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闇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第七是智慧的功德。你们各位说一说,什么叫智慧?不愚痴,就有智慧了嘛!也就是无明破了,真正的智慧就现出来了。烦恼即菩提,菩提是觉道,但不能说菩提是智慧。你发菩提心可以现出智慧,因为发菩提心就可以断烦恼,断烦恼就是证菩提。这就和反掌是一样的,烦恼的反面就是菩提,菩提也就是烦恼,只要一翻过来就是了。若是不翻过来的话,那烦恼还是烦恼,菩提还是菩提;而你一翻过来,烦恼就变成菩提了。也就是晚间到极处时,就变成白天;白天到极点就变成晚间,这是一种轮流转。
所谓智慧,是对着愚痴而言,你若是没愚痴,就是有智慧。智慧也就是说这个人聪明,聪明到极点,就变成智慧了。很聪明的人,就有智慧;但若是愚痴、烦恼多,就没有智慧了。所以智慧的功德,功德的智慧,你有功德,才能有智慧;你有智慧,才能做功德。没有智慧,你的功德也没有;你若是没有功德,智慧也现不出来了。所以这是相因相循,互相由藉的。
佛说“汝等比丘”:汝等出家人,汝等在家人,汝等大人,汝等小孩子,汝等男人,汝等女人,也都包括在内了。汝等是包括所有的一切人,比丘只是代表众生的一个名词。“若有智慧”:你们假设要有真正的智慧,不愚痴了,“则无贪着”:有真正智慧的人,有什么表现呢?就不贪着了,也不贪名,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吃,也不贪睡,什么都不贪了。既然什么都不贪,也就无所求了;既然无所求,这就是有了真正智慧的表现。你若是有真正智慧,就能不贪着;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一定会贪着。
“常自省察”:常常自己省察诸己,也就是
常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这就是省察。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这个三省,省的是什么呢?他说,“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为人做了什么事?我是不是不忠心对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对待朋友,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一点信用都没有呢?我是不是天天欺骗朋友呢?我是不是尽转弯抹角来骗朋友呢?我是不是尽想利益自己,而损害他人呢?这叫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师父教我的佛法,及所有师父教我的内容,我是不是温习过呢?我是不是好像耳边风似的,吹过去就没有了呢?我是不是听了之后,回到家里再加以研究呢?这叫传不习乎。曾子有这么样的三省,我们做人、学佛法,也常常要这么省察。
“不令有失”:不使令智慧失掉了。“是则于我法中”:说这样子,“是”当这样子讲。你若是能这样不失去你的智慧,则于我法中,这个“我”是佛自称,说是在我这佛法里边。“能得解脱”:能得到解脱,解脱就是自由自在,一点拘束也没有,能得解脱了。
“若不尔者”:你若是不这样子,你把智慧失去了,你也不省察,“既非道人”:那你既不是一个修道的人,“又非白衣”:也不是一个在家人。你呀,变成一个四不像了。“无所名也”:这时你叫做什么呢?没有一个名字可以给你了。
