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六月份是洛南文化值得纪念的一个月份,这一月,伶伦文化研究院在洛南音乐小镇南山之巅竣工,接着举办了首届中国洛南音乐小镇伶伦文化艺术节暨首届伶伦文化研讨会。郑金民老师在继包括仓颉文化在内的洛河文化之后,又潜心研究了伶伦文化,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伶伦文化月”周年到来之际,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发展伶伦文化,建设洛河文化,现分期推出郑金民老师伶伦系列文章,为建设洛河文化添砖加瓦,种植一草一木,希望朋友们有所收获。今天推出第8篇《伶伦在洛河源造乐之地理逻辑》。

伶伦在洛河源造乐之地理逻辑
文/兔卧荒山
伶伦在《汉书·古今人表》(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中称“泠沦氏”,《律历志上》(即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又称“泠纶”,是中华的乐祖,开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先河。传说为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时代的乐官,《吕氏春秋·古乐》(主持者: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那么从地理上来讲,伶伦在今天的什么地方造乐?这便是本文探讨的主题。清陈梦雷(公元1650年--1741年)诗作《题友人墨竹》云:“伶伦已往嶰谷空,对此令人空嘆息。”《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院隃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这里,“阮隃”即“昆仑”别名。《通典·卷一百四十三》记载,“汉书云:‘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至昆仑之阴,取竹生於嶰谷其窍厚薄均者,断两节之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因制十二管,吹以准凤鸣,而定律吕之音。’”《迎新春·嶰管变青律》(宋代,作者:柳永)注释道:“嶰管:以嶰谷所生之竹而做的律本,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定声器。《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另“嶰谷”之意:“昆仑山北谷名。汉应劭《风俗通·声音序》:‘昔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文选·左思〈吴都赋〉》:‘梢云无以逾,嶰谷弗能连。’刘良注:‘嶰谷,山名,生美竹。’宋苏轼《用前韵再和孙志举》:‘譬彼 嶰谷 竹,剪裁待 伶伦 。’也写作‘解谷’,见《汉书·律历志上》。”从史献记载来看,伶伦造乐之地理方位在“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及其“嶰谷”。《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等史献,对伶伦造乐的地理方位皆作了记载,皆在“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及其“嶰谷”,但它们所指现实情况如何?其一,“大夏之西”的“大夏”所指。夏朝距黄帝(伶伦)时期已相隔大约700~900年的历史。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约延471年后被商朝取代。据史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头条百科:《夏朝》) “夏朝,历史上习惯称之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头条百科:《夏朝》)是人类结束安全阶段迈向物质阶段的开始。“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的中国世袭王朝的起始。”“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同上)这里的“夏”、“大夏”即《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等记载的“大夏”。由此即可得出:“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之“大夏之西”的方位和相邻则是陕西东部,即陕南商洛山—秦岭山脉。加之,洛水自陕西(洛南)秦岭腹地流往河南,流往“夏”、“大夏”,然后形成从河南,从“夏”、“大夏”前往秦岭大山一条天然通道,所以伶伦造乐有(生)竹的大山必然是陕西(洛南),必然是孕育洛水的秦岭大山。因为“据史书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名叫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头条百科:《夏朝》)“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禹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同上)“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封建世袭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同上)“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时代泛滥的黄河,由于洪灾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大禹动员华夏各族展开的历时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仅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也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声望。