,就到释迦牟尼佛那个地方去,辗转供养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我方才在一个穷苦人家,化来的一条裤子,这条裤子是他全家的财产,可是他都布施给我了。”
释迦牟尼佛就接受这条裤子。接受之后,就对人说:“这功德是很大的,他家里就这么一条裤子,都能布施出来供养这比丘,尤其供养的是个辟支佛,所以能得福无量,将来是有很大的福。”
当时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会里,这国家的国王也在这儿,国王一听,就想:“自己国家有这么一个穷得连饭也没得吃,连衣服也没得穿的人,自己在皇宫里吃得那么好,穿得也那么好,这怎么能对得住老百姓呢?”于是国王生了大惭愧心,就派人到这穷苦的家庭去送米、送面、送吃的、送穿的,送了很多。这两夫妇即刻就得到果报了,才布施一条裤子,现在什么都有了。他们以后也去见佛,佛就为他们说法,一说法,这两人即刻就证到初果。
所以说贫穷布施难。你在难的时候,若再能布施,这才是真正有布施心;越难你越能做,这才有价值。好像我们人不能捱骂,若有人骂我们,我们能受,这就是有德行;人也不能捱打,若有人打你,你能接受,能认识:“啊!这是善知识,他能令我消业障,能令我出苦海,这是最难得的善知识。”无论哪一位,境界来了,你们要认识,说你不好的人,那正是你的善知识。不要听人家赞叹你一声,就好像小孩子吃糖似的,高兴得不得了;人家毁谤一声,就比吃黄连还苦,不要这样子。
佛说二十难,人生岂止二十难,这难可就多了,难的事情来了,你能把它处理得很容易,那就是明白佛法了。
豪贵学道难:豪,富豪,很有钱的;贵,就是尊贵,很有地位,很有势力的。既有钱又有势力,当然生活很安定,不像方才说的那对夫妇,只有一条裤子,那么样地苦恼。豪贵的人穿的衣服很多,钱也很多可以用,并且有很多高尚的亲戚,又有很多有名望的朋友。在这时候,你教他修行用功,出家学道,这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他一切一切都满足,一切一切都觉得很快乐,什么都很自由,住的房子像皇宫一样,吃的都是一般人吃不着的最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你要他修道,这是不容易的。
弃命必死难:弃命,就是不要命了;但是即使你不要命,也不一定就可以死的。好像有时候人想要自杀,吃安眠药,吃得少,他又活过来了,这就是想不要命,却不一定会死的。如果你想不要命,就一定会死,那就不难啰!
又有一个说法,你这命不要了,当然会死;就算你想要命,用种种方法来保护着,教它一定不死,这也是办不到的。人人都会死,没有一个人是永远长生不老,长生不死的。没有这种事,所以说弃命必死难。
得睹佛经难:你们各位不要以为现在能听讲经,又能看经,觉得很容易,这是不容易的──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你想一想,这佛经是不容易遇着的,况且我们这人身也是不容易得的。今生得着人身,又遇到了佛经,还能听人讲佛经,这是不容易的,这都是无量劫以前你们就种了大善根。
生值佛世难:你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这也不容易。虽然现在佛灭度了,但还有佛法,还可以学佛,还可以修行,这都是很幸运的。
忍色忍欲难:这色、欲,男女之情这种爱欲,是不容易忍的。因为一般人平常的情形,都是有这种生理──男女要结婚,这都忍不住的。你若能忍得住,能忍色、忍欲,对境界无心,能有忍力,这也是不容易的。你忍来忍去忍不住了,就颠倒了;忍来忍去忍不住,又颠倒了,所以这忍色、忍欲也是不容易的。
见好不求难:见到什么好事,你不去贪求,这也是不容易的。人人都是见着好就贪了,所以见好不贪求,这也是不容易的。
被辱不瞋难:好像无缘无故就被人打一顿,无缘无故就被人骂一顿,也不因为有什么理由,他就来侮辱你一番。侮辱就是对你不客气,对你很不好,这时候你不瞋恨,心里能没有那回事似的,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你若能做,那就是过来人了。
有势不临难:有势,就是有势力。好像作官的,他要杀人就杀人,这叫倚势凌人。人家没有犯法,他用势力去把人杀了,这叫有势。临,就是临到其他人的身上去。有这种权力,就随便杀人,这叫有势临。不临,就是不仗着权力去欺压人。虽有权力,还是尊重人,不随便杀人,随便欺负人,这叫有势不临,这也不容易的。虽不容易,但是你若能那样做,这是最好的。
触事无心难:触事,你无论遇着什么事,若能以无心处之,以无心应付。事情来了,也不要紧,随缘处理;事情去了,更不要紧。就是“事来则应,事去则静”,这叫无心,没有执着心,没有妄想心。
广学博究难:广学,就是广泛地去学习;博究,是多多地研究,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
除灭我慢难:人人都有一个我慢,你若想要把我慢除灭了它,没有我慢,这也不容易的。
不轻未学难:各位先出家的,都要知道这一点,对没有学佛法的,你不能轻慢他;你若轻慢他,那就叫轻慢未学了。对不懂佛法的人,你应该用种种的方便法门来教化他,不应该轻慢他,不可轻忽他,不可对他很不客气的。
在佛教里有四种的不可忽,佛也常常这么说。什么是四种不可忽?