“实智慧者”:有真实智慧的人,“则是度老病死海”:就是能度过去生老病死这苦海的一艘“坚牢船也”:一艘最坚固的大船。“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你若是能有真正智慧,那你就不会在假的事上用功夫,这就是在无明黑暗里边一盏大大的明灯。是“一切病者”:所有一切有病的人,“之良药也”:最好的一种良药。“伐烦恼树之利斧也”:也是斩断烦恼树的一把最锋利的斧头。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比丘,各位在家人。“当以闻思修慧”:你应该用闻慧、思慧、修慧,这三种的慧,“而自增益”:你要自己增加自己的智慧。“若人有智慧之照”:假设我们也有智慧的光明照耀,“虽无天眼”:虽然没有得到天眼,“而是明见人也”:这也是一个明眼的善知识。“是名智慧”:这个叫真实的智慧。
你们各位对于这一段经文,有什么看法?可以说一说。我现在讲经,你们来听经,这就是闻慧。你在这里听完了经,回去想一想,研究研究,得到真实的道理,这就是思慧。思就是思惟,听见了然后用智慧来研究研究,这就是思慧,思的智慧。你思完了之后,又照着这个法去修行,这就是修慧。老老实实的,不打妄语,不欺骗人,这就是实,真实的智慧。
所以说找金矿,找钻石矿,看你们谁有金矿?谁有钻石矿?为了把这矿开采出,显出你们自己的宝藏,因此要问你们对这段经文有什么看法,这就是要你们试探试探那个地方有汽油矿?钻石矿?所有值钱的东西在那里,像是金矿,就要把它给找出来。不问问题的人,都是不注意的;若是注意的人,一定会有问题,心里有所不明白的地方。因为你不问问题,你也不注意,所以就没有什么不明白,也没有什么怀疑的。就是这么样随喜大众,因此就不问问题了;而问问题的人,都是在心里边有一点忍不了了,所以就问问题。
什么叫烦恼?野心 ?!贪?!不错,你有贪心就有烦恼。那么你想知道什么叫菩提吗?就是没有贪心。没有贪心,没有烦恼,就是菩提了。这就如反掌之易,就像翻掌一样,一面是菩提,另一面是烦恼,很容易的,不要把它看得很高深。烦恼是菩提,也就是说烦恼里头有贪,若你不贪,就变成菩提了。烦恼是无形的,菩提也是无形的,只不过是个名词而已。既是名词,那么你把它转一转就是了,你没有贪心,就有菩提心;你有贪心,就有烦恼心。觉道就是觉悟了,觉悟了就是明白了,明白了就是菩提。
你们若是没有问题,我就是讲来讲去,也不知道究竟你们听了没听。问你们问题,你们能回答出来,或是我能回答你们的问题,这我就知道你们是注意了,知道你在那儿没睡觉。
我再对你们讲,在佛教里头。第一件事不准杀生,你若想修行,就不要杀生。你杀人,人家也会杀你。越南那些华侨,现在被人搬到海里去,要杀他们,就因为他们在以前尽杀生的,所以现在受这个果报,这是第一。第二不可以偷盗,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拿人家的东西,不可以偷人家的钱,不可以尽做一切不正当的事情,时时刻刻都要做正当的事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打妄语、不饮酒。不要偷人家的钱,偷人家的钱,将来自己会没有手的,你用手偷钱嘛!如果用心里偷人家的东西,那么将来会愚痴,没有智慧,堕落到三恶道里头去。
杀生、偷盗、邪淫,由这三恶就会堕落到畜生、饿鬼,或是地狱这三恶道去。你若是偷人家五块钱,就会五百生没有手;偷人家十块钱,那么就会一千生没有手,你看看厉害不厉害?所以不能偷人家的钱。尤其在道场里边偷了钱之后,把红包纸放到厕所里去,将厕所的水都给堵住不通了。你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这些行为,我知道,我在看着你,究竟你会偷多少?我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在佛堂里头不能随便偷东西。真是岂有此理!人家放在那儿一个文件包,随随便便就丢了,这个果报将来是不得了的。偷人家东西,将来都要堕地狱,变饿鬼,转畜生的,那时候你们后悔也就晚了,所以学佛的人不可以那么随便的。