洪灾得到根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首个统一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同上)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没有得到权位,而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同上)这些皆说明“夏”或者“大夏”现在都是黄帝的后裔占据,在此之前就是黄帝、伶伦等人生存、生活之地。“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徙,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国语·周语上》谓,‘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见伊洛河水对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 (头条百科:《夏朝》)“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洛河的发源地则是位于上游的陕西省秦岭腹地的洛南县洛河或者洛河源。“对于夏朝的行政区,世传为‘九州’:豫州,浮于洛,达于河。(今河南省境、湖北北部、陕西东南、山东西南部。)……梁州,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今四川以及陕西、甘肃南端。)……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头条百科:《夏朝》)“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部落制度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对它的一种摧垮力量,因为世袭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们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头条百科:《夏朝》)由此可见,“大夏”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河出陕以后,在河南省的下游段和黄河形成的河洛地区,地理上处于陕西东南,和陕南及其洛河流域的秦岭相邻,处于洛河流域秦岭以西。其二,“昆仑之阴”的“昆仑山”所指。《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等记载,伶伦在昆仑山造乐。但这个“昆仑山”不是现实昆仑山,而是《山海经》中传说的“昆仑山”。《昆仑山真的有龙脉?为何称此山为中国“第一神山”》(百度:作者/轻旅 )说:“我们对昆仑山的认识起于《三海经》:‘山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这样的地理方位和坐标与今天现实的昆仑山大相径庭,也就是说不是现实中的昆仑山。“现实的昆仑山在国家地理上,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东延青海境地内,长达2500多公里。它的西段是塔里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的介山。东段分出三支:北支为祁漫塔格山、中支为阿尔格山、南支为可可西里山。”(同上)这样的分析和《山海经》原创者大禹、伯益所处历史时期的实际相吻合,这个结论符合作为黄帝后裔的大禹、伯益在河洛地区治水人生阅历和对山河地理之深刻的所见所闻。“大夏”自然是禹、益的“夏”国,而不可能是别的。而且“夏”、“大夏”所处地理位置符合华夏民族起始、发源、形成和开创时期的历史地理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夏朝。所以“大夏之西”所指只能是今天和河南省相邻的陕西省境内的大山,有天然通道(洛河两岸)的秦岭,而绝不会是越过秦岭向西的现实昆仑山。还有,《昆仑山脉》(来源:百度百科)这样说明:“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被认为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然而,昆仑山并非许多神话里所提到的那座‘昆仑山’,而是昆仑山脉。神话中的昆仑山乃是存在于现实的‘昆仑仙山’。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也是‘万神之乡’。是明末道教混元派道场所在地,后因变故逐渐隐出。”“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甘肃省永登县玄阳胡真人与金丹子张理清道长二人,于昆仑山脉寻找传说中的‘万神之乡’,于今青海省乐都县马营孔家嘴附近,见周围群山围拢,地势形如莲花,玄妙异常。于花蕊之上建道观乃绝妙之地也,于是发动善信于1916年开始修建‘昆仑道观’。至1930年,终于建成一进五院,前后八卦规式的、坐北朝南的‘昆仑万神宫’群落。前后依次修建的有观外牌坊一座,上书蓝堂金字‘昆仑山’三字;山门楼两层三间,正中悬挂蓝堂金字竖匾一桢,上书‘万神宫’三字;山门楼前,东西两侧竖立顶端为斗方形,高约三丈三尺围杆各一根;第二院,正北建有前后泼水,前后出檐、前后开门的观音殿,东西两侧建土木结构的平房各三间;第三院正北为‘太极殿’,东西两各建神客殿、待神殿各一座和上一间,下三间的钟鼓楼各一座;第四院正北建有“三清殿”,两侧建单腹腰式的‘八仙观殿’和‘七贞祖殿’各三间;第五院正北为‘玉皇阁’(两层)。此建筑群除平房为土木结构外,各殿宇均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十分雄宏,不愧为道观圣地。然而,在十年动乱中它变为一片废墟。1998年后,中国政府逐渐重建了昆仑道观,可惜已非全貌。”可见,“昆仑山”之现实、之地理概念起于、源于明末历史时期。再有,《真正的昆仑山到底在哪里?》(来源:百度百科)这样说明:“目前地理意义上的昆仑山是横贯于新疆、西藏、青海之间绵延2500公里的庞大山脉,这个定义源于汉武帝,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讲述于阗国南部有高大雪山、产玉、有河从此山出,为黄河之源,形似古书记载中的昆仑之丘,汉武帝大手一挥,当即将之命名为昆仑山。这一命名沿用至今。”由此可以一说,又由于交通和“大夏”国疆土等条件的制约,伶伦造乐之地不可能越过陕西、越过秦岭大山而去新疆、西藏和青海,而去今天现实的昆仑山。故而,《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等史献记载的“昆仑山”,不是现实存在中之昆仑山,不是地理标识之昆仑山,不是今天公约概念之昆仑山。在黄帝(伶伦)历史时期,如果西行只能借用天然的洛河通道,这样面对的必是陕西境内的秦岭大山。所以,“昆仑之阴”的“昆仑山”不是现实的昆仑山。