(一)火虽小不可忽。对于小小的火,你不可以马虎,不可以随便。虽然是很小的火,你也要很注意它,因为你一不注意,它就把所有的东西都烧光了。
(二)龙虽小不可忽。龙虽然很小,你也不可以忽略它,因为龙有神通变化,可小可大。
(三)王子虽小不可忽。王子是国王的太子,虽然他很小,但你不可以忽略他,因为他将来是做皇帝的。
(四)沙门虽小不可忽。沙门虽然小,你也不可以忽略他,因为他将来可以成佛。
因此不轻未学,就是对没有学过佛法的人,你不可以轻看他,不可以看不起他。所以不轻未学是很难的。
心行平等难:你这个心,要行慈悲平等是不容易的,但是也要去做。
不说是非难:人人多数都欢喜讲是讲非的,若能不说是非,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我有个弟子说,他没出家以前,不会讲是非,可是出家以后,在这儿反而学会说了。但是他还觉悟得很快,所以现在相信他又不会讲是非了。
会善知识难:会,就是遇。你能遇到善知识,这也是不容易的。你看人人学道啊!遇到的多数都是糊里八涂的。善知识他不糊涂,不会教你走到错路上去。修道的人一定要听善知识的话;不听善知识的话,在你还没有证果之前,就信自己,任自己的性,那是不行的,终究会堕落,终究会招魔障的。所以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听善知识的教化,这是说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学道的人不容易明心见性,学道要能明心见性,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随化度人难:随缘随份来教化众生,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睹境不动难:你遇到什么境界,能不被这境界所转动,而能转动境界,这一件事也是不容易的。
善解方便难:你能明白什么是方便法,用它来教化众生,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第十三章.问道宿命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第十三章是说人怎么样能得知宿命。佛告诉我们怎么样得宿命呢?就是要会道,会道就是明白道。
沙门问佛:有个沙门来请问于佛。 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什么因缘,怎么样修行,修什么法门,才能知道宿命通,才能明白真正的道理?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佛就告诉他了,你要清净其心,要守志,守着你这坚固的志愿。你发什么愿,就要守着。不可以才发了愿,过了几天又不算了,说我把这个愿撤回来,这是不可以的,这就不是守志了。你若能净心守志,把心里的黑暗、心里的妄想、心里的贪瞋痴都去了,守住自己这个志愿,自然就会明白真正的道。真正最高的那个道,就像什么呢?现在举出一个譬喻来告诉你。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就好像磨镜子一样,尘垢没有了,明就现出来了。现出来的明,就是宿命通。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你把欲念断了,无所求,到无所求处,什么也不求了。能这个样子,你就会得到宿命通。
我们人修道,要没有一切杂念,没有妄想。你要是能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修什么法门,都很快会成功的。你若尽有一些妄想、杂念、贪瞋痴,装满在肚子里头,那当然你修什么法门也不相应的。
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修行的人,一定要先断欲去爱,把欲念先断了,就什么再也不求了。你有所求就是苦,无论求什么,求不到,就有个求不得苦。这一点是各位要注意的。
修行修什么?就是把我们的妄想修没有了,欲念修没有了,这就是有功夫了。你把你这些嫉妒、障碍、贪瞋痴,都打扫干净了,就会得到宿命通。
第十四章.请问善大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第十四章是说明善,没有什么能比得过真正的修行,这是最善的。大,就是证得真实的理,这是最大的。
沙门问佛:有一位沙门就请问佛。 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什么是最好的事情呢?什么是最伟大的事情,最要紧的?是最应该做的呢?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佛答覆他的问题说,你能修行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最好的,不要修旁门外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就是不自私,大公无私,忘人无我。不要有一个自己,要没有自私心、自利心,一举一动都是行菩萨道,利益众生。
自己明白了,也想教他人明白;自己得到利益,也愿意其他人得到利益,不是自私自利的。能这样,这是最善的。行道守真是守真理,不要守虚妄、不实在的那种法。修行要明白真理;不明白真理,那就不是守真,能守真这才是最好的。
志与道合者大:你的志愿和你所修行的道合而为一,你能证果,得圣人果,或者证阿罗汉果,或者行菩萨道,这都是最大的。
第十五章.请问力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第十五章是告诉人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能灭一切的垢,明白得也远。
沙门问佛:又有一位沙门请问于佛。何者多力:什么事情是力量最大最多的呢?何者最明:什么事情是最明了?最有智慧呢?
佛言,忍辱多力:佛答覆这问题说,若能忍辱,你那力量就大;若不忍辱,就没有力量,你忍辱的这种力量,是没有穷尽的。为什么它力量大呢?不怀恶故:因为它就是一种善的力量,没有恶的力量在里头,完全是善的,因此这力量就没有穷尽。兼加安健:又兼上它还平安、健康、健全。
所谓柔能克刚,软的能克硬的;弱能胜强,软弱的能把刚强的胜了。我常跟大家讲,牙为什么会掉呢?就因为它硬;舌头为什么不掉呢?就因为它软。你就算活到几百岁,碰见的人都是掉牙的,没有人掉舌头的。舌头就因为它软,能忍辱,所以忍辱的力量最大。
忍者无恶,必为人尊:能忍耐的人,一定不会做恶的。你不做恶,一定会得到人的尊敬。心垢灭尽:你心里的自私自利、贪瞋痴,种种染污的念头,那些欲心,要是把它灭尽了,就净无瑕秽:你清净得一点毛病也没有,一点瑕疵也没有,一点染污的心也没有,就只是清净心。是为最明:你若能把心里的黑暗去尽了,这才是最光明的,最有智慧的。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从还没有天地以前,直到现在。十方所有,无有不见:就是从无始以来,十方所有的,没有看不见的。无有不知,无有不闻:也没有不知道的,就是从无始劫到现在,所有的事情都知道,也没有一件事情没有听过。得一切智,可谓明矣:为什么能这样子?就因为你得到一切智。这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明了,真正有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