还有在吃饭上供的时候,大家都要参加。吃饭的时候,大家应该一起吃饭,而且吃饭的时候,不可以尽乱谈话,好像在这儿一边吃饭一边开会,这是不可以的。只有在一种特殊的情形下,或者因为没有时间了,所以在吃饭的时候稍微谈一谈,但是也不能那么大声地讲话,必须要小声一点,教我对面的人也都听不见,这样才可以的,但是也不可以交头接耳。“佛制比丘”,现在可以改成“佛制大众”,或是“佛制众生”。“食存五观”,在吃饭的时候,要存着五种观法。五观就是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这是要作的五种观法,那么你吃了这个东西,才能消受得起。又有三念,第一念就是喝第一口汤时,要念“愿断一切恶”,喝第二口汤,说“愿修一切善”,第三口是“愿度一切众生”同登彼岸,这叫三念、五观,在吃饭的时候要这样观想。在我所建立的道场里边,都是要严守这些规矩。我到其他道场时,吃饭简直就是吃不饱的,怎么样吃不饱呢?尽听人家说话,就听饱了。所以我不教你们说话的原因,就因为我吃饭的时候不能听人说话,一听话就饱了,就不能吃饭了,你们谁要想爱护师父,就在吃饭的时候,要很小声的,不要教师父吃不饱。你们懂吗?所以不可以讲话,我一听你们讲话,我听这话就已经饱了,就不会吃东西了。你们可以一边说话,一边吃饭,而我没有这么大本领、大本事,所以吃饭的时候不可以说话。
还有在佛堂里,不可以常常讲讲笑笑,要观心摄念。观心,你要常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要尽说一些个闲话。尤其在道场里头,也不要讲命运,不要批八字。我们佛教徒不应该去信命运的,这个命运是普通一般人信的,而我们学佛的人是要超出命运的,超出数的,所以不应该信命运,也不应该尽作财迷。譬如说你去到雷诺这一赌,就赢了多少钱,搭巴士去到那地方只带两块钱,回来时就拿了几十万回来,不可以这样子,这叫投机。我们修行的人、学佛的人,不可以尽学那些投机的方法,也不可以尽说我要怎么样才能很快就发财,赚多少钱啊!
修道的人,信佛的人,要听其自然的发展,不要尽做一些投机的行为,这是要紧的。所以也不要讲命运,也不要信风水。这个不是说我反对夏老师讲风水,我为什么不教人讲这个,因为一讲这个,讲得人更迷了,把所有的人都变成财迷,这个也看风水,那个也看风水,晚上就睡不着觉。“我买那个房子,应该再请夏老师去看一看,搞不好过一两年我也就发了,等我发了,我要报答夏老师。”你这么一想,想得头发也白了,眼睛也花了,牙也掉了,耳朵也聋了,但是还没有发财,这就可怜了,所以不要这样子。我们如果应该发财的,早晚是会发的;不应该发的,你就勉强得到了,也会丢的。
所谓“做豆腐,置了河洼地,从浆来了,就从水去了。”就好像做豆腐,要压豆腐。浆来了,赚了钱了,就置了河洼地,买海边、河边上的地。可是一涨水,怎么样呢?把所种的地都冲得没有了,什么也收不着了。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人一定要注重因果,在因果上要特别注意,不要那么迷,迷得太厉害,这是不好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认命、知足。说我这个命运,应该发财的,我就会发;不应该发的,我不要去做土匪,去打劫银行,这是不行的。
C8.毕竟功德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毕竟西湖六月中,春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尽,映日荷花别样红。
毕竟是究竟,形容西湖在六月的天气里,所以说“毕竟西湖六月中”,这是指我们中国杭州在六月天气里的西湖。“春光不与四时同”,这种春光是特别美丽、特别好,不与四时同。说是这种春光,与夏天、秋天、冬天和其它的时间都不同。春、夏、秋、冬四时中,而六月也不是正式夏天,此时夏天要完了,要到秋天了。“接天”,在西湖看上来,湖水是接着天的。因为西湖很大,一看这个湖水和天就连在一起。接天“莲叶无穷尽”,西湖里面有莲花,莲花的叶子无穷尽,不知有多少碧绿颜色的莲花叶子。“映日荷花”,莲花映着太阳,“别样红”,莲花本来就是红的,给太阳一照着,这个红的颜色更特别了,别样红。