那么《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的“昆仑山”,或者说伶伦造乐之地的“昆仑山”和《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是一个什么历史关系?《山海经》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展示的是远古文化,记录的是蛮荒时期我们祖先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活动,勾勒的是上古时期的人类文明与文化状态,它成书的历史时期是后来的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战国在公元前453年~公元前21年秦统一六国终止;大汉在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20年。因而《山海经》的成书历史时期在公元前453年~公元前220年。记载伶伦在“昆仑之阴”造乐的《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组织编撰者吕不韦是公元前235年(?—公元前235年)之前历史人物。《通典·卷一百四十三》编撰者杜佑是公元735年—公元812年历史人物人。故而,记载伶伦在“昆仑之阴”造乐的《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和《通典·卷一百四十三》远在《山海经》之后,二者必受历史文明和文化影响,所以其“昆仑山”则是传说中的昆仑山,否则是自造、臆想的“昆仑山”。况且,司马迁《史记·大宛传》记载,根据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的确认,《山海经》作者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在《吴越春秋》记载到:“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大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因治理洪水而广受世人传颂。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982年。伯益,皋陶之子,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女祖为黄帝族颛顼之孙,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离世于夏启六年,即约公元前1973年。所以,伶伦造乐之史献记载的“昆仑山”和现实的昆仑山只是同名而已,作为地理标识二者没有任何关系,在“秦岭”一名还没有诞生时,其所引用的“昆仑山”只是对其之前《山海经》之“昆仑山”名号的借用,即泛指神秘的大山之意。其三,传说的“昆仑山”之“嶰谷”所指。《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等史献记载的“嶰谷”在哪里?首先我们看“嶰谷基础释义:昆仑山北谷名。详细释义:昆仑山北谷名。汉应劭《风俗通·声音序》:‘昔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於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鐘之管。’《文选·左思〈吴都赋〉》:‘梢云无以踰,嶰谷弗能连。’刘良注:‘嶰谷,山名,生美竹。’宋苏轼 《用前韵再和孙志举》:‘譬彼嶰谷竹,翦裁待伶伦。’也写作‘解谷’,见《汉书·律历志上》。”(来源:搜狗汉语)又绕到《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等史献上去了,除此之外,再无处可查,无处可考,说明现实根本不存在此“嶰谷”,其和昆仑山皆出于《山海经》是吻合的,其在现实中皆无之。在排除了伶伦造乐史献记载的“昆仑山”之后,那么,伶伦造乐之地理现实可能在哪里?其一,秦岭是伶伦造乐“大夏之西”的大山。《昆仑山真的有龙脉?为何称此山为中国“第一神山”》(百度:作者/轻旅 )一文道:“有人说,古代和神话有关的昆仑山,应该是泰山。也有人说应该是秦岭。”泰山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贯穿山东中部,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西靠黄河,处在黄河下游地区,在“大夏”东北方向,与“大夏之西”背道而驰;秦岭是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处在黄河中游地区,在“大夏之西”方向。其二,在黄帝(伶伦)时期之前后洛南就有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播。《燧人氏》(头条百科)陈述到:“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东至山东、江苏部分地区。”“燧人氏的直系后裔有风姓、衣氏 、允姓、依姓、殷(古依衣通用读依声燕声后读颖声)姓、嬴姓、子姓、婼姓,分布在其旁围。”今洛南保安、麻坪、石门和巡检一带就有姓殷者。据《洛南县》(来源:搜狗百科)记载:秦岭南麓唐虞(约公元前26世纪~前21世纪初)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时期,洛南均属梁州。据《范志》载:“唐虞之间,契封于商。舜之子均九人,亦封于商,号为十商。洛在当时为诸商分壤。”黄帝(伶伦)的历史时期则大约是公元前2717年~前2599年,这说明,在黄帝(伶伦)时期之前洛南就有人类活动;之后洛南则有大夏管理。所以,在黄帝时期,伶伦前来秦岭(洛南)造乐是情理之中之事。在确认了伶伦在陕西、在秦岭造乐的前提下,现在要辨析、探讨伶伦可能在秦岭什么区域(方位)造乐的问题。