这是“毕竟”这两个字大略的意思,我提出这首诗,你们就明白“毕竟”这两个字是什么了。“毕竟功德”,是究竟功德,就是再没有比这个功德更好的,也再没有比这功德更大的,所以毕竟功德就是做得到家了。
“汝等比丘”:佛称我们众生为“汝等”,指的是七众弟子,其中包括所有的众生,所有的飞潜动植,胎卵湿化的众生。总而言之,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了。“种种戏论”:戏论,戏就是游戏,去玩。游戏贪玩,把光阴都浪费了。连讲笑话,这也是游戏,真正修道的人是不讲笑话的,尽讲笑话就是戏论。
好像我前次叫某某法师为“老天爷”,这就是戏论。这是不对的,我不应该这么说,怎么可以叫人家“老天爷”呢?你们各位知道吗?好像连取个花名,取个绰号,取个别号,这都是戏论。你们若存有种种无理、无意义的戏论,口乱说笑,打妄语,身轻浮妄动。“其心则乱”:那心就会杂念纷纷,散乱不定。“虽复出家,犹未得脱”:虽然已经出家了,但是不会得到解脱自在的。“是故比丘”:所以各位比丘!各位佛子!“当急舍离杂乱心戏论”:要赶快舍弃扰乱心性的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假如你要得到寂灭的真正快乐,“唯当善灭戏论之患”:唯一的方法,是要善于灭除戏论的过失,以求得最圆满的毕竟功德。“是名不戏论”:这样称为不戏论。
A3.流通分 (分四)
B1.劝修流通 B2.证决流通 B3.断疑流通 B4.嘱咐流通
今B1
前边所讲的经文是正宗分,后边是流通分。从下面这段经文开始,一直到最后,叫流通分。什么叫流通分呢?流,就像水流似的,什么地方低下,它就向什么地方流。通,就是通达无碍,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没有障碍,这叫流通分。也就是好像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这叫流通到中国了。再从中国又传到日本,这叫流通到日本。从日本又流通到其他的国家,这都叫流通。也有流通到暹罗、缅甸、锡兰,这也都叫流通。总而言之,佛法到什么地方,这都叫流通。所以在佛教里头有佛经流通处,这个也是叫流通。这一种流通就像水似的,在各处流,流归到海里,我们佛法在世界各处流通,归到佛法最兴盛的国家,这叫流通分。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汝等比丘”:这包括所有的众生。“于诸功德”:对所有的一切功德,“常当一心”:常常要一心摄持你们的正念,来护持这功德。“舍诸放逸”:不要一天到晚尽贪放逸。放逸也就是随随便便的,自己想各处去玩一玩,就像小孩子似的,你和他一边讲佛法,他在那儿一边说我要出去玩一玩,〝I would like to go to play.″那么这个就是放逸。“如离怨贼”:好像离开罪恶怨毒的贼一样的,不可以放逸,不可以有戏论。
“大悲世尊”:大悲世尊──佛,“所说利益”:所说的利益。“皆已究竟”:他都说到究竟处了,说到最好的地方了。“汝等但当勤而行之”:你们应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若于山间”:或者在深山穹谷里头,“若空泽中”:或者在旷野、大川泽里边,“若在树下”:或者在树下,“闲处静室”:或者在空闲处,或者在静室。“念所受法”:不要忘记你所学习的,所接受的这一些佛法。“勿令忘失”:不要把它忘了,所学的一切法都不要忘了。“常当自勉”:时时刻刻都应该自己勉励自己,自己好好的修行。“精进修之,无为空死”:你不要把时间都空过了,等到死后才来后悔,那时你再后悔也没有用了。