回答这一无据可考的历史问题只能以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所以这里从疆域、交通、黄帝南巡、声源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其一,以“大夏”疆域为方向的地理逻辑。在《夏朝》(来源:头条百科)有这样的说明:“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伊河和洛河交汇的流域)。”“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徙,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国语·周语上》谓,‘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见伊洛河水对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而洛河上游在秦岭腹地,在洛南县。洛河源(洛河源头)则在洛南县洛源镇草链岭南麓。如果说,伶伦顺洛河西进秦岭大山,寻找自然之声,那么必然沿洛河行进“水穷处”,行进洛河滥觞之地,行进洛河源头——洛河源(狭义洛河源)。否则,一方面“行进”就没有到达尽头,从而行进不会停顿下来;另一方面,不仅洛河源是“大夏之西”以来自然之声最丰富、最美丽和最奇妙的地方,而且由于大山阻挡,交通终止,只能安营,然后截竹造乐而返。其二,以洛河交通为方向的地理逻辑。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地,扩展疆土、繁衍人口、发展农牧业生产,以及包括造字、造乐等人类文明和文化活动在日益需要和增长的情况下,大夏有限的国土已不能满足而必然向外发展,但当时向西,天然之交通只有黄河和洛河两岸。然而黄河流域虽然宽广,但无山可守,连年洪水泛滥,四处受灾,无路可依,况且伶伦造乐是“大夏之西”之秦岭(而非关中平原),因而伶伦造乐之路唯有沿洛河两岸西进,顺洛河而上。虽然道路弯曲,路途艰辛,但相对于翻山越岭必然方便。所以,作为黄帝的乐官伶伦造乐之考察路线,必受黄帝南巡影响,从交通角度斟酌,最大的可能则是从河洛地区之“大夏”出发,沿洛河两岸一路而上,方是“人间正道”,方是交通条件最好的选择。洛水不尽,伶伦西进之路不止。故而,伶伦造乐西行之终极目的地非洛河源莫属。其三,以仓颉造字为方向的地理逻辑。《上古仓颉简介》记载:“古文《河图玉版》载文:‘仓颉为帝南巡,蹬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在黄帝时期,黄帝的字官仓颉,随黄帝南巡,带领一队人马沿洛河而上,前来紧邻洛河源(洛源镇)的洛南县仓颉小镇(保安镇),在洛河南岸元扈山(玄扈山)之巅,俯视洛汭之水,等待神龟负书,然后到北岸登阳虚山,观天空大地,观鸟兽万物而造字。仓颉作为黄帝字官,一行可以顺洛河而上,那么作为伶伦黄帝乐官一队人马西进秦岭的路线,毫无疑义必然要借鉴和参考仓颉一行的经验,选择洛河两岸而行。当然,黄帝南巡能带字官仓颉到神秘的秦岭山脉寻找自然之灵感,也完全可以带领他的乐官伶伦一同前往。然而,仓颉造字到达了自己的理想之地,伶伦造乐亦要到达自己的理想之地,因而伶伦一行到了仓颉造字处,必继续前行到达洛河源(洛河源头)。其四,以自然之声为方向的地理逻辑。《伶伦小传》这样写道:“伶伦苦思冥想,也找不到解决办法,但他坚持不懈,继续尝试,并在山中观察。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阵非常美妙的鸟叫声,高低回环、清脆悦耳。”大自然之声丰富多彩,鸟叫只是其中一类自然之声。乐律之声不是伶伦,也不是其他人发明的,而是它本身存在于自然,来源于自然,只是被我们所发现,顺势而为,加以利用,为人类所需要所服务而已。这个发现和提取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吧。伶伦造乐必然遵守自然之法,必然要到大自然中寻找最动听、最美妙和最悠扬的声音,然后来确定黄钟之龠,确定十二律吕。那么,沿河一路而上,哪里才是自然之声最丰富、最理想和最和谐声源所在地呢?途经几百里,一直寻找心中的自然之声,一直前行。到了洛河源滥觞之地,秦岭东部高峰草链岭南麓面向伶伦,巍然屹立。由于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天然地形成了丰富多彩、和谐共鸣的自然之声。诸如各种山泉、涧水、小溪、瀑布、峡谷、龙潭、小河等各色水声;各种昆虫、鸟、兽和动物的吼叫和鸣啼声;各种林木、森林、竹林、灌木和乔木的风声;各种幽谷、深沟、高山、山峰之间气流交汇的山声;各季节雷鸣闪电、雨雪和季风等不同的时空之声;各处石海因位置、高程不同其各自的泉声、风声和水声也各不相同,等等。皆凡自然之声在这里都可以听到、感受到。体验其灵妙,领悟其真谛。这里就是声的世界,声的海洋,声的王国。加之已站立“水穷处”,山脉当前,交通受阻,故而洛河源极有可能成为伶伦造乐的目的地、理想地所在。如今,由于植被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瘠薄等原因,竹林面积锐减,种属变异,长势弱化,当年勃勃生机不再,但透过历史,伶伦当年取竹之茂盛场面亦现。其五,以神秘探险为方向的地理逻辑。洛河源之草链岭巍然屹立,高山草甸,冰川石海,峡谷瀑布,山泉溪水,奇峰怪石,天然有序,和谐排布。滥觞之地云雾缭绕,水汽蒸腾,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常绿和落叶树木混杂,气象奇妙,景观可叹。洛水自何而出?多少人总是带着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只要到实地以后,方知山体之内的生命之水以泉水的方式,从石海,从草甸,从崖下,从森林中常年四季奔涌而出,形成滥觞之地,形成深谷山涧,自上而下小溪,垂帘而成瀑布,最后汇聚山脚小河,再进而形成大河滔滔。伶伦一行从河洛地区之“大夏”出发,进入秦岭腹地曲曲折折几百里,皆因洛水意志而开创,皆因洛水自然之力而形成,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流而不尽?带着一种好奇和神秘,在未来到洛河源之前总是充满未知,总想搞个清楚,探个究竟,在“穷尽处”寻找自然之声。不到梁山非好汉,不探究竟不罢休。伶伦一路而上,在造乐使命的感召下,最后终达洛水尽头——洛河源,终于找到自然之声的理想王国,找到了黄钟之龠和十二律吕之声。202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