“我如良医”:佛说,我就好像良医似的。“知病说药”:知道众生的病,给众生配药方,给众生药品吃。“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我给了你药,你或者吃这个药,或者不吃这个药,这不是医生的过错,是你自己的事情。“又如善导”:又好像善于导游的人,做人家的一个引路人。“导人善道”:领导这个人到善道上边。“闻之不行”:已知道这个法,但你不修行。“非导过也”:这不是那个导师的过错,这是自己不修行。
我再告诉你们,我们从今天开始,以后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最好都不要讲话,慢慢地吃,把它嚼细了再咽下去,才容易消化。你若是一边讲话,就会慌慌张张地吃下东西,那是很不容易消化的。我说这话是有科学根据,不是随随便便讲的。我们是吃饭,不是吃话,若是吃饭乱讲话,身体就不愿意做工了,它不愿意做工,也就不消化。我们的胃不消化,那么吃东西也就不能吸收。吃东西不能吸收,新陈代谢就有问题了。那么若是不讲话呢?这里边的机器它走得很好的,所以这个对卫生上是最有关系的了。
因此古人说:“食不语,君子自重。”吃饭不讲话,这是君子自己尊重自己。“寝不言,古人良规”, 躺着的时候,也不要讲话,躺着一讲话也就睡不着觉了,躺着时不讲话,可以念佛。念佛,佛光就普照你,所以晚上睡觉也不讲话,这都是很好的规矩。但是我们人就是这么奇怪,你越教他守规矩,他偏偏不要守规矩。你若是不对他说吃饭不要讲话,他也不会讲话;若是你说吃饭不讲话,那他就好像一定非讲不可,人就有这么个怪脾气。晚上睡觉不要讲话,他也偏要讲话,甚至于作梦他也要讲话。
处处修行,处处都要回光返照。譬如我们念经上香的时候,不是说我抢到前边去上一炷香,这就有了功德,好事应该让给旁人,每一天上香,最多三个人就够了,不要更多,也不要每一次都是自己抢到前边去,要轮着,大家看前一次是谁没有上香,这一次就教他去上香,不要总是自己抢着去上香。你一争着上香,佛已经在想:“你这个人还学佛呢!你看你这么贪心,抢着来上香。”这上香,人家都是让给旁人的,你却来抢。所以这一点人人都要知道,不要抢着上香。你抢着上香,那菩萨一看,哦,你在那儿好像打架似的,和人争着来上香,这是没有功德的。我们念佛、诵经都要郑重其事,恭恭敬敬的,不要马马虎虎,这些大家都要注意。
还有我们信佛的人,不要尽放不下金钱,白天也想着我要怎么样发财啊!晚间也想着我要怎么样当官啊!总想着这些问题,不可以的。所以以后大家学佛,研究佛法的人,不要今天叫这个给他批八字,明天叫那个给批八字,后天又请那个给看风水。不要这样,你若是真有德行,不论什么都会好的;若是没有德行,批八字,批九字也没有用的,你批九字也不会走字的。那么看风水也是一样,若是没有德行,就是有好的地方,也会受不了,也得不到的,因为你没有德行,擎不住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人出现呢?又有批八字的,又有算命的,又有看风水的,这就是给你来个考验,给你来个当面关,看你遇到这个境界,你动不动心,是不是还是一个财迷?是不是一听说发财就跟着钱跑了?看你有没有定力。
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
对境若不识,须再从头炼。
果德,你要注意修德,不要尽挂念着儿孙,“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你把他栽培大了,他自己愿意跑就跑了嘛!为什么还要那么样放不下?他跑了,就是解放你;解放你,就是教你好好修行。这你自己还不认识,还要哭哭喊喊,又叫天,又叫地的,不要那样子。要拿出志气来,儿子跑了,谁愿意跑,谁就跑。你跑,有地方跑,就教你跑嘛!就怕你没地方跑。不要懦弱,那么软弱,那么没出息,要拿出志气来!
B2.证决流通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少免]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证决流通”,证就是证明,证明决定,没有可怀疑的了,这种法是应该流通到全世界去,所以叫“证决流通分”,这是流通分里头的第二项。“汝等若于苦等四谛”:佛说你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这七众弟子。“若于苦等四谛”:你们对于我以前所说的苦、集、灭、道这四种的法门,“有所疑者”:若有所怀疑,“可疾问之”:现在快点问。
在苦、集、灭、道中,苦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还有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再要往多的说,就有无量诸苦,有无量无边说不完那么多的苦。所以这个世界是一个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我们如果懂得这个世界是万苦交煎的,那么对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所留恋。知道它是万恶充满的,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就应该做一切的善事,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希望改变这个万恶充满的世界。苦不尽,对谁言呢?对谁去说这个苦呢?没有人可说的。所以我们面对这个现实的环境,苦的环境,就应该接受这种苦。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们若是没有贪心,也就没有苦了,苦就是从贪那儿来的。
所谓“苦苦”,是苦中之苦,苦上加苦,苦包括没有穷尽那么多。什么叫苦苦呢?譬如这个人穷得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只有一间破木屋,这已经是很苦的生活了,可是又遇到大飓风。这飓风一来,把木屋全都给吹跑了,吹到天上,吹到虚空里去了。本来住在木屋里头已经很苦了,又刮大飓风,又下大雨的,把房子也给冲跑了。既没有衣服穿,也没有饭吃,也没有地方住了,这叫苦中之苦。
坏苦呢?苦苦是贫穷的困苦,坏苦就是富贵的坏苦。富贵人没有苦吗?也不是,富贵会变坏、消失的。钱很多,产业也很多,可是或者被火把房子都给烧了,烧得钱也都没有,这是叫坏苦,富贵有坏苦。
那么说,我既然没有贫穷的困苦,又没有富贵的坏苦,那我没有苦了吧?不是的,还有苦,什么苦呢?行苦。这“行苦”就是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念念不停,时时刻刻都打很多妄想,总觉得不满足,这一生都非常的苦恼,这叫行苦。以上就是三苦。
又有八苦,八苦之一“生苦”,就是在人出生的时候,好像生龟脱壳似的,一只活的乌龟,把壳都脱去了,那是非常的痛苦。所以小孩子一生出来,他就会哭,为什么哭呢?就是因为他觉得痛苦,所以就呱呱叫,那么这是生苦。
“老苦”,年老的人,眼睛花了,看东西看不清楚;耳朵也聋了,也不帮忙,要罢工了。那么,眼睛花,耳朵聋,牙也不帮忙,要退休了。牙说,眼睛退休,耳朵退休,我虽这么硬,但也不是很好,所以也退休了,牙也掉了。头发也白了,“渐渐鸡皮鹤发”,那时面上好像鸡皮似的,头发就像白鹤那么白。“看看行步龙钟”,老得眼睛、耳朵、牙都退休了,腿也要退休。两只脚本来想往前走, 但是它向后退,打转转。走路时,脚尽画零──在那儿左一个零,右一个零,在那儿画圈圈。
那么画这个零,也就是说这个数目是很大的──百万!百万!百万!(million)不知道有多少个百万!走路还画着那圈圈,大概是因为在银行里存款存得太多,用手写也写不过来,就用脚在地上画圈圈。脚,腿也不要听招呼了,你教它走路,它也懒惰了。看看行步龙钟,龙钟就是一边走路一边画圈圈。
“假饶金玉满堂”啊,在这时候,你
金银堆成山,闭眼全都撂,
空手见阎君,悔心把泪掉。
此时就好像鱼在水里头跃上跃下的,
鱼在水里跃,人在世上闹,
不知为善德,亏心把孽造。
人在世上闹,人在世上就这么好像开玩笑似的,做了很多不聪明的事情,自己还给自己做辩护律师,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明明做错了,还自己给自己讲道理,所以人在世上闹,就在这儿闹闹吵吵的。不知为善德,不知道做善做德。亏心把孽造,亏心尽造很多孽。所以才说“金银堆成山”,金子、银子堆得像山那么多。“闭眼全都撂”,空手而来,空手而去,眼睛一闭,腿一伸,什么都没有了。金山也不跟着去,银山也不跟着去,只有孽随身,那个孽障可要跟去了。
“空手见阎君”,空着两个手去见阎罗王,那个时候后悔也迟了。“悔心把泪掉”,阎罗王说:“你们现在哭也没有用,太晚了。”所谓后悔迟啊,你看看,行步龙钟,那有多苦!
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痛苦?
纵有千般快乐,无常终是来到。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你若是能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这个老是很苦的,人一老就很痛苦,但是人老了更怕有病,生种种的病。头痛得忍受不住,或者眼睛痛,或者鼻子痛,或者牙痛,或者种种的痛苦。有了种种的痛苦,就生出种种的烦恼,所以这病也是苦的。可是病苦还没有死苦那么厉害,死的时候,就好像活牛剥皮那么样地痛苦,活牛你没等它死,就把它身上的皮给剥起来,你说那牛有多痛苦?所以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苦。佛就因为见到生、老、病、死这四种的苦,所以发心修道,抛弃王位,了生脱死。